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縣地處桂西南邊陲、云貴高原余脈六韶山南緣,東南與靖西市相連,西北面與云南省富寧縣毗鄰,南和西南面與越南接壤,擁有207公里長的邊境線,是廣西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縣份。2004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八角之鄉”榮譽稱號。那坡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里活動。古為百粵地。秦地屬象郡,未有建置。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屬益州刺史南部牂牁郡句町縣地(治今云南省廣南縣)。尚無建置。三國蜀建興三年(225年),地屬益州南部興古郡,郡治在宛溫(今云南省硯山縣維摩鎮)。尚無建置。西晉咸寧元年(275年),地屬寧州興古郡,郡治在律高(今云南省彌勒縣竹圓鎮)。尚無建置。南北朝地屬南朝寧州西平郡(治今廣西西林縣西平鄉)。尚無建置。隋開皇元年(581年),地屬南寧州總管府轄(府治在今云南省曲靖)。尚無建置。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分嶺南為東道和西道,嶺南西道包括今廣西境及云南省東南部。此時縣地屬嶺南西道的羈縻地。尚無建置。五代十國地屬南漢邕州(今南寧)的羈縻地。尚無建置。宋皇祜五年(1053年),始建置,稱鎮安峒(治今城廂鎮北側感馱巖),屬邕州。政和元年(1111年),在鎮安峒建右江軍民宣撫司。政和四年(1114年),鎮安峒改為鎮安羈縻州,屬邕州。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鎮安土州改為鎮安路。領安德、歸順、上映3個土州和下雷土峒,轄及今那坡、靖西、德保、天等、大新等縣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以鎮安路住地僻遠,廢路,遷至廢凍州(治今德??h),改立鎮安府。今那坡稱為小鎮安。永樂年間(1403~1424年),鎮安土府岑天保,奏請以次子岑志英分管小鎮安地,授職土知州。屬思恩府(府治今武鳴縣)遙領。清乾隆八年(1743年),鎮安土州改為土巡檢司,屬鎮安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流官,置通判,稱小鎮安廳。光緒十二年(1886年),小鎮安廳改稱為鎮邊縣,隸屬歸順直隸州(治今靖西縣)。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仍稱鎮邊縣,直隸于省。2年(1913年),八月,隸屬鎮南道(道治今龍州縣)。16年(1927年),廢道,改稱鎮南區。19年(1930年),屬靖西民團區管轄。21年(1932年),屬龍州民團區管轄。22年(1933年),屬天保民團區管轄(區治天??h)23年(1934年),改屬天保行政監督區。29年(1940年),改屬第十一區(區治靖西縣)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1942年),改屬廣西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1949年12月至1951年6月,鎮邊縣屬龍州專區管轄。1951年7月,鎮邊縣屬百色專區管轄。1953年4月23日,經政務院批準,鎮邊縣更名睦邊縣。10月3日廣西省人民政府以(53)省民字第97號文批復同意。自10月27日起將鎮邊縣改為睦邊縣。屬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56年3月2日,睦邊縣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8年1月25日,睦邊縣改屬百色專區。1965年1月20日,因毛澤東一句話“還是‘那坡’好!”而改名為那坡縣。這是全國所有2800多個縣中唯一由毛主席親自擬定縣名的縣。1971年,那坡縣改屬百色地區。2002年6月2日開始屬百色市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