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故里,福建省漳州市轄縣,九龍江西溪上游,距廈門90多公里,319國道、漳龍高速、沈海高速復線、靖海高速、龍廈鐵路穿境而過。東南與薌城區、龍海市毗鄰,東鄰華安縣,西連永定縣,北與龍巖市、漳平市接壤,南界平和縣。
古稱蘭水縣,元至治二年(1322)置縣,介于北緯24°26′20″~24°59′58″,東經117°0′12″~117°36′36″之間。東西寬60公里,南北長80公里,全境土地面積1961.58平方公里,折合294.24萬畝。1990年,全縣劃分為6個鄉、4個鎮、1個國營華僑農場,下轄172個村民委員會、8個作業區、9個居民委員會,1915個村民(作業)小組??倯魯?/span>74521戶,其中農業戶66099戶,總人口36萬人。絕大部分是漢族,少數民族17個574人。講閩南語,書洋鎮、梅林鎮部分村講客家語??h城山城鎮,距離漳州市薌城區36公里。距廈門90多公里,319國道、漳龍高速、龍廈鐵路穿境而過。有船場溪、龍山溪、永豐溪3個水系,匯入九龍江西溪。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4%,素有“樹海”、“竹洋”之稱。
有海外華人華僑3萬多人,南靖籍臺胞100多萬人,是漳州市重點僑鄉和臺胞祖籍地之一。境內有各類土樓15000多座,其中大造型土樓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土樓故里”。地理環境
編輯
地貌
境內因受燕山運動晚期新華夏系構造的影響,形成2條以北北東向壓性及扭性斷裂褶皺帶,東部受福安上坪褶斷帶影響,西部受漳平梅林斷裂帶所控制,構成縣境復雜的地貌輪廓,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最高1390.9米,最低6.1米,相對高度差1384.8米。由于峰谷交錯,山河相間,形成了許多向南開口的馬蹄形優良小環境,對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林木及某些熱帶作物十分有利。地貌依次可劃分為中低山、丘陵、臺地和河谷平原等4個類型區。
氣候
全年平均氣溫21.5℃ ,比歷年高0.4℃,屬偏高。最高氣溫38.9℃,出現在8月2日,其中≥35℃的高溫日數有48天,≥37℃的高溫天氣日數有7天;最低氣溫-0.5℃,出現在
南靖田螺坑土樓群1月11日,終霜日為1月17日,初霜日為12月21日,無霜期從2009年1月18日至2009年12月20日,共計337天。
2009年降水量1235.2毫米,比歷年少560.2毫米,屬異常偏少年份。全年日降水量≥0.1毫米日數有127天, ≥50毫米日數有2天,受6月27日“浪卡”外圍云系影響,降雨量50.0毫米;10月1日受高空槽東移影響,降雨量54.8毫米。
水文
境內溪澗縱橫,大小河流共有72支,總長1066公里,河網密度為0.54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積1847.9平方公里,集雨面積3419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積4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船場溪、龍山溪、永豐溪3條;50平方公里以上,400平方公里以下有象溪、永溪、河坑、西坑、科嶺、亭仔角、涵溪、省山、山城溪9條。
降水
全年降水量1319.7毫米,比歷年少476.4毫米,屬顯著偏少年份。全年日降水量≥0.1mm日數有179天, ≥50mm日數有2天;6月17日出現暴雨,雨量73.4mm。7月18日,受高空槽和中低層切變影響,降水量51.6mm。受1208號臺風“韋森特”外圍和低層東南急流影響,大部分鄉鎮出現暴雨,最大出現在高港94.0mm。
季節變化:冬季(12月至2月)雨量222.6毫米,比歷年多49.4毫米,屬偏多;春季(3月至5月)雨量302.8毫米,比歷年少212.8毫米,屬偏少;夏季(6月至8月)雨量506.0毫米,比歷年少266.7毫米,屬偏少;秋季(9月至11月)雨量213.4毫米,比歷年多103.2毫米,屬偏少。
月際變化:1月、11月和12月份雨量異常偏多, 2月份雨量偏多, 6月和7月份雨量正常; 9月份雨量異常偏少,3月和8月份雨量顯著偏少,4月、5月和10月份雨量偏少。
日照
全年日照時數1594.1小時,比歷年少197.8小時,屬偏少年份。
季節變化:冬季日照時數260.8小時,比歷年少121.5小時,春季日照時數366.2小時,比歷年多50.8小時,夏季日照時數553.2小時,比歷年少18.8小時,秋季日照時數462.9小時,比歷年少59.3小時,日照時數除冬季顯著偏少外,其余各季均屬正常。
⑶月際變化:1月、11月和12月份日照時數顯著偏少, 2月份日照偏少,其它各月份日照均屬正常。
地表水
南靖縣地處九龍江西溪上游,境內河流主要有船場溪、龍山溪、象溪等,均屬于九龍江西溪分支,根據《南靖縣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規定,各河流執行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標準, 從2012年國省控斷面主要監測項目監測結果來看,河流水質達標率為94.4%。主要監測項目監測結果見附表。
縣城飲用水源水質 南靖縣城飲用水源自2008年10月起取自象溪,船場溪為備用水源。飲用水源水質執行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2012年度監測結果表明,象溪水質符合飲用水源水質Ⅱ類標準要求,船場溪備用水源9月份超標一次。
環境質量
環境空氣與酸雨情況:南靖縣城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布于環境監測站樓頂,監測項目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2012年二氧化硫與二氧化氮濃度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具體監測結果見下表。各指標年平均濃度分別為:二氧化硫0.01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21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0.053毫克/立方米??諝馕廴局笖?/span>(API)52,空氣質量良,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2012年共采集降水樣本數37場,酸雨頻率84.55%,降雨pH值范圍3.77~6.72,pH均值4.73,從采集的降水樣本來看,降水酸度有惡化趨勢。
聲環境質量區域環境噪聲:南靖縣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網格大小200×200米,共劃分為115個網格,其中有效網格115個。2012年縣城區域噪聲平均等效聲級LAeq為50.5分貝,范圍在45.8~62.9分貝之間。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物字[2010]241號《聲環境質量常規監測暫行技術規定》的規定,南靖縣城區域聲環境質量為二級,聲環境質量較好。道路交通噪聲:通過對縣城6條主要干道6個點位進行的城市道路晝間噪聲監測,結果表明,2012年南靖縣城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5.1分貝,沒有超過70分貝的路段,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為一級,聲環境質量好。
地質地貌
編輯
南靖縣地處福建省南部,是山區丘陵縣,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依次分為中低山、丘陵、臺地和河谷平原4個地貌類型區。其中以丘陵為主,其次是中低山地,第三是臺地和河谷平原。大小河流72條,總長1066公里,主要河流有船場溪、龍山溪、永豐溪3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37.85億立方米。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耕地、山地土壤有機質豐富,肥力高。礦藏、動植物、水等資源相當豐富。臺風、暴雨、干旱、“三寒”(春寒、五月寒、秋寒)等自然災害常造成一定損失。
地層
南靖縣地層出露較全,從古生界的寒武系到新生界的第四系均有分布。
侵入巖
縣內巖石種類較為復雜,均為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侵入巖侵入活動的產物。
構造
南靖縣地質構造位于政和—大埔大斷裂帶南東側,閩東火山斷拗帶南部,以斷裂為主。由于地處南嶺東西向巨型構造體系和新華夏系巨型構造的復合部位,歷經多次地殼運動,斷裂作用十分強烈和復雜。既表現多期性,又表現繼承性。境內火山活動,地層、火山巖、侵入巖、礦點分布、河流發育以及地貌景觀的形成等無不與斷裂作用有密切關系。斷裂主要有北北東向、北東向、北西向、南北向、東西向5組。
地貌類型
境內因受燕山運動晚期新華夏系構造的影響,形成2條以北北東向壓性及扭性斷裂褶皺帶,東部受福安上坪褶斷帶影響,西部受漳平梅林斷裂帶所控制,構成縣境復雜的地貌輪廓,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最高1390.9米,最低6.1米,相對高度差1384.8米。由于峰谷交錯,山河相間,形成了許多向南開口的馬蹄形優良小環境,對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林木及某些熱帶作物十分有利。地貌依次可劃分為中低山、丘陵、臺地和河谷平原等4個類型區。中低山區:分布于梅林、書洋、奎洋、船場等鄉鎮的全部,金山、龍山、和溪、南坑等鄉鎮的一部分,區內山高谷深,山峰最高海拔1390.9米,千米以上的山峰有朝天嶺、鴨尖山、東溪爐山、粗石尖等已命名62座,山勢陡峭,坡高一般25度以上。地廣人稀,氣候涼爽,雨量充沛,植被較好。丘陵區:分布于山城、龍山等鎮的大部分地區,南坑、和溪、金山等鄉的一部分,面積865.06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4.1%。海拔50~350米,地形切割破碎,崗丘起伏,坡度較緩,一般15~25度。地形開闊,雨量充沛,熱量豐富,坡地墾為水田。臺地區:多見于靖城鎮院前、東坂、圓山至田邊、古湖、游坑等地,及山城鎮大埔崎至路邊、鴻缽等地,其他鄉鎮僅零星分布。臺地屬九龍江沖積平原老階地,即第二、三階地,分布海拔30~40米和50~70米。臺地受近代流水切割,呈微波起伏。小地形高地處為埔地,低處慣稱為坑田(或沖田)。埔地多已墾植發展旱作及經濟作物,坑(沖)田多墾為水田。河谷平原區: 主要分布于船場溪、龍山溪、永豐溪、花山溪、薌江等河流兩岸,呈樹枝狀條帶分布,臺地區和河谷平原區面積共319.74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6.1%,唯靖城鎮屬九龍江沖積平原的一級階地,海拔6.1~23米,沉積層深厚,水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宜機耕,是歷史悠久的糧、蔗生產基地。
自然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南靖縣總面積1961.58平方公里,土地面積198666.7公頃,以丘陵地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44.1%;其次為中低山占39.6%;臺地和河谷平原僅占16.3%。其中山地144666.7公頃、耕地22806.7公頃(其中水田18669.7公頃、農地4137.5公頃、人均耕地0.06公頃),林地面積124866.7公頃、建設用地7466.7公頃、新開發耕地面積89.7公頃。
水資源
南靖縣河流屬九龍江西溪水系,全縣大小河流有72條,總長1066公里,流域面積1847.9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船場溪、龍山溪、永豐溪3大水系。全縣境內天然水資源總量:平均年(P=50%)20.86億立方米,偏枯水年(P=75%)16.7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人均占有量6090立方米,水資源量較為豐富。根據2007年4月南靖縣水電農村電氣化領導小組編寫的《南靖縣“十一·五”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實施方案》提供的相關數據,全縣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9.2萬千瓦,2007年底已建成水電站187座,裝機容量15.8835萬千瓦(含市屬南一水電站2.0萬千瓦,省屬南二水電站2.5萬千瓦),水電資源開發率達82.7%。
礦產資源
南靖縣礦產資源豐富??h境內經國家地質勘探隊和縣地礦部門相繼踏勘、普查,探明礦產地115處,發現礦種有金、銀、鎢、錫、鉬、鐵、煤炭、石灰石、高嶺土、鉀長石、花崗巖、石英石、彩玉石、地熱、閃長巖、輝綠巖、砂巖、稀土、鉛、鋅等礦藏。列入省區儲量管理的礦區共有10處。由于經過正規地質勘探的點少,地質研究工作程度較低,致使地質資料不全,礦產儲量、礦體形態不清,嚴重制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生物資源
全縣有國家級保護野生植物29種(其中Ⅰ級保護3種、Ⅱ級保護26種);鳥類17目162種,獸類有7目55種,兩棲爬行動物47種(其中兩棲綱10種、爬行綱37種)。轄區內野生珍稀植物資源和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為資源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提供有力的依據。行政區劃
編輯
南靖縣政區圖1949年10月,縣人民政府成立時,為了支前工作需要,進行第1次行政區劃分,將全縣劃分為6個區,下轄2個鎮、13個鄉,接管原國民黨縣政府的159個保和1588個甲。
1950年11月,隨著地方政權建設,撤銷國民政府的地方保甲制度,進行第二次行政區劃分,為了便利于開展土地改革,劃出第一區船南鄉建立第七區,區人民政府設在船場墟,全縣設置7個區,下轄1個鎮、118個鄉。
1952年7月,進行第3次行政區劃分,為了有利于工作開展,劃出第四區和溪鄉和第五區奎洋鄉,合并建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設在和溪墟。同年,全縣設置8個區,下轄1個鎮、117個鄉、31個居民小組。
靖城鎮1954年11月,第一區劃出豐田鄉創辦地方國營南靖寶林農場,范圍僅限于東方、寶林2個作業區所轄的含口寨、洲仔頭、頂洲、新墟。1958年9月,范圍擴大到鳳安、溪洲、東缽、鴻缽、東田、山邊、涂尾、葛山、下戴、山苑、橋頭、鐘古、下碑、雁塔、院前和平和縣的黃井等地,農場名稱改為福建省地方國營南靖豐田農場,劃歸省直接管轄。1959年,范圍縮小,僅保留豐田、寶林、鳳安、紅星、五洲、八坪等地,場部原來在新樓仔埔,1973年搬遷橫山頭。
1955年9月5日,進行第4次行政區劃分,第三區、第四區合并組建金山區,各區名稱亦改用駐地名稱。同時,組建水上鄉(船民組織)。全縣共設置7個區、2個鎮、1個場、126個鄉、31個居民小組。
1956年5月15日,撤銷靖城、和溪2個區,保留山城、龍山、長教、船場、程溪5個區。1957年2月19日,因劃出程溪區8個鄉歸龍溪縣管轄,全縣共設置4個區、1個場,下轄1鎮53鄉。
1958年2月,全縣撤區并鄉。設山城鎮和六安、三卞、湯坑、葛山、豐田、靖城、古湖、古棠、寶斗、龍山、南坑、高德、金山、馬公、和溪、永溪、奎洋、長教、梅林、曲江、書洋、世祿、龍坑、梧宅24個鄉,以及國營寶林農場。
1958年9月,全縣撤銷鄉(鎮),組建成上游、靖城、棠溪、燈塔、超美、紅旗、衛星、躍進、東方紅、乘東風、超英11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84個耕作管理區。1959年11月,公社名稱改用駐地名稱。撤銷棠溪公社,其轄區分別歸入山城、龍山2個公社。
1963年3月,劃出山城公社城關生產大隊,恢復山城鎮建制;年底,全縣共轄1個鎮、10個公社、1個國營農場。
1969年,撤銷山城鎮建制,改為居民大隊,歸山城公社管轄。
1976年,對部分公社所轄生產大隊適當調整合并。全縣共設置10個公社、1個國營農場,下轄168個生產大隊、5個作業區。
1980年9月,重新建立城關鎮。全縣共設10個公社、1個鎮、1個場,下轄169個生產大隊、3個居民委員會、5個作業區。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公社改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村。11月4日,靖城鎮增設蘭陵居委會;年底,全縣共設置2個鎮、9個鄉、1個場,下轄5個居委會、169個村、5個作業區。
1985年10月3日,奎洋鄉增建嶺頭、光祠2個村。1986年9月18日,龍山鄉增建金杉村。1987年4月16日,撤銷山城鄉,并入山城鎮;1988年12月29日,龍山、船場2鄉改為鎮。
1990年,南靖縣共設4鎮(山城、靖城、龍山、船場)、6鄉(金山、和溪、奎洋、梅林、書洋、南坑),共轄9個居委會、172個村。
1997年,南靖縣面積1961.6平方千米,人口33.4萬,轄8個鎮、2個鄉:山城鎮、靖城鎮、龍山鎮、金山鎮、和溪鎮、奎洋鎮、南坑鎮、船場鎮、書洋鄉、梅林鄉。境內有1華僑農場??h政府駐山城鎮。
2000年,撤銷書洋鄉,設立書洋鎮;撤銷梅林鄉,設立梅林鎮。區劃調整后,南靖縣轄11個鎮。
2013年,南靖縣轄11個鎮。
山城鎮:中山社區、解放社區、荊江社區、江濱社區、象溪村、溪城村、溪邊村、碧候村、山城村、六安村、元湖村、巖前村、坎仔頭村、張渠村、湯坑村、三卞村、翠眉村、鴻坪村、鴻缽村、坑尾村、東田村、圖美村、山邊村、下潘村、葛山村、橋頭村、鐘古村、山苑村、下戴村、下碑村、雁塔村、五川村;
豐田鎮:東華社區、豐華社區、保林村、東方村、豐田村、鳳安村、紅星村;
靖城鎮::蘭陵社區、草坂村、大房村、草前村、天口村、古湖村、徑里村、滄溪村、部前村、游坑村、武林村、下割村、龍合村、下魏村、鄭店村、田邊村、珩坑村、湖山村、瀝陽村、阡橋村、尚寨村、靖城村、湖林村、院前村、東坂村、靖安村;
龍山鎮:龍豐社區、馬山社區、竹溪村、金溪村、金杉村、龍山村、東愛村、涌口村、涌北村、西山村、吾營村、寶斗村、圩埔村、南蔗村、南坪村、豐來村、棠溪村、平重村、太保村、雙明村、上苑村、海仔村、坪埔村、奎山村、錦山村;
金山鎮:金峰社區、金山村、東建村、河乾村、馬公村、下麻村、荊美村、安后村、大山村、下永村、水美村、荊都村、新村村、新內村、北星村、后眷村、都美村、碧溪村、內安村、上麻村;
和溪鎮:和溪社區、林中村、樂土村、林坂村、坂場村、月星村、月明村、迎新村、迎富村、斗美村、和溪村、聯橋村、南橋村、英勇村、吉春村;
奎洋鎮:永美社區、永溪村、松峰村、霞峰村、光祠村、后坪村、店美村、東樓村、羅坑村、上洋村、嶺頭村、奎洋村、仙嶺村;
梅林鎮:梅興社區、梅林村、璞山村、官洋村、坎下村、背嶺村、雙溪村、寨頭村、科嶺村、長塔村;
書洋鎮:書興社區、書洋村、田中村、上田村、下田村、上雙峰村、雙峰村、赤州村、楓林村、儲坑村、奎坑村、高溪村、曲江村、石橋村、文峰村、南歐村、塔下村、上版寮村、下版寮村;
船場鎮:船場社區、船場村、集星村、西坑村、上湯村、甘芳村、下山村、十八家村、世祿村、張坑村、坑頭村、赤坑村、龍水村、冷水村、高聯村、下嶺村、梧宅村、星光村、鼎寮村、筆峰村;
南坑鎮:南豐社區、南坑村、村中村、南高村、南塘村、村雅村、新羅村、北坑村、大嶺村、高港村、葛竹村、金竹村。
人口分布
編輯
新石器時代,南靖的先民多數居住在龍山溪、船場溪和永豐溪流
南靖土樓(15張)
域丘陵地帶。
隋唐時期,今金山鄉馬公村、都美村、金山村、荊美村,船場鎮梧宅村、集星村,和溪鄉和溪村等地,已成為居民聚居點。
宋元時期,由于開辟汀漳驛道,今龍山鎮南坪村、圩埔村、涌進村,金山鄉水美村、庵后村,和溪鄉斗米村、林坂村、坂場村等地,逐漸成為居民聚居點。
明清時期,由于外省和鄰縣人口大量遷入南靖,人口聚居點逐漸向邊遠山區發展。今船場鎮、書洋鄉、梅林鄉、奎洋鄉、和溪鄉等邊遠山區人口聚居點逐漸增多。民國時期,人口聚居點基本保持明清時期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山區經濟開發和工業交通事業發展,人口聚居地繼續向邊遠山區擴展。1981年地名普查統計,全縣有人口居住的自然村有1549個,居住51901戶288224人,其中城關鎮自然村12個,居住3319戶19007人;山城公社自然村169個,居住8598戶42980人;靖城公社自然村118個,居住8690戶49844人;龍山公社自然村220個,居住6256戶31522人;金山公社自然村315個,居住5507戶32202人;和溪公社自然村121個,居住3425戶18678人;奎洋公社自然村74個,居住2563戶13734人;梅林公社自然村57個,居住2143戶11948人;書洋公社自然村94個,居住3708戶21422人;船場公社自然村186個,居住3943戶24089人;南坑公社自然村145個,居住2159戶13924人;豐田農場自然村38個,居住1590戶8874人。至1990年,區域人口分布變化不大。
南靖與臺灣的歷史關系(“中華民國副總統”之鄉)
南靖縣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明清時期,南靖縣有50多個姓氏、數千人遷徙臺灣。臺灣2300多萬人口中,南靖籍的有100多萬人,約占百分之五。也就是說,每20個臺灣人中就有一個是南靖籍的。
連續三任的“中華民國副總統”均是南靖籍。
呂秀蓮,祖籍南靖縣書洋鄉田中村。
蕭萬長,祖籍南靖縣金山鎮霞涌村。
吳敦義(國民黨籍),也是南靖籍(南靖吳氏以“荊溪”大宗和“貴溪”大宗為主)。
經濟
編輯
綜合
1990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45930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
萬利達數碼算,下同),工農業總產值73990萬元,分別是1949年的8.7倍、9.7倍;1978年的2.6倍、3.2倍。3種產業構成比例:第一產業由1949年占86.98%,1978年為56.91%,1990年為45.25%;第二產業由1949年占0.93%,1978年上升為25.4%,1990年為25.5%;第三產業由1949年占12.09%,1978年上升為17.69%,1990年為29.25%。
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 154.76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9.60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1.18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3.98億元,增長9.6%。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25.5:46.3:28.2調整為25.6:46.0:28.4。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1%,同比上漲2.1%,其中:食品類上漲4.7%;煙酒類上漲1.2%;衣著類漲5.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2.7%;交通和通信類下降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3%;居住類上漲0.8%。
農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展互助合作,興修水利,推廣科學技術,1957年取得糖、蔗、麻、花生、水果全面豐收。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由于大刮“共產風”、浮夸風和瞎指揮,加上3年自然災害,全縣農業生產連年下降,農民生活極度困難。1962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體制下放,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開始回升。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大搞“窮過渡”,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發展緩慢。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1985年后,進一步完善生產責任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民開始奔向小康生活。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7824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比1949年增長4.98倍,比1978年增長2.18倍,年均遞增6.7%,農民人均純收入857元,比1978年增長8.85倍。
2008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4.32億元,增長4.9%。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縣有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縣級龍頭企業31家,農產品營銷大戶257個,帶動全縣茶葉、食用菌、蘭花、香蕉、麻竹等特色產業規?;?、集約化發展。農業品牌爭創力度加大,“南靖蘭花”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全縣新增省級名牌產品6個、著名商標1個、綠色食品2個。農業科技意識加強,全縣共引進推廣咖啡等農業新品種4個、果實食心蟲物理防治等農業新技術4項,建立了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等6個農業示范園區。2011年12月30日經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評審,確定南靖縣為“中國金線蓮之鄉”。
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12.98萬畝,其中稻谷面積11.03萬畝;水果種植面積23.27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9.97萬畝。全年糧食產量4.67萬噸,比2011年同期下降1%。其中:稻谷產量4.01萬噸,與2011年同期持平。水果產量41.7萬噸,比2011年增長6.2%;肉類產量5.0萬噸,比2011年同期增長9.2%;蔬菜產量31.6萬噸,比2011年同期增長1.6%;食用菌產量5.5萬噸,比2011年同期增長0.3%;水產品產量1.2萬噸,比2011年同期增長3.3%;茶葉產量1.45萬噸,比2011年同期增長11.9%。
工業
民國38年(1949年),南靖工業只有發電、印刷2家工廠,從業人員僅有10人,年產值0.11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力發展工業生產。1955年以后,經過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積極創辦國營和集體工業企業,到1957年已有23家工業企業,從業人員3943人,工業產值444萬元。1958年“大躍進”中,工業一哄而上,搞“大煉鋼鐵”運動,戰線拉得過長,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許多企業也由于原材料供應脫節、產品質量粗劣而停產。1961~1963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工業進行整頓,工業生產開始走出困境向前發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工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生產計劃不能完成,不少企業虧損。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加強企業管理,落實經濟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調整產品結構,工業生產發生顯著變化。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6166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比1949年增長1572倍,比1978年增長6.6倍。預算內17家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853.2萬元,其中利潤896.3萬元,稅金956.9萬元。已形成食品、化肥、機械、造紙、建材、電子、輕工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2004全部工業總產值80.25億元,增長41.5%;新增規模
萬利達集團工業企業12家,規模工業產值47.55億元,增長82.5%,增幅居全市第一;全部工業百元產值含稅率1.34%,提高0.15個百分點;工業用電5.02億千瓦時,增長23.2%;工業品產銷率99.5%;工業稅收1.07億元,增長58.1%;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由上年的56.8%提高到62.6%。
截止2005年,全縣共有民營工業企業1018家,占工業企業總數的94.4%,實現產值69.8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7%;民營規模工業61家,占規模工業總數的71.7%,完成產值40.9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的87.5%。
一批企業集團不斷做大做強,成為本行業的龍頭企業,萬利達集團年銷售額35億元,進入年度全國家電品牌影響力50強,產品銷售額連續5年位居全國同行業前三強;閩星集團新辦閩航發特種鋼、富全合金等企業,年產值3.3億元,年納稅突破1000萬元。
民營工業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稅源。2004年,民營工業共上繳稅收8947萬元,增長74.4%,占財政總收入的48.3%,占財政總收入中的國地稅收入的58.2%,占工業稅收的83.4%。初步形成電子信息、食品加工、冶金機械、水力發電、造紙包裝、建筑建材等六大產業集群。
民間資本成為投資的主要形式。2004年在建民營項目143個,占項目總數65%,完成投資8.9億元,占年度投資總額的68%。創辦了民營南靖實驗中學和新中山幼兒園。產業鏈不斷延伸,民營企業成為產業集聚的主要載體。以縣內優勢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萬利達從單一的黑白電視機向門類齊全、品種多樣的影音、醫療器械、小家電等系列產品拓展,生成了省在建重點項目。南靖縣第一個以企業品牌命名的萬利達產業集群建設項目。
2009年重獎萬利達科技、優科能源、漳州國綠太陽能等19家榮獲品牌商標和高新技術稱號的企業;全年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個、省級知名字號2個、省級著名商標1個、省級著名產品4個、市級知名商標4個,萬利達集團榮獲“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稱號,“南靖制造”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萬利達獲得國家創新型企業稱號,兩項產品被認定為“省2009年自主創新產品”,一項產品獲省優秀新產品二等獎;三德利油漆涂料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全縣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家;LEB路燈研制開發等9個項目分別列入國家、省、市科技計劃;6·18總體成果連續七年保持全市第一。在黨的領導下全面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能源公報制度,成立縣節能監測站,實施港興紙業等10項節能重點工程,漳州美利得生物工程等8個循環經濟項目。
2012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249.55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工業增加值完成65.22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2.1%。新增規模工業企業21家,總數達150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210.6億元,比上年增長24.9%;規模工業增加值57.34億元,增長25.0%。規模工業品產銷率98.4%。“3+3”產業完成產值1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占規模工業產值74.7%。其中電子行業產值31.4億元,下降7.1%;機械裝備行業50.8億元,增長40.4%;食品加工行業41.3億元,增長38.1%;印刷包裝行業21.4億元,增長13.1%;生物科技行業2.7億元,增長54.8%;新能源行業9.8億元,下降17%。[旅游
編輯
概況
靖城文廟、城隍廟為1932年中央紅軍十五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梅林科嶺是1934年鄧子恢、張鼎丞領導的靖北區蘇維埃政府駐地。南坑大嶺(樹海)為解放戰爭時期魏金水、劉永生領導的閩贛邊區黨委和閩南地委機關駐地。和溪樂土亞熱帶雨林保護區,為中國僅存的幾塊完整的南亞熱帶原生季雨林之一。南靖尚存清代中葉建筑的生土樓百來座,著名的有梅林坎下懷遠樓(圓樓)、璞
山和貴樓(方樓)、書洋石橋長源樓(交椅樓)??笥星宕f亨陽蝴蝶村別墅秋水講堂舊址、在澗樓。名勝古跡還有金山鵝髻山、涼露亭,靖城文昌塔,和溪碧云巖,寶珠山道源亭,龍山白石巖龍鳳山廟,書洋塔下德遠堂。
樂土亞熱帶雨林
南靖縣和溪鎮的樂土亞熱帶雨林,位于國道319線及漳龍高速公路附近。面積0.22平方公里,是中國東南沿海唯一的原始植物群落,為中國現有最小的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被世界林業會議定為“珍貴稀有的亞熱帶雨林”,1954年列為廈門大學科研、教學基地,1963年福建省省長魏金水頒布保護令進行保護。區內生長著1700多種植物、80多種動物。 林內植被完整,古木參夭,有珍稀植物10多種,如番荔枝、蕓香料等,而最有特色和富有經濟價值要數黃杞、橡膠植物花皮肢藤。有人發現如紅拷之類的植物,全國除西雙版納外,其他地方卻沒有蹤跡了,便把這片雨林盛譽為我國的“小西雙版納”,這里還有稀有珍貴樹種樹蕨—一刺沙或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植物,它既是珍貴的子遺樹種,又是很美麗的觀賞樹,并被科學家譽為植物“活化石”。
鵝仙洞
鵝仙洞又名仙亭尖,位于南靖縣金山鎮東建村,海拔877.4米,因山上兩峰聳峙入云,峰頭巨石狀如鵝髻得
鵝髻山名。山間古樹參天,林密澗深,石階婉蜒,飛瀑懸崖,泉流淙淙。有“靈龜神游”、“飛來亭”、“云梯直上”、‘朱子講學處”、‘祈夢洞”等景點。峰腰處有建于宋仁宗年間的九鯉飛真寺,供奉九鯉湖仙師、開基筑寺鄭光和“范公圣侯”偶像。有書生羅倫在此祈夢和筑道還愿的傳說。多處巖崖奇石上留有歷代名人墨客的題刻。登鵝髻巔峰,石壁傲兀磷磷,腳下萬丈深壑,松濤流云。極目遠眺,百里風光盡收眼里,為閩南一大勝景。1989年正式列為漳州市游覽區。
裕昌樓景區
裕昌樓景區圓形的裕昌樓是南靖縣現存最古老的土樓,建于元末明初(約1368),為劉、羅、張、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故把整座樓分為間數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設一部樓梯,每個家族各居一卦。樓為5層結構,每層有54間大小相同的斧狀房間,底層為廚房,家家廚房有一口深1米、寬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凈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樓內天井中心建有單層圓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鋪成大圓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這座土樓建成后不久,樓內回廊木柱便開始從左向右傾斜,最大傾斜度為15度,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幾百年風雨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
石門巖風景區
石門巖風景區,位于南靖縣船場鎮星光村梧宅后山東麓,景區方圓十多公
石門巖里,擁有三洞十八景。1986年該風景區水簾洞里出土的石錛、尖石器等文物,經鑒定系新石器時代先民穴居洞遺址。唐垂拱年間陳元光入閩平亂,當地畬民首領柳斜率眾踞此險要洞穴、出沒山坳林間,與官軍對抗的故事,至今在當地民間還廣為流傳。其后,唐朝高僧禪苑從江西化緣至此,愛其山幽林蔚、洞奇景美,遂結廬于該景區石鷹山,并募資辟洞修徑,鑿池栽荷,植梅插竹,筑亭建廟,首創石門巖各景點,后人稱之為“開山祖師”。
石門巖奇特景觀,可謂天造地設。其中有長達400余米的螺旋洞、冬暖夏涼的懷蔭洞。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886年)南靖知縣孟振玉留下“鹿苑”、“豹隱”等石刻;清淮徐海道副使莊亨陽的父親吳鐸曾作《石門歌》、《石門巖賦》,對石門巖景觀盡情描敘。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位于書洋鎮,
田螺坑土樓群與隸屬龍巖地區的永定交接的書洋、梅林兩鎮,大多數是客家人,其它鄉鎮則以閩南人居多。 四座圓樓簇擁著一座方樓。田螺坑土樓群是南靖土樓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田螺坑第一座土樓叫步云樓,就是那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樓,始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高三層,每層26個房間,全樓有4部樓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孫后代從此發跡,讀書中舉,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果然,步云樓還在興建,族人又有了財力,隨即在它的右上方動工修建新一座圓樓,叫和昌樓,也是三層高,每層22個房間,設兩部樓梯。1930年,步云樓的左上方又建起了振昌樓,還是三層高,每層26個房間。 1936年,瑞云樓又在步云樓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三層,每層26個房間。最后一座文昌樓建于1966年,準確地說它是一座橢圓形樓,三層,每層有32個房間。 福建土樓被譽為“中國古建筑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正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南靖土樓作為福建土樓的杰出代表,在申報“世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南靖土樓主要由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懷遠樓及下版土樓群(裕昌樓)、塔下村(德遠堂)、石橋村(順裕樓)、上田土樓、下山土樓、翠林樓(最小圓土樓)組成。
樹海瀑布
樹海瀑布位于福建漳州南靖船場鎮下山村境內,寬45米,高21米,氣勢壯觀,勝景天成
。瀑布從峽谷上方飛泄入澗,聲勢奪人,澗下怪石密布,姿態萬千;周圍方圓數百里樹海郁郁蔥蔥、密密層層,被譽為“華東黃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