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h,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地處東經99°56′- 100°41′、北緯21°28′-22°28′之間。東接景洪市,東北接思茅市,西北與瀾滄縣毗鄰,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6公里。東西橫距77公里,南北縱距115公里,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3.45%,壩區面積占6.55%,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535米??側丝?31850人(2010年),政府駐地勐海鎮。勐??h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鄉和中國產茶最早之地,有著1700年前的野生“茶樹王”以及星羅棋布的古茶樹群。 四季適宜水稻生長,盛產優質米,自古有“滇南糧倉”之稱,是國家級糧食生產基地和糖料基地。
勐??h地圖漢代前,隸屬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漢,隸屬益州郡。東漢光和年間,劃歸永昌郡。唐南詔時,隸銀生節度。宋淳熙七年(1180年),境內設九勐土司地。元朝,屬車里路軍民總管府。明朝,隸屬車里軍民宣慰使司。明隆慶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應勐將轄區劃為十二版納,本縣境內設四個版納。清朝,沿襲明制。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境內重置九勐土司地。民國元年(1912年),改設勐海、勐遮、勐混3個區。民國二年(1913年),境內設勐遮、勐混(實駐勐海)兩個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區設佛??h、南嶠縣、寧江設治局。1950年2月17日,境內解放。1951~1958年,建制幾經變動。1958年11月,勐遮、勐海兩縣合并為勐??h至今,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2000年,勐??h轄2個鎮、12個鄉。 2004年,勐??h撤銷西定哈尼族鄉和巴達哈尼族布朗族鄉,合并設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新設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管轄原來西定哈尼族鄉和巴達哈尼布朗族鄉的行政區域,隸屬關系不變,鄉政府駐原西定哈尼族鄉政府駐地。地理環境編輯
勐??h
位置境域
縣城風光勐??h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地處東經99°56’~100°41’、北緯21°28’~22°28’之間。東接景洪市,東北接思茅市,西北與瀾滄縣毗鄰,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6公里。東西最長橫距7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5公里,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3.45%,壩區面積占6.55%??h城勐海鎮距省會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里。
地貌
勐??h地處橫斷山系縱谷區南段,怒江山脈向南延伸的余脈部。境內地勢四周高峻,中部平緩,山峰、丘陵、平壩相互交錯。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緩。最高點在縣境東部勐宋鄉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屬州內第一高峰。最低點為縣境西南的南桔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35米。
氣候
勐??h屬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溫差小,日溫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8.7℃,年均日照2088小時,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霧多是勐海壩區的特點,平均每年霧日107.5~160.2天。勐??h可分為5個氣候區:①北熱帶。為海拔低于750米的打洛、勐板、布朗山的南桔河兩岸河谷地區及勐往的勐往河和瀾滄江兩岸河谷地區。②南亞熱帶暖夏暖冬區。為海拔750~1000米的勐滿、勐往壩區布朗山南桔河兩岸。③南亞熱帶暖夏涼冬區。為海拔1000~1200米的勐海、勐遮、勐混、勐阿(包括納京、納丙)、勐往的糯東。④南亞熱帶涼夏暖冬區。為海拔1200~1500米的勐阿的賀建,勐往的壩散,勐宋的曼邁、曼方、曼金,格朗和的黑龍潭、南糯山,西定的曼馬、南弄,巴達的新曼佤、曼皮、曼邁、章朗和勐岡全境。⑥中亞熱帶區。為海拔1500~2000米的西定、巴達、格朗和、勐宋4個鄉的大部分地區及勐滿的東南至東北面。
土壤
勐??h境內土壤分7個土類、18個亞類、52個土屬、85個土種,各類土壤隨海拔高低垂直分布。海拔600~800米以內的屬磚紅壤;海拔800~1500米的屬磚紅壤性紅壤(赤紅壤),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區;海拔1500~2400米的屬紅壤土類,分布于山的中部或山頂平緩地;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600~1500米之間的壩區,共有47.7萬畝。
水文
瀾滄江風光勐??h境內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河水多為降水補給性河流。境內地表水年平均徑流深540.7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9.46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層、根系層和基巖裂隙層,主要來源于雨季部分雨量下滲補給,地下水年平均徑流深340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5.59億立方米,為地表水的52.9%;另有境外客水4.9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50.04億立方米。境內流程2.5公里以上的常年河流159條,總流長1868公里,多為幼年期河流,屬瀾滄江水系,總集水面積5570平方公里,其中境內面積占98.9%。流域總面積493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瀾滄江、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南覽河等。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
勐往鄉勐??h轄6鎮5鄉,即勐海鎮、打洛鎮、勐遮鎮、勐混鎮、勐滿鎮、勐阿鎮、勐宋鄉、勐往鄉、格朗和哈尼族鄉、布朗山布朗族鄉、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全縣11個鄉鎮下轄4個社居民員會、85個村民委員會、937個村民小組、888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編輯勐??h境內居住著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漢族、彝族、回族、佤族、白族、苗族、壯族、景頗族等25個民族,其中傣、哈尼、拉祜、布朗是本地的四大主體民族。2007年,全縣總人口73846戶302943人,少數民族中,傣族117168人,占總人數的38.67%,哈尼族63231人,占20.87%,拉祜族39801人,占13.13%,布朗族32624人,占10.76%。 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勐??h總人口331850人。
自然資源編輯動植物
勐??h珍稀哺乳動物有象、野牛、虎、長臂猿、猴、熊等9目27科67種;鳥類有綠孔雀、犀鳥、喜鵲、烏鴉、畫眉、百靈鳥、白鷴、原雞、相思鳥等16目44科249種;爬行動物有巨蜥、穿山甲、蟒蛇等3目11科45種;昆蟲有蜂、蝶、蟬、蜈蚣等12目92科113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9種;蔬菜30多種;水果20多種;花卉近100種;中藥材有大黃藤、黃姜、魚腥草等1000多種;可食野菜5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樟腦、咖啡、香料等產業正在培植開發??h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8萬畝。
礦產
勐??h有礦產13種,礦點60多處。鐵礦:主要分布在西定、南弄河、吉良等地,儲量約135萬噸。鈦砂礦:主要分布在勐阿、勐往盆地,為伴生礦。錳礦:主要分布在布朗山的章家、勐岡鄉。錫礦:分布布朗山。金礦:分布于勐滿、西定和勐混的打別、曼蚌、濃養。獨居石礦:較為集中的有勐海、勐阿、勐康、勐往、勐遮及勐混等地。煤礦:已發現煤礦點有大河溝、曼養、勐昂、格朗和、勐往等處。粘土礦和石灰石礦:主要分布在勐混、勐遮、勐海等地。石灰石分布在西定、勐滿、布朗山等地。
水利
勐??h總集水面積5511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9.4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5.59億立方米,為地表水的52.9%。水能蘊藏量116.88萬千瓦,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水域面積6.9萬畝,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42億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9560萬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4600萬立方米。溫泉豐富,有高溫泉(60~100℃)4處、中溫泉(40~60℃)10處、低溫泉5處。
經濟編輯
步行商業街新中國成立初期,勐??h的經濟發展緩慢。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0.9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0.0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477萬元;人均占有糧食526公斤;各項存款余額16.3億元。2009年,勐??h實現生產總值34.01億元,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1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5億元。轄區財政總收入3.4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1.58億元,增長74%;財政支出8.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1億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2.08億元;貸款余額14.5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46元。
第一產業
稻田勐??h是典型的農業縣,境內有耕地面積67.1萬畝,盛產稻谷、茶葉、蔗糖,被國家列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縣 、茶葉出口基地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電腦農業示范區、糖料生產基地縣 和水稻機械化示范縣,被省列為優質稻基地縣、養牛綜合示范區、商品豬基地縣。 1949年,勐??h農業總產值2364萬元。1956年,開展和平協商土地改革和山區直接過渡,廢除封建領主制。1980年9月,勐??h率先在全州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總產值就達1.16萬元;糧食總產量9.77萬噸,平均畝產189公斤。90年代后,形成以糧、茶、蔗為骨干產業,畜牧、水產、蔬菜、水果等全面提高。改革開放后的24年間,農業總產值連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長。200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6.7億元,糧食面積44.6萬畝。2009年,勐??h實現農業總產值13.1億元。累計發放退耕還林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支農惠農補貼4975萬元。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推廣超級雜交稻3萬畝、優質稻12萬畝,建立水稻高產創建示范2.12萬畝,完成糧食作物間套種示范4.8萬畝,輻射帶動7萬畝。糧豆種植面積達53.6萬畝,產量1.57億公斤。2008/2009榨季甘蔗入榨74.88萬噸,白糖產量9.51萬噸。新植茶園3415畝,低產茶園改造800畝,茶園總面積35.1萬畝,干毛茶產量1.23萬噸。有機茶園認證1.1萬畝。種植漢麻2萬畝,收購干麻皮1139噸。
第二產業
鑫?;▓@勐??h工業以制茶、制糖為主。2009年,共有30家企業入駐園區,入園企業總投資3億元。七彩云南慶灃祥茶葉股份公司投資1600萬元建成勐海七彩云南茶廠,并與云南省茶科所合作成立“普洱茶產品檢驗中心”,建成云南首家普洱茶儲存陳化研究中心。實現工業總產值23.66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11.97億元。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22.76億元;實現銷售產值18.73億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蔗糖9.29萬噸;酒精9701千升;發電量37183萬度;精制茶19497噸;磚1141萬塊;淀粉1253噸;鐵合金5825噸;黃金316千克。2009年,有茶葉初制所600多家,茶葉精制企業123家,注冊資金5461.5萬元,年生產加工能力3.36萬噸,其中有72家茶葉加工企業通過“QS”認證;生產精制茶1.95萬噸;實現茶葉工業產值8億元;茶葉企業上交稅收5000萬元。茶產業成為勐??h的第一大產業和最大納稅產業。規模生產廠家有勐海茶廠、黎明茶廠、福海茶廠等10多家。 2009年,勐??h實現工業總產值19.11億元。礦產業實現產值3.3億元;制糖業實現產值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1億元;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1.3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利稅總額3.2億元;工業利潤總額2.19億元。新增入園企業3戶,累計入園企業33戶,入園項目投資總規模近5億元。
第三產業
2009年,完成勐遮鎮曼杭混村、格朗和鄉半坡老寨等8個鄉村旅游特色村規劃編制。組織旅游促銷活動,推介勐海茶文化游、邊境游和休閑度假游,展示勐海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55.7萬人次。旅游業綜合收入4.2億元。全面落實“家電下鄉”、“農機具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惠民政策,努力培育消費熱點,不斷擴大消費市場需求,補貼家電產品4781臺(件),汽車、摩托車2245輛,累計補貼487萬元。大力實施“鄉村流通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新建農家店40個。
社會編輯教育
2001-2002年,勐??h有小學229所、教學點102個。共有中小學公辦教職工2872人。勐??h的普通初中教育始創于1958年9月,學生47人。刀永光、王萍飄兩位教師為勐??h一中創始人。1960年,學校有初中4個班,學生194人,為勐海初中教育之先河。1961年創辦格朗和鄉中學為勐??h第二中學,接著1972年以后勐遮、勐海、勐阿、勐混、打洛、勐滿在小學附設初中班的基礎上,相繼成立獨立中學,分別稱為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農中(1984年四中從勐海區遷入縣城改為縣民族中學),1990-1993年,創辦勐宋、勐往、西定、勐海鄉中學。1999-2001年分別在勐海鎮曼賀、勐遮鄉曼恩、嘎拱和巴達鄉創辦九年制學校。至2001年,勐??h有普通中學15所(含九義學校4所)。2007年年,勐??h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1所,其中:普通中學18所(含完中3所、初級中學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個);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高中(中職)1所;職業初中1所;小學137所(完小60所,比上年增加1所),比上年減少11所;幼兒園3所。有教學點63個,比上年減少4個。共有教學班1180個,比上年減少100個,在校生44470人。
衛生
勐??h轄區內設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縣屬醫療衛生單位有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控中心、縣衛生監督所、縣醫院勐海鎮分院6個,鄉鎮衛生院11個,黎明公司衛生機構8個,廠礦企事業單位衛生所(室)16個,村級衛生所(室)101個,個體醫療機構43個。有衛生技術人員53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38人(西醫師54人、西藥師8人、技師4人)。中央、省、州下達勐??h衛生專項經費744.48萬元;縣財政對衛生事業經費投入1562萬元,其中:人員經費1479.29萬元,衛生專項經費45.63萬元,建設資金30萬元,公用經費7.27萬元。
農田水利
2003年,勐??h投入使用的水庫90座,總庫容1.33億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9003萬立米;小(一)型水庫12座,總庫容2176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75座,總庫容2115萬立方米;壩塘115座,總庫容348萬立方米。勐??h有效灌溉面積28.62萬畝。
交通運輸
2009年,
國家級一類口岸---打洛勐??h有公路2940.05公里,其中國(省)道2條171公里,縣道13條369公里,鄉村道路81條737.9公里,專用公路134.15公里,自然村和蔗區公路1528公里,99.5%的自然村通了公路。年貨運量120萬噸,客運站日接發班車167班次,年客運量57.08萬人次,年客運周轉量4741.42萬人公里。14個鄉鎮全通客運班車。打洛是通往緬甸、泰國重要的國家一級口岸。2009年,勐??h交通建設完成投資3.58億元,增長3倍。佛雙橋至打洛二級公路、勐阿至勐往農村公路改造和格朗和、布朗山油路等工程順利建成通車,瀾滄惠民至勐海二級公路基本完工。農村公路通達工程、“村村通”工程和農村客運站點建設順利實施。城市建設完成投資1372萬元,增長15.5%。改善縣城公共交通,開辟8條公交線路,46輛公交電瓶車投入運營。
郵電通信
勐??h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2萬門,電話機用戶3.20萬戶。移動電話8000戶。郵電業務總量1824萬元。
城鎮建設
2009年,勐??h城面積3.5平方公里,有街道15條9280米,房屋建筑面積183萬平方米,城區綠化面積3.8萬平方米。城鄉集貿市場18個,面積7.2萬平方米,5852個攤位。打洛口岸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
電力資源
2009年,勐??h擁有水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1.96萬千瓦,年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建有35千伏變電站7座,35干伏輸電線路11條272公里;l0千伏配電線路64條1327公里。形成了以水電為主電源,35千伏輸電線路為管架電網,7座35干伏變電站為中心,10千伏配電線路為網絡的電力格局。
民族文化編輯
勐景來佛塔群勐??h境內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民族風情濃郁。傣族的“潑水節”、哈尼族的“嘎湯帕節”、拉祜族的“拉祜擴塔節”、布朗族的“??氨冗~節”集中展示了當地獨特的民風民俗文化。境內佛教壁畫貯量豐富,工藝美術風格獨特:貝葉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開展。傣族贊哈、古樂、繪畫,布朗族情歌彈唱,拉祜族蘆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讓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長。在浩瀚的民間音樂、舞蹈、曲藝中,初步搜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間舞蹈11個種類、63套跳法,舞曲、打擊樂譜32首。佛塔、佛寺蘊含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國藝術園中的奇葩。桿欄式建筑,全國獨樹一幟。
旅游編輯綜述
曼短佛寺勐海旅游西線是西雙版納旅游片區的兩個次中心、三大旅游區、五條旅游主線之一,以邊境游、跨境游和茶文化旅游為特色旅游品牌。截止2008年,全縣已建成旅游景區(點)4個,其中,國家3A級旅游景區(點)1個(打洛勐景來景區),國家2A級旅游景區(點)1個(西雙版納陽光茶文化科技園云茶源旅游景區),國家1A級旅游景區(點)2個(景真八角亭景區、打洛獨樹成林景區)。 勐??h國境線(中緬)長146.6公里,開通兩條跨國旅游線路,即:打洛—緬甸景棟、大其力—泰國迷賽、清萊、清邁、曼谷;打洛—緬甸景棟、東枝、仰光。旅游資源有人文景觀19處,水域風光45處,生物景觀32處,古跡建筑20多處,休閑求知健身場所40處,旅游購物場所41處。主要景點有景真八角亭、獨樹成林、打洛森林公園、曼短佛寺、巴達野生茶樹王、曼巒回清真寺、勐邦水庫等。
景點介紹
曼短佛寺曼短佛寺,位于勐??h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邊上,距縣城約10公里。是當地傣族從事宗教文化活動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語稱為"瓦拉扎探"。據史籍記載,此佛寺始建于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傳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體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窩蘇"(八角亭)等建筑群組成。主體建筑大殿闊4間,寬約10米,深8間,長約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結合的梁架結構,重檐歇山式屋頂,上下兩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廈是墻抬梁,墻體與檐口間設有斜撐。殿內外的構件上均有龍、鳳花卉等圖案的雕刻裝飾。1993年,被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緬第一寨中緬第一寨—勐景來位于中國西南邊陲西雙版納勐??h境內,打洛江對岸就是緬甸。
中緬第一寨勐景來是一個典型的傣族傳統村寨,毗鄰緬甸,與緬甸撣族邊民來往頻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見的傣撣混居現象。勐景來在文化上保持了傳統的邊境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里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歲的時候都必須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學習傣文、佛教經典及傣族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傳承博大精深的貝葉文化。勐景來曾經是中緬邊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樹、神泉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到節日,信徒都會來這里賧佛求經,最盛時曾達到3萬多人。勐景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在傣族群眾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稱為“中緬第一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