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縣 四川省南充市市轄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縣境東接儀隴、蓬安,西鄰鹽亭、梓潼,南靠西充、順慶,北連閬中、劍閣??h政府駐地南隆鎮。全縣幅員面積2235平方公里,耕地91萬畝;轄71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1111個行政村級單位,其中村委會1041個,居委會70個,總人口131萬(2012年數據)。其中,縣城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萬;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境內淺丘起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298-826米之間。
南部縣行政區劃圖隋開皇三年(583年)推行州縣二級制,悉罷全國諸郡。罷金遷郡,以地屬隆州(治閬中);省晉安縣入晉城縣,移治晉安壩(今升鐘鎮橋壩頭村)。其時,南部縣、晉城、西水三縣皆隸隆州。大業元年(605年),西水縣因水毀,治徙彭定故宅(今保城境內)。是年,又罷隆州置巴西郡,南部、晉城、西水三縣為巴西郡所轄。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巴西郡為隆州,改晉城縣為晉安縣。同年又析南部、晉安二縣地置新井縣(治今大橋鎮附近);四年析南部、相如二縣地置城縣,后避太子諱更名新政縣(治今儀隴縣新政鎮)。其時,南部、晉安、新政、新井、西水五縣均隸隆州。先天元年(712年)避玄宗諱改隆州為閬州,轄縣不變。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在今四川省地區置益、梓、利、夔四路,利州路仍置閬州閬中郡,領有南部、晉安、新政、新井、西水諸縣。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省晉安為鎮入西水。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蒙軍擾境,南部縣治徙跨鰲山。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罷閬州置保寧府,隸廣元路;二十年新井、新政、西水三縣并入南部縣。元末明玉珍據蜀建大夏政權,南部縣隸屬未變。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部縣治遷還舊址;十年南部縣并入閬中,十三年又復置,仍隸保寧府。清代沿舊。民國3年(1914年)南部縣隸屬嘉陵道;24年隸屬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治今南充)。1933-1935年,川陜蘇區成立中共閬(中)南(部)蘇維埃政權。新中國成立后,南部縣隸屬南充專(地、市)區、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后,隸屬南充市。
南部縣境東接儀隴、蓬安,西鄰鹽亭、梓潼,南靠西充、順慶,北連閬中、劍閣??h城地處廣南高速、成巴高速以及國道212線、省道101線、204線及嘉陵江交匯處,與成都、重慶均相距280公里,三地連線呈等邊三角形。
地質
南部縣城市之肺—桂花博覽園 (16張)
縣境屬新華夏體系,四川沉降帶,處于川中臺拱龍女寺穹隆之北緣,梓潼之東南翼,巖層似水平層狀,四川盆地典型的中臺山半環狀構造居于本境,為旋扭構造發育區,構造多呈弧形,以褶曲為主,形態單—,斷層罕見,傾角在5度以下,構成了本縣的旋扭構造體系。本境地震烈度不大于六,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破壞性地震的記載。
縣境分布在川北臺陷和川中臺拱兩個二級構造單元所在區域里,屬華夏古陸的一部分,為內陸河湖相沉積碎屑巖系,相變甚大,巖性亦不穩定,區域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干緩,出露地層為中生界中統遂寧組;上統蓬萊鎮組及白堊系下統城墻巖群;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積層等幾種類型。地層巖性有侏羅系中統遂寧組地層、侏羅系上統蓬萊鎮組地層、白堊系下統城墻巖群地層、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四種。
地貌
南部縣旅游交通圖縣境內丘陵起伏,西北高、東南低。嘉陵江由正北向東南貫穿境內,東岸屬大巴山余脈;西岸屬劍門山余脈,有西河蜿蜒徑流??h內最高點為西北端西河鄉的龍尾山,主峰海拔826米;最低點是東南端王家鎮境內西河與嘉陵江的匯合口,海拔298米??h境西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500-650米之間,相對高差200-300米;中部及東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50米,相對高差100-150米。東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300-400之間,相對高差50-100米。嘉陵江和西河兩岸多沖積小平原。
南部地貌因受水系切割,多呈條樹枝狀山型,受風化侵蝕較強的大坪——永紅一線,山頂多呈臺狀方山地貌;花罐——宏觀,碑院——五靈一線,山頂多呈圓錐狀,臺地呈條帶狀;伏虎——王家一線,山頂多呈饅頭狀或平頂山梁,這一線地形平緩,溝谷寬坦。嘉陵江、西河沿岸分布著少量的沖積壩和臺地,其地勢低洼平坦。嘉陵江為本縣主體水系,西河為本縣最長的河流與柴井河分別在嘉陵江上游匯合,西河上的支流(菜子河、寶馬河、興隆河、紫巖河、觀音河、西紫河、東溪等)分別在西、中、東平行排列,由西南向東南而流。
縣境地貌類型可劃分為平壩、臺地、低丘、高丘、低山、水域六個基本類型。
氣候
南部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由于秦嶺、大巴山脈形成天然屏障,北方冷空氣不易入境。所以境內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四季分明,季風顯著,雨量充沛,日照偏少,但四季分明。一般特征是:春早,回暖不穩,少雨,常有春旱;夏熱,雨水集中,分布不均,常是旱澇交替;秋短,降溫快,綿雨顯著,一般主澇;冬干少雨,氣候較暖,越冬作物一般不停止生長,少受凍害。
水文
南部縣縣境西南部有68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屬涪江水系,東面有16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屬屈渠匯水系,其余大面積均屬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在縣境內流長78公里,西河是嘉陵江右岸主要支流,全長303公里,縣境內流長188.6公里,于王家鎮匯入嘉陵江。有33條小支流匯入西河,其中有寶馬河、柳樹河、菜子河、老觀河、大橋河、宿岸河、梅家河、紫巖河、來龍井河等9條較大的支流。嘉陵江右岸有9條小支流匯入嘉陵江;左岸有8條小支流匯入嘉陵江,其中有長灘河、柴井河、三清河、小回溪為較大支流。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4條干支流。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1年底,南部縣轄區,2個街道辦事處,31個鎮,40個鄉。 街道辦事處濱江街道辦事處、蜀北街道辦事處鎮南隆鎮、河東鎮、老鴉鎮、永定鎮、碑院鎮、謝河鎮、盤龍鎮、石河鎮、東壩鎮、河壩鎮、王家鎮、富利鎮、楠木鎮、長坪鎮、定水鎮、大王鎮、黃金鎮、建興鎮、三官鎮、大河鎮、流馬鎮、大橋鎮、萬年鎮、伏虎鎮、雙佛鎮、花罐鎮、升鐘鎮、升水鎮、大坪鎮、神壩鎮、鐵佛塘鎮、鄉火峰鄉、碾盤鄉、群龍鄉、平橋鄉、窯場鄉、大堰鄉、馬王鄉、龍廟鄉、梅家鄉、大富鄉、碧龍鄉、中心鄉、三清鄉、五靈鄉、興盛鄉、太華鄉、寒坡鄉、肖家鄉、四龍鄉、碾埡鄉、石泉鄉、永慶鄉、宏觀鄉、雄獅鄉、千秋鄉、玉鎮鄉、柳驛鄉、小元鄉、永紅鄉、柳樹鄉、保城鄉、雙峰鄉、皂角鄉、丘埡鄉、太霞鄉、西河鄉、店埡鄉、桐坪鄉、光中鄉、鐵鞭鄉
行政領導
縣委書記張根生
縣委副書記黎明
縣長陳正澤
副縣長朱仕友、王熊驊、王曉勇、羅大午、林鴻斌、吳宗學、楊鑫、楊慶萍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
南部縣城北部紅巖子風景區-2南部縣境內植物種類繁多,按喬木、灌木、草木、蕨類及藤本五類統計,計有①喬木33科,75種;②灌木22科,44種;③草本40科,122種;④蕨類植物10科,14種;⑤藤本植物7科,10種。
動物
哺乳類主要有:赤狐、黃鼬、狗獾、山獾、果子貍、草兔、松鼠、水獺、蝙蝠、巢鼠、禮鼠、家鼠等10余種。鳥類主要有:白鷺、蒼鷺、禿鸛、水鴨、黃鴨、鷹、鷂、雉、竹雞、鵪鶉、秧雞,斑鳩、鴿、杜鵑、貓頭鷹、翠鳥、燕、啄木鳥、白頭翁、黃鶯、山喳喳、烏鴉、喜鵲、畫眉,八哥、云雀、麻雀等30余種。爬行類主要有:龜、鱉,壁虎、蜥蝎、蛇類等。兩棲類主要有:蟾蜍、青蛙、沼蛙、大鯢等。魚類主要有:鯉、鯽、鰱、鰍、鱔、鯰、江團、白鱘、青波、白鱔、烏棒、翹殼等
礦產
南部縣石油、天然氣分布在玉臺、雙佛、萬年、老鴉、東壩、窯場等地帶,70年代開始鉆探,有40多個井位產油產氣。鹽分布在盤龍、楠木、碑院、建興、黃金一帶鄉鎮,藏量豐富。本縣早在東漢時期,即已鑿井取鹵煎鹽,故在歷史上以產鹽著稱。本世紀40年代,有鹽井14000多眼,年產食鹽2萬多噸。1962年停止食鹽生產。境內砂金分布于嘉陵江沿河兩岸河道轉彎處的一、二級階地,卵石的下部與基層的頂部,與沙交織在一起,富集程度不等。沿嘉陵江的南隆、盤龍、楠木、石河、王家等十多個鄉鎮均有蘊藏?,F代建筑中混凝土和粉刷墻壁的重要原料,南部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河沙、卵石的自然資源。據縣礦產資源辦預測估算,積蓄量約4000萬立方米。
水能
全南部縣一江十三河(包括升鐘水庫左、右干渠)的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7.5萬千瓦,實際可開發量為11.64萬千瓦。截止1996年底已開發2.53萬千瓦。
土壤
南部縣耕地中,重慶原中性紫色土占80.3%,老沖積黃泥土占11.47%,新沖積砂土占8.03%。肥力為甲等土占20%,乙等土占30%,丙等土30%,丁等土20%。土壤PH值,中性占92.64%,微酸性7.36%。全縣土壤有4個土類,6個亞類,13個土屬,54個土種。
人口民族編輯南部縣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但早期史志無人口統計,自明朝始有記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南部縣有15448人,明末清初境內幾乎荒無人煙,康熙年間(1662-1722年),遂有湖廣填四川,境內人口劇增,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增至614889人。民國時期,人口逐年增長,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全縣人口為753519人。2005年,全縣人口為12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6.69萬人,非農業人口18.44萬人,其中男65.77萬人、女59.36萬人,男性比女性為110∶100。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南部縣常住人口為929923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157559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27636人,減少19.67%,年平均減少2.17%。南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929463人,占99.8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60人,占0.15%。常住人口中涉及少數民族有36個,1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回族、彝族、藏族、壯族、苗族、羌族、僳僳族、哈薩克族、侗族。2012年,全縣戶籍人口為13122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