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最東邊的一個縣。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奇臺縣以東,巴里坤縣以西,南倚天山與鄯善縣隔山相望,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總面積22171平方公里。 下轄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h城距烏魯木齊市270公里?!澳緣尽?,清代又寫作“穆壘”,系匈奴語“蒲類”的轉音。 木壘在西漢時為蒲類國地。盛唐時期隸于北庭都護府下的蒲類縣,唐末屬高昌。宋代歸西遼。元代為蒙古族的游牧地。清代隸于鎮西府。民國六年(1917年)設木壘河縣佐。民國十九年(1930年)升格為縣。1954年成立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屬迪化專區管轄。1958年劃歸昌吉回族自治州。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境內有鳴沙山、胡楊林、森林公園、龍王廟、原始村落等旅游景點。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24.18億元。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轄3個鎮(木壘鎮、西吉爾鎮、東城鎮),7個鄉(英格堡鄉、照壁山鄉、新戶鄉、雀仁鄉、白楊河鄉、大石頭鄉、博斯坦鄉),1個民族鄉(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境內有:良種繁育場、克熱克庫都克牧場??h人民政府駐木壘鎮。
木壘縣城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東270千米處,地處天山東段北麓,準葛爾盆地樂南緣,跨東經89°56′一92°16′,北緯43°14′一45°16′,東與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哈密市為鄰,西與奇臺毗鄰,南與鄯善縣隔山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國界線長約150公里。 南北最大長度為19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為138公里,總面積為2217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地處阿爾泰構造帶,博格達構造帶和準噶爾地塊交匯處,在不同構造的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戈壁和沙漠等地貌類型。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在與巴里坤縣之間有240公里的荒漠地帶,人煙稀少,基本無人為耕種,是天然的病蟲傳播屏障,木壘縣三面環山,南部博格達山海拔2500一5000米,北部北塔山和大小哈甫提克山海拔1500一2000米,東部蒙羅克山和青居呂山海拔1500一2000米,中部是霍景湟期辛沙漠海拔700一1000米,成為南北東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盆地,山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盆地由東向西傾斜,在地貌上可分為山地、丘、平原、沙漠四個不同單元。
水文
木壘縣境內水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六條河流:英格堡、水磨河、東城河、木壘河、博斯坦河。均屬山溪性河流,發源于天山山脈博格達北坡。另有16條泉水溝。
氣候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地處北疆溫帶荒漠,具有明顯的干旱大陸性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5一6℃,大于10℃有效積溫2600℃,氣溫的日較差較大,年較差較小。年均降294.9毫米,降水的年際變幅和月際變幅較大,最高年份達571毫米,最低年份158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往往在作物生長的關鍵期6月下旬出現嚴重的“卡脖子”旱,年日照時數3037小時,年蒸發量2207.6毫米,無霜期139天,在氣候表現為冬季長而偏暖,夏季短而偏涼。有效積溫偏低,無霜期偏短,光照充足的特點。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河流地面水年徑流量1.342萬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為4515立方米 。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6790.68萬立方米,全縣有6條河流、17條泉水溝、127眼泉眼。地表水總徑流量為10342萬立方米,其中:6條河流年徑流量為8562.3萬立方米,16條泉水溝年徑流量約為1224萬立方米,127個泉眼年徑流量995.8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引水量為5622.3萬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補給量為9254.16萬立方米/a,可開采量6448.68萬立方米/a。全縣地下水總資源量為4515萬立方米,年均開采量2786萬立方米,人均實際可利用水資源1170 立方米。全縣擁有9座攔蓄水庫,其中:中型水庫1座,即龍王廟水庫;小(I)型水庫6座,即:英格堡水庫、西吉爾水庫、東城水庫、博斯坦水庫、白楊河水庫、大石頭水庫;小(II)型水庫2座,即:七個城子水庫、烏宗布拉克水庫,總設計蓄水庫容3383萬立方米。全縣共有各類渠道2102千米,已防滲1414千米。其中:干渠總長195千米,支渠總長353千米,斗渠總長509千米,農渠總長1045千米。全縣有蓄水塘壩23座,坎兒井19道,配套井423眼。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土地總面積1330086.3公頃,全縣各類土地中,農業用地1246054.36公頃,其中耕地52229.2公頃,園地345.4公頃,林地36792.1公頃,牧草地1156212.6公頃,水面262.6公頃,建設用地8764.9公頃,其中農村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795.4公頃,交通用地1678.2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291.3公頃,未利用土地75266.7公頃。
礦產資源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銅、金、石灰石、菱鐵礦、湖鹽、沸石、輝綠巖、方解石、云母、石棉礦、石墨、黃鐵礦、輝銅礦、滑石、石英礦、砂頁巖、磁鐵礦、赤鐵礦、鉛鋅礦、鉀鹽等三十多種。
森林資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林地總面積為117761.3公頃(不包括山區林場28433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為1632.71公頃(用材林27.97公頃,防護林1242.44公頃,特用林49.35公頃,經濟林303.95公頃),疏林地303.95公頃,灌木林地36334.96公頃,未成林造林地8830.14公頃,宜林地70856.4公頃,苗圃地32公頃,四旁植樹441.8公頃。全縣人工林總面積1576.59(不包括未成林)公頃,全縣活立木總蓄積74897.3立方米。全縣退耕地還林面積3400公頃,四荒地造林4600公頃。
動物資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主要分布各類脊椎動物26目,55科,178種;鳥類16目,36科,127種;獸類6目,12科,3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種。其中鳥類一級有金雕、玉帶海雕、波斑鴇等三種,二級15種,主要為隼形目和號鳥形目的種類;獸類一級有雪豹、北山羊等2種,二級有石貂、猞猁、盤羊、鵝喉羚等4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78172人,其中:木壘鎮17246人、西吉爾鎮6730
人民生活 (4張)
人、東城鎮12103人、英格堡鄉6191人、照壁山鄉8054人、新戶鄉7019人、雀仁鄉4877人、白楊河鄉2518人、大石頭鄉7037人、大南溝烏孜別克民族鄉2645人、博斯塘鄉3752人。
200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86344人。2007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年末總戶數27839 戶,總人口87229人,其中,女42278人,占總人口48.4 %,少數民族人口29612人,占總人口的33.9%。農村人口64703人。其中,縣屬人口17045人,少數民族4011人。哈薩克族22425人,占總人口的25.7% 人,烏孜別克族1040 人。占總人口的0.012 %。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9萬人。
民族
2007年,木壘縣境內居住著哈薩克族、漢族、維吾爾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滿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朝鮮族、東鄉族、藏族等14個民族。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是全國3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至2013年,全縣有哈薩克族5000多戶、25000多人。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24.18億元,比2012年增長15.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億元,比2012年增長10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億元,比2012年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億元,比2012年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5元,比2012年增加1864元,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809元,增加1861元。落實項目前期費500萬元,爭取上級投資項目62個,落實補助資金2.63億元。執行招商引資項目22個,開工過億元項目7個、到位資金21.64億元。將總投資151.5億元的115個項目(19個工交能源及商貿流通項目、41個農林水牧及幫扶項目、55個社會發展及城市基礎建設項目)全部納入績效考核,跟蹤管理。已完工項目85個,完成投資25億元,其中6個州重點項目,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0.1%;51個民生項目,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7%;2個援疆項目全部完工。
第一產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完成農業總產值約21.5億元,比2012年增長7%。完成高效節水面積6.1萬畝,自治區“定居興牧”重點水利工程大浪沙、三眼泉水庫和6座?、蛐退畮斐U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運行。購置各類農機具1384臺(架)。新建養殖場33個、草畜聯營合作社7個、牧草專業合作社3個?;ɑ?、食用菌等產業訂單面積達到66萬畝,創建以鷹嘴豆、玉米、瓜類為主的“千元田”17.4萬畝;新創州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6家,合作社總數達到297家,農民入社率達到62%;累計輸轉勞動力1.9萬人(次),實現勞務創收1.89億元,人均增收415元;刺繡業實現年產值1.14億元,刺繡工年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
第二產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完成工業總產值約11.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07億元(園區工業增加值2.5億元),比2012年增長35%。著力推動“兩大工業園區”建設,成立了準東老君廟開發建設協調管理辦公室和民生工業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完成基礎設施投入6000萬元。全年實施工業項目16個,昌源化工、天寶化工、特變電工、中電投、東方民生等一批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特變電工光伏項目并網發電。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比2012年增長317%。
第三產業
胡楊林 (2張)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開發以山區為主的南部自然風光景區;打造以民族風情游為主的中部城鄉旅游環境,投入43萬元表彰獎勵優秀農牧家樂。全年共接待游客達68.97萬人次,實現旅游創收4.8億元,比2012年增長24.7%。投入2500余萬元,完成一般農村公路建設75.5公里;投資2930萬元,完成幸福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項目。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增長11%。實現三產總產值8.27億元,比2012年增長12%。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建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投入5.6億元,實施25個城市類項目,城市道路改擴建、第二飲水水源、排水改擴建二期、天然氣入戶等一批“生命線”工程建成運行,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7.3平方公里。
環境保護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啟動實施了照壁山綠化、咬牙溝玫瑰花栽植等生態綠化工程,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75萬畝;投資591.71萬元實施農村連片整治示范項目3個;成功申報并實施州級生態村3個、區級生態村2個;完成濕地保護等12個環保項目的評估申報;全年減排化學需氧量131.8噸、氨氮10噸、二氧化硫1000噸。
民生建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用于民生建設的投入達5.05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76%。全年實施民生工程51項,完工41項,完成投資6.48億元。
社會保障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發放就業補貼資金1587.1萬元,實現就業再就業345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實現應保盡保,新農保參保率達100%。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健全,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761萬元。
文化教育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11354戶,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免費開放,“雙語”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率先在全州普及學前“雙語”教育??h一中校舍完成改造。
醫療衛生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9.35%,人均籌資350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5%以上,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覆蓋率達100%。全年無重大傳染病疫情和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發生。鄉鎮衛生院等建設全面完成。
文化風俗編輯特產
哈薩克刺繡是哈薩克族服飾中最有代表意義的一種裝飾工藝,無論是哈薩克族的衣服、裙子,還是鞋帽、帕
哈薩克族刺繡包以及床炕上、室內的裝飾用品,都點綴著哈薩克族婦女的繡品。 木壘縣是中國3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哈薩克民族刺繡在木壘縣源遠流長。其表現形式多姿多彩、形態各異,色澤鮮艷絢麗,圖案類型眾多,內涵豐富,具有草原民族風韻。哈薩克民族刺繡是以哈薩克民族特色為主的一種傳統刺繡工藝,它充分融合游牧部落民間創意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和藝術體系。
語言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使用哈薩克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
文字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先民曾使用過鄂爾渾——葉尼塞文、回鶻文。伊斯蘭教傳入后,1959年又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廣條件不成熟,1982年恢復使用原有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食品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人民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面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調制成各種食品。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制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節日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主要過的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納吾熱孜節。在納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旅游景點編輯鳴沙山:鳴沙山位于木壘縣城東北130公里處,起于戈壁礫石地面,相對高度可達100米,長約1500米,寬約800米。鳴沙山的沙鳴是一大特色,只要沙粒順沙大面積滑動,便會發出隆隆的轟鳴聲,這種聲音響度大,傳播遠,頗具節奏,恰如戰斗機群低空作業,由遠至近,由近至遠,聲音雄亮,經久不息。原始胡楊林:原始胡楊林距離木壘縣城東北150公里處,在一個被漢族人稱為“梧桐窩子”,哈薩克族人稱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風景 (3張)
為“玉托朗格”(意為氈房似的胡楊林)的地方。胡楊林面積約3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6500萬年。胡楊“活著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因而有“沙漠英雄樹”的美稱。高山巖畫:在木壘縣境內的群山中發現的巖畫較多。在照壁山鄉平頂山村,東城鎮雞心梁牧業村山中,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鹿場山中,白楊河鄉山中和該鄉蘆塘溝村山中,博斯坦牧場的霍加木溝,大石頭鄉烏宗布拉克村山中都有巖畫,分布很廣。生動地反應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場景。石人子溝:石人子溝位于木壘縣城以南28公里的南部天山。石人子溝蒙語為夏干布特,在木壘河的上游。河段呈東西向,長13公里,河谷寬350米。河段南岸有眾多支流匯入其中,右岸坡度相對較緩,約15—20度,森林、草原茂密,春季柳絮飛舞,當地人稱夏干布特,“夏干”蒙語意為白色,“布特”即一叢之意。而石人子溝之名則因溝口有一塊高約2米,狀如人形的石頭而得名。民族博物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民族博物館,位于縣城新建西路,創建于1987年,主展廳以時間為引線,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10余件。所屬文物特色顯著,其中以早期社會、民風民俗、表現草原游牧文化的文物最具有代表性。展廳內還展有自先秦至明清的其它各類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