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省海東市下轄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邊緣,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相連,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相對,西、西北及北與本省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毗鄰,縣境南北長約96公里,東西寬約32公里,總面積1890.82平方公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8鎮、14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總人口42.13萬人(2011年),是青海省重要的糧食、蔬菜、瓜果主產區,在全省享有"瓜果之鄉"的美譽。
建制沿革
夏、商、周三代時屬《禹貢》雍州地,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設置郡縣,當時民和屬隴西郡管轄的西北塞外地。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縣下川口設置允吾縣,隸金城郡(治甘肅蘭州)。
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龍耆城。
安帝時(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設白土縣,隸金城郡。
西晉永寧時(301-302年),涼州刺史張軌在今民和設置晉興郡(治今民和縣川口鎮史納一帶),轄晉興、左南二縣。晉興郡、縣同治,左南(治今甘肅永靖縣境)在黃河以北青海東南地區。
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設立北金城縣,隸西平郡。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縣為龍支縣。
北周將龍支縣隸枹罕郡(治河州)。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縣為湟水縣,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區為其轄地,龍支縣仍屬枹罕郡。
唐初,今民和地區仍屬于龍支、湟水、米川三縣。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為吐蕃地。
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歸復唐王朝。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區又陷為唃廝啰政權轄地。
徽宗崇寧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復河湟地區,今民和先后屬湟、樂二州。元代民和屬西寧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鄉政府所在地)設古鄯千戶所,其轄地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縣部分地區。
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設驛站,后稱古鄯驛,為西寧衛七驛站之一。
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年),在茶馬交易中,民和為孳養官馬場所。
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年),將古鄯千戶所操守官升格為守備,并設立巴暖三川營,統兵1040名,今民和為西寧衛控扼要地。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戶所為碾伯縣(今樂都),今民和為其轄地。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區,民和亦屬之。
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從樂都、循化兩縣析置民和縣,取“政通人和”之意。
1949年9月2日,民和解放,9月8日民和縣人民政府成立。
1985年11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改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有8鎮(川口鎮、巴州鎮、古鄯鎮、馬營鎮、滿坪鎮、官亭鎮、李二堡鎮、峽門鎮)、14鄉(馬場垣鄉、松樹鄉、新民鄉、核桃莊鄉、北山鄉、總堡鄉、隆治鄉、西溝鄉、大莊鄉、轉導鄉、前河鄉、甘溝鄉、中川鄉、杏兒鄉),共312個行政村、1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邊緣,地理坐標為東經102°26′--103°04′,北緯35°45′--36°26′。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相連,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相對,西、西北及北與本省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毗鄰??h境南北長約96公里,東西寬約32公里,總面積1890.82平方公里。
地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為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祁連山系的達坂山和拉脊山余脈,構成縣境地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部多為高山。海撥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撥高度2100--2500米。境內溝壑縱橫,山巒重迭,地形復雜。地貌特征大致可概括為“八條大溝九道山,兩大谷地三大垣”。
氣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屬高原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均溫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無霜期198天。
水文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有18條支流,境內以浪塘坪、塘古嶺為分水嶺,其西為湟水流域水系,其東為黃河流域水系。流量在1.0m3/s以上的較大支流有松樹溝、米拉溝、巴沙洲、隆治灘。較小的支流有蘆草溝、飛禽山溝、胡拉海溝、二道溝、磨灣子溝、咸水溝,大部分為季節性河流,汛期河水混濁。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水資源總量為2.58億m3,其中湟水流域為1.92億m3,大通河流域為0.11億m3,黃河流域為0.647億m3。其中湟水流域為20.30億m3,大通河流域為25.71億m3,黃河流域為154.68億m3。水資源主要特點為:水資源分布不均,年內降雨主要集中在秋季,干流及較大的支流7—10月占全年徑流量的50—65%,河川徑流年際變化較大,自產水資源量缺乏,3—6月份農用需水季節,干旱少雨,境內各溝道普遍缺水。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發現各類礦產17種,礦產地55處,經勘查有資源儲量的礦產地有11處。礦產有:冶金用石英巖、水泥用大理巖、煉鎂用白云巖、石膏、礦泉水、地下水等,共6種,產地6處。金屬礦產15處:金礦6處、砂金2處、巖金(鉑)4處,其中進行勘查的金礦1處,其余均為礦(化)點。有色多金屬(銅、鉛、鎳、等)礦產6處,均為檢查的礦(化)點。鐵、錳礦3處:鐵礦(化)點2處,錳礦點1處。
生物資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豌豆、蠶豆、玉米、洋芋、油菜、胡麻、青稞、大麥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有喬木39科49屬106種,灌木27科46屬84種,草類植物41科198屬356種。主要喬木有楊、柳、榆、松、柏、槐、樺、杉等。主要灌木有白刺、沙棘、杜鵑、檉柳、枸杞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藥用植物有:草本類(大黃、甘草、青貝母、黃芪、黨參、丹參、柴胡、當歸、冬花、薄菏、茵陳、荊芥等)、木本類(黃柏、土茯苓、桑百皮、骨碎補、槐花等)、果實類(枸杞子、金櫻子、牛蒡子、車前子、郁李仁等)、菌類(冬蟲夏草、馬勃、鎖陽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動物有:昆蟲類(蜜蜂、北方蝎子等)、獸類(狍鹿、麝、巖羊、蘇門羚、狐、兔、馬鹿等)、禽類(環頸雉、野鴨、藍馬雞、雕鵠、雪雞、石雞、鴟等)。
人口民族截至2011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總人口42.13萬人,農業人口33.58萬人,非農業人口8.55萬人。男性人口21.7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51.53%,女性人口20.4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48.47%;少數民族總人口24.9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59.29%。人口出生率11.14‰,死亡率為3.84‰,自然增長率7.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
交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甘青鐵路、蘭寧高速公路、109國道穿境而過。川官、川楊、川馬柏油路輻射8鎮15鄉,鄉(鎮)村村通公路。
經濟綜述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生產總值52.23億元,比2011年增長19.5%。第一產業增加8.14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27.84億元,增長32.4%;第三產業增加16.25億元,增長11.7%。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5.18%、72.54%和22.28%,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01、14.11和4.33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5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3.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1.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082萬元,比上年增加4737萬元,增長25.8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6392萬元,比上年增加3492萬元,增長27.07%。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63億元,增長66.98%。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1.34億元,增長21.3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7.07億元,增長72.81%,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87億元,增長72.2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9.22億元,增長102.19%。
第一產業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農作物播種面積66.79萬畝,比2011年下降0.61%。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9.62萬畝,下降7.6%。其中玉米種植面積33.05萬畝,增長9.84%。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0.04萬畝,增長19.38%。蔬菜種植面積5.2萬畝,增長46.07%。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14億元,增長5.15%。其中:農業增加值5.16億元,增長5.58%;畜牧業增加值2.62億元,增長4.6%。
第二產業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9.43億元,同比增長42.1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39.33億元,增長46.2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0.1億元,增長34.69%。實現工業增加值22.24億元,增長36.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6.01億元,增長35.5%。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發電量356668萬千瓦時,增長17.93%;電石93155噸,增長8.94%;金屬硅14825噸,增長34.19%;洗精煤428441噸,增長36.31%;碳化硅43272噸,下降44.76%;碳化硅微粉19429噸;下降28.25%;水泥929162噸,增長7.87%;鐵合金48022噸,增長8.6倍。
第三產業
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77億元,增長16.97%。商品住宅投資4.18億元,增長16.45%;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74億元,下降41.59%。房屋施工面積81.5萬平方米,下降1.76%;竣工房屋面積18.23萬平方米,下降10.86%。商品房銷售面積17.93萬平方米,下降10.35%;商品房銷售額4.57億元,增長6.27%,其中現房和期房銷售額分別占商品房銷售額的16.09%和83.91%。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4億元,增長17.01%。其中:城鎮7.66億元,增長17.64%;鄉村6.72億元,增長16.3%。批發業零售額4.29億元,增長15.75%;零售業零售額6.98億元,增長17.4%;餐飲業零售額3.12億元,增長17.9%。2012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7.5億元,比年初增加9.93億元,增長26.4%。其中:個人儲蓄存款27.15億元,比年初增加5.56億元,增長25.75%。各項金融貸款余額15.53億元,比年初增加6.61億元,增長73.91%。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保費收入3782萬元,同比增長37.2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416萬元,增長65.65%;人壽險保費收入2366萬元,增長24.53%。各類保險賠付額749萬元,增長59.12%。其中:財產險賠款575萬元,增長68.77%;人壽險賠款174萬元,增長33.85%。201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客運量1172.7萬人次,增長9.91%;客運周轉量41665萬人公里,增長22.92%;貨運量513.9萬噸,增長28.64%;貨運周轉量70602萬噸公里,增長31.16%。全年接待游客158.27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20.4%;全部游客中,過夜游客24.3萬人,增長21.8%;一日游客133.32萬人次,同比增長14.9%;鄉村旅游接待游客88.05萬人次,同比增長14.01%。旅游總收入1.62億元,增長40.8%,實現旅游收入0.92億元;鄉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數占全縣接待游客人數的55.6%和旅游收入的57.1%。
名勝古跡
能仁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能仁寺座落在麻地溝村西一小山之巔,因山似游龍,故名為“大龍山能仁寺”。又因寺處麻地溝地界,也俗稱“麻地溝寺”。清同治年間“大雄寶殿”被火燒毀,后又重建。1976年連同其他建筑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眾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鐘樓各數間。
喇家遺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遺址位于官亭鎮1.5公里處的喇家村??偯娣e25萬平方米,發掘出的約800平方米。據考證,喇家遺址屬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寨子島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寨子島素稱“黃河上游第一島”,占地面積80畝。
娘娘天池
娘娘天池位于海拔2500米的山頂上,池呈橢圓形,俗稱“娘娘池”或“神池”。
弘化寺
弘化寺是佛教名寺,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東南六十余公里處,始建于1443年,迄今約有六百多年歷史,占地近百畝,大小殿宇30余座,因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絳欽卻結——釋迦也協授記并圓寂之地而聞名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