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管轄縣之一,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縣,三國名將周瑜為南陵首任春谷長,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縣。南陵銅礦采冶始于西周,為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遺有大工山銅礦遺址和皖南土墩墓群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安徽南陵國家鳳丹生物產業基地”獲得國家林業局批準認定,成為本次認定的全國3個林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 合福高鐵南陵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車,南陵進入高鐵時代。行政區劃編輯
鄉鎮名稱 |
面積 |
人口 |
居(村)委會數量 |
172.12平方公里 |
12.64萬 |
10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 |
|
178平方公里 |
11萬 |
3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
|
159.1平方公里 |
10.9萬 |
4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
|
172.36平方公里 |
4.74萬 |
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 |
|
217.13平方公里 |
4.62萬 |
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 |
|
180.1平方公里 |
5.76萬 |
18個村委會 |
|
81.2平方公里 |
3.1萬 |
11個村委會 |
|
107.89平方公里 |
2.05萬 |
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 |
地理編輯地貌
南陵縣地處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的過渡地帶,內力作用以斷塊或輕度抬升與坳陷作用為主,外力作用抬升區以侵蝕、剝蝕和溶蝕作用占主導地位,坳陷區則發生地面加積作用。構成了低山、丘陵、臺地和平原的地貌組合。各地因內、外力作用的差異,西部邊緣以低山、丘陵地貌組合為主,中部以丘陵、臺地和平原地貌結構占主導地位,東部則以圩區平原和洼地平原為主。
氣候
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東亞季風盛行,受冷暖空氣頻繁交替顯著。氣候的特征表現為: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氣象災害,特別是水、旱災害較為頻繁。多年平均氣溫15.8℃。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2.8℃, 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8.3℃,氣溫年較差25.5℃。春、秋兩季的月際氣溫升降幅度大。春季氣溫由3月的9.2℃升至5月的20.9℃,氣溫上升11.7℃;秋季氣溫由9月的22.7℃降至11月的10.9℃,氣溫下降11.8℃;而冬、春兩季的月際氣溫變化幅度均較小,都在3.5℃以下。
水文
南陵縣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東部為青弋江河谷平原,東北部為水網圩區平原,西南和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境內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漳河及其30余條支流,主要湖泊是奎湖。在青弋江、漳河下游,河湖交織,相互串通,港汊密布,水體流向多變,汛期極易形成洪澇災害,為一縱橫交替的水網地帶。交通編輯1950年10月,南陵縣成立皖南公路整修指揮部第一整修隊,組織沿線群眾開展大整修,至1951年8月整修結束。整修后的路基寬7.5米,泥結碎石路面寬3~4米,修復險橋和毀壞的涵洞,實現晴雨通車。1962年起對澄清橋等7座木質橋進行改建,于1965年竣工,建成空腹式鋼筋混凝土橋梁。1972~1980年,國家投資40萬元,鋪設渣油路35.7公里,路面寬5.5~7米。1990年5月,為緩和城關西門交通阻塞狀況,將后港橋至春谷飯店長870米路段拓寬至11米。蕪大線在南陵縣境內有橋梁4座,全長136.4米,涵洞120道,系永久性橋涵。晝夜交通量1475輛次。宣(城)南(陵)線(318線國道),南陵縣境內由青弋江大橋至城關鎮西門段,長14公里。(不含其林橋至城關西門南雄線重復里程5公里)。該路1956年興建,組織沿線民工修筑,投入建勤工日21.84萬個,國家投資19.27萬元,以南(陵)宣(城)大道為線型改造而成,1957年5月1日建成通車。1978~1980年,鋪設渣油路面寬5~7米,沿途建護坡及擋土墻總長1320米。宣南線縣境內有橋梁4座,全長373.4米,涵洞27道,為永久性橋涵。
京福高鐵南陵站蕪(湖)南(陵)線(205線國道),南陵縣境內從奎湖鄉南陵渡橋1389k至城關東門1418k(不含城關改線4.3公里),全長29公里。1974年張公渡大橋建成,1980年奎湖至南陵渡橋段竣工,溝通南陵至蕪湖。1982年成立蕪南路工程建設指揮部,進行拓寬改造,按二級路標準施工。1984年蕪南線被省列為重點工程,1988年開始澆筑蕪南線水泥路面。 國道205、318線和省道320、216線交匯于縣城,銅南宣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該縣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縣、鄉主要干道均已達三級以上公路標準。合福高鐵南陵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車,屆時從南陵到北京、福州分別為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