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縣位于陜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陜、甘要沖。全縣轄19鎮,242個行政村,總面積2406平方公里。勉縣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獨特,氣候溫暖濕潤,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全境,境內盆地珠串,森林覆蓋率達58%。勉縣的礦產資源貯量大、品位高,位于“勉略寧”金三角,被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亞洲的“烏拉爾”。為陜西省漢中市重要的冶金工業基地和化工工業基地。
中文名稱勉縣外文名稱Mienxien K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西南(漢中在秦嶺以南)下轄地區勉陽鎮、周家山鎮等19個鄉鎮政府駐地勉陽鎮電話區號0916郵政區碼724200地理位置陜西省南部面 積2406平方公里人 口42.6萬方 言漢中話氣候條件溫暖濕潤著名景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馬超墓祠等機 場漢中城固機場車牌代碼陜F行政代碼610725GDP111.41億(2014年)目錄1 建置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資源? 礦產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5 人口6 經濟? 農業? 工業? 商業7 社會? 衛生? 科技? 教育8 文化? 民間文藝? 古遺址9 旅游? 武侯墓? 勉縣武侯祠? 馬超墓祠? 褒河棧道10 著名人物建置沿革編輯東漢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沔陽縣屬之。魏景元四年(263)置梁州,沔陽縣屬梁州漢中郡。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遷梁州治于南鄭,沔陽縣屬之。東晉永和三年(347),梁州收復,沔陽縣屬梁州。寧康元年(373),梁州為前秦(苻堅)所據。太元九年(384)收復,沔陽縣復屬梁州漢中郡。義熙元年(405)梁州為后秦所據,四年(408)收復,沔陽縣仍歸漢中郡。南朝,“劉宋取其地,(僑)置華陽郡,寄治白馬城(今老鄉鄉武侯街)”,沔陽縣屬梁州華陽郡。梁武帝天監三年(504)漢中太守夏侯道遷舉郡降魏,沔陽縣始屬北魏華陽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分沔陽縣東設漢陽縣(治所今黃沙鎮);正始中(504~508)又分沔陽縣西設嶓??h(治所今銅錢壩)。西魏(535~556)改東益州長興州,沔陽縣屬之。北周(557~581)沔陽縣屬興州。隋開皇元年(581)撤沔陽縣,三年(583)撤華陽郡,并入—??h。大業三年(607)改嶓??h為西縣,屬漢川(漢中)郡。唐武德元年(618)廢漢川郡,復置梁州,西縣屬之。貞觀元年(627)全國劃十道,梁州為山南道轄,西縣屬之。開元二十一年(773),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西縣屬山南西道漢中郡。乾元二年(759)復漢中郡為梁州,西縣屬之。興元二年(784)三月,德宗因避朱泚之亂,來漢中;六月,亂平,將返長安時,升梁州為興元府,開中國歷史上以帝王年號為府名之先例,西縣升為“次畿縣”,上屬興元府。五代(梁、唐、晉、漢、周)西縣屬興元府。北宋初,廢道置路,西縣屬峽西路興元府。至道二年(996)西縣屬利州路大安軍(治所三泉縣,今寧強縣陽平關);三年(997)廢軍,兩縣復隸利州路興元府。咸平三年(1000)宋平蜀后“(西)縣當沖要直靨朝廷”(郡國縣道記》)。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分利州為東、西兩路,西縣屬東路興元府。蒙古軍隊進占后于戊午年(1258)設鐸水縣(治所今舊州鋪),移沔州治于原沔陽縣治所(今舊州鋪),省西縣入略陽。元初,改興元府為興元路,西縣屬沔州。至元四年(1267)沔州隸廣元路,西縣屬沔州。明洪武三年(1370)改興元路為漢中府,省鐸水入沔州。四年(1371)知州王昱遷沔州治于西山谷口(今武侯街)。七年(1374)七月降沔州為沔縣,屬漢中府。成化二十一年(1485)沔縣隸寧蕪州(今寧強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復隸漢中府。清代,沔縣屬漢中府。1912年廢州為沔縣。1913年屬漢中道。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漢中道”,沔縣屬之。十七年(1928)廢道,直屬于省。二十四年(1935)在漢中設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沔縣屬之。1935年2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占領沔縣,成立縣蘇維埃,屬川陜省(治四川通江)。2月26日紅軍北上后,8月縣治由西山谷口移于菜園鎮(今縣城)迄今。1949年12月6日沔縣解放,屬陜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屬陜南行署。1951年屬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漢中區專員公署。勉縣原名“沔縣”,因沔水而得名。后因“沔”字生僻難認,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將“沔縣”改為“勉縣”。1965年6月屬陜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78年起屬漢中地區行政公署。
勉縣
勉縣位于陜西省南部、漢中市(漢中盆地)西端,地處漢江上游。北依秦嶺,南連巴山,中為漢江流域平川地帶。坐標:東經106°21′~106°57′,北緯32°53′~33°38′之間,南北長約140公里,總面積2406平方公里。東接漢中市漢臺區,南鄰南鄭縣,西靠寧強縣、略陽縣,北連留壩縣、鳳縣和甘肅省兩當縣。
地貌
地形復雜多樣,根據地貌分為:中部盆地區,占8.8%,南、北丘陵區,占16.4%,北、西、南山地區,占74.8%。地勢北高東低,最高點海拔2621米(長溝河鄉廟坪村蔥灘梁),最低處海拔513米(長林鎮漢江河灘)。
氣候
勉縣屬北亞熱帶,由于地形多樣,秦嶺、巴山南北對峙,同一天氣背景下,山地與平川冷暖迥異,素有“高一丈不一樣”之說,為典型的內陸性季風氣候,屬亞濕潤區??偟臍夂蛱卣魇牵簻嘏瘽駶?,四季較為分明。冬季少雨雪,夏秋多雨霖,雨熱同季,垂直差異大,立體氣候效應明顯,春溫不穩定,秋溫比降大,光輻射值低,日照時數短。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勉縣已探明的礦產有23種,開發利用的有18種,50多處。其中金屬礦產7種:金、銅、鉛、鋅、鉻、鐵、錳;非金屬礦產11種:原煤、磷礦石、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蛇紋石、滑石、大理石、粘土、石墨、硫磺。資源總量占漢中市第三位,潛在經濟價值達61億元之多。其中金、銅、鉛、鋅、鐵、錳和磷礦石、滑石、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等,礦藏質量優、儲量大、品位高。
植物資源
農作物以稻、麥、玉米、豆類、油料、烤煙、蔬菜、薯
勉縣風景類為主,糧油產量在漢中市名列前茅,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之一。野生植物類以喬灌木、中藥材、飼草為主。勉縣常見的喬灌木樹種有58科150余種。用材樹種有油松、華山松、鐵松、椿樹等38種;經濟類樹種有油桐、茶樹、漆樹、五倍子、花椒、桑樹、核桃、梨樹等34種;薪炭林木有青棡、麻櫟、槲櫟、銳齒櫟等。列為國家保護的有杜仲、銀杏、金錢漆、水曲柳、冷杉、厚柏6種,珍貴稀有樹種有粗榧、粗葉樹、山楂、七葉樹、楠木、紅豆沙、刺楸樹、檬子樹、櫸樹、旱蓮10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黃連木、烏柏、茅栗、鹽膚木、漆樹、山桃、山杏、獼猴桃8種,發現的中藥材共有486種,黃連、天麻、黨參、何首烏、板蘭根、絞股蘭等分布廣。勉縣有草地約2.45萬畝,草地植物有58科602種,其中飼草植物約500種。
動物資源
人工飼養的家畜、家禽外,野生動物已發現的有5綱25目60余科,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羚牛、金錢豹、鬣羚、金鷹等,二級保護的有巖羊、斑羚(青羊)、青鹿、錦雞、大鯢(娃娃魚)等15種,屬省級保護的有獵豹、獐子(林麝)、大靈貓、山貓等6種,一般保護的有148種,水生動物己查明的自然魚類48種,尚有珍貴名產“丙穴嘉魚”,鱉、蝦、蟹、田螺、河蚌、黃鱔等也分布廣、數量多。
人口編輯民國21年(1932)14.22萬人,比宣統元年少14.21%。后由于派夫拉兵、按人口計征、災荒等,34年(1945)人口降至12.08萬人,比21年減少7.72%??谷諔馉巹倮?,人口逐年增加。38年(1949)20.41萬人,比34年增長40.81%。1950~1957年為人口增長第一個高峰期,1957年25.05萬人,比1949年增長22.73%,8年增加4.6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58萬人,增長率28.4‰。1958~1961年人口增長較慢,1961年26.92萬人,比1957年增7.47%4年增加1.87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147萬人,增長率13.8‰。1962~1972年人口增長出現第二個高峰期,1972年35.51萬人,比1961年增長31.91%,11年增加8.59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78萬人,增長率29‰。1973~1979年,計劃生育工作不斷加強,人口增長減慢,1979年39.13萬人,比1972年增長10.19%,7年增加3.62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52萬人,增長率14.6‰。1980~1985年,人口穩定增長,1985年39.32萬人,比1979年增0.49%,比1949年增92.65%,6年增加0.19萬人,平均每年增加317人,增長率0.82‰。1987年39.91萬人,比1985年增加0.59萬人。 2012年,勉縣戶籍總人口42.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7.37萬人。常住人口38.80萬人,出生率為8.57‰,死亡率為7.06‰,自然增長率為1.51‰。
經濟編輯農業
解放前,農業生產落后。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85年糧食產量15682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1127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2.3和9.1倍;種植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產值分別比1949年增長8.2倍、33.7倍、4.9倍和54倍;每人平均分配糧食376.5公斤,現金純收入286元。1987年糧食產量1783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2063萬元;每人平均分配糧食346公斤。 2008年,勉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83億元。全年糧食總產量13.41萬噸;油料總產量2.11萬噸,。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69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18萬公頃。2012年,勉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0.50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5.93億元;林業產值0.69億元;牧業產值11.85億元;漁業產值0.4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6億元。
工業
1949年勉縣有手工業400戶,從業480人,有一個私營民生煤礦,工業
勉縣月亮灣溫泉總產值1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120萬元的1.61%。解放后,工業逐步發展。1953年勉縣工業總產值7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825萬元的3.89%。1985年所謂“大躍進”時,在“大辦工業”的口號下,盲目興辦工廠17個,工業總產值63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215萬元的19.9%。1961年,工業總產值26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226萬元的12.1%。1964年工業總產值31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442萬元的13%?!拔幕蟾锩敝?,大批“唯生產力論”,“停產鬧革命”,工業生產受到破壞,生產秩序混亂,產值、產量下降。1968年工業總產值28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665萬元的7.7%。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工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1985年有全民所有制企業19個,縣屬集體所有制企業15個,鄉村、街道企業116個,個體工業293個,工業總產值547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6602萬元的33%。1987年,勉縣有工業企業1504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個,縣屬集體企業16個,個體工業戶1470個),工業總產值969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5%。 2012年,勉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9.76億元。其中,規上工業產值中輕工業完成產值15.8億元;重工業完成產值153.9億元。完成銷售產值168.56億元,產品銷售率達99.3%,實現增加值41.09億元。
商業
勉縣商業自古多為農副產品交換??h城和集鎮有牲畜、柴草、竹木農具、糧食、棉花、土線、土布、山貨土產品、禽蛋交易市場和小茶館、酒店、餐館、旅館、雜貨、當鋪及小手工作坊。民國初年始有商號,外來商幫進入。34年(1945)有商號273家,從業400余人。后國民黨政府濫發紙幣,貨幣貶值,不少商行店鋪倒閉。38年(1949)僅存商行和小店鋪40家。解放后,1953年有商戶1千戶,從業0.12萬人,年銷售額185萬元,其中國營商業30萬元,占16.2%。1979年后,國營、集體、個體戶一齊上,服務項目增多,經營方式靈活。1987年,有商業機構0.28萬個,職工0.62萬人,商品銷售總額17860萬元;實現利潤147萬元,上交稅利199萬元,固定資產1874萬元。以糧油為例,1987年購進糧食2432萬公斤,食用植物油307萬公斤,銷隹糧食1669萬公斤,食油93萬公斤。 2012年,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7.3%,其中,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15.5億元,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5.66億元,全年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7.8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