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縣,別稱梅,位于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北部,閩江下游,介于北緯25°55’—26°33’,東經118°30’—119°01’之間。東鄰閩侯縣,西毗尤溪縣,南接永泰縣,北與古田縣交界。距省城福州50千米。
閩清縣是福建省重點僑鄉之一,是福建省重點林業縣和南方雜果基地,橄欖、柑橘生產基地之一,是中國釉面磚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和福建省最大的電瓷出口基地。[行政區劃
編輯
歷史以來,盛傳閩清自北宋皇祐八年(1063)許將中狀元之后開始分都。據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志》,卷之十五記載,閩清系元代開始設都。全縣設24個都,其中缺十三、十八都,其變化原因已無資料可考。
明代,初期行政區劃沿用舊制,鄉不變,但復分居仁、護仁為兩個里,全縣計2個鄉,9個里,統各個都。奉政鄉轄宣政、金沙、賀恩、安仁等4個里;壽寧鄉轄仁壽、孝順、居仁、護仁、蓋平等5個里。
洪武五年(1372),實行鄉、里(坊)、都、圖制。
奉政鄉宣政里:升平坊、一都、二都統一個圖。和豐坊、十六都、十七都統一個圖。
奉政鄉安仁里:十九都、十八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統一個圖。
奉政鄉孝順里:六都、四都及三都的一半統一個圖。九都、五都、七都、八都及三都的一半統一個圖。
壽寧鄉仁壽里:十一都、十都、十二都統一個圖。十四都、十三都、十五都統一個圖。
清代,順治十七年(1660),全縣設2個坊5個鄉。
升平坊:轄縣城(包括縣前鋪、中街鋪、縣后鋪、玉山鋪)和六墩、葭(佳)洋、曹埔、下金、鐘石、下亭、嶺頭、上湖、石榴洋、東坑、祥溪口;陳洋、扶山、塔頭、橋東、柿兜、馬坪、西園等自然村。
和豐坊:轄際上、官莊、臺頭、鄭埔、后壟、前坪、火燒橋、吉溪、土城、潭口;樟邊林、半山里、池埔、尾頭、園頭、溪前、前坪、上宅、馬坑;半嶺、白云寺、西山、前洋、后洋、一爐、苦山、橋頭、大雄塘、尾樓、大塅、里爐、湯下等自然村。
旌善鄉:轄坂中、湖頭、梭羅嶺、巷尾、溪頭埔、田坑、加斜、下山壟、名山寺、沙埕墘、堂邊、坂頭、車墘、下杭、上墩、仁溪洋、墘上、坪下、陳田、楊厝柄、李厝柄、榕坪、上汾、堂下、前埔等自然村。
旌良鄉:轄壢埔、高厝前、鷲峰嶺、功德寺、坑頭、龜洋、爐下;白巖寺、羅坪、山中、鄭地、葫蘆門、礁壟、橋頭;茶口、桐柄、爐溪、坂尾、塔莊、矮樓亭(愛留亭)、柯洋仙;隔頭、地藏寺、積善寺、溪西、溪東、樓仔、下莊、洋頭、蓮宅;橋頭、省汾、楓坪、牛角橋、柴嶺、陳山洋、蘭兜洋、洋里、塘下、水門里;磻亭、四角寨、上院寺、嶺里、墓邊、下店堂、下坂洋、山邊厝等自然村。
淳化鄉:轄洋尾、公厝、坑口、官洋、玉水、際兜、飯洋、芹菜壟、王洋、橫坑;池園、井后、寶山、洋頭、觀音堂、潘亭洋、東峰頭、溪墘里、溪坪、店前、吳厝后、上坑寨、大榮坂、田地、微溪;蓮埔、爐下、田溪寺、來超寺、峰洋、隔頭、田中(林中)、新墘、山頭、下洋、莊洋、石圳、池邊、際頭等自然村。
綏來鄉:轄金沙堂、繼善、下溪、上溪橋、上演、墘面、云際、寶峰、下路、林洋、東坑、橫坑、小園頭、廣坑、大墘菜、下斜、古洋、朱洋山、龍貢隔、澳柄、浪湯洋、湖嶺、人皇寺、鶴林;五峰橋、麗山頭、朱墩、廣濟巖、普賢寺、寶安寺、宮場、田中、溪演、文里壟、白汀、前坂、下黃石、坑口、油瀨(攸太)等自然村。
懷德鄉:轄杉倉、厚錦、云山、洋頭、上祝、下祝、后房、溪源、洋邊、羅橋、渡塘、前洋、后洋、下寮坑、文洋;許莊、殿洋、半嶺、烏山、竹河、高港、崎兜、倉后埔、姜園、上馬;官圳、龍腰橋、南坑、過洋、局里、嶺尾、橋頭、墓壟、恭竹居、山限、橫路、東山;感德洋、祭山寺、光南竹、前場、祭源、小際、溪坪、大王坑、后柿、上地元;湯壽橋、巖頭、溫湯、四保、理北山、官山、曲坑、牛墘、桔林、槐林、圳石、馬洋、潭津尾、馬坑、下保、李家義、半嶺、北壟、山頭頂、高洋;桃園、潘宅、洋尾壟、前洋、后洋等自然村。
后因在縣屯糧,另立一鄉。乾隆二年(1737)將海防屯糧割歸在縣,又立一鄉,鄉名和轄地已無法查證。
民國時期,初仍襲清制。
民國4年(1915),全縣設5個區7個保衛團:第一區第一團轄一、
二、十六都;第二區第二團轄三、四、六都;第三團轄五、七都;第三區第四團轄八、九、十都;第四區第五團轄十一、十二、十五都;第六團轄十四、十七都;第五區第七團轄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都。同時,在區以下設保,保以下設甲,甲以下設牌。
民國17年9月,實施《縣組織法》,全縣設5個區公所。民國23年5月,實行保甲制度,區公所之下設保、甲。民國25年8月,撤銷區公所,改設區署,全縣設3個區署,30個聯保,187個保,2071個甲。民國27年12月,區署不變,全縣調整為19個聯保,142個保,1665甲。民國29年6月,區署不變,撤銷聯保,建立16個鄉鎮,保甲不變。
2008年,閩清縣轄11個鎮、5個鄉:梅城鎮、坂東鎮、池園鎮、梅溪鎮、白樟鎮、白中鎮、塔莊鎮、東橋鎮、雄江鎮、金沙鎮、省璜鎮、云龍鄉、上蓮鄉、三溪鄉、下祝鄉、桔林鄉。旅游
編輯
白巖山景區景點介紹: 在閩清縣城西南約30公里的三溪鄉上
白巖山景觀洋村和山墩村,因山上巖石色白如玉而得名。山以巖景著稱,據說方圓10余里內有巖景105處,故又稱百景巖。最高峰為玳瑁頂,海拔1237米。
主要旅游景點有白巖寺、懸魚洞、龍洞、“南蛇出洞”、“鯉魚上天”、“童子拜觀音”、“田螺曬日”、“美女妝鏡”、“春筍破土”、駱駝巖、飛來橋、伽藍床、搗藥臼等。
白巖寺在白巖山半腰三面陡峭的一片巖石上。始建于唐代,現存大殿為清代所造,1988年重修。寺前崖峭谷深,形勢險要。
白巖寺寺后有仙君殿,為雙層樓閣式建筑,建于巖穴內,建筑年代已無可考。寺下方有玉皇殿,是天然巖穴,頂壓一石,高約30米,上小下大,如玉皇帽頂,殿內舊有玉皇造像。
懸魚洞在白巖寺西菩陀巖下。有東西兩個洞口,洞深約2丈,高寬各1丈多。洞頂懸一石,長七八尺,尾削頭尖,中間扁平,其狀如魚,虛空欲墜,故名。菩陀巖頂另有一石如魚,昂首向天,凌空欲飛,稱“鯉魚上天”。
美女妝鏡又名“玉鏡”、“仙人鏡”,在白巖寺西1公里。在懸崖上兀立著一塊高10余丈的巖石,其間有長七八尺,寬3尺多的灰白色平滑石面,遠望好像一面長方形明鏡鑲嵌在崖壁上。
龍洞離石鏡約百米,寬丈余,深百米,由巖底直通巖頂。洞右側突出一塊怪石,狀如龍頭,眼、鼻、齒、須活靈活現,好像欲躍出洞的巨龍。每當白云籠罩,團團白霧便從洞口吞入,又從洞頂飄浮而出。
南蛇出洞在白巖寺東。懸崖上有石突出,狀如蛇頭,凝神望去,有蠕動之感,如南蛇出洞。
除此之外,還有黃楮林溫泉景區,宏琳厝等著名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