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回族自治縣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屬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轄,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東部,東部和北部與甘肅省相鄰。距省會西寧150公里,距海北州州府駐地海晏縣250公里??偯娣e6896平方公里。
1929年設門源縣,1953年成立門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門源回族自治縣。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2億元。
民族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0%左右,還有漢、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側丝?/span>15.58萬人(2013年)。
門源縣原名“亹源”(亹,mén),因“亹”字書寫起來太過復雜,后統一簡化為同音字“門”。
建制沿革
秦代為羌人故地,兩漢、三國為西平郡轄地。
東晉十六國時,先后屬前涼、后涼、南涼、北涼五國屬地。
南北朝時為鮮卑族吐谷渾人牧地。隋、唐屬鄯州轄地,后被吐蕃占領。
宋時為涼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吐蕃唃廝啰等地方政權和宋王朝交替統治。
元代為章吉附馬封地,屬西寧州管轄。隨同蒙古軍隊東來的部分"西域親軍",屯耕牧養留居門源。
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馬步駐軍實行"上馬為軍、下馬從耕",開始從事種植業生產。明末為蒙古族麥力干牧地。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軍平定羅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置大通衛。次年筑大通城(今門源縣城)。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移大通衛于今大通有到城關鎮。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衛為縣,門源系大通縣屬紅山、永安兩堡。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大通縣劃出北大通的紅山堡、永安堡和祁連八寶、阿力克一帶,西寧縣劃出仙米寺、珠固寺屬一帶地方,設置門源縣,屬青海省管轄。
1949年9月10日,門源解放,9月16日,成立門源縣人民政府。
1953年12月19日,建立民族區域自治政權----門源回族自治區。
1955年6月改名為門源回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門源回族自治縣轄2鎮、13鄉(其中1個民族鄉)。各鄉鎮:浩門鎮、青石咀鎮、皇城蒙古族鄉、蘇吉灘鄉、大灘鄉、北山鄉、西灘鄉、旱臺鄉、泉溝臺鄉、麻蓮鄉、陰田鄉、東川鄉、克圖鄉、仙米鄉、珠固鄉。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復:撤銷東川、克圖2鄉,合并設立東川鎮;撤銷旱臺、泉溝臺2鄉,合并設立并命名為泉口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原旱臺鄉);撤銷大灘鄉,并入青石嘴鎮。
區劃詳情
截止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4個居委會、109個村(牧)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門源回族自治縣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總面積6896平方千米,屬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轄,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東部,東北與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省天祝、肅南、山丹縣接壤,南接青海省大通、互助縣,西與本州祁連、海晏縣毗鄰。北緯:37.5°~38°,東經:102°~102.5°。
地質地貌
門源回族自治縣境內山地面積占83.1%,盆地面積16.9%,海拔高度在2388-5254米之間。北倚祁連山,南臨巍峨起伏的達坂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高,中間低,構成氣候濕潤、水量充足的門源盆地。地形復雜,平均海拔2866米,山、、臺、丘、溝、谷、川、灘兼有。地處祁連山系東端,地形復雜,高差懸殊。北部祁連山麓群峰聳立,南部達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較平坦。
氣候
門源回族自治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地處中緯度西風帶區。具有典型的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等高原寒溫濕潤性氣候特征。冬半年受來自西伯利亞干冷氣候影響,氣候比較寒冷干燥。夏半年受孟加拉灣的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涼爽濕潤。具有春季多雪多風,夏季涼爽多雨,秋季溫和暫短,冬季寒冷漫長的特點。全年日照時數2264.8--2739.8小時,年太陽輻射130.68--154.0千卡/平方厘米,氣溫日較差11.6--17.5℃,年平均氣溫0.8℃,年平均降水520毫米,年蒸發量100毫米。
水文
大通河自西向東流徑全境,寧纏河、老虎溝河、討拉河等28條大小河流匯入大通河。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1條。
自然資源水資源
門源回族自治縣是河湟地區和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地,黃河二級支流大通河境內流程176公里,2013年水能資源蘊藏量為56萬千瓦。
土地資源
門源回族自治縣全地區耕地面積60萬畝,其中縣屬44.43萬畝。
礦產資源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現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金、銀、銅、鋅等20種,其中,查明煤炭儲量1.4億噸,被譽為“黑珍珠”的無煙煤廣泛分布于門源縣寧纏和一棵樹地區,是青海省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F以探明的黃金、鉛、鋅、銅、煤等十多種礦藏資源,已探明的非金屬、金屬礦有16種,非金屬有煤、瑩石、冰洲石、石灰石,金屬礦有金、銅、鉛鋅、銀銅、鉻鐵、鐵、鈮鉭、鎢等。
生物資源
門源回族自治縣境內野生動物有40余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雪豹、麝、猞猁等;有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青鹿、馬鹿、水獺、天鵝、雪雞、蘭馬雞等10余種。野生藥用植物有蟲草、黃芪、大黃、秦艽、雪蓮等62種此外。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地區總人口15.58萬人,其中農牧民12.81萬人,占82.2%;有回、漢、藏、蒙古等22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9.73萬人,回族7.07萬人,分別占62.4%和45.8%。
經濟概況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2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5.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0.71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01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42.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19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0.6%。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6.8%、59.1%、34.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9.4、5.4個百分點。一產、二產、三產占GDP比重分別為24.4%、34.7%、40.9%。
第一產業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播種農作物44.4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5萬畝,油料作物16.6萬畝,飼草12.1萬畝,蔬菜等作物0.73萬畝。2013年,統一供種34.5萬公斤,調運貯備各類化肥、農藥5307.5噸,已銷售各類化肥和農藥4130噸,完成糧食作物播種14.7萬畝、油料作物2.1萬畝。加大新技術推廣應用,計劃創建油菜高產萬畝示范區2個、千畝展示田1處、百畝核心展示田1處、種植全膜馬鈴薯0.4萬畝、脫毒馬鈴薯種薯0.4萬畝,實施測土配方施肥40萬畝。共繁活各類仔畜27.37 萬頭,繁活率79.34%、成活率97.9%,牛羊育肥販運7.3萬頭只。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抗旱澆灌、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具更新、農牧業合作社建設、農牧業信息服務、農業保險、土地草場流轉等措施有序推進,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率達100%,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農作物以油菜、青稞為主,兼種豌豆、小麥、馬鈴薯、蔬菜等,油菜年產量達3萬噸,出油率高達40%,素有“門源油、遍地流”的美稱,年產油菜花蜜1500多噸、花粉30多噸、蜂王漿20多噸、蜂膠2噸,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油料基地、藏區青稞制種基地和蜂產品生產重點縣。境內各類草場面積686.4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583萬畝,存欄各類牲畜56萬頭只,畜牧業在全縣大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中占到近50%,是省州現代高效生態畜牧業示范基地和牛羊育肥販運基地。
第二產業
2013年浩門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多產業發展區新落實了投資2507萬元的祁連山農牧科技開發公司整體搬遷項目、投資900萬元的浩門植物精煉油廠整體搬遷項目、投資1715萬元的門源縣祥泰新型節能材料公司年產10萬立方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項目。新開工建設了投資950萬元的杰華公司浦利新鍋爐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正在實施投資600萬元的海北運輸公司機動車檢測中心、投資600萬元的門源浩寧商貿公司汽車銷售維修服務中心、投資300萬元的江源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學校等建設項目。泉口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區落實的投資2.3億元的青海君粵煤焦化公司300萬噸洗煤廠建設項目力爭年內開工建設。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電力行業投資9.96億元的石頭峽水電站、投資8.6億元的納子峽水電站復工建設,完成工業增加值0.7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77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29.4%、30.6%;完成縣屬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2.1倍;
第三產業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編制完成了崗什卡雪峰景區策劃方案、青石嘴游客服務中心及東旭村非遺中心可研,完成了投資600萬元觀花臺停車場、購物中心、觀景長廊等建設內容的土地征用、圖紙設計、招投標和投資250余萬元的花海芬芳浴景區觀景木棧道、觀景平臺、瞭望攝影塔等建設內容效果圖設計、工程預算等前期工作。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一季度,共接待游客14.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68萬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20%和22%,實現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總收入雙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3.9%;實現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086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1.3%;實現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1263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3.8%,其中農民1255元、牧民1384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3.7%、16.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96萬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26%,增收346萬元;一般預算支出2.2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48%,增支7124萬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5.24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28.2%,金融機構貸款余額8.83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7%。全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9億元,增長10.6%。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文化市場監管,落實了門源縣明長城遺址搶險加固工程首批資金600萬元,確定實施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清理整頓置換1.13萬戶“戶戶通”和7221戶“村村通”建設項目。組織開展了“兩節”文化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全民健身體育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教育事業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中小學布局調整,整體工程將于年底全部完工,同時,進行標準化學校建設,協調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兩基”成果得到提高,學前教育、職業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日常教育、校園安全管理全面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醫療衛生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建立了衛生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覆蓋不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不斷擴大。新農合參合率100%、職工醫保參保率100%、城鎮居民參保率96.9%。醫療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開工建設了投資180萬元的泉溝臺和泉口鎮業務建設項目和投資350萬元的7所鄉鎮衛生院能力建設項目,為縣中醫院配備醫療設備29臺,為12所鄉鎮衛生院配備了醫療救護車輛。人口計生工作進一步深化,“康福家行動”和國家免費孕前檢查工作深入開展,流動人口管理工作、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進一步完善。
社會保障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發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及汽車、摩托車、家電下鄉補貼等各類涉農補貼資金3552.4萬元,協調金融機構發放支農貸款1.7億元。共有農村低保人口為4457戶、11361人,發放2013年上半年農村低保金852.73萬元、春節臨時生活補貼227.22萬元。共有城鎮居民低保對3889戶、7445人,發放元月至3月份保障金484.42萬元、臨時燃料補貼13.99萬元、春節臨時生活補貼222.93萬元?,F有五保供養對象495戶514人,其中縣敬老院集中供養30人,發放臨時生活補貼11.3萬元。
基礎設施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深入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全縣96個村被納入“千村建設百村示范”工程,其中65個村村莊規劃通過省級評審備案。2012年完成了總投資4.2億元,涉及9個鄉鎮34個村7987戶的共建整治工作的基礎上,2013年實施了覆蓋12個鄉鎮35個村、10090戶農牧戶的共建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已按規劃要求修建圍墻12.63萬米、大門主體完工2399合、開工率達62.7%。共有4家省級共建單位、21家州縣共建單位與14個共建村簽訂共建協議資金達1546.35萬元;共整合各類涉農項目8大類15項,涉及資金達15560.79萬元。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共落實道路交通建設項目15項,其中投資501.7萬元蘇吉鄉松樹南溝公路礦區道路,投資1046.43萬元浩門鎮至北山鄉上金巴臺公路,總投資1255.85萬元的皇城鄉東灘村至藥草梁公路和皇城鄉西灘村至北山村公路,落實了總投資644.35萬元的浩門河跨河大橋2座,投資502萬元的蘇吉灘鄉納子峽大橋、投資271萬元的珠固鄉卡卓大橋和總投資223.23萬元的配套小橋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