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東部,北距省會昆明市350千米,西南距普洱市220千米,是中國內地通往云南西南邊疆的交通要道。 墨江縣是1979年11月28日成立的中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2005年開始,墨江縣便每年都舉行“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墨江縣北回歸線穿城而過,被稱為“哈尼之鄉、回歸之城、雙胞之家”以及“太陽轉身的地方”。 墨江縣盛產紫米,2007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紫米之鄉”稱號 。截止到2006年,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轄15個鄉(鎮),163個村,5個社區。2010年,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總人口為360507人,其中,哈尼族有9個支系, 23.5萬人,占總人口的61.8% 。2013年,墨江縣實現生產總值42.82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億元。
墨江歷史上曾名“恭順”、“他郎”,1915年始稱墨江。古屬西南夷地,唐南詔時期屬銀生節度(景東縣)地,為阿焚諸部所據。宋大理國時期先后為威楚路因遠部(元江因遠)和馬籠部(新平漠沙)屬地。元憲宗四年(1254)他郎內附,七年復叛。至元十三年(1276)設他郎千戶所,隸屬元江萬戶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他郎千戶所為他郎寨長官司。隸屬元江路。1406年(明永樂四年),改他郎寨長官司為恭順州,州治在碧朔(今碧溪鄉政府駐地),隸屬元江軍民府。弘治年間曾改隸臨安府(建水縣)。1533年(嘉靖十二年)移恭順州治至他郎寨(今縣城)。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元江府“改土歸流”,轄奉化、恭順兩州。1732年(雍正十年)裁曲靖府通判移駐他郎寨,設他郎廳,仍隸屬元江府。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元江府降為直隸州,他郎廳不便歸州管轄遂改隸普洱府,以定南、儒林二土司并隸他郎通判。1913年(民國2年)廢廳改縣,改他郎廳為他郎縣,縣列二等,隸屬迤南道(駐地普洱)。民國4年經云南省督軍公署參謀長、陸軍中將郡人庾恩旸提議,由縣長熊朝梁集紳協商,呈準以境內之阿墨江為名,改他郎縣為墨江縣。民國18年墨江直隸于云南省。1941年(民國30年)隸屬寧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民國35年)改隸新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月7日墨江縣城解放,8月3日墨江縣臨時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思普區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寧洱專員公署,1953年3月寧洱專員公署改為思茅專員公署,墨江遂隸屬思茅專員公署。1979年7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墨江縣,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同年11月28日,在縣城召開了自治縣成立大會。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清朝時期清代他郎廳轄三里零半甲,三里即定南里、德化里、善政里,半甲為儒林里。儒林里為今玖聯鎮及聯合、碧溪鄉一帶,定南里為今新安、孟弄、景星、雙龍鄉一帶,德化里為今雅邑、龍壩鄉一帶,善政里為今魚塘、龍潭、文武、壩溜、那哈、泗南江鄉一帶。 民國時期民國初期,墨江縣行政區劃為一城區六鄉及一行政區,即城中區、德化鄉、定南鄉、德溥鄉、善政鄉、善化鄉、永安鄉及猛烈行政區(江城縣北部地區)。德化鄉轄碧朔、小猛連、南北、水癸、坤勇、須立、賴蚌、曼婆、榪木9村,定南鄉轄白土、那罕、邦轟、布奄、大猛連、宿南、谷麻7村,德溥鄉轄土地塘街、南陽、路思、班丫房、巖子腳5村,善政鄉轄奄巴、石頭寨、雅邑、南溫4村,善化鄉轄石頭、柯馬、龍潭、秉禮、花山5村,永安鄉轄罵尼、老李寨、豬街、丫迷、三楞、聯珠、扭龍山、丫竜、羊八寨、西歧10村。民國21年(1932),墨江、江城兩縣官紳結束了長達四年的劃界爭執,劃李仙江以南地區歸江城縣。墨江縣共設7區(7區均以序數命名),下設71鄉8鎮,530閭、2065鄰。民國27年(1938)廢閭鄰改保甲,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仍設7區,原71鄉8鎮縮編為9鄉5鎮,下設105保、1038甲。第一區轄聯珠鎮及義勇鄉,第二區轄碧溪鎮及臥龍鄉,第三區轄定南鄉、白鶴鄉,第四區轄景星鎮及慶云鄉,第五區轄青云鎮及新化鄉,第六區轄復興鎮及廣豐鄉,第七區轄雅邑鄉、龍壩鄉。民國28年(1939),廢區而擴大鄉鎮,重編保甲。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設白連、漣漪、回龍、龍潭、壩溜、雅邑、龍壩7鄉及聯珠、碧溪、景星3鎮,下設102保,932甲。民國37年(1948)調整保甲數為79保,493甲,保持至1949年1月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8月3日,墨江縣臨時人民政府成立,以原聯珠鎮行政區域組建聯珠區,以原碧溪鎮行政區域組建碧溪區,以原景星鎮和回龍鄉行政區域組建景回區,以原白連鄉、漣漪鄉、龍潭鄉、雅邑鄉、壩溜鄉、龍壩鄉行政區域各組建白連區、漣漪區、龍潭區、雅邑區、壩溜區、龍壩區。至1950年5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共組建成9個區,91個行政村,4個行政街。1956年撤聯珠區設玖聯鎮,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設8區1鎮,8個區下轄90個鄉,玖聯鎮下轄2個街區。1958年3月,從普洱縣劃入通關區,10月,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至年底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共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9個及1個鎮、40個管理區、149個大隊,鎮下設2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959年從鎮沅縣劃人新撫公社,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有10個公社1個鎮,170個管理區、2個居民委員會。1961年改公社為區,原管理區改為小公社。1962年4月又改區為公社,下仍設小公社。1962年11月再次改公社為區。1966年6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行政區劃作較大調整,墨江哈尼族自治縣10個區改為16個公社。將原新撫區劃為新撫、團田2個公社,龍潭區劃為魚塘、龍潭、文武3個公社,白連區劃為新安、孟弄2個公社,另增設聯合、那哈公社。至1983年底,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共16個公社1個鎮、164個大隊、2個居民委員會。1984年初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區鄉改制,原公社改為區,大隊改為鄉,并新增忠愛橋、泗南江區。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共18區鎮(區級),166個鄉和鄉級鎮,其中少數民族鄉24個。1987年龍壩、那哈兩區與紅河縣的三村、垤瑪兩區合并組成黑樹林特區,由墨江縣代管。1988年改區、鄉、鎮制為鄉(鎮)、村公所(辦事所)制,同年黑樹林特區撤銷。
區劃詳情
截止到2006年,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轄15個鄉(鎮),163個村,5個社區。鄉(鎮)分別為縣政府所在地聯珠鎮、其他通關鎮、魚塘彝族鄉、龍潭鄉、文武鄉、景星鄉、新撫鄉、團田鄉、泗南江鄉、雅邑鄉、新安鄉、孟弄彝族鄉、龍壩鄉、那哈鄉、壩溜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東部,地處東經101°08′~102°04′,北緯22°51′~23°59′。東與元江、紅河兩縣接壤,西與寧洱縣隔把邊江相望,南鄰江城縣,北接新平縣,東南接綠春縣,西北連鎮沅縣。東西橫距64千米,南北縱距135千米,總面積5312平方千米。
地貌
墨江縣地處云貴高原西南邊緣、橫斷山系縱谷區東南段,即哀牢山脈中段。在地質構造上處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形構造體系東支中段及永平一思茅地槽南段的東北部。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地形北部狹窄、南部較寬,似紡錘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山高谷深,河流縱橫,最高點在東北部碧溪鄉的大尖山,海拔2278米,最低點在南部泗南江鄉的欖皮河與龍馬江匯流處,海拔478.5米。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山區半山區占99.8%,丘陵谷地僅占0.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據1984年墨江土壤普查統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屬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大致可分為:中切中山丘陵墨江盆地、中切中山河谷、中山山地、深切高中山峽四個類型。。
地質
墨江縣地質地層形成較晚,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出現,其中以中生代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的泥質巖、紫色巖、紅砂巖類最為突出。其次為古生代志留系、泥盆系、二疊系的泥質巖、碳酸鹽巖類。而新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較少。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八大巖類均有,其中泥質巖類占37.7%,紫色和紅砂巖類占44.67%,普通石英質巖類占14.38%,碳酸鹽巖類占2.14%,基性巖類占0.9%,中性巖類占0.03%,第四系占0.12%。
土壤
墨江縣土地多為酸性土壤,肥力屬中等偏低,酸性較重,堿性不足,嚴重缺磷。據1984年墨江縣第二次土壤普查統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土壤按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劃分,共有7個土類,17個亞類,48個土屬,66個土種。
氣候
墨江縣處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墨江哈尼族自治縣2/3的地域在北回歸線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歸線以北,屬南亞熱帶半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有四季如春之稱,干濕季明顯。溫度:據1957~1984年墨江氣象資料統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年平均氣溫17.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11.5℃;最熱月為6月,平均氣溫22.1℃。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74年1月5日,為零下4℃。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1969年5月16日,為34.2℃。以氣象學(候溫小于10℃為冬季,10℃至12℃為春秋季,大于22℃為夏季)的劃分標準,墨江有345天為春秋季,20天夏季,無冬季。雨量:墨江縣雨量充沛、干濕季節分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因受大陸高原西部干暖氣流的影響,天氣晴朗少雨,空氣干燥,為干季。5~10月,受印度洋孟加拉灣潮濕氣流和北部灣太平洋潮濕氣流的影響,降雨日多,形成雨季。降雨地域上的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高海拔地區多,低海拔地區少。日照輻射:全年總日照時數2161.2小時,年日照率為50%,一年中3月份日照時數最多,為255.1小時;7月份最少,為128小時。一般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日照時數在210小時左右,雨季中的5~10月則顯著減少,月平均日照時數在149小時左右。日照在季節分配上的特點是冬春多,夏秋少。濕度、蒸發量:墨江縣多年平均濕度80%。年平均蒸發量1696.7毫米,月平均蒸發量141.4毫米,3至5月蒸發量最大,合計617.1毫米;10至12月蒸發量最小,合計301.3毫米。風霜:墨江縣境內盛行風向為西南風,多和風,除風口處外,很少有大風,最大風力5級左右,局部地區不時有7級大風出現。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霜期平均59天,出現在12月29日至次年2月24日,無霜期長達306天,霜日年均為15.3天。
山脈
墨江縣山脈屬云嶺橫斷山脈南段之哀牢山系,山脈大部分呈南北走向。哀牢山從景東分兩支由北向南延伸墨江全境,東支經鎮沅、新平兩縣進人境內孟弄、新安、碧溪、聯合、雙龍、雅邑、龍壩、那哈鄉,主要山峰有大平掌梁子、民潭山、摸嘎箐大尖山、老箐梁子、大尖山、玉碗水梁子、金廠梁子、別那梁子、打錠果梁子、老箍桶梁子、竹箐梁子、土堆梁子、觀音山、徐卡梁子、大魚塘尖山、大箐山、刺竹林、爬茨俄賀等山。另外,壩溜鄉全境和泗南江鄉南部境內的山脈也屬哀牢山東支,系從綠春縣自東向西插入,經壩溜鄉全境轉南至泗南江鄉南部出綠春縣。主要山峰有大風丫口、石碑尖山、鳳凰山、馬馱子、摩天嶺、哈紅梁子、刺竹林梁子等。西支經鎮沅縣進人境內團田、新撫、景星、通關、魚塘、龍潭、文武鄉(鎮),主要山峰有老圍山頭、綠葉巖子、他那布梁子、空心樹梁子、老屋基梁子、梅子箐、梁子嶺、城新梁子、秧草塘、羊神廟大山、干壩塘山、營盤山、老君廟、山門口、巖羊山等。據1984年墨江地名普查,境內有名稱并標高的山峰共250座,海拔在949.8至2278米之間,其中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5座。
河流
墨江縣河流屬紅河水系。主要有三江五河,三江為把邊江、阿墨江、泗南江,五河為他郎河、布竜河、壩蘭河、壩干河、那卡河。另外,境內其余有名稱的河流主要有:蒲葉河、漣漪河、金廠河、壩卡河、壩浦河、依瑪河、聯珠河、毛驢河、瓦碧河、大團田河、綠葉河、車沙河、小樓滿河、四甲河、谷麻河、曼怕河、田壩河、涵德河、務竜河、烈馬河、措樂河、曼干河、大灣河、板橋河、幫島河、蒙阿河、白馬河、磨鋪河、臘脂河、曼興河、糯干河、欖皮河。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
一、樹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據1992年調查,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樹種共698種,以思茅松、櫟類、榿類、柏木、樺木為主。其中,被國家列為一、二、三級珍稀保護樹種的有中華桫欏、禿杉、云南紅豆杉、滇南蓮座蕨、野茶樹、薄葉三尖杉、滇桐、云南石梓、頂果木、滇南菠蘿蜜、光葉天料木、滇南風吹楠、林生芒果、楠木、番龍眼、千果欖仁、紅椿、翠柏18種。 二、藥 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據1989年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中藥資源普查,境內植物藥材主要有防風、南板蘭根、茯苓、龍膽草、烏梅、山楂、木瓜、威靈仙、花等。三、花 卉。截止到2007年墨江縣境內野生和人工栽種的花卉主要有梅(6種)、桃(4種)、桂(5種)、菊、丁香、海棠、杜鵑、芍藥、鳳仙(4種)、木槿(5種)、薔薇、紫薇等。四、糧食作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據農業部門調查統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有糧食作物品種632個,其中,水稻382個,陸稻108個,玉米31個,雜豆46個。 七、果 類。民國時期,栽種和野生的有芭蕉、杏、梅、梨、桃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據農林部門調查統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果類達126種。八、食用菌。截止到2007年墨江縣主要有雞縱、奶漿菌、羊肝菌、青頭菌、見手青、黃連頭、雞油菌、刷把菌、牛肚菌、米湯菌、松毛菌、馬屁泡、香蕈、香菌、木耳、干巴菌、白參、胭脂菌等。
動物資源
一、獸類。1949年前,境內野獸主要有虎、豹、熊、豺、狼、破臉狗等。1949年后,虎、野牛已絕跡,熊、豹、豺、狼、水獺等也很少見,其他各種野獸數量大大減少。二、鳥類。1949年前,境內主要有孔雀、白鷴、野雞、麻雞、竹雞等。1949年后,土鴛鴦等已瀕臨絕跡,其他各種鳥類數量也大為減少。 三、兩棲爬行類。截止到2006年墨江縣境內兩棲類動物主要有鱉(團魚)、烏龜、青蛙、田雞、等。四、昆蟲類。截止到2006年墨江縣境內主要有蜜蜂、花腳蜂、七里蜂、瞎子蜂等。五、魚類。1949年前,墨江縣境內主要有鯉魚、鯽魚、蝦、螺螄、泥鰍、鱔魚等。1949年后引進了羅非魚、埃及江鰍、非洲鯽魚等種類。
礦產資源
一、金屬截止到2006年,墨江縣境內發現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鐵、鋁、鉛、鋅、鎳、鉻、鈷、銘、鈀等,其中,黃金蘊藏量在云南省名列前茅。金礦。蘊藏在距縣城東北10余千米的金廠梁子山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6年建立了墨江金礦,據1979~1993年統計資料:15年共產金4.2噸、銀11.2噸,其中,1982年為最高年,產金617千克、銀1627千克。銀礦。截止到2006年,墨江縣境內除金廠梁子已探明藏銀并產銀外,其余地方未曾探明和開采。銅礦。截止到2006年,墨江縣境內銅礦分布零星,藏量較少。據《墨江三十年歷史資料》(1949~1979)載:通關的蚌坪、雅邑的牙骨等地分布有小型銅礦,儲量不明。 鉛鋅礦。截止到2006年,墨江縣鉛鋅礦主要分布于新安鄉境內得寶洞一帶。據云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探明:礦區面積為5平方千米,鉛鋅藏量達72327噸,其中鉛20180噸,鋅52147噸。鉛礦平均品位為2.83%,鋅礦為7.32%。1993年墨江縣辦廠開采,當年產鋅l254噸。二、非金屬截止到2006年,墨江縣境內發現的非金屬礦藏有鹽、石棉、石膏、煤、硒、硅、硫磺、石灰石、石英石、花崗石、重晶石等。截止到2006年,鹽零星分布于境內景星鄉至文武鄉一帶,含量低,藏量未曾探明。截止到2006年,石棉主要分布于金廠梁子至龍壩勐里一帶,據《墨江縣三十年歷史資料》載,其遠景儲量達160萬噸。截止到2006年,煤主要分布于境內孟弄、新安、碧溪、雙龍、聯合、壩溜等鄉,有草煤、柴煤、煙煤、無煙煤4個種類,藏量未曾探明。1956年至今有少量開采。截止到2006年,石灰石廣泛分布于縣境各地,屬墨江縣開采最為普遍,且產量較大的非金屬礦物,藏量至1993年未曾探明。所開采的石灰石,主要用于建材、建筑業。
水資源
墨江縣水資源主要由自然降水、過境水、地表水、地下水四部分組成。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多年來降水量81.12億立方米,所產生的水資源總量達50.3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8.12億立方米,地下水12.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在不同年份情況為:平水年49.34億立方米,中等干旱年42.28億立方米,特殊干旱年31.72億立方米。另外,境內阿墨江、把邊江、泗南江及其他河流的年過境水量達84.91億立方米,蘊藏有大量的水能。截止到2007年,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24.24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7.31萬千瓦,現只開發9600千瓦,不到蘊藏量的1%。 境內水資源在地域分布上是南部多,北部少,由南向北遞減。北部地表水徑流深300~900毫米,南部地表水徑流深800~1400毫米。年內降雨情況是:5~10月份多,地表水徑流量占全年85.9%,11月至次年4月份少,地表水徑流量僅占全年14.1%。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0年,墨江縣總人口為360507人。墨江縣15個鄉(鎮)共有家庭戶88276戶,家庭戶人口為35457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4.02人。墨江縣15個鄉(鎮)的人口中,男性為193807人,占總人口的53.76%;女性為166700人,占總人口的46.24%??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16.26。墨江縣15個鄉(鎮)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61615人,占17.09%;15-64歲人口為269330人,占74.71%; 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562人,占8.20%。2010年,墨江縣15個鄉(鎮)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1054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2233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8872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173303人。墨江縣15個鄉(鎮)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6915人。墨江縣15個鄉(鎮)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85180人,占總人口的23.6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5327人,占總人口的76.37%。
民族
2010年,墨江縣15個鄉(鎮)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89383人,占總人口的24.7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71124人,占總人口的75.21%。其中,哈尼族人口為222174人,占總人口的61.63%;彝族人口為33624人,占總人口的9.33%;傣族人口為5161人,占總人口的1.43%;拉祜族人口為4273人,占總人口的1.19%;布朗族人口為3524人,占總人口的0.98%;瑤族人口為604人,占總人口的0.17%。
經濟編輯概況
2013年,墨江縣實現生產總值42.8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同口徑),增長28.98%。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7億元,增長20%;完成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支出17.9億元,增長23.6%。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億元,增長14.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2元,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4593元,增長17.1%。農民人均有糧413公斤。
第一產業
2013年,墨江縣生產干膠5221噸、產值1億元,松脂 6597噸、產值 5475萬元,新植核桃5萬畝,實現核桃產量1127噸、產值2141萬元。投入1550萬元建成13個茶葉初制所,生態茶園全部通過市級驗收,實現茶葉產量1.05萬噸、產值2.24億元。新植咖啡2.2萬畝,實現咖啡產量3000噸、產值5400萬元。鮮繭產量328噸、產值1246萬元。投入和發放生豬養殖扶持資金1343萬元、貼息貸款1200萬元,重點推進“戶均出欄10頭豬計劃”,畜牧業發展擴量增效,肉類產量3.29萬噸,牧業產值6.17億元。種植烤煙9.3萬畝,產量23.95萬擔、產值3億元。優化電站庫區網箱布局,水產品產量2.3萬噸、產值2.4億元。種植生物藥材2.33萬畝,產量7340噸、產值1.11億元。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3.2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
第二產業
2013年,墨江縣水電站完成發電量30.1億度、供電量1.43億度,電力產值7.9億元。生產黃金1535千克、產值4.76億元,水泥6.83萬噸、產值1540萬元。完成酒江酒業遷建,地道酒業產品多元化研發,生產飲料酒1617千升、產值 4513萬元。生產工業品茶833噸、產值9420萬元,生產魚片1.5萬噸、產值5.4億元,松香1294噸、產值1384萬元,白糖7422噸、酒精540千升,產值 3358萬元。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17.0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4.4%。
第三產業
2013年,墨江縣接待游客178.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78億元。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2.5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2%。2013年,墨江縣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163萬元,比2012年增長14.5%。其中:按銷售地域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4905萬元,增長17.5%;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1258萬元,增長9.6%。分經濟類型看,公有制經濟完成6135萬元,比2012年增長20.6%;非公有制經濟完成80028萬元,比2012年增長14.1%。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3年,墨江縣共有普通中學20所,小學校及教學點54所,幼兒園15所,職業高中1所。普通中學在校生13709人,比2012年增長2.5%;小學在校生20355人,比2012年下降1.6%;在園幼兒人數5123人,比2012年增長8.1%。墨江縣小學學齡人口凈入學率99.98%。
科技
2013年,墨江縣專利申請8項,獲準專利授權8項??萍紝洕鲩L的貢獻率為45.33%。
文化
2013年,墨江縣共有民族歌舞團體1個,國內演出72場;其中:農村演出50場。公共圖書館1個,館內藏有圖書61749冊;文物管理所1個,文物藏品162件/套;文化館1個,組織品牌節慶活動1次,組織文藝活動3次,舉辦訓練班8次,培訓1300人次,舉辦展覽8場;鄉鎮文化站15個,組織文藝活動126次,舉辦訓練班83次。 2013年,墨江縣廣播綜合覆蓋人口35.31萬人;電視綜合覆蓋人口35.91萬人。有線電視用戶數17416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數15522戶。
衛生
2013年,墨江縣共有衛生機構223個,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15個,診
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 (2張)
所、衛生所、醫務室18個,村衛生室16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監督所1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6個。實有病床床位914張,衛生技術人員82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41人,注冊護士224人。 2013年,墨江縣無甲類傳染病病例報告,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為162.20/10萬,丙類傳染病發病率為88.70/10萬。
旅游編輯風景名勝
他郎八景云南省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墨江國際雙胞文化園
普益公園忠愛橋革命烈士紀念塔
文物古跡
碧溪古鎮過奪巖洞穴田政起義軍營盤遺址墨江文廟
菜花銅香爐傣族土官酒壺火葬罐
永樂元江軍民府印墨江農會鐮刀漣漪橋
昆洛公路忠愛橋毛澤東、朱德題詞碑題詞碑
風俗民情編輯民族文化
哈尼文化生活在北回歸線上的哈尼族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民族,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自己的哈尼文化,詩、歌、樂、舞、神話傳說等藝術形式豐富,如著名的哈尼《扭鼓舞》《阿迷車》《竹筒舞》等舞蹈以及傳唱了數百年的哈尼族敘事史詩《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廣泛流傳于哈尼山鄉。 墨江國際雙胞胎節
墨江國際雙胞胎節從2005年開始,墨江縣便發起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墨江被稱為“哈尼之鄉、回歸之城、雙胞之家”。在“2010首屆中國節慶創新論壇”暨“2010中國品牌節會頒獎盛典”上,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被評為“2010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節慶”。 在武漢市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暨“2013中國優秀民族節慶”評選活動中,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民族節慶”殊榮。
名優特產
墨江紫米因米呈紫黑色而得名,屬秈型紫糯水稻。墨江紫米米粒細長,糯性好、粘度高
墨江紫米,蒸煮后有斷米復續現象。紫米營養豐富,有補血、健脾、理氣、接骨等藥用價值。紫米可煮食,也可加工成副食品,如紫米粑粑、紫米米線、紫米三七燉雞、紫米汽鍋雞等。平均價15元/公斤。 2007年墨江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紫米之鄉”稱號。 墨江紫米封缸酒紫米系列產品天溪牌紫米封缸酒1992年獲巴黎國際名優酒展品會金獎,1994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特別金獎。天溪牌紫谷酒和紫米封缸酒被中國企業品牌推進委員會授予2003年度“中國著名品牌”稱號。 墨江咖啡墨江咖啡生長環境好,質量上乘。其中北標咖啡生產的咖啡豆經過‘水洗分級、兩級發酵’等加工工藝生產的產品歷年被雀巢產品杯品師評為一級精品咖啡,2013年5月首屆普洱咖啡生豆大賽上,在全市各縣(區)29個咖啡生豆樣品中,經來自北京、香港,美國的三名具有SCAA咖啡杯品資質的咖啡杯品師評審,墨江縣咖啡生豆以82分的最高分獲得SCAA精品咖啡認證。 普洱茶墨江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之一,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墨江壩溜楊八寨村民即從綠春引進種植。據史載:縣內碧溪區須立所產的“須立茶”曾列為清代貢品,新撫區所產“迷帝茶”以其獨特的清香很受消費者歡迎。墨江茶廠研制成功并投入生產的“墨江云針茶”獲思茅地區1982年優質產品獎,1985年被列為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2003年“露水雪芽”在中國云南第二屆茶交會中獲金獎。 竹筍竹筍是墨江較有名的土特產之一,尤其是甜筍更是美味佳肴,據清《普洱府志》載:“甜筍,味清香而甜,為甜竹之嫩者”,產治城附近及德化鄉。質潔白純細,籜毛少,味頗鮮美。用苦竹筍加工成的筍干也是墨江的特產,供銷部門每年收購數千斤,對外銷路很好,深受外地消費者的喜愛。 紫膠紫膠是墨江縣優勢特色產品,是國防工業原料和食品保鮮、食品色素最佳的原料。早于清朝咸豐年間(1861年)就有發現和使用紫膠的記載。民國年間,不少商人到墨江收購紫膠,返運至國外。50年代生產紫膠水520340斤,60年代達到3582852斤,引起了中央林業部門的關注。1961年林業部在墨江召開了云南六省(區)紫膠工作會議,推廣紫膠種植技術。70年代,紫膠產量達到7294300斤,成為我國產膠大縣揚名全國,是著名的“紫膠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