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與印度毗鄰,意為“隱秘的蓮花”,“墨脫”一詞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墨脫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2015.04獲批設立)下轄的一個縣,位于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1200米 ,最低海拔115米。面積31394.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萬畝,森林面積3200萬畝。截至2011年,墨脫縣轄1個鎮7個鄉(含1個民族鄉),60個村。境內的居民主要為門巴族和珞巴族。 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都在該縣境內。
墨脫縣屬喜馬拉雅山東側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并分布有熱帶雨林。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環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與西藏其他地區相比,墨脫縣境內四季如春,氣候條件優良。境內僅高等植物就有3000多種,竹類植物約有10多種,野生蘭科植物80多種。
進入墨脫縣,在幾小時內便可領略到從高山寒帶到熱帶雨林那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被譽為“西藏的西雙版納”。清朝末年到這里安國定邊的清兵首領劉贊廷對此深有感觸,對墨脫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森林彌漫數千里,花木遍山,藤蘿為橋,誠為世外之桃源……”對此地高山峽谷的亞熱帶雨林作了精要的描述。
畢業照照了,散伙飯吃了,畢業的日子一天一天臨近了,在這個即將分別各奔東西的夏天,拿什么紀念我們即將逝去的青春?青春就要在路上,這些適合畢業旅行的地方,都去走一走吧。115
門巴人大約在300多年前,從門隅、主隅開始遷入墨脫,最早到達的已有12代人,最晚的移民也有8代人了。
約在十九世紀后半葉,門巴族和珞巴族之間因爭土地和獵場發生糾紛,進行械斗。當時分割一方的波密土王,利用門巴族和珞巴族相爭這一時機,先后在墨脫地區建立了地東宗和嘎朗央宗,勢力擴及到下珞瑜地區,進而統治了墨脫及大峽谷地區。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西藏地方政府再次派兵征討,大敗波密土王,徹底消滅了波密土王的勢力,墨脫直接歸西藏政府統轄。后來西藏地方政府將地東宗贈給在消滅波密土王期間立了功的色拉寺管理;將邦辛、加拉薩地區劃歸傾多寺的封地,金珠地區劃為松果寺的封地。
約在清光緒辛巳年(1881年),噶朗王(波密土王)旺秋繞頓為將統治勢力伸入白瑪崗,在地東建立了地東宗,首任宗本是門巴族的諾諾拉。
19世紀改地東宗,后遷宗址到墨脫村,易名為墨脫宗(1881年波密王在墨脫設宗)。
民國八年(1919年),因地東缺水,將宗政府遷至墨脫,并改地東宗為墨脫宗。
民國十六年(1927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噶廈政府與波密王之間爆發戰爭,波密王戰敗。噶廈政府將墨脫分封給色拉寺、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續到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8月15日,墨脫縣發生里氏8.5級地震。地震引發山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墨脫大地面目全非,在數萬平方公里的地面上,中印兩國共死亡約4000人。
1959年7月建墨脫縣。
1964年劃歸拉薩市管轄。
1986年2月劃歸林芝地區管轄。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墨脫縣屬林芝市轄縣至今。
地名由來
墨脫,在藏傳佛教經典中稱“博隅白瑪崗”,意為“隱藏著的蓮花”,相傳九世紀時蓮花生大師受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請遍訪仙山圣地,到了這里后,發現這里的地形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并取名“白瑪崗”。
行政區劃編輯
截至2010年,墨脫縣轄1個鎮7個鄉,墨脫鎮、甘登鄉、加拉薩鄉、達木珞巴族鄉、幫辛鄉、格當鄉、德興鄉、背崩鄉。共有60個村。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墨脫縣位于西藏東南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93°46′、北緯96°06′。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喜馬拉雅山一崗日嘎布山脈的南部??偯娣e31394.6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墨脫縣 (3張)
墨脫縣平均海拔1200 米,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兩座山峰是東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兩座山峰,地勢由北向南急劇下降,北部高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下降到南部僅數百米,四面環山,形似蓮花。雅魯藏布江在兩座山峰的夾峙中咆哮而出,于崇山峻嶺間劈開一道深達五千多米的深壑,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長最險峻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氣候特征
墨脫縣屬喜馬拉雅山東側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均溫16℃,1月均溫8.4℃,7月22.6℃ ,年極端最低氣溫2℃,最高氣溫33.8℃,年降雨量在2358毫米以上,南部最大降水可達5000毫米,年日照時數2000小時,年無霜期340天。
自然資源編輯
水資源
墨脫縣
雅魯藏布江從朗縣進入林芝市,在米林縣迎面遇上喜馬拉雅山阻擋,被迫折流北上,繞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馬蹄形回轉,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天然水能蘊藏量達6880余萬千瓦。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一處地方,水能就占雅魯藏布江全部水能的2/3,占全國水能蘊藏量的1/10。
墨脫縣降水量充沛,地表切割密度大,水系發育旺盛,東喜馬拉雅山脈各大山口,如多雄拉、那木拉、德陽拉、崗日嘎布山脈各大山口、多熱拉、金珠拉、崩崩拉、日清拉、安扎拉等,都有小型湖泊,面積一般在500平方米以下。
在背崩鄉有面積較大的湖泊,如西工錯、布裙錯等。熱帶湖泊分布在墨脫縣以南。墨脫縣西北方向與米林縣交界的處的南迦巴瓦主峰周圍,共發育呈“掌狀”分布的41條現代冰川,面積約225平方公里。墨脫縣西北部與林芝縣交界處的加拉白壘山峰周圍,加拉白壘山峰是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南翼最高山峰,山脈周圍發育分布著9條山谷冰川,面積約149平方公里。
土地資源
總面積3.4萬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萬畝,森林面積3200萬畝。
植物資源
墨脫縣
墨脫縣有“植被類型天然博物館”之稱,植物種類繁多、植被結構復雜,垂直帶譜明顯,在40千米的水平距離內,從高山寒帶植物到熱帶植物幾乎都能生長,原始森林類型眾多,有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暗針葉林等。生長著樟木、楠木、烏木、鐵木、紅豆杉和有“天然活化石”之稱的桫欏等80多種國家級重點保護珍稀植物。1982年開始對多雄拉山南坡至布裙山一帶的八個垂直自然帶譜進行重點保護。
動物資源
墨脫縣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在墨脫自然保護區內,僅高等植物就有3000多種,竹類植物約有10多種,野生蘭科植物80 多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42 種,孟加拉虎、羚羊、長尾灰葉猴、大犀鳥等4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在此出沒,另外還有千余種昆蟲。
政治編輯
墨脫縣縣委
書記 鄧江陵
副書記 旺堆扎西魏長旗李燦張育輝
常委 遵珠甘國均普布昌菊羅布楊興富劉明
墨脫縣人大
主任 旺堆
副主任 扎西于世高白瑪多吉楊明強
墨脫縣政府
縣長 扎西
副縣長 張育輝遵珠多吉旺扎巴桑王鵬普果張劍鋒李勇
墨脫縣政協
主席 丹增
副主席 桑阿曲杰扎西頓珠常淑芳邊巴扎西
(表格來自:)
綜述
墨脫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林業、副業經濟以自給自足為主。 2014年5月底,縣財政本級財政累計收入為4482萬元,比2013年增加了2268萬元,增長102.4%。其中:稅收收入4480元,增長123.6%,占財政收入的99.9%?;鹗杖?4萬元,比2013年減少356萬元,下降84.8%。
商業
2011年,墨脫縣工商局、稅務局相繼成立,食品安全檢查和假冒偽劣產品打擊力度進一步加大,稅收渠道更加規范并得到拓寬;縣支行各項貸款突破3000萬元,其中涉農貸款達2100萬元,發卡總量1105張,已覆蓋全縣7鄉1鎮;2011年12月安裝使用了墨脫縣第一臺自動取款機。
農業建設
墨脫縣 (2張)
墨脫縣米日村112畝蜜柚基地共栽種7000株蜜柚苗。項目總投資22.9萬元。邦塘茶園茶葉種植政府投資概算為 198.16萬元,新建茶園145畝,種植福鼎大白45萬余株。此項目,農牧民增收62萬余元。墨脫縣巴日村上崩多點茶葉種植基地總投資400萬元、占地面積215畝,為巴日村農牧民增收現金541900元。維修鄉機關、小學和達木村飲水工程,投資7萬元;新修常耕地機耕道650米,投資3萬元;21個溫室大棚填土、改土,投資1.48萬元。
城市建設
2010年11月,墨脫縣亞東村接財政局市政道路工程全部由援藏投資,總投資為355.55萬元。新修臨時加油站,投資8萬元,增加群眾收入96.6萬元。
交通運輸編輯
墨脫縣城一角(2013年10月30日攝) (2張)
墨脫縣曾經是全國2100多個行政建制縣中最后個通公路的縣,人力背夫是這里唯一的運輸方式,當地人過著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原始生活;石鍋和筷子是運出大山的僅有商品。
自墨脫解放以來,政府曾選定了五條修路路線,并付諸了行動。但因多方原因,最終未能讓汽車順利駛進墨脫。許多專家經多年勘察,得出的結論是:墨脫處于喜馬拉雅斷裂帶和墨脫斷裂帶上,地質活動頻繁,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發地帶,加之墨脫的氣候潮濕多雨,使得墨脫實現通車的愿望困難重重。
20世紀90年代,全程141千米的扎墨公路(波密縣扎木鎮--墨脫)建成,這條耗巨資修成的公路,只開進過一輛汽車就宣布報廢,而這輛車開到墨脫后就成了永久的“文物”。公路上長滿了灌木和雜草,許多路段路基已坍塌,有的地方已成了巨大的滑坡面,路上架設的橋梁僅剩下一些銹蝕的鋼架。
風景照 (20張)
出入墨脫的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米林縣派鄉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多雄拉山口,沿多雄拉到墨脫的背崩鄉后,逆雅魯藏布江北上至墨脫縣城,全程約115千米,步行需4天時間。這條路在每年的6-10月份可以通行;另一條是從波密縣沿扎墨公路行走,全程141千米。由于嘎龍山的阻擋,這條路只能在每年的8-10月初山上的冰雪融化后才能通行到80千米處,然后步行兩天到墨脫縣城,其他時間只能翻越海拔4640米的嘎龍拉山口,正常情況下步行約需5天時間。
2009年4月20日,墨脫公路新改建工程奠基儀式在嘎隆拉雪山口舉行。這一工程的正式開工,標志著中國縣級行政區域不通公路的歷史宣告結束。
2013年10月31日上午,墨脫公路通車儀式在西藏林芝地區波密至墨脫縣80公里處舉行,宣告中國最后一條未通公路的縣正式通車。
2014年交通新建、續建項目12項,總投資3.08億元,進一步改善了鄉、村兩級道路交通。全縣公路里程為270.13公里,通鄉公路通達率為75%、油路通暢率為12.5%;通村公路通達率為46%、油路通暢率為2.2%。
社會事業編輯
教育事業
2014年,墨脫縣的學校已發展到12所,鄉鄉都有。在墨脫縣墨脫鄉小學我們了解到,這里的7名教師中有2人從中央民族學院和西藏大學畢業;還有2人是中師畢業;其他3位都到內地受過專門培訓。
墨脫縣的孩子上學全部免費。這是國家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政策。墨脫縣的每個學生除了免費讀書外,每月還可以領到15-25元的生活補貼。墨脫縣還不具備發展中學教育的條件。為保障這里學生受教育的連續性,孩子們小學一畢業,就被送到拉薩、林芝等城市和內地繼續上學。林芝還創辦了專門接收門巴、珞巴學生的民族中學。
衛生事業
2013年,有1910戶參加農牧區醫療制度,共9593人,參合率達99.95%。農牧民個人籌資標準為20元/人/年,農牧民醫療財政補助標準由300元提高到340元。收到上級財政撥款農牧區醫療基金共計326.17萬元,農牧區醫療制度管理辦公室為各鄉(鎮)醫療基金家庭賬戶撥款 1910戶,31.18344萬元。各鄉(鎮)農牧區醫療制度個人籌資款交納19.17萬元;醫療機構門診就診累計為18341人次,門診家庭賬戶補償核銷金額為57.062萬元;大病統籌報銷補償受益人數1384人次,從大病統籌醫療基金中報銷補償328.6032萬元。
基礎設施
雅魯藏布大峽谷 (2張)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光纜傳輸系統工程2009年9月21日正式開通,中國成功實現“縣縣通光纜”。 隨著通信光纜工程的建成開通,墨脫開通了3G和無線寬帶業務,使當地有線寬帶得到全面升級,網速得到提高。墨脫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受自然條件影響,此前是中國唯一不通光纜和公路的縣,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受到較大制約。隨著2009年扎(木)墨(脫)公路的開工建設,預計3年后墨脫也將告別不通等級公路的歷史。 西藏墨脫光纜通信工程2009年9月25日全面建成開通,中國電信天翼網絡成功覆蓋這個“高原孤島”,結束了全國最后一個縣不通光纜的歷史,墨脫人也與全國同步進入3G通信時代。當地群眾可以自由地使用話音、寬帶、數據、移動、天翼3G等各種電信業務和綜合信息服務。2009年6月,墨脫光纜通信工程破土動工,工程總投資達1400余萬元,使中國電信天翼3G網絡按計劃成功覆蓋墨脫及所屬主要鄉鎮和運輸要道沿線。
光纜工程
墨脫縣是全國唯一不通光纜、不通公路的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成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極大制約因素。為徹底改變墨脫縣通信能力與通信需求極不適應的狀況,并以通信的適度超前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為了讓光纜早日進入墨脫,施工人員克服重重困難,翻山越嶺,穿行無人區,露宿森林間,保進度、保工期、保質量,使中國電信天翼3G網絡按計劃成功覆蓋“高原孤島”墨脫及所屬主要鄉鎮和運輸要道沿線。
社會保障
2013年10月,全區2200多名城鎮殘疾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5.5萬名農村殘疾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214名殘疾人參加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500名城鎮殘疾人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2萬多名農村殘疾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2013年,西藏新建的6000套廉租房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將惠及近2萬名住房困難群眾。廉租房建設惠及西藏百姓;保障房建設投入24億元,截至2013年年底,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累計完成46.03萬戶,累計完成投資278億元,230萬農牧民受益。
旅游景點編輯
血池
墨脫縣汗密瀑布 (7張)
血池:世界上第一塊血池出土于墨脫縣。血池,一種保護門不被打開的機關,用人血使一種力大無窮的纖維放松。在《藏地密碼》中,血池是一種機關,它外表看上去很難令人接受,因為它是將人的不同器官(很多)放在不同的血池里浸泡。但是它的防范性非常有效,因為只有將正確的器官放入正確的血池才會打開機關,而且它利用了各種器官的不同功能,來產生打開機關所需要的液體,是人祭的產物。
仰桑河
墨脫縣
布達切波雪峰和宮堆頗章。清澈味甜的仰桑河,仰桑河位于墨脫南部,是一條從東流向西注入雅魯藏布江的河流。那里曾經是波密王設立的嘎朗央宗的縣治之所,專門管理珞巴族的行政事務,如今已為印占區。水色特別美麗,清澈發藍,略帶甜味,素有牛奶河之稱。在這婀娜的河流旁,有一塊被稱為“甲窮”的巨石,活像一只威武的雄雞。每當夜色降臨,常發出喔喔的叫聲,使人如臨仙境;這巨石周圍的綠林叢中,鳥兒的鳴唱格外悅耳動聽;有時清脆婉轉的鳥聲像是在呼喚眾神的名字,召請神明的降臨,為遠道來的朝拜者賜福。
仁欽崩寺
仁欽崩寺:是墨脫最大的寺院,位于墨脫村南則瑪拉山上。建寺時間是在門巴東遷后不久,距今約8代人。據傳是由甘布寺中的活佛甘布建筑的,最初是一座有12面墻和東西南北四門的石木結構三層建筑,內有鍍金銅佛像多座。1950年毀于地震,后重修為東西兩門建筑。
汗密瀑布
汗密瀑布位于墨脫縣背崩鄉汗密站。瀑布三層相疊,落差高達400米,又名“三疊泉”。第一層是從高入云端的雪峰中直瀉而下,激起滿谷的水霧和轟鳴;第二層是從高處的綠樹叢中緩緩流出,然后又急速而下;面寬水急的第三層瀑布斜沖到一巨石上,曲折而瀉,一直到多雄河,形成一個個深潭。
背崩瀑布
墨脫縣背崩瀑布 (5張)
冬天水量小時,嫵媚秀麗,輕輕下瀉,夏天水量增大,那撼天動地的磅礴氣魄,有時瀑布激起的雪沫煙霧,高達數百米,漫天浮游,竟使周圍一帶經常處于霏霏細雨中,成為別致的“匹練掛遙峰”。
老虎嘴瀑布
老虎嘴瀑布凌空而瀉,象銀河倒懸,墜至半空,忽被峭石攔腰斬斷,剎時雪浪飛濺,宛如千萬串斷線的珍珠,紛紛揚揚,沿懸立千紉的絕壁陡然下墜,落進不見底的深淵,發出驚天動地的狂嘯。而河水卻象兇猛的野獸在咆哮,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仿佛整個峽谷在顫動。每到日落西山,老虎嘴彩虹繚繞,雪峰頂上緋紅一片,迷離變幻,奇勝不可名狀。
藤橋與溜索
墨脫縣
珞巴人居住在喜馬拉雅南麓的崇山峻嶺之間,數百條江河水流湍急,多數流速超過10米以上,落差大,水中巨石、暗礁布滿河床,兩岸陡峭,除少數平原處溪流架有木橋外,絕大多數是藤索橋或藤溜索,舟船僅在下游使用。 藤溜索是四根白藤劈成八根,對接成所需要的長度,拴在兩岸的樹上,有一個硬藤做的圓圈套在八根藤條上,過江時,人鉆入硬藤圈內,放在腰部,臉朝上,關向彼岸,雙手抓信藤條,交叉用勁拉藤,雙腳配合向前。
藤索橋是一奇特的橋,沒有橋墩,不用木板,一個鐵釘也找不到,整橋用的是白藤。珞渝的原始森林里生長著多種藤本植物,其中白藤較多,常綠本植物,莖蔓細長,有40米高,柔軟而堅韌,它是編織籃、筐、椅、箱等用具的好材料,也是藤索橋的原料。通過這種橋還得掌握它的特性,如它的彈性大,你的腳步得順著它起伏而落腳,它彈起時,你的一只腳也得“因勢利導”而抬起,它跌落時你再踏步向前,就這樣一高一低、一起一落地向前,墨脫較為有名的藤橋有背崩藤橋、炯興藤網橋,都長約400米,其中墨脫德興藤網橋橫跨雅魯藏布江,有300多年的歷史。藤網橋整個呈管狀懸空,多位于峽谷谷險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時,橋隨人的重力與河谷風吹送,左右晃悠幅度較大,但整個橋近似密封,頗為安全。墨脫著名的景觀還有“溜索”,那有點一葦渡江的姿勢,但是以背對江面的樣子高速滑向對岸,需要較高的膽量和平衡技巧才能順利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