眉縣古稱“眉塢”,是“中國獼猴桃之鄉” ,隸屬于寶雞市,位于秦嶺主峰太白山腳下,北跨渭河,屬秦嶺北麓半丘陵地帶,總體呈現“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特征。眉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多次出土西周青銅器、戰國編鐘等國寶重器,2003年出土的27件西周青銅重器,被譽為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眉縣也哺育了先秦大將白起、三國蜀漢名臣法正、唐代醫學家王燾、宋代理學家張載(因其在關中創建,又稱關學)、共和國上將李達等一代名流。
眉縣境內土壤肥沃,氣候濕潤,物產豐富,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截至2011年,全縣已種植獼猴桃27萬畝,是全國獼猴桃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獼猴桃國家地理標志通過農業部認證。先后榮獲 “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中國獼猴桃無公害科技示范縣”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省一縣一業建設示范縣”和“全省果業先進縣”。
截至2012年,全縣總面積863平方公里, 居全省第80位,其中農耕地374668畝,全縣轄8鎮123個行政村。
2014年8月9日,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設立眉縣省級經濟開發區,隸屬寶雞市,享受省級開發區相關優惠待遇。
舊石器時代,今眉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常興鎮楊家村多次出土的銅鼎、編鐘、陶瓷酒器,說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歷史悠久;遍及全縣的32處原始社會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
眉縣衛星影像圖
址,證實遠古人類在此活動的足跡。
縣的建置,始于春秋。 原名郿縣。今眉縣,在夏商時,渭水南為微國,渭水北屬邰國(系炎帝之后,姜姓所封)。
西周時,微地為陸渾戎(允姓之戎);渭水北,東屬邰國,西為郿邑;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時,叔齊子孫協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侯爵,因稱申侯,史稱其為“西申國”,為最早的申國。其國都故址在平陽(今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后又被稱作“申戎”,亦稱“姜氏之戎”。
戰國時代,正式設立郿縣,境內有白起城。今眉縣渭水南,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即設為武功縣。
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在今眉縣渭水北先設榮縣(一說未設),后改為郿縣,治所一說在今常興鎮西,一說在今車圈村。
西漢因之,渭水南仍為武功縣。新莽元始五年(公元5年),以武功縣為安漢公采地,改名曰漢光邑,渭水南依舊。
東漢初年(25),撤銷武功縣和邰縣。永平八年(65),于渭水北之故邰城(今楊凌區杜家坡和扶風縣揉谷鄉法禧村、疙瘩廟一帶)復設武功縣。獻帝中平元年(189),改漢光邑為安漢縣。
西晉太康八年(287)今眉地稱秦國,后復為郿縣。西晉亡于漢(前趙),今眉地號曰郿城。
“自東晉元帝渡江(317),郿地雖屬前趙,但因秦雍流民多南出樊沔,孝武帝(373—396)曾于襄陽僑立雍州,以郿、筑、凡陽三縣隸扶風,皆遙領,非實有其地”。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郿城縣曰平陽縣(一曰太延三年〔437〕)。
西魏大統四年(538),又改平陽曰郿城縣。
北周保定元年(561),設溫湯縣,轄地為今周至縣西部,眉縣渭水南東部地區。天和元年(566),于縣境西南斜城(今第五村鄉境內)置云州。建德三年(574),撤銷郿城縣(渭水北)、溫湯縣(渭水南),縣地并入周城縣;是年,周城縣城由今岐山縣京當周城鎮遷至斜城(故址在今第五村鄉境內);是年撤銷云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周城曰渭濱縣。大業二年(606),改渭濱曰郿縣。義寧二年(618),于郿縣東部設鳳泉縣,并于郿縣境內設郿城郡。
唐滅隋,于武德元年(618)改郿城郡為郇州,三年(620)州廢,將郿縣城遷今址。貞觀八年(634),撤銷鳳泉縣,其地并入郿縣。
北宋景祐三年(1037)正月,翰林承旨,評定三等國,郿城屬小國。
金因北宋制。
蒙古于1234年滅金,轄郿縣。元初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升郿縣為郿州,于東部設柿林縣。順帝至元元年(1335),復改郿州為郿縣,并廢柿林縣,其地復歸郿縣。此后近700年間,一直稱郿縣。
清代郿縣屬鳳翔府轄地,民國初屬關中道,不久重新劃定全國區劃,取消道治,郿縣為省轄92縣之一,1938年,改隸陜西省第九督察專員公署。
郿縣,唐、宋為次畿,金稱中縣,明稱小縣,清稱中縣,民國曾為丙等縣。
1949年7月郿縣解放,亦稱郿縣。先后隸屬于寶雞分區、寶雞專員公署、寶雞地區,今屬寶雞市轄縣之一。
1958年12月1日,根據國務院調整縣市規模的通知,撤小縣并大縣,郿縣被撤銷建置并入周至縣。1961年9月,周郿分縣,恢復郿縣建置。
1964年9月,依據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和上級通知,將“郿”字改為“眉”,從此遂為眉縣。
行政區劃編輯
自秦至宋,文獻對縣以下的政區,皆有統一規定,曾長期隸屬于
行政區劃圖
京畿的郿縣,決不會例外。茲逐代考述,彌補缺漏,以“全史”、“資治”。
西漢沿秦制?!稘h書》記: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秩、嗇夫、游擊等官。其職能是:“三老”掌教化;“嗇夫”管訴訟、收稅賦;“游擊”捕盜賊。(當時,全國有6622鄉,29635個亭。)
東漢時,縣以下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里上為亭,亭上為鄉。
三國曹魏時,仍繼漢制。
南北朝時,郿縣先后為后趙、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轄地。西魏時,縣以下建置是: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
隋代建置,以五家為保,設保正一人;五保為閭,設閭正一人;四閭為族,設族正一人。百戶為里,設里長。五百戶為鄉,設鄉正。
唐時又恢復“鄉里制度”,以百戶為里,設里正;五百戶為鄉,設鄉耆老。里以下三家為保,四家為鄰。在城邑內設坊,坊設坊長。
宋初,沿襲唐制,以鄉統里。在縣城設衙前里正,管街道。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郿縣有三鄉28社。
順治時(1644—1661),以十家為牌,牌設牌頭,又稱為甲長。十牌為甲,甲有甲頭,又稱總甲。十甲為保,保有保長,又名保正???、乾時(1662—1795),眉縣仍為“鄉里制”。全縣設三鄉19個里。
民國元年(1912)3月,全縣仍為19里。2年(1913),在縣以下設8個保家局辦事處。
民國30年(1941)底,全縣有7鄉鎮,61保,1292甲。
民國35年(1946),縣設3鄉、4鎮,下轄56個保:首善鄉轄7個保,渭北鄉轄10個保(有1戶臨時保),鸚鴿鄉轄2個保,齊鎮轄10個保,金渠鎮轄10個保,槐芽鎮轄8個保,橫渠鎮轄9個保。
民國36年(1947),首善鄉轄保由原7個增至9個,齊鎮轄保由原10個減為8個,其他鄉鎮轄保數直至1949年5月未變
1949年5月22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二軍六師解放了郿縣,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駐首善(今城關鎮),全縣設7個區公所。
1958年根據國務院通知,12月1日撤銷郿縣建置,原郿縣渭河南的太白、東風、金星、紅旗4個人民公社并入周至縣域;原渭北的衛星人民公社(即今常興鎮、馬家鎮)并入鳳翔縣域。同時,將原紅旗人民公社改名首善人民公社,從齊鎮移駐首善鎮(今城關)。郿縣并入周至大縣時期,原所屬其他公社、管區、大隊、生產隊均未變動。
1961年9月1日,恢復郿縣建制,縣城仍駐首善鎮(今城關),全縣分13個人民公社,轄154個生產大隊、884個生產隊(不久,安樂公社重歸岐山縣)。
1984年初,改公社為鄉鎮,原城關公社與城關鎮合并,稱城關鎮,全縣分設5鎮(城關、齊鎮、槐芽、常興、馬家)、7鄉(營頭、金渠、第五村、小法儀、湯峪、橫渠、青化)。
2011年7月7日,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眉縣撤銷原馬家鎮并入常興鎮,撤銷青化鄉并入橫渠鎮。
經過2011年陜西省行政區劃改革后,縣轄8個鎮:首善鎮、橫渠鎮、槐芽鎮、湯峪鎮、常興鎮、金渠鎮、營頭鎮、齊鎮,完全撤銷了鄉級行政編制,共有123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882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眉縣地處東經107°39′—108°00′,北緯33°59′—34°19′。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西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水,屬黃河中游川塬溝壑區。東接周至縣,西鄰岐山縣,北與扶風縣接壤??h城東距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35公里,東距西安市125公里;西距寶雞市65公里。
地貌
眉縣地形地貌復雜,大體為南北高中間低的不對稱“U”型地形,東西向延伸略長,南北向起伏較短。全縣最高點為太白山次高峰,海拔3771.2米;最低點為位于青化與扶風交界的渭河東流出境處,海拔442米。依照地貌特征,全縣可分為秦嶺山地(海拔700米以上)、黃土梁原、山前洪積平原、渭河沖積平原、渭北黃土臺原五種地貌類型。概括而言,全縣呈現“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形態。
氣候
眉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海拔高度在442—3767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2.9℃,平均降水609.5mm,平均日照2015.2小時,無霜期218天。每年3-5月,回暖較快,秋季受冷空氣影響,晝夜溫差較為明顯,是關中地區秋雨最多的區域之一。
水文
眉縣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有大小河流19條。境內最大河流為東西向渭
眉縣風景
河,流長25公里,水域面積79.13平方公里,河面東寬而多夾心灘,西窄而少彎曲,最窄處僅100米,最寬處達1.5公里,年平均流量為124.2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6400立方米/秒(1933年)。以石頭河、霸王河等五條渭河一級支流為統計口徑,總流域積水面積為795.34平方公里,總流長為241.15公里,南北向流入渭河。
眉縣地下水分布廣泛,水量充裕,在洪積沖積平原的陡崖腳下和渭河一級階地處多有出漏排泄,最為明顯的有橫渠的街北村、槐芽的東、西柿林、金渠的教坊、河底、首善的北興、五會寺等,出露流量在10—70立方米/小時之間。清代縣志載:縣內有魚龍泉、一灣泉、槐芽泉等幾十處,水質甘洌,絕少雜質。尤其是湯峪地下溫泉,久負盛名,屬低礦化弱堿性硫磺鈉型高熱水,水溫高達50—70℃,日均出水量500—600立方米,年產地熱水23.7萬立方米,富含鉀、鈉、鎂等元素,是縣內一處寶貴的地熱水資源。
自然資源編輯
土地資源
明清以來,眉縣有稻旱地322522.89畝,荒地94210.12畝。
秦嶺北麓緩坡帶
清順治十一年(1654)墾辟報地28052畝。十四年(1657),計實稻旱地269177.57畝。民國35年(1946),全縣有耕地388549畝,其中水田45200畝,旱地343349畝,村落占地6760畝。
1988—1990年全縣土地資源詳查,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286774畝,其中耕地面積484760.4畝,占總面積37.7%,與1980年土壤普查面積相比,增加了4951.8畝,將詳查中覆蓋度小于50%的果園調繪為耕地這個因素取掉,1989年較1980年耕地實際減少25081.2畝。其中水田減少2944.2畝,旱地減少5383.3畝,水澆地增加13658.8畝。
礦產資源
眉縣南部山區礦產資源豐富,總儲量8000多萬噸,金屬礦藏品種有銅、鉛鋅、鐵、鈦,非金屬礦藏有石英、石墨、紅柱石、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滑石、鉀長石、蛇紋石、綠罕石等,據省地質礦產局八隊勘探證實,眉縣四溝礦點富含特種礦種——紅柱石,預計總儲量達66萬噸。
植物資源
野生植物有數千種。在“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54000公頃土地上,
眉縣風光
有種子植物1550多種,分屬121科,640屬。苔蘚植物有300余種,分屬63科,142屬。各類植物中,屬于首位的是菊科172種;其次是禾本科138種;薔薇科132種;豆科87種。占秦嶺植物總數的60%。另外,還有60余種特有植物,其中反萼銀蓮花和獨葉草在植物分類上有著珍貴的科學價值。野生植物中具有經濟價值的,一是野生藥材,有400多種。以黨參、黃芪、丹皮、五味子、蒼術、豬苓、毛柏子、柴胡、茵陳、金銀花、太白米等為主。二是野生油料,主要有柏樹籽、椿樹籽、五角楓、野生大豆、蒼耳籽等。三是野生淀粉,主要有百合、橡籽等。四是野生纖維,主要有葛藤、枸皮、皺絲麻、蝙蝠藤等。另外,還有野生牧草類植物數百種,主要以禾本科類為多,營養價值較高的野生大豆、野生黑豆、野生豌豆類也有分布,但比重較少。
動物資源
野生獸類品種繁多。主要有黑熊、云豹、金毛扭角羚、麝、鹿、野豬、刺猬、獾、豺狼、巖羊、狐貍、山兔、松鼠、黃鼠、各種蛇類等。多分布于秦嶺山地和太白山中。其中云豹、金毛扭角羚、麝、錦雞等系國家保護動物。野生鳥類頗多。主要有山鷹、啄木鳥、白臉山鵲、灰喜鵲、灰頂伯芬、黃鸝、白鶴、畫眉、錦雞、綠頭鴨、大雁、鷺鷥、斑鳩等。
初步普查,昆蟲類中屬捕食性天敵有14科56種,以瓢蟲科最多,有34種,草蛉科的有大草蛉等4種;屬寄生性天敵有8科17種,主要有螟蛉瘤姬蜂、稻苞蟲金小蜂、澳洲赤眼蜂等。蜘蛛類有草間小黑蛛、丁紋豹蛛等10種,藥用昆蟲有土鱉蟲、蝎子等。水生動物有野生鯉科、鰍科、鯰科等魚類10余種,龜類3種,其余水生小動物上百種。
人口編輯
眉縣人口在歷史上有確切記載始于明代中期以后。萬歷五年(1577),全縣軍民雜役1822戶。二十五年(1601)11910人。清順治十四年(1657)23306人。
民國12年(1923)90746人。18年(1929),陜西大旱成災,眉縣尤慘,全縣原有90746人,死亡31020人,外逃5021人,災民47843人。
1949—1959年,全縣人口增加51643人,增長率為1503.3‰,年平均增加5164人,增長率為150.33‰。
1959—1969年,全縣人口增加48756人,增長率為1316.08‰,年平均增加4876人,增長率為131.61‰。
1969—1979年,全縣人口增加38726人,增長率為1190.76‰,年平均增加3873人,增長率119.08‰。
1979—1989年,全縣人口由241732人增加到269807人,共增加28075人,增長率為1116.14‰,年平均增加2808人,增長率111.61‰。
2011年末,全縣共有320105人,其中男性165519人,占51.7%;女性154586人,占48.3%。其中,非農業人口3.7萬人,農業人口26.6萬人,農業勞動力15.6萬人。2011年出生3331人,出生率10.4‰;死亡1864人,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3.14‰,計劃生育率達到98.9%。在總人口構成中,按分年齡段統計數據表明:眉縣老年人口量不斷上升趨勢,其中8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12%,100歲以上老人共有4人。
按民族分:漢族31.9903萬人,占99.93%;其余少數民族有,蒙古族18人、回族67人、滿族49人、藏族3人、彝族5人、白族4人、苗族6人、傣族4人、黎族6人、朝鮮族2人、維吾爾族2人、哈尼族2人、壯族29人、土族2人、拉祜族2人、土家族2人,以上16個少數民族合計占到總人口的0.06%。
經濟編輯
農業
據古農書記載,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關中人已實行“茬、新余(積蓄地力)”輪歇耕作制,后來發展到“息、勞更替”輪作倒茬耕作制。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知道了“黍花種豆,親如娘舅”的自然規律。直到明、清和民國時,仍把豌豆作為倒茬作物,以恢復地力。全縣推廣豌豆417畝,在首善、齊鎮等地示范種植102戶。
農業合作化后,耕作制度始由自由輪歇邁上有計劃地倒茬。主要有四種方式:(1)小麥、豌豆六年六熟制。(2)小麥、苜蓿七年八熟制。(3)小麥、油菜、玉米五年六熟制。(4)小麥、糜谷、高粱四年五收制。幾種耕作制體現了用地養地相結合,但仍帶有輪作周期長、經濟效益低的自然農業痕跡。
60年代后,隨著糾正“大躍進”失誤和水利、肥料、良種等生產條件的改善,由旱作輪歇制向以水澆地為主的耕作制轉化。主要有三種種植方式:麥豆三至五年輪作型;小麥、玉米、油菜或棉花、豆類四到五年倒茬型;水肥地小麥、玉米、油菜回茬型。較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70年代后,全縣水澆地面積擴大到30.25萬畝,有了提高復種指數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條件,但在“左”傾思潮沖擊下,糧、棉、油、豬上“綱”上“線”,縣上先后成立“學大寨工作站”、“5126辦公室”(糧食畝產500斤,棉花畝產100斤,油菜畝產200斤,戶均養豬6頭)、“棉花辦公室”等。村村修起“語錄亭”,地頭搭起“學習棚”,處處是“大批判專欄”,在陣陣“學習大寨促大干,5126定實現”、“平整土地奪高產,為的消滅帝修反”、“耕地不能閑,多種多貢獻”、“殺西瓜,促棉花”等緊鑼密鼓的“運動”下,1972年全縣棉花增種到6.41萬畝,玉米達17.41萬畝,拔掉西瓜苗4000多畝,復種指數上升到176%,比60年代增46%,比50年代增63%。出現了盲目擴種高產作物,糧棉硬過關,“鍋盔”換“攪團”等種植結構不協調現象。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毫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指導下,農、林、牧、副、漁等大農業結構得到不斷調整,種植業內部也在調整中不斷走向合理化、科學化。其主要特點是:
因地制宜,用地養地結合淺山丘陵區,以糧經單作、生物養田為主;黃土臺塬區,作物布局以糧食為主,糧食中以小麥為主,小麥中以正茬為主;河谷階地區,實行糧、經并重布局。
集約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耕地上,投入較高水平的水、肥、種和作務技術,充分利用土地潛力。80年代全縣實灌水澆地達30125萬畝,較70年代、60年代、50年代分別增加27.3%、48.9%和3.8倍;復種指數提高5%至19.5%;化肥施用實物量增加32%至89%;夏玉米產量增加66.3%至162%;秋糧產量增加37.5%至110%;油菜產量增加26.2%至137.8%。
工業
眉縣非公經濟活躍,占到縣域經濟總量的71%,排名全省第一,是全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縣。工業已形成了機械制造、食品加工、建材、紡織四大產業集群。特別是磚機產業走在全國前列,產品遠銷俄羅斯、南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已成為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磚機制造業基地,正傾力打造“中國第一磚機城”。先后引進了農夫山泉、華澤集團等眾多國內外著名企業。2011年,成功引進深圳東部集團合作開發霸王河工業區,開創了全省企業化開發縣域工業園的先河。
交通編輯
國道310線(西寶南線公路)原名長(安)益(寶雞益門鎮)公路。東起西安市鐘樓,西止寶雞市漢中路北端,全長219公里。為溝通陜、甘、川三省及連接西安、寶雞二市的主要干線。越眉境37.7公里。民國20年(1931),省政府征集民工修成西安至周至段土路,28年(1939)延伸到眉縣,30年(1941),長益公路全線修通,土路基寬5—7米,坡陡彎急,缺橋少涵,路面惡劣,時通時阻。
1950年起,縣人民政府對縣境內路面逐年整鋪、綠化。1957年,投資3.2萬元,修建霸王河橋(長71米)。1958年底,西眉間實現晴雨通車,更名為西寶公路。1967年,省交通廳投資5萬元,改善西寶南線路基并新鋪路面20公里,1969年完成上述任務。1972至1973年,完成縣境內該干線鋪油任務。1974年,完成該干線秦皇嶺、清湫兩處降坡工程1.57公里,增設涵管11處??偼顿Y46500元,共用工日237364個,料石18923立方米,渣油700噸,鋪路37.7公里。
1990年,全縣公路59條1152.5公里,干支公路通車里程總計780公里,干支專用公路大中小橋梁78座、1081米,通客運班車公路17條、780公里。
教育編輯
幼兒教育
民國28年(1939)秋,中華慈幼協會委派回國抗戰的留美學生王文光來眉,創辦了眉縣清湫難童教養院,收難童50名,多系慈幼,救濟組織從淪陷區收容送來的幼兒及失學學生,少量當地兒童亦有入院就學的。幼兒教育與小學一年級教育融為一體(初辦,設小學部和初中部共7班,教師11名)。教養院實行教養并重,供給衣食,供給學習用品、用具,開展力所能及的生產自救,宣傳抗日救亡道理。經費來自慈幼協會從各方面募捐的錢和實物,以及上級政府的部分資助??谷諔馉巹倮?,教養院停辦。民國33年(1944),創辦眉縣首善幼兒園(附設在首善完小),有幼兒50名、教養員2名,兩年后,經費無著停辦。
1952年以后,農村出現了農忙中親鄰相幫、換工看娃簡單形式的幼托組織。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縣農村辦起常年性、季節性幼兒園449處,收幼兒9058名,因發展過猛,基礎薄弱,無教材、無經費,1961年農村幼兒園全部停辦。1963年5月,縣設公辦“眉縣幼兒園”,收幼兒20名,幼教2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停辦。1979年復辦,改名“眉縣機關幼兒園”,1984年更名“眉縣示范幼兒園”,設大、中、小三班,收幼兒90多名,有幼教7名。
自1973年起,眉縣企業辦幼兒園有:秦華制線廠幼兒園(1973年建),縣膠鞋廠幼兒園(1975年建),縣東關聯辦幼兒園,縣水泥廠幼兒園(1984年建),槐芽聯辦幼兒園,齊鎮購銷社幼兒園(1985年建),渭河玻璃廠幼兒園(1986年建),駐眉單位辦起的有省水電工程局幼兒園(1974年建),省眉縣氮肥廠幼兒園(1976年建),解放軍鐵道兵療養院幼兒園(1977年建),電子工業部1039所幼兒園(1978年建)。1980年,縣文教局配備一名幼兒教育教研員,專管幼教業務??h和鄉鎮多次舉辦培訓班,全縣85%以上幼教受到了1—2次培訓,幼兒教育逐步得到提高和發展,1981年全縣幼教步入正軌。到1985年,縣辦、企辦幼兒園7所15班,有幼兒305名、幼教22名,駐眉單位幼兒園4所18班,有幼兒440名,幼教62名。1986年秋,縣城南街私辦一所新苗幼兒園,收幼兒70余名,請幼教4名。1989年縣辦示范幼兒園設大、中、小三班,有幼兒86名、幼教9名,私辦新苗幼兒園設大、中、小三班,有幼兒106名、幼教5名。始增幼托一班(2.5—3.5歲)10名。
小學教育
民國元年(1912),奉令將“學堂”改為“學?!?,民國5年(1916),全縣有高等小學1所,學生20余人,公、私立初等小學14所,學生700余人,民國7年(1918),在縣城東關基督教會堂(今文教局址)內設育英小學,學生近30人(辦學約30年)。
民國9年(1920),在縣城學道巷創辦私立恒義小學。民國11年(1922),全縣有高等小學兩所,第一高等小學共有學生105人,畢業18人,公、私立初等小學25所,有學生910人,民國17年(1928),公私立小學發展到52所,民國18年至21年(1929—1932),眉縣年饉,學校停辦。民國22年(1933)恢復小學36所。民國23年(1934)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改稱“中山街”小學。民國25年(1936),設齊家寨中心小學和鸚鴿、汶家灘、第五村、教坊、金渠等保初級小學。是年,全縣有高級小學(含初、高兩級)3所,學生402人,保初小及分校110所,學生1886人,還成立24所短期小學,旨在普及初小義務教育,但不久相繼自散。29年(1940),以初等教育為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每鄉鎮設一所中心國民學校,每保建立一所保國民小學。
民國30年(1941),原在西安實驗小學任教的眉縣河底人王舒榮(女),創辦了“眉縣西大街女子小學”,招初、高級各兩班學生104人。是年,全縣有中心小學8所(中山街小學改稱首善鎮中心小學),高小設14班,學生433人(女39人),高小畢業生169人(女4人),保初級小學109所、159班,學生4594人(女135人),初小畢業生1185人(女73人)。19年至34年(1920—1945),全縣增設學校70余所,其中梅惠渠灌區增設學校28所。
民國中后期學校發展緩慢,民國37年(1948),全縣有鄉鎮中心國民學校及分校(亦稱高小)14所(橫渠、鳳池、槐芽、屈留堡、金渠、河底、齊家寨、上龍王廟、鸚鴿、首善、第五村、常興、汶家灘、魏家堡)均含高小,有保國民學校(亦稱初小)119所,全縣高小、初小共有學生5350人。
1949年7月12日眉縣第二次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全部中小學,決定開辦金渠、橫渠、槐芽、齊鎮、常興、馬家鎮、首善7所完全小學(初高兩級),鄉村初小(普小)開辦了110所,小學在校生總計2244人。1950年全縣完小有43班,在校生與建國前基本相等。1952年全縣完小有學生51班,普小增設9所,為提高農村普小教學質量,成立鄉小本部(中心小學)28所。1955年提倡群眾集體辦學,1956—1957學年度,小學發展到154所,其中民辦小學發展到23處,聯小(鄉小本部)戴帽(設高小班)16處。90%以上的大、中村莊都有了學校,在校學生13870人(女3587人)其中初級11322人、高級2548人。1956年秋,初小畢業生1495人,高小畢業生449人,比1952年在校生增加45%。
1958年,學校比上年增加30所,學生增加4048人,1959年,在校生增加到21255人,學校發展過快,師生參加勞動過多,教學質量有所下降。1962年裁并了3所完小,并將4所公辦小學轉為民辦小學,處理中小學超齡生1159人,調整后有完小24所(含民辦4所)。學校確定“以教學為中心”,基礎教學有所加強,1963年民辦小學發展到169所,翌年,興辦耕讀小學。至1965年秋,全縣辦各類小學(含全日制、半日制、巡回班等形式的耕讀小學)389所,學生27421人,在校生是1957年的1.86倍,入學率81.3%,據年底統計,全縣學齡兒童28786人,辦耕讀校(班、組)307個,入學8380人,其中學齡兒童7024人,加上全日制公、民辦學校學齡兒童,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為83.6%。
中學教育
當前有全日制中學四所。其中槐芽中學和眉縣中學是省級示范中學。
槐芽中學創建于1956年,是全省唯一一所地處農村的省級示范高中,2011年10月我校又被評為陜西省示范學校。校園占地106畝,農林實踐基地120畝。學?,F有5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700余人。學校共有教職工189人,其中專任教師156人,省、市、縣三級教學能手52人,學科帶頭人24人,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占72%,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100%,其中有39人完成了研究生學歷教育,26人在各級學術團體中擔任理事、理事長等職務。
眉縣中學位于眉縣縣城東社區,創辦于1940年,眉縣中學有很強的文化氛圍 ,校園環境幽雅,布局合理,師資力量雄厚,硬件設施一流,一直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己任,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習慣"為辦學理念,以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為重點,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一所擁有61個教學班,4700名學子的現代化、花園式學校。2013年,眉縣中學被評為省級示范高中。
文化編輯
皮影戲
眉縣民間藝術形式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眾多的手工藝制作如臉譜、剪紙、刺繡、皮影、泥塑等,栩栩如生,無一不閃現著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尤以眉縣下河寨道情——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唱腔藝術至為珍貴,由她衍生、變化、發展而來的眉戶戲膾炙人口。其中著名眉戶劇《梁秋艷》的演出曾轟動一時,影響、促進了幾代中國婦女的婚姻自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創演的大型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榮登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自1998年問世至今,已演出400多場,觀眾累計達百萬人次。并榮獲“文華大獎”、“中國藝術節大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人口文化獎”金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近10年的輝煌歷程彰顯并詮釋了它強大的生命張力。
青銅酒樽
眉縣是中國公認的“三鄉”,即中國酒文化之鄉,因為眉縣太白酒場址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的酒器,將中國酒文化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中國獼猴桃之鄉,寶雞市眉縣和鄰近的周至縣因盛產獼猴桃共同被譽為獼猴桃之鄉:中國青銅器之鄉,2003年眉縣馬家鎮楊家村出土了大批青銅器,江澤民在北京參觀了眉縣楊家村窖藏青銅器之后揮筆給寶雞市寫下了“青銅器之鄉”。
眉縣是中國名副其實的第一磚機城,市場占有率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產品出口到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眉縣常興鎮是有名的西部紡織重鎮,正在向西部紡織第一鎮奮進,金渠鎮社會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是陜西省最大的民辦水泥企業。眉縣被中國農業協會等譽為果菜十強縣。
旅游編輯
紅河谷
紅河谷森林公園位于陜西省眉縣境內,地處秦嶺主峰太白山北麓
紅河谷 (5張)
紅河流域,東臨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西南接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公園設計2341公頃,園內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91.7%以上,最高海拔3666.6米。
園內山勢險峻,森林植被豐富,垂直地帶明顯,被譽為“動物園的基因庫”。斗母瀑布垂直落差八十米,堪稱陜西第一瀑。紅河谷是登太白山古道之一,公園己開發景區四個,景點80
太白云海
多處。入園即可看到靜林寺、顯洞寺、玉皇閣、觀音崖等宗教文化古跡。公園具有秦嶺北麓典型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幽、奇、峻、秀的景觀。紅河谷公園有太白山獨有的奇特景觀第四紀冰川遺跡,不用登高山就可看到冰川石海的奇特。公園還可觀賞太白八景的“紅河丹崖”、“斗母寄峰”、“平安云海,和關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勝景。
鐘呂坪
位于眉縣湯峪口以西4公里的山腰,面積約2平方公里,
鐘呂坪
傳為漢鐘離、呂洞賓等修道成仙之地,故名鐘呂坪。坪間有山神殿、老君洞、湘子廟、關帝廟、玉皇宮、太白殿、斗母宮等廟宇建筑。被稱為眉縣八景之一——雨云玉帶,三坪間有二澗,飛流直下,冬季凝為百丈冰,遠觀如玉柱,奇特景致構成“玉柱擎三坪,玉屏映太白”的絕佳畫面。
凈光寺
凈光寺
始修于唐代元和十一年,重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原址位于眉縣平陽街中段,縣人民政府院內機關食堂北,舊時有前、中、后三座大殿,西側有僧人禪房數間,東院古樹參天,香火繚繞,朝佛弟子終年絡繹不絕。1993年2月易地重建,遷于縣城美陽街中段南側86號。寺內最珍貴的遺存有2處:一為凈光寺七級浮屠,歷經千年風雨,仍巍然屹立,是歷史的有力見證;二為豎立在院中的六棱漢白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該碑立于唐元和十一年(816),通高2.18米,周長1.65米,漢白玉八棱柱體,八面楷書,字跡遭風雨剝蝕嚴重。
西部蘭花生態園
位于陜西省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北5公里,總面積273公頃,已建成水上娛樂垂釣園、高科奇觀園、珍稀樹種觀賞園、百果采摘園、花卉盆景園、疏林休閑娛樂園和科普教育基地7個園區9個觀光景點。有中國一流的全自動電腦控制溫室10000平方米、植物組培樓2300平方米,年可“克隆”植物6000萬株;水上垂釣娛樂園35萬平方米;引進、繁育世界各國名優樹種420多種2000萬株,擁有蝴蝶蘭、大花蕙蘭、紅掌等名貴珍稀花卉160余種100萬余盆。驅車園區林蔭道,420余種名優花卉苗木錯落有致的分布于園內,有“中國西部綠色明珠”的美譽。
太白山漂流
太白山漂流位于眉縣湯峪鎮太白山腳下,上碼頭距太白山游客服務中心僅500米。與中國海拔最高的國家
森林公園——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以秦嶺主峰為背景,以太白山融雪為水源,高山流水、天然河道,山水環繞,急流湍湍,蜿蜒交錯,灘涂延綿。太白山水流經于此,全長9.6公里,落差166米,漂流時長2—3小時,日接待量可達兩萬人次。被譽為“西北第一漂”。
太白山漂流基地地處眉縣湯峪河流域,南起湯峪口,北至310國道,以秦嶺主峰太白山為主背景,以太白山融雪為主要水資源,以大自然巧奪天工孕育而成。漂流東距西安86公里,西距寶雞60公里,東北距咸陽66公里。西寶高速、310 國道、環山旅游道均可直達碼頭。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漂流兩岸,水肥田美,茂林修竹,仿似人間仙境,游客可以一邊浪遏飛舟,一邊欣賞多嬌美景。
眉縣渭河濕地公園
位于眉縣(國家級)獼猴桃交易中心南側,渭河之濱,是眉縣新建的旅游景點之一。該濕地公園的建成,使眉縣人民有了第一個風景園林休閑場所,提升了山水眉縣,田園生活的境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5張)
著名人物編輯
戰國時秦國大將白起(今陜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率軍征戰出奇無窮,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法真,扶風郿(今陜西眉縣金渠鎮八練村人),東漢時期名士,儒學家。以清高而著稱,有“玄德先生”的稱號。
法雄(?一117),東漢右扶風郿縣(今金渠鎮八練村大法儀嘴原頭)人,戰國時齊襄王田法章之后裔。秦滅齊,子孫不敢姓田,遂以法為氏。
法正(176一220),字孝直,法真之孫。右扶風郿縣(今眉縣金渠鎮八練村大法儀嘴原頭)人。父法衍,字季謀,官至司徒椽、廷尉左監。
王珪(570—639),字叔玠,唐岐州郿縣(今眉縣常興鎮車圈村王家臺)人,唐初名臣。先祖在魏改姓為鳥丸氏。曾祖為鳥丸神念,投奔南梁后,復王姓。
王燾(約686—757),唐岐州郿縣(今陜西眉縣常興鎮車圈村王家臺)人,唐名醫,著述《外臺秘要》等為保存古醫籍原貌和總結唐以前的醫學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載 (1020-1078) 又稱張子。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其廟庭與周敦頤、邵雍、程頤廟、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廟。字子厚,漢族,祖籍大梁(今開封),徙家鳳翔郿縣(今寶雞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
張戩(1030—1076),字天祺,北宋時關中郿縣人。
李達,陜西省眉縣人。1925年入平涼第二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后任西北軍排長、連長。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193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3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楊文洲(1942—2000),眉縣青化鄉宣窩村人。原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黨委副書記。寶雞市、眉縣勞動模范,全國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197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0年7月28日14時52分因患腦瘤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終年58歲。
林紀功(1934— ),發明家。祖籍山東即墨縣,現定居陜西省眉縣黨西村,全國勞動模范,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國發明協會會員、中國自然科學協會會員。1972年起致力于磚瓦機械新產品的研制開發,先后獲國家專利54項。他發明的JZK—300型單旋單柱單級真空擠磚機組,實現了對泥料的自動控制,達到了單旋、單軸、單級的目的;JZSK—350型擠磚機采用了他自己發明的自動控料、調速和壓力監控專利先進技術,大大提高了自動化水平。這兩種制磚機組成功的將單螺旋和雙螺旋擠出技術同真空制磚機技術相結合,集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技術為一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和國家級“星火計劃”。
詞條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