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hòu)縣,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縣,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中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福建省著名僑鄉和中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中國橄欖之鄉”,素稱“八閩首邑” 。1913年由閩縣和侯官縣合并而成。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南側,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h內著名景點有旗山國家森林公園、曇石山文化遺址、雪峰寺、馬嵐山、十八重溪風景區等。
截至2010年末,閩侯縣下轄15個鄉鎮街道(1個街道、8個鎮、6個鄉)313個行政村(居),縣人民政府駐甘蔗街道。常住人口為66.2萬人,以漢族為主,有畬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旅居國外華僑11.6萬人,港、澳、臺同胞5.5萬人,是福建省主要僑鄉之一。2014年閩侯縣位列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71位,福建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第4位,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第2位。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閩侯縣位于福 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閩江下游兩岸,呈月牙形拱衛省城。東鄰福州市晉安區、鼓樓區、倉山區以及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福建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地處北緯25°47’—26°37’,東經118°51’—119°25’。
地形地貌
全縣山脈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群山連綿,山巒重疊,氣勢雄偉,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屬鷲峰山東伸支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后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偯娣e2136平方公里 。
地形最高有大湖鄉的牛姆山主峰(山東梯嶺)為境內最高峰,海拔達1403.7米;大湖鄉嶺頭村的石洋山,海拔高達1384.9米;廷坪鄉后溪村的獅頭蒂,海拔高達1337.7米;大湖鄉馬嵐山海拔高1039.6米,是后井村最高峰。西南部山地屬戴云山北延山
地圖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分別綿延于鴻尾、竹岐、上街、南嶼、南通、尚干、祥謙、青口等地,在西南部與永泰接壤,形似一堵與永泰相隔的天然屏障。鴻尾鄉境內著名的山峰大帽山海拔1237.7米。
全縣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4座,海拔在800~1000米的山峰有59座,海拔在500~800米的山峰有101座,海拔在千米以下的低山有160座,其中旗山屬于戴云山脈延伸,高達654米,坐落于縣境的南部,位于南嶼、上街兩鎮之間,是福建省名山之一,曾有“右旗左鼓,全閩二絕”之譽。帽山位于南通鎮古城村,高達814米,山下的十八重溪,風光秀麗。
氣候環境
氣溫:閩侯縣境內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閩侯縣境內年平均氣溫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10.5℃。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3.6℃,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6.4℃。極端最高氣溫達38℃~40.6℃,極端最低氣溫-4℃。一年四季,大致劃分為3~6月為春季,7~9月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一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6℃~10.5℃,2月后氣溫逐漸回升,上升幅度以4月為最大,達5℃左右,至7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6℃~29.2℃,8月后氣溫逐漸下降,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至翌年1月氣溫降至最低值。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小,年際較差為1℃左右,年較差11.5℃~19.5℃,日較差6.5℃~7.8℃。
降水:境內年降水量1200~21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其中上街鎮土溪雨量站年均降雨量為2152.6毫米,南嶼鎮葛岐雨量站年均降雨量為1258.9毫米。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北部和西南部中山地區,海拔900~1200米,形成一個多雨層,年平均降水量為1700~2000毫米;中部丘陵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1700毫米;閩江沿岸平原區,年平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上街、大湖為全縣兩個降水中心。上街極端最大年降水量曾達到2850毫米(1961年土溪站);大湖的雪峰站平均降水量為1954毫米。南嶼、祥謙是本縣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332毫米。 全縣年平均雨日150天,占全年日數41.8%,晴天42天,占11.5%。一年中,降水量多集中在3~6月份,尤以5~6月為多。根據降水變化特征和成因,全年可分為4個降水季節濕度:境內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9.7毫巴,平原地區在18~20毫巴之間,山區在16~17毫巴左右,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極端最大絕對濕度40.7毫巴(1967年7月19日),極端最低絕對濕度20毫巴(1963年1月27日)。一年中絕對濕度的季節變化趨勢與氣溫相同,1月最小,月平均值在9.7毫巴;7月最大,月平均值31.4毫巴。日變化情況是:凌晨(4~6時)絕對濕度最小,最大值出現在13~14時。
相對濕度分布,平原地區年平均在75%~80%之間,高山地區在81%~85%之間。分布趨勢與氣溫相反,隨高度增加而增大。一年中最大的月平均值出現在陰雨連綿空氣濕潤的5、6月份,其值高達84%~86%,最小值出現在1月為75%。日極端最小相對濕度僅為11%(1963年1月25日)。
日照時數: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9小時,日平均5.1小時。一年中夏季日照時數最多,冬季最少;7月份平均日照時數達281小時,2月份僅98.7小時。境內的太陽總輻射為107.3千卡/厘米·年,閩江兩岸為109.7千卡/厘米·年,北部高海拔地區為103.7千卡/厘米·年,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少。日照的年際變幅度較大,1963年最多,達2524.6小時;1954年最少,僅1179.4小時。 交通運輸
編輯
唐代閩侯,便有省際驛道(西驛道)穿越境內。宋、明、清代,縣際、鄉間、村落古道已遍及平原、山區,組成道路網。民國時期,有福廈公路、福古兩條公路穿境而過,但路況極差,通車能力低;境內修筑福州至峽北、福州至馬尾、福州至灣邊、峽南至相思嶺、峽南至下洋等5條公路,總長135.4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修建通往永泰縣的江泰公路、通往長樂的峽營公路、通往羅源縣的羅塔公路、通往古田縣的廷廖公路以及通往福州市郊區北峰的公路等13條縣際公路。同時,還修建長達347多公里的鄉村水泥公路、鄉村等級公路和鄉村簡易公路。1994年全縣擁有公路674.24公里,98.4%的行政村通汽車。外福鐵路境內路段長42.8公里,設4個火車站。
陸上交通運輸,長期落后。1958年境內僅有1輛3噸汽車從事貨物運輸。1994年,全縣貨運汽車1276輛,客運汽車127輛、2179客位,其他機動車195輛,從事運輸業的拖拉機1500輛。公路旅客運輸量達592萬人次,周轉量3779萬人公里;貨物運輸量204萬噸,周轉量1023萬噸公里。
內河航運業源遠流長,清末、民國時期大量貨物由水路運送至各市埠集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河航運業發展較快,舊式的木帆、木殼船逐步為機動船、水泥船、鋼質船所代替。1994年,境內水上運輸企業12家,農村渡口38個,客渡船58艘、2367座位,內河、沿海貨船612艘、1.82萬噸。全縣水上運輸量301.62萬噸,周轉量9902萬噸公里。[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