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市,隸屬于河北省邢臺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邢臺市東北部,西南與巨鹿縣、威縣接壤??偯娣e863.3平方公里,總人口47.9萬人。下轄6鎮、5鄉、4個街道,2個省級園區,464個村居。 南宮市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宮適封侯于此而得名,是邢臺市19個縣市區之一,有冀南紅都之稱。西漢初置南宮縣,1986年撤縣建市,1987年被國務院 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南宮市地處冀南平原區,地勢平坦,有清涼河、溹瀘河、西沙河流經。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主產小麥、谷子、玉米、棉花,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市。 工業以棉毛紡、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53億元。南宮市先后獲得“全國棉花百強縣(市)”、“全國武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河北棉花之鄉”、“河北韭菜之鄉”、“中國羊剪絨毛氈名城”、“中國羊剪絨之都”等稱號。
截至2013年,南宮市下轄4個街道、6個鎮、5個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南宮市位于河北省南部、邢臺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15°08′—115°45′,北緯37°05′—37°27′。南與威縣、廣宗縣相連,西與巨鹿縣接壤,北和新河縣、冀州市、棗強縣毗鄰,東南隔清涼江與故城縣、清河縣相望。東南—西北向最長60公里,西南—東北向最寬20公里,市境呈東南、西北斜條狀,總面積863.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南宮市地處河北平原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面高程海拔27.2~30.1米,東南稍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坡降1/7000。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局部地區出現緩崗、洼地、道溝、坑塘等微地貌,呈現大平小不平。有較大通渠存水洼地九處:西康洼、崔村洼、宋家都水洼、六方洼、開河洼、大潘莊洼、云家莊洼、獨水張家莊洼、北孟村洼,面積28174畝,涉及49個村莊。
水文
南宮市內河流屬海河流域黑龍港水系。有清涼江、溹瀘河、西沙河3條主要河流,境內總長62.8公里,流域面積540.9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大小河渠27條,總長367公里。河網密度0.43公里/平方公里,徑流總量7110萬立方米。群英湖(南宮湖)位于城區西北,1976年開工興建,湖區面積2780畝,蓄水面積2400畝,最大蓄水量800萬立方米,蓄水灌溉面積2.5萬畝。清西干渠自東南至西北貫穿全境,流長65公里,為境內河道之主軸。
土壤
南宮境內土壤分3個土類、7個亞類、15個土屬、46個土種。潮土面積有1251212畝,占總面積的98.27%,分布廣泛。鹽土面積有1705畝,占0.13%,主要分布于清涼江河床。風沙土面積20360畝,占1.6%,主要分布于西沙河、清涼江、溹瀘河兩岸。
氣候
南宮市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區,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涼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平均氣溫13.1℃,1月平均氣溫-3.7℃,極端最低氣溫-20.8℃(1971年12月21日)。7月平均氣溫27.1℃,極端最高氣溫42.7℃(1968年6月11日)。日均氣溫0°C以上持續時間273天。0℃以上積溫5021.3℃,無霜期203天,年日照時數2471.8小時;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全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年降水總量4.48億立方米。雨雪日65天,其中7-9月上旬降雨50年平均284毫米,占61%;秋、冬、春三季比較干旱。年極端降水量最大864.6毫米(1973年),日最大降水量148.8毫米(1962年7月25日)。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南宮市土地面積127.33萬畝,耕地面積62919公頃,占總面積的76.92%,主要類型為壤土地,面積115萬畝,土地肥沃。另有沙化次耕地10.3萬畝,粘土地1.7萬畝。
水資源
南宮是全國缺水最嚴重的縣(市)之一。 南宮湖位于城區西北角,為古洚水河道,后改造建成人工湖,水庫面積2780畝,蓄水面積2400畝,庫底高程21米,最大蓄水量800萬立方米,是南宮地上水資源主要地表水水源地。全市地下水資源量3500萬立方米左右,地下水質良好,淺層淡水水質礦化度不到2g/L,pH值在7.5—8.0之間,屬中性水,灌溉系數大于8。深層淡水水質礦化度在0.8—1.1之間。南宮地下水庫位于清涼江以北,溹滬河以東的黃(河)、清(河)、漳(河)故道帶上,庫區面積206平方公里,年可存儲水量1.12億立方米。
氣候資源
太陽能資源南宮為太陽能資源的中等類型區,常年日照總時數平均2668.5小時,年日照率為60%,太陽幅射量平均年總量127.2千卡/平方厘米,其中春、夏、秋、冬四季分別為39.5千卡/平方厘米、39.9千卡/平方厘米、26.9千卡/平方厘米、20.8千卡/平方厘米。風能資源南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為風能季節利用區,春季多風,冬季次之。風能密度在50-100瓦/平方米之間,可利用風力為49.86%。大于或等于3米/秒的風速,全年累計4386小時,大于或等于5米/秒的風速,全年累計3072小時。
人口民族編輯南宮市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統計項目統計數據
戶數合計140007
家庭戶138331
集體戶1676
人口數合計469030
人口數(男)237148
人口數(女)231882
參考資料來源:天地圖·河北 人口統計
南宮市各鄉、鎮、街道人口數據(2012年)
鄉鎮街道人口數
鳳崗街道69116
南杜街道11985
北胡街道21000
西丁街道11701
蘇村鎮23495
大高村鎮22829
垂楊鎮43368
明化鎮34786
段蘆頭鎮67910
紫冢鎮43661
大村鄉26964
南便村鄉32895
大屯鄉23703
王道寨鄉26004
薛吳村鄉35451
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南宮市漢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99.986%,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壯族、苗族、蒙古族、景頗族6個民族共62人,占總人口的0.014%。 2012年,南宮市總人口47.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33%。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南宮市全部財政收入4.7368億元,比2012年增長15.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68億元,比2012年增長2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4.7億元,比2012年增長13.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億元,比2012年增長1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0元,比2012年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7683元,比2012年增長13.8%;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715萬美元,外貿出口突破1億美元。 截至2014年,全市各類市場主體達到12799家,比2011年底增加6131家,其中,個體工商戶、內資企業分別達到9545家、3254家。
第一產業
南宮市總耕地面積89.6萬畝,其中旱地45萬畝,占46%。常年種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麥、棉花、玉米、谷子、甘薯、花生、大豆等,其中小麥常年種植面積30萬畝,棉花55萬畝,谷子12萬畝,玉米17萬畝,其它作物15萬畝。 棉花是南宮的主要經濟作物,年產皮棉4萬多噸,2013年被授予“中國棉花之鄉”稱號, 有1個棉花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和1個棉花高產創建整建制示范鄉。 南宮市形成了無公害蔬菜、植桑養蠶、生豬養殖三大特色新型農業。 2011年,南宮市糧食總產19萬噸;無公害設施蔬菜12萬畝;生豬存欄15.3萬頭、出欄20.8萬頭;退耕還林工作通過國家驗收;全市有農業專業合作社180家。 2013年,南宮市農業總產值31.9億元,比2012年增長3.6%, 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家,農業產業化組織191個, 農民專業合作社807家。截至2014年,南宮市有市級農業示范園2個、鄉鎮示范園23個、無公害蔬菜基地8個,7個無公害蔬菜產品獲得農業部產品認證。
第二產業
棉毛紡、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為南宮市三大傳統產業,2011年以來發展家電電子、生物醫藥、新能源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3年,南宮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市場主體2533個,工業企業總數801家,從業人員1.7萬人,上繳稅金2.8億元。
工業園區南宮市工業聚集區位于市區東部,規劃面積15.36平方公里,分為裝備制造、綠色食品加工、棉紡織和綜合產業四大板塊,2011年被批準為省級工業聚集區。 南宮經濟開發區位于市區西部,規劃面積16.46平方公里,以鋼及鋼制品加工、精細化工、生產性物流產業為主導,2012年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截至2014年,經濟開發區共入駐項目164個,總投資152.5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入園集中度超過60%。 2012年,兩大工業園區實現生產總值46.5億元,上交稅金2.75億元,占南宮全部稅收的67%。
第三產業
古時南宮商貿文化繁盛,有“金南宮”、“旱碼頭”之稱。 2013年以來南宮市新建金南宮國際商貿廣場、冀南商貿物流城、銅鑼灣商貿廣場等商貿服務項目,規劃建設西部佛教文化觀光區、中部紅色文化觀光區、東部京劇文化旅游觀光區和南部商貿文化區,發展現代服務業。 2012年,南宮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45億元,比2011年增長15.5%。 2013年,南宮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14.2億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19.3億元; 外貿進出口14854.8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52.38%,按絕對值和增長比例分別居邢臺各縣市區第四位和第三位,其中出口10099.7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29.8%,突破1億美元。 截至2014年,南宮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6.79%,比2010年提高9.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6.96萬人,比2010年增加1.88萬人。
交通編輯
南宮處于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黃金十字路口”上,青銀高速公路、大廣高速、106國道、308國道和邢德線在市區交匯,京九鐵路、邯黃鐵路貫穿南北,邢衡高速自城區穿過。周圍百公里范圍有石家莊、濟南、邯鄲、邢臺、衡水、德州、聊城等大中城市,臨近北京、天津、太原、鄭州等大都市,從南宮出發,1小時可到兩個省會(石家莊、濟南),3小時能進京(北京)下衛(天津)到港(黃驊港)。[24-26] 公路106國道南宮段全長14公里,北從解村橋入境,經鳳崗、北胡街道,南到威縣七級鎮出境。308國道南宮段從清涼江橋入境,經段蘆頭、垂楊、大高村、鳳崗、北胡等鄉鎮,西至宋村出境,全長49.94公里。324省道(邢臺-德州)東西橫穿市境,境內長36公里。327省道從巨鹿縣團城東入境,至南便村鄉與324省道匯合,全長5.4公里。 青銀高速公路(G20)與308國道平行,和324省道交匯處設有南宮出入口。鐵路京九鐵路由北向南穿過市境東部,境內段蘆頭鎮設有南宮東站。
社會事業編輯城市建設
南宮市形成了以明清建筑風格為主的中部舊城居住區、以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和人民公園為核心的行政辦公服務區和南宮湖為標志的旅游休閑度假區3大城市功能區, 以及十二縱十二橫、四環相連、縱橫交錯的道路體系。 2013年以來,南宮市實施了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城市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新建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各1座, 依托南宮湖建設總長52公里的環城水系,新建濱河公園、九龍湖公園、水上公園。截至2014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9.44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擴大9.9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43%,比“十一五”末提高2.85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一軸四區”的城市格局,城區人口達到15萬人;城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為39%和36.6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7平方米。
教育事業
2014年,南宮市本科一批上線583人,上線率19%,比2013年增加5.1%,本科二批以上上線1377人,上線率44.8%,比2013年增加7.7%,本科三批以上上線2689人,上線率87.4%,比2013年增加4.7%。 南宮中學高考成績連續20年(1994年-2013年)位居邢臺各縣市第一。
南宮市主要中學
南宮中學南宮市第一中學南宮市第二中學南宮市實驗中學豐翼中學
冀南中學育英中學敬業中學耀華中學昌華中學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南宮市民間藝術團隊有130多個25000余人,遍及全市300多個鄉村,建有高清數字影院、10多個城市公園和50多處街頭游園,全市456個行政村均建有農家書屋。
衛生事業
2012年,南宮市公辦基層醫療機構全部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覆蓋36.8萬人。
南宮市主要醫院
南宮市人民醫院南宮市婦幼保健院南宮市中醫院冀南長城醫院
友誼醫院博愛醫院南宮市紅十字會復興醫院
環境保護
2013年全年南宮市排查污染企業212家,關停取締涉污企業85家,淘汰“黃標車”1800輛,實施減排項目39個,建設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通過壓減燃煤、秸稈禁燒、節能降耗等措施,空氣質量得到好轉。
文化編輯文化遺產
通臂拳南宮開河少林散手通背門是清康熙年間南宮縣開河村張獲武以自家武功為基礎,結合少林散手通背等創立的武術,包含拳術、器械、內外功、樁功等一套完整體系,現已遍布整個南宮市、威縣北部以及冀縣、清河、廣宗、寧晉等地。 “南宮碑體”書法藝術張裕釗是清朝桐城派古文八大家之一,曾國藩弟子,書法藝術家,64歲時撰書“南宮碑”,后人將張氏書法稱之為“南宮碑體”?!澳蠈m碑體”師承魏碑,融諸家之長,取篆隸,將扁寬之魏書改為窄足字形,以魏書筆法,唐楷結構,內圓外方,上密下疏,外張內緊,左舒右斂,入古出新,獨創一體。
革命文化
抗戰時期,南宮是冀南的政治、軍事中心,是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司令部、冀魯豫邊區省委、冀南軍區、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所在地,素有“冀南紅都”和冀南“小延安”之稱,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宋任窮、陳再道、楊秀峰等曾在此戰斗生活,領導晉冀魯豫周邊抗日斗爭,南宮亦有5萬多人在抗戰中犧牲?,F境內有冀南行政公署、冀南軍區、中共冀魯豫邊區省委、冀南抗日軍政大學等13處紅色舊址,并建有冀南烈士陵園。
文物古跡
截至2013年,南宮市有館藏文物450件,均藏于邢臺市文物管理處;國家級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普彤塔、后底閣遺址;省保單位7處,分別是重修南宮縣學記碑、宋君碑、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司令部舊址(城內北大街)、小關遺址、白氏家庭墓地、鎮水樓、冀魯豫邊區抗日領導機關舊址等;邢臺市級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四地委舊址(教堂舊址)、姜登選碑組(三個碑);縣級以上保護單位26處。
方言
南宮方言屬冀魯官話石濟片中的邢衡小片,共有24個聲母、38個韻母,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聲調。語氣詞常用“唄”和“哩”,“了”讀作[lau]或[lan],助詞“的”、“地”、“得”一律讀作[di]。南宮方言內部差異明顯,大致可分為三片:溹瀘河以東為段蘆頭片,城關以西為陳村片,溹瀘河以西到城關(包括城關)為城關片。城關人稱東片的人為“東鄉人”、西片的人為“西鄉人”。
旅游編輯佛教文化觀光區
普彤塔寺、普彤塔座落在城區西郊,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洛陽白馬寺早建一年,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佛教建筑。后底閣遺址位于南宮市紫冢鎮,2006年出土一批北齊漢白玉、石佛雕像等共199件殘件,體現出南宮在佛教文化史上的主要地位。 南宮市規劃重修石佛寺、觀音禪寺、圣全寺,擴建普彤塔寺,復原“南宮明代十景”,興建宗教文化廣場、藏經樓、萬人念佛堂、佛教博物館、佛教名塔博覽園等建筑群,建設總面積1500多畝的普彤塔寺佛教名勝旅游觀光區。
紅色文化觀光區
冀南烈士陵園坐落在南宮市城區,占地22萬余平方米,建于1946年3月,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塔高29.5米,紀念塔之北建有冀南革命斗爭紀念館。陵園南部為墓區,公墓內安放放有633名無名烈士遺骨。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司令部舊址位于南宮市北大街路東,原為天津英美煙草公司南宮華興公煙草經銷處,建于1919年??箲鸨l后,八路軍129師抽調兵力組建“東進縱隊”進駐南宮縣城,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宋任窮等陸續到來,領導冀南軍民發展抗日武裝,開辟了全國第一塊平原抗日根據地。
水文化觀光帶
南宮湖公園位于南宮城區西北,南宮湖濕地在西漢時期臨近古洚水河道,唐末洚水斷流后,下游淤塞成為沼澤洼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洪水毀城后稱"古水潭",清代稱"舊城潭"。1912年后稱"舊城洼"。1976年對其疏浚改造,分南、北、西三個湖區,呈“L”形,面積3000余畝,最大蓄水量1000萬立方米,成為邢臺市平原地區最大的地上蓄水湖。工程建設過程中因群英薈萃,故名“群英湖”。2009年改名為南宮湖,被列入省級濕地公園,分為重點保護區、科普展覽區、游覽活動區、管理服務區、生產經營區五個功能區。2010年南宮市和南宮湖被中國旅游網絡媒體聯盟評為“最具潛力的十大旅游城市和景區”。[41-42] 環城水系和南宮湖相連,其中內環水系河道總長18公里,外環水系總長29.3公里。2014年國慶節期間全線修通并對游人開放,再現了南宮“雙水繞城、九渠龍騰、十湖相映、水泊成串、池潭棋布”的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