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bi yang)縣位于河南省南部,屬駐馬店市。因位于泌水之陽(山南水北為陽)而得名。面積2335平方千米,人口90多萬人。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6°C,年降水量960毫米,無霜期219天。西漢設比陽縣,比也作沘,是泌河的原名。比陽縣治即今泌陽縣城??h內已初步形成了醫藥、化工合成、水泥、棉紡、食品、飲料、飼料加工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主要土特產有:泌陽花菇,黑木耳,泌陽驢肉,二鋪牛肉,馬谷田瓢梨、賈樓白云仙桃、象河大棗、羊冊饃等。旅游景點有銅山、白云山,銅山湖水庫等自然環境景點和蔣莊、太子嶺、搪瓷崗等文化遺址,還有朝拜圣地盤古山,羊冊鎮華山及華山水庫。建制沿革編輯泌陽縣歷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人類居住繁衍。春秋戰國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楚在其北部邊境修筑長城。由今泌陽縣白云山經付莊、象河出境,境內長約30公里,稱楚長城。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齊,韓,魏四國聯合攻楚,“夾沘而軍”,楚潰敗。盟軍取重丘(今泌陽縣付莊鄉政府駐地)。此后,泌境屬韓。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在今境設比陽、舞陰二縣,均隸屬南陽郡。高后八年(前180年)夏,特大水。建昭五年(前34年),南陽太守召信臣督民工建成馬仁陂(今華山水庫舊址),“灌田萬余頃民得其利”。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境內大旱,饑荒,“民死十之七八”。更始元年(23年),更始帝詔舞陰降,為舞陰大戶李氏拒絕.更始帝柱天將軍李寶往勸,李氏提出:“必得宛之趙熹則降”。劉玄復遣熹去舞陰,李氏遂降。是年,更始帝封李軼為舞陰王,王匡為比陽王。
東漢
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封征南大將軍岑彭為舞陰侯。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女義王為舞陰公主。自此舞陰為邑。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九月,南陽春陵(今湖北
泌陽風景 (3張)
)地震,波及比陽,陰,房舍倒塌,人畜有傷亡。永壽元年(155年)夏,特大洪水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與張繡戰于宛(今南陽市),曹敗退舞陰,張引兵追至被曹擊敗。十一月,張與荊州劉表聯合,攻奪舞陰,曹親率士卒復戰敗張、劉聯軍。
三國魏黃初四年(223年)春,比陽、舞陰大疫,死者甚多。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霪雨,傷禾稼。兩晉
西晉永熙元年(290年)春旱,九月大水,十月淫雨連綿,秋稼受害。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后秦王姚興割舞陰歸晉。東晉義熙十年(414年)春旱,五月水災,七月后大旱,河、井多干涸。
南北朝
南朝宋元嘉年間(約445年),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范縝出生在舞陰。宋泰豫元年(472年),大陽蠻酋桓誕擁滍葉以南、沔水以北8萬余落降北魏,北魏即于比陽設東荊州,任桓誕為東荊州刺史。北魏延興三年(473年),置江夏郡,領縣江夏(郡、縣治所均在今付莊鄉古城村)。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年)增置西汝南、北義陽二郡(治所均在舞陰),又僑置高邑縣(治所在今高邑)。齊建元元年(479年),北魏雍州刺史韋珍與齊將崔慧景在比陽交戰,齊軍潰敗。韋擁降民7000余戶內遷,置城陽(治所在今泌陽縣高店鄉丁道村)等三郡。齊永明五年(487年),桓誕引魏兵萬余人與齊將陳顯達戰于比陽南,桓敗,退守比陽。復引兵攻舞陰,齊舞陰戍主殷公愍抗擊,桓之副將張麒麟被殺,桓敗退出走,陳顯達率眾人舞陰城,協助殷戍守。永明六年(488年),齊將陳顯達率兵圍攻北魏東荊州(治今泌水鎮),樂陵鎮將韋珍憑城固守10余日,后夜開城門出擊,齊軍潰敗。
齊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大舉南攻,齊派軍主鮑舉率眾助西汝南、北義陽兩郡,太守黃瑤起抗拒魏兵。次年春,齊軍全軍覆沒,鮑舉逃跑,黃瑤起被俘。自此舞陰歸北魏。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樊素安、樊秀安(一作季安)領導東荊州“蠻”人武裝起義,稱帝。次年初,樊秀安領導的一支起義軍,被東荊州刺史楊大眼所敗,樊素安被俘,起義失敗。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范縝《神滅論》問世。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酈道元任東荊州刺史。北魏永熙三年(534年),都城發生內亂,孝靜帝命東荊州刺史馮景昭率兵人援,被東荊州民楊祖歡率眾截擊,景昭戰敗。是年北魏分為東、西魏,東荊州歸東魏。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冬,西魏荊州(今襄樊市)刺史郭鸞攻東荊州,東荊州刺史慕容儼堅守200余日,后乘間擊,郭鸞大敗。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東荊州為淮州。
隋
開皇三年(583年),廢舞陰郡為縣。開皇五年(585年),改淮州為顯州。開皇十八年(598年),廢江夏郡、縣,更名為慈丘縣。大業三年(607年),舞陰更名為顯岡。改顯州為淮安郡,下轄比陽、顯岡、慈丘、真昌(今社旗陌陂一帶)、平氏、桐柏六縣。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淮安郡復為顯州,置總管,領顯、北澧、純三州。武德九年(626年),廢唐州(治今湖北棗陽唐縣鎮)入顯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顯岡,并入比陽。貞觀九年(635年),改顯州為唐州。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象河關建清真寺。開元十年(722年),遷徙河曲六州胡人萬余至唐州落戶。同年夏,大水。天寶元年(742年),再改唐州為淮安郡。乾元二年(759年),復改淮安郡為唐州,隸山南東道,轄比陽,慈丘,平氏、桐柏、湖陽、泌陽(今唐河)、方城七縣。貞元十五年(799年)三月,彰義軍節度使吳少誠叛唐,并攻陷唐州,唐州守將張嘉瑜戰死。元和十年(815年),蔡州(今汝南)吳元濟襲唐州東界,唐派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率兵十萬進討。次年二月,被吳元濟擊敗于慈丘,嚴綬退保唐州。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命李愬為唐、隨、鄧節度使,駐節唐州。經周密部署,于是年冬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息了叛亂。中和三年(883年),黃巢義軍在馬谷田、高邑一帶活動。光化元年(898年),朱溫陷唐州。天祐三年(906年),六月移唐州治泌陽(今唐河),更名泌州,比陽以縣屬之。
五代
后周顯德三年二月(956年),廢慈丘入比陽。
宋
景德四年(1007年)夏,大水。治平元年(1064年)春旱,夏大水。紹興六年(1136年),宋與金戰于牛蹄(今板橋水庫庫區內),金軍大敗。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割唐州予金,比陽屬之。
金
太和五年(1205年),宋兵襲比陽,殺比陽副巡檢阿里恩騰嘉努。十月,再襲比陽,殺其軍事判官薩都。正大八年(1231年)一月,蒙古軍拖雷部以少數游騎雪夜襲陷比陽。
元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改比陽縣為毗陽鎮,設巡檢司,隸唐州。天歷二年(1329年),特大旱,大饑。人死者以萬計。
明
洪武十四年(1381年),毗陽鎮復置縣,以明初唐縣之舊名——“泌陽”移此更名為泌陽縣,屬南陽府。弘治五年(1492年)冬,大雪,深數尺,人有死于饑荒者。正德元年(1506年),明廷將唐、泌129頃地賜予徽王府(府第在今禹州市)。正德三年(1508年)五月至次年正月不雨,夏酷暑,人有熱死者。
崇禎八年(1635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率部首次到達泌陽,沿途農民紛紛參加。
崇禎九年(1636年)春.境內大疫,糧價昂貴,民死甚多,田地荒蕪。
崇禎十一年(1638年),李白成率眾與南陽總兵左良玉激戰于泌陽城南關家嶺,互有傷亡。義軍離去,左軍割兩軍戰死士卒和百姓頭顱數千,佯示勝利,入城后大掠而去。
崇禎十二年(1639年),大旱,泌水竭,塘龜裂,蝗災重,秋絕收。人大饑。
崇禎十三年(1640年)特大旱,五谷絕收,野無青草,人以樹皮充饑,有人吃人者,死亡甚多。
崇禎十四年(1641年)五月初六日,農民義軍首領張獻忠率部乘雨夜克泌陽縣城,殺死知縣姚昌祚、主簿熊天倫。南陽總兵左良玉聞訊急馳泌陽“進剿”,義軍離去。
崇幀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再克泌陽縣城,擊斃知縣王世昌、主簿金國柱。建立農民政權,委康畀為泌陽縣令。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委石維瀚為泌陽縣令。同年九月,義軍在泌陽建立的政權被顛覆,石維瀚遇害。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農民義軍“過天星”惠登相和李好率部再克泌陽縣城,捕殺官吏,焚燒官府,為石維瀚等人復仇。
是年,泌陽縣共5.8萬余人,因天災戰亂逃亡4萬余人。
清
順治五年(1648年)六月—一日,高邑下冰雹,其大如卵。繼而大雨連綿,田禾淹沒,房舍倒塌。泌陽河溢至縣城南門,城墻淋倒72丈。
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確山泌水竭,人大饑。十二月雨雪連旬,深數尺,牲畜多死,人有凍死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夏,馬仁陂決口,南陽知府沈淵召民在已廢的馬仁陂內墾荒。
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
嘉慶元年(1796)十月,湖北白蓮教起義軍進入泌陽境,沿途民眾紛紛參加。
嘉慶二年(1797)三月十日夜,白蓮教義軍首領王聰兒(亦稱齊寡婦)率數千人經回龍寺,竹溝進入沙河店鎮。十一日與團練激戰一晝夜,擊斃團練頭目10余人、鄉勇數百人。
嘉慶十八年(1813年)夏、秋大旱,秋稼顆粒未收,十二月地震。
嘉慶十九年(1814年)春,大饑,瘟疫蔓延。夏大旱,秋稼絕收。十一月大雪,人饑凍死者甚多。
道光八年(1828年)六月,大雨,泌陽河泛濫至縣城南門,園圃多毀,房塌無數。十七日午后大風,雷電震死村民二人,牛一頭,拔樹數十株。高邑鎮外一古樹,亦被大風拔起至數十丈遠。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六至七月大雨,平地水深數尺,房舍多坍塌,秋禾無收。八月又大雨連旬,泌水、沙河等主要河流沿岸有84個村莊被淹,板橋東關劉集全被沖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一日,泌陽捻黨鄧韓玉等百余人入湖北棗陽活動,被該縣兵捕獲30多名,解送河南懲辦。十月初五日,泌陽人徐應青聯合捻黨搶鹽被通緝亦進入棗陽一帶活動。
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十一日,角子山捻黨首領喬建德被官府捕殺。咸豐六年(1856年)六月,豫捻黨首領蕭況、李太春、陳太安等五支,聯合在泌陽角子山起義,與清軍激戰于牛角嶺、馬嶺,大敗清軍。自此,聲勢日壯,擴大至萬人以上。清廷命河南巡撫英桂四路圍剿,義軍分三路迎擊,轉戰10余州縣,攻下泌陽,殺泌陽團守郝恒太,大敗泌陽知縣鄧國梁
南河廣場 (2張)
軍隊,粉碎了圍剿,最后勝利返回角子山。
同治元年(1862年)六、七月間,太平軍三路會師中原,兩次經過泌陽,與境內捻軍互相聲援。
同治七年(1868年)閏四月,角子山捻軍張十一、李振基、花得春等聚眾數百人活動,遭清總兵崔廷桂“圍剿”,終因寡不敵眾,被捕殺害,捻軍活動被鎮壓下去。
光緒四年(1878年),天主教始傳入泌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拳(后改稱義和團)傳人泌陽,農民紛紛參加學拳術,練槍法,秘密串連,反對外國天主教傳教士和教徒。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基督教英國牧師孔好義到泌陽傳教。光緒二十七年五月,泌陽、唐河、桐柏農民數千人秘密組織“齊心會”,抗稅捐、反壓迫。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縣人張云卿為反抗增加田賦充作“庚子賠款”,聯合程店程意岐、唐河王集羅振杰等眾萬余人,焚教堂、殺教徒,圍攻泌陽縣城。清廷敕河南巡撫錫良派兵鎮壓,后張云卿、羅振杰、程意岐等被捕,不屈就義。是年,南陽、汝寧二府議定:在泌陽縣沙河店設“南、汝分府”衙門,負責泌,確、遂、舞4縣邊境民事訴訟、緝捕等。
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省咨議局成立,泌陽縣紳吳鑾軫當選為省咨議局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春,泌陽縣商會成立。是年,縣建團防營,呂勛為團防營管帶。第10縱隊于1947年12月6日從河南個陽以南地區越過平漢鐵路,向桐柏地區開進,創建根據地。13日,第10縱隊于湖北應山以北漿溪店改編為桐柏軍區。軍區領導人徐子榮任第一政治委員(未到職)外,其余由第10縱隊領導人兼任。下轄第28旅和由第29旅、第30旅組成的第1、第2、第3軍分區。14日,各部隊向指定區展開,相繼解放了桐柏、棗陽、泌陽、唐河、新野等城。建國后。初屬南陽專區,1965年改歸駐馬店專區,1969年屬駐馬店地區,2000年6月8日起屬駐馬店市。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全縣有耕
泌陽縣 (7張)
地134.4萬畝,宜林面積147萬畝??h境地域寬廣,土壤資源豐富且類型多樣,土地肥沃,涵養豐富,既適應于種植一般農作物,又適宜種植特殊的經濟作物。
礦產資源
泌陽是豫南地區重要的金屬、非金屬礦產基地?,F已探明的各種礦藏43種,其中,鐵礦石儲量1000萬噸以上,花崗巖儲量1億立方米以上,“泌陽青”可與舉世聞名的“臺北青”相媲美;大理石儲量100萬立方米以上,石灰巖儲量1億噸以上;蛇紋石儲量600萬噸以上;含鉀巖儲量10億噸以上,平均品位9.7%,儲量及品位均居全國第二位。特別是金紅石礦,其品位和含量被《人民日報》報道為亞洲第一,世界罕見。
森林資源
泌陽森林資源豐富,適生樹種繁多,僅以喬木、灌木為主的果樹就這200余種?,F有山林120萬畝,其中,經濟林20萬畝,薪炭林25萬畝,用材林60萬畝,防護林20萬畝,森林覆蓋率33.7%,常年林業總產值4億元。
水資源
境內有泌陽河、汝河等中等河流,有大中小型水庫76座,其中型水庫1座(銅山湖水庫)??傂钏?/span>10億立方米,可養殖水面12萬畝,年水產品總量2400噸,為全省之最。淡水養殖前景廣闊。
人口編輯泌陽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1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53774人,其中:泌水街道辦事處8.3萬人、花園街道辦事處8.5萬人、古城街道辦事處10.5萬人、羊冊鎮57605人、馬谷田鎮39368人、春水鎮32433人、高店鄉28054人、盤古鄉38315人、高邑鄉24290人、王店鄉34173人、銅山鄉24644人、下碑寺鄉19776人、象河鄉3.04萬人、付莊鄉30237人、賈樓鄉19469人、黃山口鄉17046人、郭集鎮40939人、泰山廟鄉46086人、官莊鎮46439人、楊家集鄉37915人、雙廟街鄉30348人、賒灣鎮40331人。
地理環境編輯泌陽縣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西部
泌陽縣地圖,南陽盆地東隅。東距駐馬店市、西距南陽市均為90公里。屬淺山丘陵區,總體格局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境內伏牛山與大別山兩大山脈交匯,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相分流,屬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時數長,有霜期短。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優越的氣候特征,為泌陽經濟發展特別是畜牧業、林果業、食用菌產業、水產業、煙葉產業的發展造就了得天獨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