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是漢中“雙百”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偯娣e2823.78平方公里,22個建制鎮,截至2011年,南鄭縣戶籍總人口為555568人,非農業人口99192人。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尤以北亞熱帶氣候特征最為明顯。南鄭是陜西省旅游資源大縣和首批旅游強縣,境內的景點有南湖公園、紅寺湖、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中文名稱南鄭縣外文名稱Nanzheng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 陜西 漢中市下轄地區22個政府駐地城關鎮電話區號0916郵政區碼723100地理位置陜西省西南部面 積2849平方公里人 口56.66萬(2010年)方 言中原官話機 場漢中城固機場車牌代碼陜F行政代碼610721GDP154.04億元(2014年)目錄1 建置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資源? 礦產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5 人口6 交通7 經濟? 農業? 工業8 社會? 衛生? 科技? 教育9 文化? 民間藝術? 古城遺址10 旅游? 南湖風景區? 紅寺湖風景區? 圣水寺建置沿革編輯東周(前770~前256)。春秋時為蜀地;戰國時,南鄭初屬秦——
南鄭縣城區圖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長城南鄭”,南鄭地名始著。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鄭叛秦。至秦惠公十三年(前387)伐蜀,奪回南鄭。周顯王之世(前368~前321年,秦獻公十七年至秦惠文王后元四年),南鄭又被蜀占據。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派司馬錯領兵滅蜀,南鄭復歸秦。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楚丹陽之戰大敗楚軍后,置漢中郡,轄南鄭縣。秦(前221~前206)。南鄭為漢中郡屬縣。秦亡(前206),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巴醢?、蜀、漢中”31縣,定都南鄭。西漢(前206~公元25年)。時南鄭為漢中郡屬縣,隸益州。新莽時(9~23)因之。更始帝劉玄二年(24),封漢宗室大將劉嘉為漢中王,建都南鄭。旋為蜀王公孫述占據。東漢(25~220)。光武帝初年,漢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遷南鄭,之后,南鄭成為漢中郡(道、府)附郭首縣,直至1949年12月初。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治設南鄭。建安二十年(215),張魯降于曹魏,復改為漢中郡,仍治南鄭。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由四川北上攻占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南鄭屬蜀漢。蜀漢炎興元年(263年,曹魏景元四年),曹魏滅蜀漢,分益州置梁州,治沔陽。南鄭隸梁州。晉(265~420)。武帝秦始年間,南鄭為梁州及漢中郡治所。太康十年(289)。封陽王之子司馬迪為漢王,改梁州為“漢國”,南鄭隸屬之。成帝咸康中(335~342)。梁州刺史司馬勛分縣城內小城東面三分之一為梁州、漢中郡以及南鄭縣治所,至南北朝的宋、齊、魏都相沿未變。孝武帝寧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楊亮為前秦苻堅戰敗,秦將朱彤占據漢中。南鄭屬前秦。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前秦梁州刺使潘猛棄漢中,奔長安。梁州之地(南鄭隸屬)復歸晉。南北朝(420~589)時,宋、齊沿用晉制,仍置梁州漢中郡,南鄭為州、郡治所。同時,境內僑置秦州的部分郡、縣(宋14郡39縣,齊15郡43縣),梁朝改梁州為后梁州,南鄭屬之。梁武帝天監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南鄭地屬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鄭北部置“武鄉縣”(今漢中市武鄉鎮);延昌中期又分縣西南部為“廉水縣”(在今濂水鄉境內)。均屬褒中郡。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南鄭復入于梁。梁廢“廉水縣”仍入南鄭。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南鄭又入于魏。西魏改武鄉縣為白云縣,廢帝三年(554),改南鄭縣為“光義縣”,移理郡東光義府。北周改漢中郡為漢川郡,南鄭為其屬縣。隋(581~618)。文帝開皇初年,改光義縣為南鄭縣。三年(583)撤銷漢川郡,保留梁州,南鄭為其屬縣。煬帝大業初年廢梁州復置漢川郡,南鄭為郡治,同時并入白云縣。大業八年(612),將縣城遷移故城西南臨漢水(即今漢中市)。唐(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縣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在南鄭縣北部復置白云縣,九年廢入城固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梁州屬山南西道,治南鄭。德宗興元元年(784),改梁州為興元府,轄南鄭縣,并為道、府治所。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南鄭先后屬前蜀、后唐、后蜀,為山南西道和興元府治所。后蜀亡,南鄭歸宋。北宋(960~1127)初年,南鄭為峽西路興元府轄縣,并為路府治所;神宗熙寧五年(1072),劃歸利州路,仍為路、府治所。南宋(1127~1279)。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轄興元府,南鄭縣為府轄縣及路、府治所。于紹興四年(1134)(一說為“光宗紹熙四年”),在縣西南部置“廉水縣”。理宗紹定年間廢,復入南鄭縣。元(1271~1368)。設陜西行中書省,改興元府為興元路。南鄭為路治。此為南鄭縣正式劃歸陜西之始。明(1368~1644)。太祖洪武三年(1370),更興元路為漢中府;九年(1376)改陜西行中書省為陜西承宣布政使司,轄漢中府,南鄭為府治。清(1644~1911)。南鄭屬陜西布政使司漢中府轄縣。中華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道,南鄭為陜西省漢中道治所。17年(1928)撤銷漢中道,南鄭縣直屬省轄。24年(1935)以漢中各縣為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縣城。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6日南鄭解放。南鄭分置為南鄭縣與南鄭市。南鄭縣遷治于漢中城東的十八里鋪,除漢中城及郊區歸南鄭市外,其余集鎮和鄉村仍由南鄭縣轄領。新劃入褒城縣的協稅鎮,時屬陜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后改為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后又先后更名漢中區專員公署、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54年底,將四川通江縣的碑壩區劃歸南鄭縣。1958年底撤銷南鄭縣,轄區全部入漢中市。1961年9月縣市分設,劃漢江以南原南鄭縣轄的冷水、漢山、紅廟、南海、碑壩五區及原褒城縣轄的高臺、新集、黃官三區和原黎坪中心區的部分區域為南鄭新政區。今南鄭縣實為兩省四縣(區)邊緣地區組成的老名新縣,屬陜西省漢中市(地級)轄縣。
南鄭縣
南鄭縣位于陜西省漢中地區南部,地處漢江上游谷地、漢江南岸;地理坐標:北緯32°24'至33°7',東經106°30'至107°22'??h境東鄰城固、西鄉縣,南接四川省通江、南江、旺蒼縣,西連寧強、勉縣,北界漢江與漢中市隔水相望??h城漢山鎮與各地距離:距城固縣城(經漢中)48公里;北距漢中市政府12公里,東北距省會西安472公里。
地貌
南鄭縣是陜南山地(秦巴山地的陜西部分)的組成部分。轄區大部分在米倉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傏厔菽细弑钡?,呈階梯狀。最低處是漢江南岸的大中灘,海拔484米;最高點為川陜界山鐵船山,海拔2468米;相對高差1984米。因受構造、氣候、水文條件等內外力的制約和影響,縣境內地貌輪廓多種多樣。由北向南可依次劃分為河谷階地平原區、米倉山北麓丘陵低山區、米倉山中山區三種地貌區。中山、丘陵區占南鄭縣總面積的88.2%,平原區占11.8%。
氣候
南鄭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由于地理因素、季風環流等影響,氣候具有以下特征:①地處海陸氣候分界處,包括兩個氣候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尤以北亞熱帶氣候特征最為明顯。②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征。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經常有干冷氣流進入,天氣多陰沉,干旱少雨,東北風較多,但風力較弱;時有寒潮侵襲,但氣溫又不至過低。春季是北方干冷氣流與南方濕熱氣流交替的時令,乍寒乍暖,天氣多變,有時“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時則吹黃沙風。夏季東南季風活動頻繁,濕熱氣流進入,雨熱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風;時有干旱發生。秋季北方冷氣團與南方暖氣團相遇,境內往往陰雨連綿,有時整月地皮不干;但有時也出現干旱(俗稱“秋老虎”)天氣。這一特征,是導致秋季日照時數偏少的因素之一。③受地形影響,氣溫、降水垂直差異顯著:米倉山北坡氣溫由北向南遞減;降水則由北向南遞增。④災害性天氣如暴雨、低溫、連陰雨、干旱等頻繁。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境內復雜的地質構造,為多種礦藏的生成提供條件。境內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原料、冶金輔助原料、燃料、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等20個礦種。共有礦床、礦化點、礦點123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3處,礦點56處,礦化點54處,情報點7處。各種礦產分布以碑壩區較集中。
植物資源
南鄭縣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區系組成成分復雜,又具獨特風格,暖溫帶、亞熱帶的植物均可生長。境內已知的經濟價值高的喬木近50科、150余種,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米倉山地區。優勢樹種為松、櫟、樺類,尤以櫟類為代表的闊葉林最多。境內的荒山野嶺及林區的喬木樹下,灌木叢生,種類數量甚多。
動物資源
南鄭縣地當古北界動物區系與東洋界動物區系的交匯處,區系成分具有較明顯的過渡性,即既有東洋界動物種,又有古北界的動物種,并以東洋界動物種占優勢。還有其他一些動物區系的種群在縣內棲居,但無本地特有種。其中有經濟價值高的動物,每年都能提供一定數量的毛皮、藥材及肉食,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同時也有較多的有害動物,尤其是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