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澗彝族自治縣(簡稱南澗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處大理、臨滄、普洱三州(市)五縣的結合部。初名“濮賧”,唐朝蒙舍詔時,因南澗地處所屬政區南部,夾澗水之間,故名南澗。 南澗縣東接彌渡縣,南毗景東縣,西望鳳慶縣,西南鄰云縣以瀾滄江為界,北界巍山縣。至2013年,南澗縣轄5鎮3鄉,面積1731.63平方千米;總人口為22.31萬人。南澗縣旅游資源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主要有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碌摩山古寺、石洞古寺、白云古寺、李文學就義遺址等。
南澗縣在大理州的位置(最南部)漢代,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屬于益州郡邪龍縣;漢永平十二年(69年),屬永昌郡邪龍縣。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起,先后歸云南郡、東河陽郡邪龍縣。 唐朝,屬于姚州都督府下的宋州。南詔國時期,屬蒙舍詔的一部分,歸于其十啖區的蒙舍啖轄屬。大理國時期,初屬天水郡轄;大理國廢除節度制后,將開南、威遠、原蒙舍啖地設立蒙舍鎮,南澗地歸于蒙舍鎮管領。 南宋,寶祜五年(1257年)起,屬楚雄一路管轄。元初,由大理總管府下的威楚府屬欠舍千戶所管領;元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澗正式設置為縣一級政區,命名為定邊縣,隸屬鎮南州轄;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南澗地改設為鄉,仍隸鎮南州直領;元末,為擴張勢力所把持。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南澗地恢復為縣一級政區,仍稱名為定邊縣,由楚雄府直接管領;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邊戰役”后,南澗地實際上是作為駐軍屯墾的重地;明代中期,南澗公郎、碧溪地設為巡檢司,由蒙化府轄;小灣東由順寧府轄。清初,南澗屬楚雄府定邊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撤銷定邊縣建制,原定邊縣東部由楚雄府領,其余之地歸蒙化府轄。 民國元年(1912年),原蒙化直隸廳改稱為蒙化府,南澗地仍為蒙化府轄;民國3年(1914年),原蒙化府改為蒙化縣后,南澗地設分縣,即南澗分縣、浪滄分縣;民國21年(1932年),分縣撤銷,統一劃為四、五、六3個區的建制;民國29年(1940年),改為鄉鎮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61年,由蒙化縣(后改稱巍山縣)直轄;1965年11月,南澗彝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隸屬大理白族自治州領轄。 行政區劃編輯
南澗彝族自治縣風景截至2013年,南澗縣轄5鎮3鄉,共有80個村(居)委會。其中:南澗鎮轄14個村(居)委會;寶華鎮轄10個村委會;公郎鎮轄14個村委會;小灣東鎮轄7個村委會;擁翠鄉轄7個村委會;樂秋鄉轄7個村委會;碧溪鄉轄8個村委會;無量山鎮轄13個村委會。 自然環境編輯
南澗彝族自治縣
位置境域
南澗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處東經100°06′-100°41′、北緯24°39′-25°10′之間。東與彌渡縣接壤,南與景東彝族自治縣毗鄰,西南與云縣以瀾滄江為界,西至黑惠江與鳳慶縣隔水相望,北與巍山縣相連??h域東西橫距59千米,南北縱距55千米,總面積1731.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澗彝族自治縣農村南澗縣地處云南省西部橫斷山系縱谷區,在云嶺余脈的無量山、哀牢山結合部。地勢由中南部向東北、西南逐步降低。南澗縣最高點為北部的太極頂山,海拔3061米;最低點為瀾滄江畔的小灣子一帶,海拔994米。地形為高中山地區,除縣城為10平方千米的盆地外,大部分為河谷、山巒和坡地構成的山區或半山區。瀾滄江、把邊江、禮社江由西而行,將縣境分割成北部的南澗河谷地、東南部的石洞寺深谷、西南部的公郎河谷及中部與西部大片山嶺地區四部分。地貌構成主要有侵蝕構造地貌、侵蝕堆積地貌、剝蝕地貌、斷塊山地貌、巖溶地貌等。
氣候特征
南澗縣屬中國西部熱帶海陸季風區域,氣候隨海陸季風的進退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從而形成干濕季節分明,四季氣候不明顯,雨熱同季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受地形和高大山脈走向影響,使光、熱、水等氣象要素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產生再分配,呈現出“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和區域氣候。年平均氣溫18.9℃,年極端最高氣溫34.3℃,年日照時數2272.4小時,年降雨量820.9毫米。
河流水系
南澗縣境內有瀾滄江和元江兩大水系,共9條干流,59條支流。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至2010年,南澗縣有國土面積173881.88公頃,其中:耕地24473.22公頃、園地6504.41公頃、林地115653.08公頃、草地8498.88公頃、商業服務用地2.95公頃、工礦倉儲用地40.38公頃。土壤資源有棕壤、黃棕壤、紅壤、紫色土、石灰土、沖積土、水稻土、鹽土8個土類,分為16個亞類、34個土屬、66個土種、10個變種。
生物資源
南澗彝族自治縣風光南澗縣生物資源主要分布于無量山自然保護區。植物有蝶形花科6種、杜鵑花科33種、山茶科35種、杜英科7種、薔薇科20余種、衛矛科1種、葡萄科42種、槭樹科10種、桃葉珊瑚科1種、茜草科1種、茜草科1種、忍冬科1種、報春花科20種、苦苣苔科40種、紫葳科4種、金絲桃科9種、黃楊科1種、???0種、冬青科15種、禾本科5種、樟科60種、木棉科1種;有哺乳動物123種,隸屬9目30科78屬;有兩棲爬行動物104種;鳥類446種,隸屬15目44科。
水能資源
南澗縣年平均降水量有18.24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7.75億立方米,合計水資源總量9.61億立方米。 (以上資料,截至于2010年)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總人口為22.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81萬人,占總人口的93.3%;非農業人口1.5萬人,占總人口的6.7%;男性人口為11.47萬人,占總人口的51.4%,女性人口為10.84萬人,占總人口的48.59%。
民族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漢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瑤族、藏族、布朗族、滿族、土家族、獨龍族等19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1.13萬人,占總人口的49.89%。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南澗縣國民生產總值實現375925萬元,同比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153萬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137448萬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136324萬元,增長16.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7.2:36.6:36.2。
第一產業
南澗彝族自治縣民族舞蹈2013年,南澗縣第一產業總產值達到193625萬元,同比增長15.0%。其中:農業產值75025萬元,增長8.5%;林業產值45364萬元,增長35.6%;牧業產值68038萬元,增長10.0%;漁業產值1966萬元,增長38.4%;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3232萬元,增長10.5%。糧食總產量114476噸,烤煙產量7850噸,茶葉產量4260噸,水果產量3661噸,泡核桃產量11174噸;至2013年末,生豬存欄217571頭,大牲畜存欄119110頭,山綿羊存欄80108只;水產品產量2000噸;2013年,肉類總產量達到35161噸,增長3.5%。
第二產業
2013年,南澗縣工業總產值達到347310萬元,同比增長16.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88254萬元,增長11.1%;規模以下工業產值159056萬元,增長22.3%;實現工業增加值110557萬元,同比增長6.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8774萬元,增長33.2%。其中,建筑業投資完成27853萬元,減少12.8%。
第三產業
2013年,南澗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4843萬元,同比增長14.4%。從行業看,批零貿易業完成87528萬元,增長15.5%;餐飲業完成10993萬元,增長7.2%;住宿業完成6322萬元,增長14.0%。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480萬元,增長2.2%。至2013年底,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07620萬元,增長14.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4563萬元,增長16.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21034萬元,增長13.3%。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普通高中2所,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12所,小學81所,教學點12個。有幼兒園27所,其中公辦1所,民辦26所。 南澗縣學校主要有南澗一中、南澗民中、南澗職中、南澗縣示范小學、麻栗小學、無量山鎮中學等。
文化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年內文藝演出96場??偛貢?9471冊。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9.06%,有線電視入戶率20.0%。
衛生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衛生機構24個,其中醫院有11個。床位556張。有職工41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5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2.5張,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人。
體育
2013年,南澗縣在州級及以上比賽中獲獎牌14枚,其中金牌9枚、銀牌4枚、銅牌1枚。舉行運動會6次,參加體育活動人數達到9.7萬人。
交通編輯公路
截至2012年,南澗縣公路總里程達3165公里,其中國省道225公里、縣道256公里、鄉道626公里、村道1992公里、其他專用道66公里。 南澗縣主要道路有:祥臨公路、老214國道、巍南公路、馬安公路、岔小公路、石牛公路、紅星公路、安龍公路、麻栗公路、中華公路、鳳仙公路、落羊公路等。
水路
漫灣庫區水路48.75公里,與云縣、鳳慶、景東縣相連;小灣庫區水路55公里,與鳳慶、巍山縣相連。 (以上資料,截至2012年)
名優特產編輯南澗綠茶南澗綠茶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茶葉外形色澤墨綠,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勻嫩。
南澗縣生態茶園無量山烏骨雞無量山烏骨雞屬肉蛋兼用型雞種,主要分布于大理州南澗縣等地,2010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鍋巴油粉鍋巴油粉也稱為豌豆油粉,南澗縣特色美食。制作方法為:選用豌豆粉制作,要小火慢煎將鍋巴碾平漸薄,煎成略黃再起鍋。 景區景點編輯永安古橋永安古橋位于南澗縣樂秋鄉,始建于明末清初。石墩磚拱,長約15米,高5米,寬2.5米,兩側有50公分高的石欄。橋的兩端半坡上各建有橋頭寺一座。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白云寺白云寺位于南澗縣北部,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嘉慶年修復。廟宇分前、后、左、右殿,殿內均有大小不等的佛像。大殿斗拱飛檐,畫棟雕梁,橫匾壁畫,石雕木刻。 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段)位于南澗縣東南部,在無量山的中上部。保護區東面為川河流域,西面是瀾滄江河谷,呈一狹長帶狀,南北長約33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保護區總面積7583公頃。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為瀾滄江與沅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總面積811.2公頃,頂峰海拔252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