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縣,隸屬河北省邢臺市,位于邢臺市南部,面積405平方公里,人口36.2萬,轄3鎮5鄉,218個村??h城在和陽鎮,是邢臺市一城五星(城市群)五個衛星城之一,以現代工業、大宗物流為主的城市組團。南和縣始建于西漢時期,隋唐之后與襄國(沙河、邢臺),同為邢州(順德)九縣之一。是唐朝名相宋璟、明朝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現代書畫家白壽章、演員王寶強等知名人士故里,還是傳說的觀音之鄉。境內有漢墓群、北齊造像碑、隋代澧水石橋碑、白雀庵等名勝古跡。南和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資源豐富,歷史上是傳統農業縣,有“小江南”和“畿南糧倉”之稱,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冀南蔬菜產銷基地、苗木培育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截至2013年,南和縣轄3個鎮、5個鄉,4個社區、220個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南和縣位于河北省南部,邢臺市中南部,北與任縣相連,西鄰邢東新區、沙河,南與邯鄲雞澤縣、永年縣搭界;東與平鄉縣接壤??h城和陽鎮,距北京376公里,距石家莊103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4°36′—114°52′,北緯36°55′—37°06′??h境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25公里,近似正方形,總面積405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南和縣大地構造屬新華夏第二沉降帶的中部,是華北沉降區渤海臺向斜的一部分。自中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沉積一套先是海陸交互,后是陸相的含煤碎屑巖系。華北陸臺自三迭紀以來先后經歷了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馬拉雅旋回不同程度的改造,使河北平原產生次一級的隆起和斷陷,同時伴生北北東向、北北西向若干組斷裂,是地震多發區之一。從中石炭世以來為一套海退式沉積序列。地層方面,基底缺失晚奧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積。在中石炭統之上沉積了上石炭統至二迭系的含煤碎屑巖系,而中生代時三迭系和侏羅系處于剝蝕狀態。白堊紀以來本區急劇下沉,接受了巨厚的白堊系和新生界沉積。 南和縣地處河北平原西南部,太行山山前沖積扇地帶,地勢平坦開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程在30.5—50.8米之間, 地面坡降度為1/2500。由于河流的淤積、泛濫與改道,局部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如史召河間洼地、崗上河間洼地,賈宋河畔洼地和西里碟形洼地等微小地貌單元。
氣候土壤
南和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風,夏季高溫高濕,秋季晴朗涼爽,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溫度13℃,其中1月平均氣溫-2.9℃,極端最低溫度為-21.9℃(1981年1月26日);7月平均氣溫26.5℃,極端最高溫度為41.7℃(1979年6月13日)。無霜期200天左右,年日均氣溫5℃以上的持續時期為275天。全年日照時數為2461.7小時,5月最多,2月最少。南和縣平均年降水量475.1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多為842.8毫米(1963年),最少為246.9毫米(1972年)。且降水量季節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8月,占年降水量的68%;冬季最少,年均16.7毫米,占14%。 南和縣境內的土壤共分3個土類,5個亞類,8個土屬,27個土種。潮土類占土地總面積(61.2萬畝)的99.3%,其余為水稻土類和風沙土類。5個亞類為潮土、褐化潮土、濕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流動風沙土。潮土是主要土壤,占總面積的92%,其分布主要受河流制約,全縣分西部潮濕土區、西部輕壤潮土區、中南部沙壤潮土區、東部輕壤潮土區、東部中壤質潮土區和南部沙質褐化潮土帶。褐化潮土主要分布在沙洺河故道,占總面積的5.4%。濕潮土主要分布在西里淺平洼地和賈宋、河郭兩鄉的楊屯—豆村河旁洼地,占總面積1.6%。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賈宋鎮西樊屯以東,占總面積的0.16%。流動風沙土主要分布在澧河中上游河漫灘上,占總面積的0.52%。土質方面,壤土占93.8%,沙土占5.5%。
水文河流
南和縣河流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境內有順水河、南澧河、沙洺河、溜壘河4條行洪河道,境內全長68.5公里,流域面積408平方公里,河網密度11公里/平方公里。最大流量890立方米/秒。地表自產水徑流量0.12億立方米,外來客水徑流量11.68億立方米,總徑流量1.8億立方米。 其中澧河中游洼地大陸澤滯洪區涉及賈宋、郝橋、史召、三召四個鄉鎮、60個行政村; 沙洺河與溜壘河為跨市河流,南澧河、順水河為跨縣河流。1980年前,除順水河外均為季節性河流,至2014年全為季節性河流河流,除雨季外皆干涸。
河流名稱
發源地境內長度(公里)深度(米)寬度(米)流域面積(平方公里)最大流量(立方米/秒)
南澧河邢臺縣、沙河市、內丘縣山區 23.9 ——40—50124.8300
沙洺河武安市天井窯 19.8 2.6112202.1 40
順水河東川水庫9.20.957.540.6 190
溜壘河永年縣舊城北 15.7 4.81540.5360
另南和縣有干渠6條,支渠24條,總長88公里。
自然災害
南和縣自然災害主要有暴雨、冰雹、旱災、洪水、干熱風、霜凍、病蟲害等。暴雨多集中于7、8月,1972年至1990年出現過大暴雨4次,3次在7月,1次在8月。1972年至1990年出現冰雹12次,其中5月5次,6、8月各2次,4、9、10月各1次。南和縣澇多于旱,1952年后的39年間,發生大澇3次(1956年、1963年、1973年);大旱2次(1972年、1986年)。干熱風和蚜蟲是小麥生長期的主要災害,集中發生于5月下旬和6月上旬。霜凍期平均在10月25日至次年4月11日。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南和縣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487億立方米,其中年平均自產地表水量為1200萬立方米,客水量1.68億立方米,來水無保障,利用率極低;年平均地下水可采用量6869.9萬立方米, 平均含水層在30—35米之間,單井出水量100立方米/小時。
礦產資源
因南和縣境內的新生代地層極厚,尚未發現礦產資源。但據周邊縣市勘探結果,結合地質構造推測,南和縣境內有石油和煤炭資源分布。石油產于白堊紀和第三紀地層中,根據臨近任丘、南宮、邱縣等縣市為石油產地的情況,南和縣亦有油氣資源分布。另據1988年河北省地礦局分析,南和縣地處邢臺含煤區臨清含煤帶范圍內,鄰近地區任丘、滄縣、南宮、巨鹿和臨清等地有含煤地層和可采煤層,為氣煤和肥煤,埋深1500—2000米,難以開采利用,僅作長遠規劃考慮。
生物資源
動物
類別 舉例
獸類獾、貂、狐貍、黃鼬、刺猬、野兔、蝙蝠等,鼠類有家鼠、倉鼠、田鼠、鼢鼠等
牲畜類牛、馬、驢、騾、豬、羊、兔、狗、貓等
羽禽類雞、鴨、鵝、雕、啄木鳥、喜鵲、麻雀、鴿子、鵪鶉、鷹、鷂、貓頭鷹、魚鷹、野鴨、雁、燕子、布谷、斑鳩、黃鸝、百靈、翠鳥、靛頦、灰喜鵲等
魚介類鯉、鯽、鲇、鰍、鱔、魴、鱒、鰷、青、鰣鯉兒、草、鰱、金、帶魚、黑、蝦、鱉、蚌、螺、蛤、蟹等
昆蟲類螞蟻、蝗蟲、蟋蟀、螻蛄、蠐蟥、蜻蜓、飛蛾、野蜂、牛虻、紡織娘、蟑螂、金龜子、椿象、蝴蝶、螳螂、蟬、螢火蟲、蚊、蠅、蠶、蜂、蚯蚓、蜘蛛、蚰蜒、蝎、螟蛉、蜈蚣、蝸牛、水蛭、蜆、蜥蜴、土元等
植物
類別舉例
五谷類傳統谷物有小麥、大麥、粟、黍、稷、玉米、高粱、稻、菽、莜麥、糝子、芝麻、山藥
蔬菜類傳統菜類有芹菜、白菜、芥菜、蘿卜、蔓菁、韭菜、蒜、蔥、萵苣、茼蒿、葫蘆、瓠子、菠菜、冬瓜、南瓜、黃瓜、絲瓜、地瓜、藕、蕓豆、眉豆等;建國后引進的有西紅柿、蘑菇、木耳、洋蔥、土豆等
雜草類 葦、稗、莎、茅、莠、蒿、苜蓿、掃帚、菅、澀蔓、爪唧蔓等
花卉類傳統花卉有牡丹、芍藥、迎春、海棠、薔薇、刺梅、菊、葵、荷、金盞、鳳仙、木槿、月季、金雀、玫瑰、石竹、孤挺、丁香、茉莉、臘梅、夾竹桃、望江南、雞冠、紅蓼、長春、萬壽菊、美人蕉、虞美人、秋葵等。建國后引進的有吊金鐘、仙人球類、君子蘭、玉樹、石榴花、五角星、一品紅、繡球等
水果類 桃、李、杏、棗、梨、柿、葡萄、沙果、蘋果、石榴、蓮子、文官果、胡桃、無花果、羊棗等
樹木類
傳統樹木有柏、椿、香椿、桑、榆、杜、槐、柳、楊、皂刺;建國后引進的品種有泡桐、法國梧桐、毛白楊、大白楊、洋槐等
灌木類酸棗、杞柳、紅白柳條、荊條、紫穗槐等
藥材類
荊芥、地黃、甘菊、枸杞、艾、蟬蛻、薄荷、紫蘇、益母草、蓼、牽牛、菖蒲、車前子、蓖麻子、紫花地丁、茵陳、金銀花、青蒿、槐花、槐角、夏枯草、榆皮、皂萊刺、桑白皮、杏仁、香附、瓜蔞等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南和縣戶籍人口統計數據
總戶數105334
總人口356934
男性人口182952
女性人口173982
非農業人口58091
參考資料來源
2012年,南和縣總人口36237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1%。
國家第六次人口普查南和縣分鄉鎮數據鄉鎮人口鄉鎮人口
和陽鎮45571閻里鄉34473
賈宋鎮49112河郭鄉31526
郝橋鎮57313史召鄉33777
東三召鄉43160三思鄉30400
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南和縣漢族人口占99.99%,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苗族、滿族、土家族、朝鮮族、傣族等。
政治體制編輯縣委領導
李超英:書記。主持縣委全面工作。李勝敏:副書記、政府縣長。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陳躍師:副書記。協助李超英同志抓黨的建設工作。張歡勝:常委、武裝部政委。分管武裝工作。劉海川:常委、常務副縣長。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負責順水河生態新區工作。赫青棟:常委、副縣長。負責縣政府副縣長分工分管和聯系的工作。負責開發區工作。田玉成:常委、組織部長。主持縣委組織部全面工作。曹 培:常委、紀委書記。主持縣紀委全面工作。郝立群:常委、宣傳部長。主持縣委宣傳部全面工作。李書峰:常委、辦公室主任。負責協調縣委機關日常工作,主持縣委辦公室全面工作。王永偉:常委、政法委書記、統戰部長。主持縣委政法委全面工作。
政府領導
李勝敏縣長: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劉海川常務副縣長: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赫青棟副縣長:負責開放、招商引資、工業經濟、金融、商務、電力、通訊、省級開發區建設等方面工作。呂燕偉副縣長:負責政法、安全生產、信訪、市場監管、工商、貿易監管、食品安全、食藥品監管等工作;關朝平副縣長:負責城鄉建設、住房保障、交通、人防、住房公積金等方面工作。趙現科副縣長:負責農業、農村、農業開發、扶貧、水務、供銷、氣象、民政等方面工作。賈志強副縣長:負責科技、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人口和計劃生育等工作。李文奎副縣長:協助趙現科副縣長抓扶貧工作。郭軍平政府黨組成員(縣財政局局長):協助劉海川常務副縣長負責財稅工作。王金波政府黨組成員:協助關朝平副縣長負責城鄉建設工作。白冰聚政府黨組成員(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協助赫青棟副縣長負責開放、招商引資、工業經濟等工作。
人大領導
楊月璋(主任):主持縣人大常委會全面工作。閆進志(副主任):主管代表、城市建設、項目建設、商貿流通工作。焦衛強(副主任):主管通訊、科技、文聯工作。胡孟賢(副主任):主管交通、稅務、電力、金融、農業工作。魏志軍(副主任):主管財經、審計、監察、政法、群團、教育文化、衛生、計劃生育、信訪工作。
政協領導
張志彬:政協主席。主持政協全面工作。列席縣委常委會議。楊躍進:政協副主席。分管辦公室和科教文衛委員會工作。馮金鐲:政協副主席。分管經濟委員會工作。王朝虹:政協副主席。分管提案委員會工作。要素朋:政協黨組成員(副處級)。要俊花:政協副縣級干部。薛新利:政協秘書長。協調政協各委員會工作,牽頭承辦主席會議和常務委員會議定的事項,負責政協辦公室工作。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13年,南和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0.6億元,比2012年增長1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億元,比2012年增長20.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6.4%;農民人均純收入8327元,比2012年增長14.1%。
第一產業
截至2010年底,南和縣常年小麥播種面積35萬畝,年產量16.8萬噸;玉米播種面積32萬畝,年產量13.2萬噸。蔬菜種植面積9.3萬畝,其中設施蔬菜3.5萬畝,年產量39萬噸,年產值6.2億元。全縣實有林地面積6.2萬畝,其中苗圃1萬多畝(含道路兩側2300畝),農田林網折合面積1萬畝,控制面積21萬畝,退耕還林1.7萬畝??h內有大型養殖場954家,其中8家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豬、牛、羊、禽存欄分別為13.3萬頭、5290頭、9800只和353萬只。
第二產業
南和縣以鋼制品及裝備制造產業、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玻璃產業為主導產業。鋼制品及裝備制造產業產品涉及儀表、儀器、重型機械構件、軋輥、軋板、制釘、制管、標準件、鋼構汽車配件、機械制造、五金工具等多個行業;農副產品深加工主要包括食品、油脂、板材等行業,較大企業有燕京啤酒、金沙河面業、谷馨坊食品以及國玉食品等;玻璃產業主要集中玻璃建材工業園,截至2010年入駐玻璃生產及玻璃深加工企業10家,年可實現年產各類建材玻璃2500萬重量箱。 2012年,南和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1.328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5.3%。 2013年,南和縣民營經濟增加值27.6億元,比2012年增長1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1億元,比2012年增長20.5%,增幅居邢臺市第一。
第三產業
2012年,南和縣第三產業增加值11.466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2%;城鄉居民存款余額41.629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06%;全縣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6.783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2.4%。 2013年,南和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3%。
經濟開發區
南和經濟開發區成立于2002年9月,2011年7月被列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總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分為城西裝備制造產業園、城南玻璃建材產業園和城北板材家俱產業園。 截至2013年,開發區入駐企業120家,其中鋼制品及裝備制造企業67家,玻璃建材企業19家,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11家,商貿物流企業7家,其它企業16家;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18家,累計實施省重點項目24個,市重點項目44個。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設施
供電截至2010年,南和縣有變電站14座,35KV變電站11座,其中110KV變電站2座, 220KV變電站1座。排水邢臺市第三污水處理廠位于南和縣境內,日處理能力3萬噸。通訊南和縣內通訊通過程控交換機,全面開通與國內、國際各種業務,采用光纜數字傳輸,可與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聯系。供氣南和縣天然氣利用西氣東輸氣源,以管道供氣為主,供氣能力20萬立方米/日。供熱南和縣享受邢臺市統一供熱。
環境保護
2013年,針對邢臺的大氣污染形勢,南和縣成立環境監察大隊和邢臺市首家環保法庭,實施減排項目26個,整合板條攤點2548家,拆除燃煤鍋爐206臺,打造92平方公里的九大大氣污染治理示范區。
教育事業
2013年,南和縣高考本科上線率達46.5%,實施了17所中小學新改建和加固項目。
學校類別 主要學校
小學南和縣實驗小學、和陽實驗小學、南和縣縣直小學、南和縣第一小學等
中學南和縣第一中學、南和縣第二中學、南和縣第三中學、南和實驗中學、和陽鎮城關中學等
私立學校南和私立旭日學校、南和縣育才學校、南和東興中學、南和冀陽中學、南和縣銀橋中學等
其他南和職教中心、南和縣教師進修學校等
文化事業
截至2009年,南和縣有文學、攝影、書法、繪畫、舞蹈、音樂、美術等各種民間協會36家,會員2583人,群眾演出團體152家,從業人員3012人。 2014年,南和縣組織開展模范典型評選活動,涌現出月度中國好人王桂珍、邢臺好人王占奎等一批先進典型;舉辦廣場舞大賽、攝影大賽、書畫大賽、歌詠比賽等特色文化活動70余場;挖掘并編纂觀音文化、宋璟文化叢書6卷。 截至2014年,南和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和文化展演中心各1個;農家書屋218個、農村文化廣場186個, 實現鄉鎮文化站、村級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
衛生事業
截至2012年,南和縣共有農村衛生室186個,全部完成標準化改造。 2013年,南和縣全面推行新農合門診統籌“一卡通”,農民參合率98%。
南和縣主要醫療機構 南和縣人民醫院南和縣中醫院北關醫院
和陽鎮衛生院郝橋中心衛生院閻里鄉衛生院
河郭鄉衛生院賈宋中心衛生院三召中心衛生院
侯郭衛生院史召鄉衛生院三思鄉衛生院
南和縣三源醫院南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和陽醫院
交通運輸編輯綜述
南和縣距京珠高速(G4)邢臺南出口12公里,距107國道18公里,并有2條連接線與之貫通;距京廣高鐵16公里;與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距離均在400公里以內,是邢臺市唯一的鐵路、公路、高速三路交叉口和煤炭運輸的重要通道。
公路
邢臨高速公路(東呂高速G2516)自西向東橫穿縣境中南部,與326省道和329省道交匯處設有南和出入口;326省道(邢臺—臨西)與邢臨高速基本平行,境內長27公里; 325省道(邢臺—清河)橫穿縣境北部,途徑賈宋、郝橋等鄉鎮;329省道東北自郝橋鎮向西南斜穿縣境。截至2013年底,南和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8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5公里,省道81.7公里,縣道30.1公里,鄉道105.8公里,村道438.3公里,公路密度1.6公里/平方公里。
鐵路
邢黃鐵路自西向東橫穿縣境中南部,在縣城西南設有邢臺南站,2013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運營。 京廣高鐵沿南和縣西部邊界而過,在縣境外西北設有邢臺東站。
航空
南和縣周邊有邢臺機場(褡褳機場)、威縣機場 、邯鄲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等干、支線機場。
公共交通
南和縣公交候車亭截至2014年,南和縣有邢臺公交111路、201路、202路、203路、204路、205路、206路、207路、208路、209路、210路、211路等共計14條公交班線,120部營運車輛;另有7條縣域小公交線路,營運車輛34部;建有8個鄉鎮客運站、76座公交候車廳和101個招呼站牌。鄉鎮通車率100%,行政村通車率達到90%。
地方文化編輯觀音之鄉
南和縣素稱觀音之鄉,千手觀音的傳說”(又名三皇姑傳說)在邢臺南和流傳時間不僅長久,而且影響深遠,是觀音中國化和女性化的轉折點,南和白雀庵歷代碑刻以及南和地方志都記載了這個“千手觀音的傳說”,在白雀庵觀音雕像內發現的明代《觀世音本愿真經》也詳細記載了南和的妙善修煉成為千手觀音的經歷。千年古剎白雀庵是觀世音菩薩的應化之地。相傳南北朝亂世之時,南和縣人妙莊嚴揭竿而起建立了百里小國,國號興林國,自稱妙莊王,妙莊王的三女兒(三皇故)名叫妙善,自幼心地善良,出家白雀庵修行。后妙莊王火燒白雀庵,五百尼姑遇難,三皇姑妙善僥幸逃脫,歷盡千辛萬苦,到達蒼巖山。后妙莊王得一怪病――人面瘡。需親生兒女手眼方可治愈,兩位皇姐不肯獻,妙莊王命在旦夕。三皇姑聽說后,毅然剁手剜眼,為父治好了人面瘡。從此,妙莊王改暴從善,降旨敕封三皇姑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三皇姑慈心至極,而道業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護持眾生?!鞍兹糕钟^音菩薩女道場”的世名由此而生。
千年古縣
南和縣別稱和陽,雅號“嘉禾城”,為始建于西漢初的千年古縣,舊志說:“東達巨鹿,西枕龍岡,遠拱太行,近環洺水,地勢平坦,四通八達,由正定以至大名,自山西以至山東,亦畿南次沖也?!蹦虾涂h地處邢臺百泉流域,農業發達,自古有”鴛鴦交谷、北方江南“的美譽。古詩贊云:“南和任縣不求天,耳聽漁歌看秧田;柳蔭垂釣歸來飲,即此便是小江南?!庇衷啤泵烀鞜煵ㄈ氘媹D,白魚黃鳥泛青浦。千家茅屋臨水流,十里稻香在鏡湖?!北蔽簳r期南和縣為北廣平郡治所。唐代曾為和州州治,后周時為南和郡郡治。南和城建于北魏,明正統十四年重建。城設四門,東門為東寅、西稱西餞,南為南薰,北是北拱。南和縣衙署在明代洪武初年修建,儒學在縣治的東南,有和陽書院,文廟的東南建有奎星樓。南和城內有許多壇廟,如社稷壇、山川風云雷雨壇、先農壇等。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筑,如為了紀念宋璟而建的梅花亭和宋文貞公祠,為紀念抗清英雄盧象升而建的盧忠烈公祠等等。
非遺名錄
抬黃杠十年一次的抬黃杠民俗社火相傳源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百姓自發給黃巾軍送糧的義舉。主要集中在南和縣河郭鄉。起杠時,河郭鄉“四牌公”杠頭高舉“四牌公”大旗,三十二只杠按順序排列其后,由三眼槍鳴槍開道,三十二桿黃杠后面配備三十二匹馬。兩個抬杠人默契配合,踩著杠的震顫鼓點,杠桿在脊背上任意轉動。杠桿上綁有兩串銅鈴,隨著杠桿顫動而拍打,三十二桿杠同時作響。杠箱在中間,重約三十公斤。杠箱頂部用彩綢彩球彩帶編織在一起,兩邊插有雞毛撣子,上下搖擺。黃杠有二十四式套路,野雞旋渦和賽馬最精彩,人、馬、杠一起運作,人歡馬叫,如萬馬奔騰,是冀南地區沿襲時間最久、規模最大的民間社火。
好牌坊
牌坊是我國封建社會旌表“忠孝節義”和“重臣名宦”功德政績的石雕建筑。古城南和,歷史悠久,賢臣倍出,民謠有“順德府好城墻,南和城好牌坊”之說。據清朝《南和縣志》記載,南和縣原有牌坊36座。僅在府前街就有七座牌坊,即:三世宮保坊,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李起元立;恩光三世坊,為刑部左侍郎李若珪立;天恩覃敷坊,為兵部員外郎朱家卿立;金吾世胄坊,為錦衣衛世襲實授百戶朱時萬立;平定邊疆坊,為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立;掖垣都諫坊,為禮科給事中李若珪立;節制三省坊,為勛陽巡撫右僉都御史李若珪立。這些牌坊均系明王朝皇帝降旨敕建,是具有明朝建筑風格的古雕群,個個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全部以青石加工成構件,以榫和鉚眼連接成仿木結構,主體四柱三間,斗拱飛檐,獸吻卷脊,枋梁楣額。通體浮雕著飛龍、走獸、人物、花鳥及山水,是融建筑、書畫、雕刻為一體的精湛藝術品,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方言
南和處于冀魯官話區與晉語區交界區域,方言呈過渡色彩,形象鮮明,節奏感強,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南和方言有23個聲母,41個韻母(39個可以兒化);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單字調,其中陰平、上聲為平調;入聲多用于縣城一帶,較輕微,向東向北至郝橋、賈宋一帶入聲已基本消失,往西、往南與沙河、永年、雞澤交界處亦有入聲痕跡。南和話有“圪頭詞”,詞綴“圪”可作為名詞、動詞、形容詞、象聲詞的前綴,且表示一定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南和方言尖音字和團音字界限分明;助詞“的”“地”“得”聲母脫落,讀作[ei];動態助詞“著”讀作[de];“了”常讀作[lao];“呢”在陳述、疑問句中讀[ai]。此外還有豐富的土語詞匯,如“圪浸”、“慮細”、“濕旱”、“肉忸”等。
武術
南和縣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清代達鼎盛時期,王世清為咸豐年間武狀元。拳場遍及全縣,大紅拳、小紅拳、二郎拳、梅花拳等流行甚廣;抗戰時期大刀會、小刀會、紅槍會、白槍會等武術組織發動民間力量抗擊日軍;建國后各類武術組織紛紛成立,主要習練華拳、查拳、意拳、大小紅拳、二郎拳、梅花拳(五、六路)、太極拳等。 其中梅花拳起源于平鄉、廣宗、南和一帶,后傳到冀魯豫等縣,現弟子遍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風景名勝編輯文保單位
古墓葬張賓墓、左村漢墓群、吳村古墓、朱正色墓、西任城村古墓、前東村漢墓群
古建筑白雀庵、白佛寺水陸殿、百泉大石橋、永濟石橋
古遺址瓦礫崗文化遺址、西陵文化遺址、廣勝寺
石刻北齊造像碑、澧水石橋碑、馬尚書故里碑、高塘墓表及神道碑、駱駝牧石雕群
革命文物左村烈士碑、蘇本固烈士、南和抗日紀念碑墓
和陽八景
南和古城,平畦綠野,土膏禾茂,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古“和陽八景”旖旎多姿,美不勝收,蜚聲遐邇,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為之駐足留戀,登臨游覽,留下了吟詠和陽風物美景的傳世佳句名篇,自古有和陽八景、和陽十二景之說。其中和陽八景為:筆架聳翠、澧水揚清、鳳池春煙、雞臺晚照、梅亭綠蔭、荷沼香風、古剎晴虹、仙壇秋月。盛世譜新篇,南和縣在解放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事業飛速發展,又形成一些新的景觀,堪為南和風景之代表,部分新景為:和陽廣場、南和鼎、航宇公園、白雀庵、宋璟梅園、朱正色祠、順水河、漢墓群
白雀庵
白雀庵位于邢臺市南和縣城東北10公里處白佛村,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千手觀音妙善的初禪之地。白雀庵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晉朝,是黃河以北規模最大的尼姑道場,也是河北省唯一一處對外開放的僧尼活動場所,是在全國佛教最有影響力的二僧道場和著名的千手觀音道場。庵院香火旺盛,農歷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有廟會。
地方特產編輯南和金米
南和金米即俗稱的小米,粒緊密、色金黃,故稱“金米”。據《南和文史概覽》記載:唐朝名相宋璟是南和人,曾把家鄉小米帶進皇宮獻給武則天享用,女皇覺著出奇好吃,就封南和小米為“金米”,南和金米成為貢品?,F代南和金米不施農藥、化肥,是國家認證的A級綠色食品,米軟、粘、香。
小米煎餅
相傳古時在興林國一帶(南和郭平)盛產金米,三皇姑常用此米解救百姓,為使用方便,將米粉制作成煎餅,深受百姓喜歡。小米煎餅取材于南和金米,并輔助添加小麥面、葡萄干、熟芝麻和白糖,經加水調和后,打糊發酵,上鐺烙熟即可食用,粗糧細作,焦嫩香甜。
南和酥魚
南和酥魚選用一斤多重的鮮活鯉魚,凈洗后置于陶制大砂鍋內,輔以多種配料以及數種中草藥,由專人數小時觀火、調火,精心燉制而成。直到慢火煨至骨酥刺軟,魚形照樣完整如初,魚肉不碎不散,連骨帶肉一起吃,味香、刺綿,無腥味。
趙家蒸包
相傳清末民初時期有個姓趙的人家在南和縣城開了個飯店,主營蒸包,吸引了眾多食客,百年來代代相傳。趙家蒸包趙家第四代傳人研制出新型蒸包,取材于小麥粉、肉餡和蔥,經發酵作皮,十香粉調味、爐香碾粉調味后,經蒸籠蒸熟后即可食用,具有香、嫩、不膩、滿口留香,皮薄餡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