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縣隸屬甘肅定西市。位于甘肅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處青藏高原東麓與西秦嶺隴南山地接壤區,地處東徑103°41′29″-104°59′23″,北緯34°07′34″-34°45′45″。介于蘭州、西安、成都三個頂點形成的平面正三角形的中心區和定西、天水、隴南、甘南幾地中心。國道212線貫通南北,省道306線橫貫東西,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東去三秦”的交通要道。 下轄9鄉、9鎮,國土面積3578平方公里,總人口48.4萬人(2013年),政府駐地岷陽鎮。岷縣素有“千年藥鄉”和“中國當歸之鄉”之稱,是中國有名的道地中藥材主產區,境內盛產當歸、黃芪、紅芪、黨參、丹參等名貴中藥材238種,尤以當歸種植歷史悠久,質量最佳,產量第一而聞名于世。2001年,岷縣被中國農學會、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授予“中國當歸之鄉”。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岷縣共轄18個鄉鎮,310個村(社區) 。其中9個鎮、9個鄉,分別為:岷陽鎮、蒲麻鎮、西寨鎮、梅川鎮、西江鎮、閭井鎮、十里鎮、茶埠鎮、中寨鎮、清水鄉、馬塢鄉、寺溝鄉、麻子川鄉、秦許鄉、禾馱鄉、維新鄉、申都鄉、鎖龍鄉。岷縣,位于甘肅省南部,洮河中游,地處青藏高原東麓與西秦嶺隴南山地接壤區,是定西、天水、隴南、甘南的幾何中心;地處東徑103°41′29″-104°59′23″,北緯34°07′34″-34°45′45″。西北與臨潭、卓尼、迭部三縣相鄰;東北和漳縣、武山接壤;東南與宕昌、禮縣毗鄰,地處甘南高原東緣與隴中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接壤區,在甘肅地理單元上劃歸甘肅洮岷區。全縣總面積3578平方公里。
氣候
岷縣氣候屬于溫帶半濕潤向高寒濕潤氣候過渡帶,高寒陰濕,植被覆蓋很好,年平均氣溫為5.5℃,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16℃,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6.9℃;年降水量為635mm,雨水集中在7~9月;年無霜期123天,平均相對濕度68%,平均日照時數2214.9小時。
地質
地質構造岷縣屬西秦嶺地槽皺系的北支秦嶺海西褶皺帶。經歷了中生代的
岷縣地形燕山運動隆起和新生代的喜馬拉雅山運動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的格局。其巖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陸交相互層的灰巖、砂巖、泥炭、泥巖為主。在縣西南部有新生代第三紀的紅色巖層以及第四紀的黃土。黃土以洮河域為深厚。岷峨山、莫遮及閭井鎮下草地出露的花崗巖為印支運動的侵入巖。 地層巖石岷縣境內地層,從晚古生代泥盆紀中期開始至新生代第四紀,均有出露。中生代缺失白堊紀。除第三紀和侏羅紀分別屬于大陸山麓相和內陸湖沼相沉積外,其它各紀地層均屬濱、淺海相沉積、變質程度較淺。侏羅紀以前的地層均為淺變質的板巖、砂巖、灰巖等。僅在浸入體的邊緣和斷裂帶的兩側有接觸變質的黑云母片巖、絹片巖、千枚巖和角巖以及動力變質的糜棱巖、角礫巖、壓磷巖等。侏羅紀以前的部分地層受侵入巖和斷裂構造的影響,有一定程度的破壞。第三紀地層分布于斷層東北地區。三迭紀地層僅在斷層西南有出露??h內地質分層巖、巖石兩大部分。
地貌
特征岷縣地貌屬高原形態,西秦嶺北支褶皺帶。全縣山地占88.8%,南有長江、黃河分水的岷峨山、大拉梁;北有洮河、渭河分水的木寨嶺、嶺羅山。全境山嶺起伏,河流縱橫,氣勢壯觀。 類型①侵蝕切割山區:主要分布在洮河流域及蒲麻河、湫山河、閭井河上游等區,海拔較高,山勢陡峻,溝谷深,淺切割,中度侵蝕。相對高差在400—1000米之間。山坡為沉積、殘積及第四紀薄層風積黃土覆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山脊巖體裸露,溝地少階地,氣溫低,溫潤垂直帶明顯。植被以高山草甸,針、闊葉混交井為主。林、牧資源豐富。②高原形態山區:主要分布在班哈山以東至馬塢廣闊地帶及迭藏河上游,海拔2800左右,地形起伏較緩,山勢低緩渾圓,相對高差400米左右。山間有盆地、灘地、植被完好,以沼澤、草甸沼澤、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等為主。氣溫低而濕潤,有發展牧業的良好前景。③河谷川臺區:主要分布在洮河、迭藏河流域,地勢平坦開闊,階地Ⅱ—Ⅲ級,中部為川地、坪臺。西川、南川、梅川以及東部的狼渡灘、后治灘,均為較大面積的川臺區。洮河中游川臺地區無霜期較長,是主要的農業精耕區。
水文
岷縣全境水系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3個水系。屬黃河流域的有洮河水系支流16條,渭河水系支流5條;屬長江流域的只有湫山河水系1條。境內自產水大小河流22條,年徑流量1億立方米以上的2條,1000萬—6000萬立方米的10條,1000萬立方米以下的10條。 洮河為黃河一級支流。從本縣西寨鎮冷地口入境東流,經西寨、清水、十里、岷山、城郊、茶埠、折北過梅川、西江、小寨、中寨、堡子、維新等12個鄉鎮,于堡子鄉占旗入臨潭境,呈馬蹄形,流域面積2177平方公里,流長83.5公里,平均流量120立方米/秒,比降0.24%。迭藏河為洮河一級支流,發源于分水嶺大拉梁北側。流長42.1公里,流域面積827.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秦許河、綠葉河、南溝河、槽子河等,流徑麻子川、寺溝、秦許、城郊入洮。年平均徑流量2.2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7.16立方米/秒,比降25.4%。閭井河(榜沙河)是境內自產第二大河,屬渭河一級支流,發源于西秦嶺直拉梁北側,流域面積713.7平方公里,境內流長54.8公里。主要支流有申都河、吊溝河、苛太溝河、下河、里河,年平均流量1.28億立方米,平均流量4.05立方米/秒,比降14.6%.納納河自產第三大河,洮河次一級支流。發源于班哈山西側,全長28.8公里,流域面積279.8平方公里。流徑禾馱、茶埠;主要支流有耳陽溝、三溝、四溝、義仁溝、立哈等溝水,多年平均流量0.5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77立方米/秒。比降20.8%。
土壤
岷縣土壤包括13個土類,19個亞類,45個土屬,59個土種。①土壤特征:全境土壤包括地帶性土壤、中苔原土壤、荒漠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等型。西北部洮河流域屬隴中黃土高原南部,分布有黑土、麻壚土、黃綿土。西南部、中部絕大部分地區屬甘南高原邊緣地帶,分布有亞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土、黑土。東部分秦嶺山地帶,分布有黑土、灰褐土、黑鈣土、山地草甸土等。具有中國各土壤區劃交匯過渡地帶特點。②土壤類型黑土類:分布在海拔2500=3000米,涉及22個鄉。面積253.78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47.3%,為本縣主要土壤。土色黑灰,土體疏松,結構良好。黑壚土類: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2700米左右的洮河沿岸山、川、坪臺及河谷地帶,面積89.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6.7%。土壤細而不粘,松而不散。黑鈣土類: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2700米的閭井、申都、禾馱、寺溝等地陽坡及干溝臺階地上,面積18.4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52%,土層厚50~100厘米以上,多為壤質土壤。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3年,岷縣總人口48.4萬人,有回族、藏族、東鄉族、撒拉族、裕固族和滿族等6個少數民族共1.5萬人。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岷縣風光 (20張)
岷縣處于岷禮大型金礦末梢地帶,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銻、鉛鋅、花崗巖、石英、石灰巖、石油等金屬、非金屬礦產25種。有南北兩條金礦帶,南是鹿兒壩至崖灣金礦帶,北是岷禮金礦帶,涉及麻子川、寺溝、秦許、十里、西寨、馬塢、鎖龍、閭井、禾馱、申都、茶埠等11個鄉鎮,面積約1000多平方公里,形成了馬塢、鎖龍、禾馱、多納和鹿兒壩五大礦區??砷_發利用的礦產有金、鉛鋅、花崗巖板材、石灰巖、磚瓦粘土等。截至2012年,全縣已勘查探明部分資源儲量的礦種有金、鉛鋅、花崗巖、石灰巖等,其中鹿兒壩金礦已探明資源儲量20噸,禾馱鄉的寨上礦點已探明金儲量108噸,價值260億元以上。[10-11]
水能資源
岷縣全境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2.5萬千瓦,其中洮河為黃河一級支流,也是岷縣境內最大的一條過境河流,流經縣內9個鄉鎮83.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5立米/秒,縣內落差200米,理論電能蘊藏量為23.6萬千瓦。
植物資源
木本植物岷縣喬灌木樹種共有32科,62屬,139種。喬木64種,其中主要用材樹有云杉、冷杉、落葉松、油松、華山松、紅柳、酸刺等。
經濟樹有花椒、杏、桃、李、蘋果、梨、核桃等。果樹多分布在洮河川臺地及蒲麻、馬塢河谷區,海拔2500米以下半山地及壩地。 草本植物共87科、324屬、646種。其中牧草520種,主要有珠芽蓼、羊茅、雀麥、發草、花苜蓿、山巖黃芪、密生苔草等,發展牧業條件良好。 藥材植物素有“千年藥鄉”之稱的岷縣,盛產中藥材200多種。其中當歸高產優質,馳名中外,貝母、紅芪、黃芪、大黃、秦艽、羌活、泡參、柴胡、升麻、防風、黃芩、黨參等,均屬名貴藥材。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岷縣境內屬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有藍馬雞、麝、穿山甲、蘇門羚、毛冠鹿、云豹、野山羊、猞猁、水獺等。此外尚有熊、野豬、豹、黃鼠狼、兔、狐、狼、刺猥等。野禽有鷂、鷹、鳩、鵲、錦雞、雉、貓頭鷹、杜鵑、啄木鳥、雁、水鴨等。鱗介類有重口魚、銀魚、銀斑魚、齒魚(閭井)、長江魚、蛇、晰蝎等。 家畜家禽家畜:牛、犏牛、牦牛、馬、驢、騾、豬、羊、兔、狗、貓。家禽:雞、鴨、鵝、鴿、蜂。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岷縣完成生產總值19.19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11.2%,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31.0︰25.6︰43.4。
第一產業
岷縣風光2012年,岷縣增加值達到7.13億元。全縣種植中藥材25.28萬畝(其中當歸10.72萬畝),新增中醫藥加工企業3戶、市級龍頭企業2戶、GMP生產線4條,中藥材加工能力達到8萬噸,中醫藥增加值達13億元,同比增長23.8%,并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當歸)”。種植各類牧草10.3萬畝,累計建成蕨麻豬繁育養殖小區34個、林草放養雞小區12個,新建各類養殖小區38個,注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發展規模養殖戶1258戶;發展中蜂養殖戶2140戶,養殖中蜂1.6萬箱;全縣畜禽總飼養量達到149.55萬頭(只);并建成了閭井特色養殖富民產業園、蘭州原野農莊公司岷縣馬燁牧場蕨麻豬保種擴繁場、寺溝永珍畜牧養殖小區、清水結布村黑裘皮羊保種擴繁場等10多家龍頭示范企業,畜草產業增加值達1.94億元,同比增長27%。建成日光溫室?130座、鋼架塑料大棚500畝(1500座),生產食用菌100萬棒。
第二產業
2012年,岷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完成總產值3.63億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57.3%;完成增加值1.26億元,完成銷售收入2.94億元,新發展私營企業28戶,新增個體工商戶650戶。 中醫藥產業板塊岷縣現有各類中藥材加工企業121戶,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上的有7戶,有1戶制藥企業和6戶飲片加工企業的10條生產線通過GMP認證。全縣中藥材飲片年加工量2萬多噸,占全縣藥材總產量的40%。中藥材加工產品主要有藥品、中藥飲片、中藥材提取物、化妝品、保健食品五大系列100多個品種。藥材就地加工量占全縣藥材總產量的40%。 礦產開發板塊馱寨上礦點初步探明黃金儲量108噸的超大型金礦,價值在260億元以上??h內石門溝、牛溝、耳陽溝、窗崖四個礦區已探明石灰石資源10812.6萬噸。通過招商引資,組建了天昊黃金有限責任公司、岷化金礦、山溝金礦等一批黃金礦產開發企業,實施了茶埠半溝鉛鋅礦開發項目,岷縣閭井紅柱石綜合開發項目即將動工建設,同時建成了蘭岷水泥有限公司、福昌石材開發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開發了花崗巖板材、水泥等一批工業產品。 水電一體化開發板塊岷縣制定了洮河梯級電站開發規劃,已建成金甌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水電企業7戶,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古城電站、清水電站、坎峰電站、劉家浪水電廠5號機組和龍望臺電站,總投資1.3億元的冰橋灣電站已經全面開工。這些電站建成后,全縣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1.6萬千瓦。同時謀劃了扎馬水電站項目、馬崖水電站項目、黑虎河水電站項目等一批水電站項目。 草畜產品加工板塊岷縣依托縣內豐富的岷山紅山葉草、貓尾草等優質牧草種植資源和岷縣黑裘皮羊、蕨麻豬等畜產品資源,已建成了方正草業公司、岷山草業公司兩戶優質牧草加工企業,年加工草塊3000多噸,扶持發展了康伊、天門山、泰和、康源等一批畜產品加工企業企業(合作社),開發了紅三葉、貓尾草草塊、蕨麻豬等一批草畜加工產品。
第三產業
2012年,岷縣共完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升級改造20個,建成直營店10家;蒲麻、申都、禾馱3個鄉鎮農貿市場建設進展順利;旅游景區完成投資2822.9萬元,創建三星級旅游飯店1家,發展農家樂24戶,新建旅游公路兩條6.8公里,全年共實現旅游接待人數57.2萬人(次),旅游收入2.17億元。全縣第三產業預計完成增加值8.43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2年,岷縣制定出臺了《岷縣實施教育興縣戰略的意見》和《2012年岷縣教育工程實施方案》,鞏固“兩基”成果,全力提升教育質量,積極向省上爭取高考考生的優惠照顧政策,二本上線人數較上年增加124人;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資金4043萬元,累計受益學生12.85萬人(次)。
醫療衛生
2012年,岷縣實施衛生項目64個,完成投資1.47億元;嚴格執行基本藥物制度,所有藥品全部實行零差價銷售。
科技
2012年,岷縣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共申請專利20項,選派科技特派員158名。
文化
2012年,岷縣實施文化廣電項目7個,完成投資2915.5萬元;“村村通”、“戶戶通”工程順利完成建設任務。一年來,全縣共在市級以上新聞媒體刊發稿件2237篇(條),其中在《人民日報》等國家級新聞媒體發稿58篇(條),省級新聞媒體989篇(條);市級新聞媒體1200篇(條);網絡媒體發稿4585篇;縣廣播電視臺播發新聞3695條,國家、省市采用572條。舉辦了首屆“岷州文藝獎”評選及頒獎活動,巴當舞宣傳片在全市廣播電視評優作品中榮獲一等獎,累計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8個、農家書屋300家。
社會保障
2012年,岷縣城鄉低保保障面分別達到18.8%、23.1%。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226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55人。加大信貸力度,發放小額創業貸款1045萬元、婦女小額貸款5657萬元,扶持1700多人自主創業。為低收入人員辦理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I資100萬元專項資金,開展了“五個一”活動,確保了災區困難群眾安全越冬。落實惠農政策35項,發放惠農資金8.09億元。
交通編輯岷縣距省府蘭州市267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火車站120公里,自古就
建設中的“蘭渝鐵路”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東去三秦”之說,是通往蘭州、隴西、隴南、甘南和四川的必經之地,國道212線、省道306線的交叉連接使岷縣處在一個經濟相互促進、文化相互滲透、觀念相互影響的“四區八縣”經濟增長帶中心位置,是甘肅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隴上“旱碼頭”之稱。 于2008年9月開工,2014年建成通車的蘭渝鐵路(蘭州-重慶)、建設中的成蘭鐵路(成都-蘭州)以及規劃中的蘭州至??诟咚俟范冀涍^岷縣。民俗文化編輯岷縣是“洮岷花兒”的發祥地、“中國花兒之鄉”、“中國當歸之鄉”、“中國洮硯之鄉”和“聯合國民歌考察基地”。洮岷花兒、洮硯加工制作技藝、巴當舞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洮岷花兒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龍硯”經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洮硯。二郎山花兒會
花兒會“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盎▋骸庇脻h語演唱,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它是當地民眾的口頭音樂表達,在民間傳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國西北地區具有影響的“花兒會”有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和二郎山花兒會。岷縣花兒被聯合國社教文衛組織列入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剪紙窗花岷縣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岷縣農村多是大方窗,有些殷實人家是“虎張口”的窗子,其上是正方形的窗格。貼窗花時,最上面一排空格留煙眼兒,貼“轱轆貫錢”、“對口空心花卉”、“空心花團”等。整個窗空四邊是“角云兒”,斜角配方。每個窗格子上,都要按不同的色彩,對稱配搭。窗花有各種花卉、十二生肖、人物傳奇如《白蛇傳》、《二十四孝》、《孫悟空大鬧天宮》、《黛玉葬花》、《武松打虎》等。讓巴掌大的方塊上,展現出大千世界的畫面來。其夸張、簡約的風格,讓人回味無窮,浮想聯翩。 岷縣巴當舞巴當舞是漢族群眾口唱古羌語(部分衍化為藏語)、手搖巴當鼓列隊踏步而進行的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民間舞蹈。其歷史淵源,最初來自古羌族的“祭山會”,是“祭山會”中最原始、最尊貴的禮儀。巴當舞中的巴當,是一種用鹿皮或羊皮加工的兩面手搖鼓。巴當每年只在春節期間(初六至初十)舞蹈時使用,其余時間懸掛在廂房墻壁,不得隨意敲動,不然驚動山神降禍于人間。在巴當舞中,最關鍵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經過專門訓練的領舞者,也是繼承者和傳承者。每適春節,從正月初六開始,岷縣中寨、小寨、堡子等鄉村的村民圍在打麥場上,點燃篝火,跳起歡快的巴當舞。巴當舞演唱曲調漢、藏語夾雜,形成了濃郁地域風格和多民族特色。 洮硯制作技藝洮硯,全稱洮河綠石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始于唐而盛于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洮硯洮硯以產于中國西北部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硯材主要產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境內的喇嘛崖、水泉崖、納兒、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縣古為洮州轄區,故全名稱洮河綠石硯。洮河石用以制硯,貯水不耗,歷寒不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且硬度適中,具有發墨快,研墨細,不損筆,揮灑自如,濃淡相宜等優點。洮硯石色以青綠為主,尤以“黃標帶綠波”為貴,制作過程較為復雜,主要工序有采石、選料、下料、設計、制坯、開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硯雕刻技法分為兩路。東路派以雕龍為主,主要是岷縣的堡子、維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鳥為主,分布在岷縣及周邊地區。岷縣堡子、維新的工匠熔兩派技藝為一爐,享有盛名。洮硯雕刻技法還滲合玉雕、牙雕的圓雕技法,磚雕、石雕的深淺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藝上鏤空懸雕,游龍飛鳳,更勝端硯、歙硯一籌,有“洮州石貴雙照壁,端州歙州無此色”之說。
旅游景點編輯自然景觀
岷縣八景《岷州志》載有岷州八景,分別為 :岷山積翠、洮水流珠、東坡晚照、疊藏長虹、西嶺晴云、南峰霽雪、北岸溫泉、龍潭皓月。二郎山
洮河秋景二郎山原名金童山,據岷州志記載:“遠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云束,長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滿幽谷?!辟澴u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觀,它隔洮河與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聯,因峰頭曾筑在堡寨,依次被稱為頭、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約200米。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整個二郎山綠樹成蔭,松柏林立,被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二郎山山脊及東西坡面均被綠蔭遮蔽,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樹種有云杉、落葉松、楊樹、杏樹、柳樹、李樹及山梨等。1993年省林業廳批復建立的二郎山省級森林公園由二郎山、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三部分組成,總面積3081畝。南川苗圃風景區距城南5公里處,G212線旁,始建于1940年,總面積160畝,其中苗圃地65畝、護圃林帶95畝。 雙燕生態旅游景區雙燕生態旅游景區位于岷縣的東部,總面積6.4萬公頃,該景區涉及馬塢、鎖龍、閭井、秦許、寺溝5個鄉(鎮),馬沿、馬燁兩個國營林場,包括雙燕——沙金景區、柯汰溝奇石風景區、狼渡渡濕地草原景區、扎角自然風景區、馬燁倉風景區五個子景區。
古代遺跡
秦長城二郎山上發現有秦長城遺址,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
二郎山風景 (17張)
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眾,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在唐代的《元和郡縣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記》、明代的《讀史方輿紀要》和今人王國良的《中國古長城考》等各種文獻都認為:“秦長城的起點在岷縣”。二郎山上發現的秦長城遺址更是有力的證明。二郎山上還發現有多處古代墓葬,除宋墓、明墓之外,西北坡尚有漢墓群存在,同時還出土過長度在半米以上的巨型秦瓦。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草灘遺址:位于西江鎮草灘村咀咀坡下的臺地上。東臨洮河,南為草灘溝。斷面有灰層及人骨架暴露,出土有寺洼文化的馬鞍形口沿陶罐,也有較多的齊家文化陶片。 白塔山遺址:位于中寨鎮下白塔村。東依白塔村,南臨馬崖溝,北為水溝。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100米,有齊家、寺洼類型出土。 姚莊遺址:位于茶埠鎮姚莊西南100米處,為一齊家文化墓葬區。黃土斷層中可見人骨架,有不少泥質紅陶隨葬品出土。西壩遺址:位于梅川鎮下西壩村。東靠學校南臨洮河。有齊家類型的洮片暴露。紅崖遺址:位于中寨鎮紅石崖村。東依紅崖村,南臨洮河,西為馬崖溝,北為太平山。地表有豐富的彩陶片、紅陶片及漢代神紋瓦片,有完整的陶器出土。 山那樹扎遺址:位于縣城北10公里茶埠鎮洮河西岸的一級臺地上。東臨洮河,南為將臺小學、西為樹扎村,北為山那村。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距地表0.5-3米,地表有豐富的彩陶片,黑色彩繪,并有少數的變體鳥紋和寫實蛙紋圖案。還有較多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出土。據暴露的器物分析,有廟底溝、石嶺下、馬家窯三種類型。 葩地坪遺址:位于中寨鎮葩地村。東依固堆山,西臨中寨村,南為珠子溝,北靠中寨河。南北寬 200 米,東西長 500 米。內涵石器和陶器,彩陶的比例大。北面山腳處多墓葬,出土的文物有長頸鼓腹,飾火焰紋彩陶壺,為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 1982 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物產編輯當歸
岷縣當歸岷縣當歸又稱“岷歸”,早在1700多年前就是極為珍貴的貢品,有很高的藥用、食用價值。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農展會甘肅館內為“岷歸”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989年,岷縣當歸獲世界博覽會金獎;2001年,岷縣被中國農學會、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授予“中國當歸之鄉”;2002年,岷縣當歸獲原產地標記認證,2003年通過綠色食品認證,2004年取得了“岷歸”證明商標,2005年通過了國家級GAP基地認證;2012年4月,岷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稱號,示范產品為“當歸”,成為全國唯一的當歸標準化示范縣。 洮硯洮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東魯硯同為中國四大名硯。自宋代開采使用,深受歷代書畫家及文人的珍愛。其石出洮河上游喇嘛崖至岷縣一帶峽谷地段,因河水湍急,采掘不易,極為珍稀。宋著《洞夫清祿集》云:“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重……得之為無價之寶?!变幨置胞W哥綠”,石質溫潤而堅密,發墨快而不傷毫,
洮硯滋津貯墨不干不腐,且因石造型,綠翠雅麗,并以石表帶“黃膘”者最佳。其除有實用價值外,還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黑紫羔羊黑紫羔羊因主產于以岷州地區,故又稱"岷縣黑紫羔羊"。宕昌縣北部哈達鋪、理川一片10多個鄉鎮與岷縣接壤地區,屬黑紫羔羊的中心產地之一,有黑紫羔羊數十萬只。宕昌北部地區屬青藏高原邊緣的延伸部,山勢平緩,海拔在2300以上,高寒陰濕,年平均氣溫6℃左右,無霜期90-120天,年降雨量700毫米以上,秋季陰雨連綿,草山草坡面積較大,以禾本科為主的牧草生長茂盛,歷史上即是著名的畜牧區,現為宕昌縣畜牧業基地。黑紫羔羊是當地長期飼養的地方綿羊品種,體型屬山谷型藏羊。黑紫羔羊體形較小,成年公羊體重30公斤左右,母羊只有28公斤左右。好的二毛皮,毛纖維從根到尖漆黑,光澤明亮,皮板薄而輕。所制裘衣為裘羊皮之上品,在國內外市場視為珍品,在省內外久負盛名。蕨麻豬蕨麻豬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大草原境內的稀有豬種,因其主要采食蕨麻而得名。岷州地區的東山區閭津等地多濕地草場,也盛產蕨麻豬。因其具有肉質好、營養價值高的獨特優點而越來越受到崇尚健康營養消費者的青睞。在市場上,蕨麻豬肉售價高達每公斤80元—120元,是普通豬肉的數倍左右,供不應求。漿水梨漿水梨,又名白梨。從明清時期至今盛行。據《岷州衛志》記載,早在清康熙年間,就列入“物產”果類,被人們視為生活中的主要經濟樹種。每年梨下樹后,在不受重壓的情況下,分層放入有草的竹筐內,置于避光陰暗處儲存。待春節前后再取出來上市食用。食時,因長期在低溫處存放,凍硬如石卵,需要在冷水里浸泡一小時左右,然后剝掉外圍冰層即在嘴里吸吮。據林業部門統計,全縣有梨園202畝,白梨樹1.71萬株,最高年份產量2100多萬公斤。大力發展漿水梨,既可增加農民收入,又可豐富本地特有的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