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于廣西西北面,總面積3916平方公里,轄7鎮4鄉,有壯、漢、瑤、苗、毛南、水、仫佬等23個民族,總人口27.6萬。南丹是是歷史上的“兵家喉地”,桂、黔、川交通的重要樞紐,位于西南公路210國道和黔桂鐵路交叉點上。南丹歷史悠久,宋置南丹州,明復南丹州,清稱南丹土州,民國7年改州置縣至今。南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6.9℃。2006、2007年南丹連續兩年獲得“廣西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南丹是廣西烤煙生產基地 ,中國錫鋅生產基地,“中國長角辣椒之鄉”,“中國瑤雞之鄉”。 南丹縣境地處云貴高原向桂西北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整個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境內高山連綿起伏,峰巒重迭,海拔在600~900米之間。位于羅富鄉羅屯村境三匹虎次峰海拔1321米,為縣境最高點,吾隘鄉獨田村的拉仁河口海拔205米,為縣境最低點,高低相差1116米??h境泥盆紀和石炭紀地層出露齊全,有世界罕見的菊石年代連續的各類化石層,構成剖面完整清晰的阿謝爾斯菊石。
南丹縣縣名始見于宋元豐(1085年)前,以出產朱砂(又稱丹砂)向朝廷進貢,又地處南方故稱南丹。南丹西北部(今月里、六寨、里湖一帶)古為夜郎國屬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地稱蠻地,屬牂牁郡毋斂縣地。三國時期屬蜀國益州牂牁郡毋斂縣地域。直至晉朝(265—420年)仍沿襲漢制。南朝宋、齊時期(420—502年),今縣地仍屬毋斂縣地。梁、陳(502—589年)時期,廢毋斂縣,今縣地屬馬平郡管轄。隋朝(589—618年)南丹沿稱蠻地,屬黔安郡。唐為羈縻極邊之地,在境置羈縻鸞州(今月里、巴峨一帶)、羈縻延州(今巴平、六寨一帶)、羈縻明州(今縣城附近)、羈縻福州(今大廠、高峰一帶)、羈縻那州(今吾隘鄉那地村南二里那周屯),屬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改屬宜州。宋開寶七年(974年)七月,壯族土酋莫洪曣納土歸宋,廢羈縻明州,改稱南丹州。元豐三年(1080年),南丹土官莫世忍向朝廷進貢,朝廷另賜新印“南丹州印”。崇寧初年(1102年)(今那地)壯族土酋羅世念納土歸宋,崇寧五年(1106年)建羈縻地州。大觀元年(1107年)改南丹州為觀州(州址在今高峰街);同時,置羈縻孚州(今昌里一帶),統歸仁等縣,治所歸仁縣;置羈縻允州(今星店、大平一帶,宋末改稱永州);廢羈縻延州。大觀四年(1110年),羈縻孚州廢,歸仁縣、孚州改稱靖南寨,隸觀州。政和七年(1117年)廢靖寨,恢復孚州、歸仁縣。宣和三年(1121年)重廢孚州及歸仁縣,復置靖南寨。紹興四年(1134年)廢觀州,恢復南丹州,廢靖南寨。宋代南丹州屬慶遠府轄,羈縻那州、地州為廣南西路直屬。元至元十四年(1278年)南丹土官莫大秀奉表內附,南丹州改稱南丹安撫司。大德元年,南丹安撫司與慶遠路同省之,設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羈縻鸞州改稱鸞州長官司,羈縻永州改稱永州長官司,羈縻福州改稱福州長官司,另置延州長官司。那州、地州沿襲,直
南丹縣屬湖南道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南丹土官莫天護納土歸明,那州、地州合并為那地州,羅黃貌為土司,直屬慶遠府。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并延州、鸞州、福州、永州人南丹州,屬慶遠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廢南丹州設南丹衛,有官佐吏目302人,旗軍10617人。永樂二年(1404年)南丹衛遷往賓州(今賓陽縣)。正統十年(1445年)恢復南丹州,南丹衛仍作為軍事機構保留。萬歷八年(1580年)南丹衛從賓陽遷上林縣三里營。清雍正十年(1732年)南丹州改稱南丹土州,歸河池州承審。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土歸流,實行彈壓制。清代那地州改稱那地土州,隸慶遠府。民國元年(1912年),南丹土州隸慶遠府,那地土州歸東蘭縣承審。2年,南丹土州改隸柳江道。7年,廢南丹土州建南丹縣。19年南丹屬宜山民團區。20年那地土州劃歸南丹縣。21年南丹改屬柳州民團區。25年11月,南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改屬第二區;37年改屬第十區。1950年1月14日南丹解放,屬宜山專區。1958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宜山專區更名柳州專區,南丹隨屬之。1965年5月,南丹縣屬新成立的河池專區,1969屬河池地區,2002年6月18日開始屬河池市至今未變。 行政編輯2000年,南丹縣轄8個鎮、2個鄉、3個民族鄉。2003年南丹縣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2個鄉、3個民族鄉:城關鎮、大廠鎮、車河鎮、芒場鎮、六寨鎮、月里鎮、吾隘鎮、羅富鄉、巴定鄉、中堡苗族鄉、八圩瑤族鄉、里湖瑤族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城關鎮 轄:城南、城北、蓮城、銅江、拉所、小場、車馬、拉要8個社區;四山、茅坪、蓮花、火幕、鴛鴦橋、拉易、恩村、關上、大平、挽白、更垌、中坪12個行政村。
南丹縣地圖大廠鎮 轄:銅坑、長坡、巴力、銅車江4個社區;官山、翁樂、楊州、南胃、龍更、龍藏、大廠7個行政村。車河鎮 轄:車河、拉么2個社區;車河、八步、坡前、拉么、堂漢、駱馬、大平7個行政村。芒場鎮 轄:芒場社區;拉麻、磨巖、堯林、坡鸞、蠻降、拉希、拉臘、拉者、巴平、幕麻、者麻、蠻壩12個行政村。六寨鎮 轄:六寨社區;者遠、甲棉、龍馬、銀寨、壯里、雅隴、麻陽、弄撒、播細、拉堡、松柏、化里12個行政村。月里鎮 轄:月里社區;上稿、巴峨、播鬧、化良、擺者、納弄、立外、納塘、牙林9個行政村。吾隘鎮 轄:江河社區;吾隘、塘謀、獨田、納定、思河、凡里、昌里、那地、納彎、德竹、古蘭、同貢12個行政村。羅富鄉 轄:羅富社區;玉蘭、六內、坡旁、塘丁、雍里、納老、打更、巴良、板勞、羅更、央哨、黃黑、黃江、杏村、灣村、龍臘、羅屯17個行政村。巴定鄉 轄:巴定社區;蠻卷、陋里、才懷、龍腰、幫里5個行政村。中堡苗族鄉 轄:中堡社區;九立、懂托、拉納、大水井、東井5個行政村。八圩瑤族鄉 轄:八圩社區;拉友、七圩、砂廠、下坪、立坳、漢度、朝房、文家、利樂、甲坪、老圩場、瑤寨、塘浪、關西、吧哈15個行政村。里湖瑤族鄉 轄:里湖社區;瑤里、懷里、紀蘭、岜地、紀杏、甲木、八雅、貴江、仁廣、紀后、懂甲、化果12個行政村。2005年,巴定鄉并入六寨鎮。
南丹縣
南丹縣內氣候多樣,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明顯,具有高原山區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其特點是氣溫低、雨量多、光照少、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干旱、冰雹、低溫、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繁,局部地區風、澇災害也常有出現??偟恼f是冬寒冷、夏溫熱,春秋涼爽(春暖遲、秋冷早),霜期較短。
水文
南丹縣境山高水高,不少河流穿行于巖溶發育地帶的溶洞之中,忽出忽入,時隱時現,明河與伏流緊緊相連,反復變換,這是縣內水文特點之一。不少明河地段,坡降陡,落差大;一些地段,巖坎高,水流急,明河、暗河中都有不少瀑布,這是縣內水文特點之二。大氣降水較多(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但在巖溶發育地區,裂隙滲漏嚴重,春夏季節的晴和天氣,地表水不斷向上蒸發和向下滲漏,很快形成干旱,而大雨或暴雨到來時,暗河水滿,溢出地面,無處流淌,滯塞于低洼谷地中,此時則出現不少短暫(4~6日)的山間小湖。這種“十日無雨到處干,一場大雨到處淹”是縣內水文特點之三。南丹縣水面面積5.26萬畝,占總面積的0.9%。
資源編輯土地
南丹南丹縣總面積3916平方公里, 折合587.4萬畝。1990年底統計,其中農業用地面積30.4萬畝,占總面積5.17%;林業用地174.58萬畝,占總面積29.72%;牧業用地70.00萬畝,占總面積11.91%; 河流、 湖面占地5.26萬畝,占總面積0.895%;城鎮、工礦住宅、交通用地28.90萬畝, 占總面積4.92%;石山面積95.39萬畝,占總面積的16.24%;荒山面積182.87萬畝,占總面積31.13%。
礦產
南丹縣境礦產資源豐富,已勘探出銀、銅、鐵、錫、鉬、鉛、鋅、汞、銻、鋁、鈾、鉍、銦、鎘、鈷、砷、硫、磷、鎢、煤、瑩石、水晶、重晶石、石灰石、云母等礦種,其中錫精礦金屬蘊藏量為116萬噸,鉛鋅精礦金屬量為14.4319萬噸,銻金屬量為10萬噸,鋁金屬量為6.46萬噸,硫儲量61萬噸,銅12.45噸,金0.56噸,煤4119。4萬噸,汞0.2251噸、銀200噸。 南丹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中國的錫都”、“礦物學家的天堂”。
植物
縣境地處南亞熱帶北緣與中亞熱帶東、西區內,為桂西北山地丘陵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域,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桂北山地丘陵植被片。1990年南丹縣有森林100.65萬畝(含人工林),覆蓋率17.13%,蓄積量330.94萬立方米,境內既有大量的中亞熱帶林木分布,又有南亞熱帶林木生長,也有溫帶林木共生,原生森林植被有樟科、殼斗科、槭樹科、山茶科等40多科500多種。
人口編輯遠古時代,南丹縣內已有土著民族——壯族居住。從宋朝初年(公元960年) 開始,瑤族、水 族、苗族、漢族等民族相繼從湖南、貴州、山東、江西、廣東等省遷入。元末(1367年),縣 境總人口50253人,之后由于戰亂,人口銳減,至民國16年(1927年),總人口僅為28992人。此后人口有所回升,民國22年(1933年)總人口 66025人。爾后,由于疾病為害,人口增長緩 慢,民國33年(1944年)人口增至76024人,11年間僅增9999人。解放后,縣內人口發展呈現三個基本特點,一是人日急劇增加,二是人口的壽命在延長, 三是人口的文化素質在提高,其中人口數的增加最為突出。1953年南丹縣人日106128人,1990 年南丹縣人口265348人,37年間增加159220人。為了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自1979年起開始實行計劃生育。 經過近10余年的努力,從 1983年起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1982年出生率為34.1‰,1986年出生率降為 16.22‰,1990年出生率再降至14.5‰。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南丹縣總人口29142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53057、大廠鎮27932、車河鎮16553、芒場鎮27205、六寨鎮42935、月里鎮24024、吾隘鎮17341、羅富鄉27407、中堡鄉7661、八圩鄉25166、里湖鄉22140。
交通編輯縣境崇山峻嶺,道路崎嶇,歷史上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緩慢。直至民國23年前,南丹縣還沒有1條公路。從縣到省城,唯一的通道是北宋初期遺留下來的寬約5尺、由州間驛道連成的,從貴州經南丹通往宜山的宜州道??h際交通因山連嶺接,越嶺路段多為直上直下、幅窄坡陡的寬約3尺的古道。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多是一些經過長時期的人踩、馬踏、水沖而自然形成的羊腸小道。交通條件差,運輸工具很落后,陸路運輸只有靠肩挑、背簍、馬馱。水路以木排、竹筏、木船運輸。民國22年(1933年),新桂系主政廣西時期,開始修筑丹池公路。23年,為開采大廠礦區的有色金屬, 繼而修建車廠支路。27年又出于軍事和政治需要,修建車田公路。28年9月,為抗戰和搶運大西南軍用物資的需要, 興工修筑黔桂鐵路,32年3月通車經過縣境至貴州都勻。民國33年8月,日軍侵桂,國民黨軍事當局為阻止日軍長驅直入,遏制其機械化部隊的橫行,下令將所有的公路和鐵路破壞殆盡。34年5月,日軍從廣西撤退,國軍尾隨追擊,又耗巨資和大量勞力,對公路和鐵路進行緊急搶修。1949年,國民黨軍在潰逃時,又大肆破壞丹池公路多處橋梁,全線不能通車。解放后經過搶修或重建,才恢復交通。解放后,縣內交通事業發展迅速,從1956年起相繼修建丹峨干線公路1條,過境42公里;地方支線公路15條,全長269公里;鄉村公路28條,272.7公里;各廠、礦、場、處自建專用公路35條,150.4公里;東西環城路2條,4.47公里。加上解放前修建的丹池、車田等公路,至1990年共有公路85條,總長853.57公里,其中油路117.7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1.8公里,100%的鄉鎮和80.8%的行政村通汽車,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城鄉聯結的公路網絡。解放后至60年代主要是人力和畜力運輸;70年代初推行短途機械運輸。1980年后,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貫徹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南丹縣運輸業在結構上發生了變化,由單一的國營運輸企業發展到國營、集體、個體一起搞運輸,車輛迅猛發展,1985年南丹縣擁有大客車34輛, 貨車415輛, 其他機動車153輛, 拖拉機531臺??瓦\量133.18萬人次;貨運量44.75萬噸。1990年南丹縣擁有大客車75輛,貨車839輛,其他車267輛,摩托車746輛,拖拉機708臺。 客車營運線路發展到30條 (縣內、 縣外各15條) , 客運量132.6萬人次,周轉量4416.24萬人公里;貨運量80.36萬噸,周轉量2064.65萬噸公里。 南丹位于西南公路210國道和黔桂鐵路交叉點上,西南出海大通道成都——重慶——貴陽——南寧——柳州——北海二級公路貫城而過;國家重點工程龍灘電站的前期工程南丹——天峨二級公路也已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