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縣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下轄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那曲地區西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與日喀則市交界,東與雙湖縣、申扎縣相連,西與改則縣相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屬高原亞寒帶半干旱季風性氣候和高原寒帶干旱氣候??諝庀”?,多風雪,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150毫米??偯娣e72499.41平方千米,人口31161人(2014年底),下轄1個鎮、13個鄉,77個行政村??h政府駐尼瑪鎮。尼瑪藏語語意為“太陽”。尼瑪縣經濟以牧業為主,是純牧業縣。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48286萬元。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尼瑪縣下轄1個鎮、13個鄉,7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尼瑪鎮。
位置境域
尼瑪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那曲地區西北部,地處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帶,北有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南有岡底斯山。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與日喀則市交界,東與雙湖縣、申扎縣相連,西與改則縣相鄰。東經85°19′-87°76′、北緯30°58′-35°52′??偯娣e72499.4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尼瑪縣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丘陵、平地為主,全縣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北部為幅員遼闊的“無人區”。 尼瑪縣境內主要山峰有藏色崗日、江愛達日那、角木日、崗日伯魯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最高峰藏色崗日,海拔6460米。還有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岡底斯山。
氣候特征
尼瑪縣屬高原亞寒帶半干旱季風型氣候和高原寒帶干旱氣候,其特點為空氣稀薄、降雨量少、日照充足、氣溫低、多風雪,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為150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風、雪、旱災。
水文
尼瑪縣的河流主要有江愛藏布、波倉藏布、達熱藏布,均為內陸河。主要湖泊有當惹雍錯、昂孜錯、布若錯、依布茶卡、當穹錯等,湖面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其中布若錯湖面海拔5158米。 [9-10]
自然資源編輯氣候資源
尼瑪縣內有太陽光伏電站1座,裝機容量15千瓦。
水資源
尼瑪縣水電站屬調節壩后式水電站,水庫總容量3430萬立方米,總裝機容量1260千瓦。[12-13]
生物資源
尼瑪縣是國家級羌塘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瑪 依雪山位于自然保護區的中心,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而珍貴,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雪豹、黑頸鶴、棕熊、雪雞、藏原羚、巖羊、盤羊、斑頭雁、灰鴨、黃鴨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達20余種。 注:圖冊資料來源 [14-15]
礦藏資源
尼瑪縣礦產資源有金、硼砂、堿、鹽、水晶石、銅、鐵等。
人口民族編輯1997年該縣人口3萬。2002年該縣總人口3.50萬,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99.7%。 2009年底該縣總人口為27375人(其中牧業人口26141人)。2014年底該縣共有8635戶31161人,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99%以上。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尼瑪縣經濟以牧業為主。僅南部零星種植青稞、油菜、無根,其余地區均為純牧業區。主要飼養牦牛、山羊、綿羊等。 手工業以加工卡墊和金銀手飾品為主。 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072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5895萬元,第二產業2219萬元,第三產業2606萬元。 2003年尼瑪縣農牧民人均收入達2357元,其中僅養殖白絨山羊的收入就占60%。2012年,尼瑪縣生產總值完成38287.10萬元,同2011年比增長8.2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9091.00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21 .66%;第二產業完成6340.10萬元,同2011年比增長2.25%;第三產業完成22856.00萬元,同2011年比增長17%。農牧民人均純收人實現5725.98元,同2011年比增長17%。財政完成本級組織收人902多萬元。2012年度,全縣牲畜存欄數1007886(頭、只、匹),全縣牧業總產值達1300多萬元。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45811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19.7%。 公共財政預算收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075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25.8%。農牧民收入持續增加,人均純收人達到6535.86元,同2012年比增長14.13%。農牧民銀行儲蓄存款穩步增加,達到7327萬元,年未各項貸款余額達到2.1億元。第一產業完成9439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3.83%, 第二產業完成1.05億元,同2012年比增長65.9%,第三產業完成2.58億元, 同2012年比增長13.12%,產業比為21:23:56,第三產業規模首次超過第一、二產業。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8286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12.6%,牲畜存欄總數達99.65萬頭(只、匹),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2元。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55233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10433萬元、第二產業11286萬元、第三產業33515萬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2.8%、29.17%、15%;本級財政收入1372萬元,比2013年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4.76億元,比2013年增長25%;農牧民人均收入8477元,比2013年增長13%。
第一產業
2002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19萬元,其中農業50萬元,牧業6969萬元。2002年末糧食總產量0.02萬噸,牲畜存欄130.68萬頭(只),肉類總產量4633.37噸,奶類產量2404.31噸,羊毛產量631.58噸。 2002年全縣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5895萬元。 2008年尼瑪縣國土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草場總面積為1.8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1.01億畝,草場承包面積為7756.09萬畝,縣轄13個鄉1個鎮77個村(居)委會,全縣總人口6029戶27375人(其中牧業人口26141人)。截至2008年底全縣總牲畜達117.87萬頭(只、匹),其中牛90917頭,綿羊636574只,山羊437984只,馬7954匹,是一個牲畜超百萬頭(只、匹)的甲級牧業大縣。 2012年尼瑪縣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9091.00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21 .66%。2012年度,全縣牲畜存欄數1007886(頭、只、匹),全縣牧業總產值達1300多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人實現5725.98元,同2011年比增長17%。 2013年全縣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9439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3.83%。 2014年全縣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10433萬元,比2013年增長2.8%。 2015年第二季度尼瑪縣接羔育幼中應生461041頭、只(匹),已生338550只,成活302171只,成活率89.25﹪,與2014年同期相比成活率上升13.25﹪。2015年二季度全縣年初牲畜存欄共951009頭只(匹),二季度成畜死亡總數為12883頭只(匹),死亡率1.35﹪,死亡率比2014年同期下降1.86﹪。
第二產業
2002年全縣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2219萬元,工業總產值1747萬元。該縣貿易公司主要經營副食、百貨、五金、交電、畜產品等300余種,年銷售額1924.4萬元。 2012年全縣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6340.10萬元,同2011年比增長 2.25%。 2013年全縣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1.05億元,同2012年比增長65.9%。 2014年全縣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共11286萬元,比2013年增長29.17%。
第三產業
2002年全縣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2606萬元。 2012年全縣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22856.00萬元,同2011年比增長17%。 2013年全縣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2.58億元, 同2012年比增長13.12%。 2014年全縣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共33515萬元,比2013年增長15%。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生活
2010年村村通電視、通廣播的目標已全面實現,尼瑪縣城有廣播電視轉播臺1個,14個鄉(鎮)77個村(居)委會均建立有衛星廣播電視接收站,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建設的文化活動中心、尼瑪縣廣電中心豐富了該縣干部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
教育事業
截至1998年,該縣有小學16所,其中公辦小學6所,希望小學1所,民辦小學9所。在校生1195人。 截至2010年底,該縣共有17所學校,其中小學15所,初中1所,幼兒園1所,小學在校生293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6%,初中在校生1464 人,入學率達到96%。初級職業學校在校生180人,幼兒園入園孩子50人。全縣教師人數達到284人,其中,中學教師107人,小學教師159人,職校教師6人,幼兒園教師12人。
醫療衛生
截至1998年,尼瑪縣醫療機構有人民醫院、藏醫院及15個鄉衛生所。各種疫苗接種率99%。 截至2010年底,尼瑪縣有醫院16所,其中14個鄉級衛生院,醫務人員163人(其中鄉級醫生49人,村醫務人員92人),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鄉(鎮)覆蓋率達100%,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接種率達到98%以上,農牧區醫療鄉村覆蓋率為100%,農牧民參合率預計為99%。五項保險參保人數為2573人,參保率為100%。
交通編輯尼瑪縣境內在1951年前無公路。2013年全縣鄉鄉均通公路。黑(那曲)阿(獅泉河)公路貫穿縣境。 境內主要干線公路區道301線(安獅公路)由安多經尼瑪縣、洞措、改則、革吉至獅泉河鎮,全長1338千米,其中洞措、改則、革吉至獅泉河鎮的633千米為“國獅公路”的西段。 1980年安獅公路建成通車,長期以來未投入資金進行整治改造,但四季能基本通車。該路段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區道205線全線基本為自然路,能保持季節性通車,由那曲地區尼瑪縣至日喀則與那曲交界的桑桑鎮,全長512千米,途徑尼瑪縣、當若雍措湖、甲果鄉、桑桑鎮。全線平均海拔約4700米,多處于平原微丘區,地質狀況十分復雜,公路大部分分布在唐古拉山脈下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島狀凍土區和季節凍土區,是那曲地區與日喀則地區人員、物資輸送的主要通道之一。
歷史文化編輯古象雄文明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還未崛起之前的名稱,它分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別為以西藏阿里地區扎達縣穹隆銀城、那曲地區尼瑪縣當惹瓊宗、昌都市丁青縣瓊波孜珠山為中心的歷史疆域。象雄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十字樞紐和交通要塞,其創造的古象雄文明,既是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根源,更是中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遠古起源之一。 象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有著獨特的象雄文。 古象雄文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
古象雄佛法
起源一萬八千多年前,王宮位于尼瑪縣文布鄉窮宗的古象雄王朝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簡稱“本教”)。古象雄佛法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尼瑪縣文布鄉窮宗所傳的如來正法,尼瑪縣成了古象雄佛法的發祥地。雍仲本教的《甘珠爾》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 “雍仲本教” 創造了很多個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禮儀規范、天文歷算、藏醫、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繪畫藝術等。 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歷史考古發現,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尼瑪人民乃至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也是尼瑪乃至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研究2013年7月,發源于尼瑪縣文布鄉窮宗的“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民風習俗編輯祈福方式
尼瑪縣藏民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使用轉經筒等本教遺俗。
磕長頭
磕長頭,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尼瑪縣藏民磕長頭形式主要有如下三種:1、于行進中磕長頭尼瑪信徒們遵循這樣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念念有詞,多為誦六字真言,讀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寶言”(似漢地佛教徒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后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后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在此過程中,口與手并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2、原地磕長頭于殿堂之內或外圍,尼瑪教徒們與信徒們身前鋪一毯,原地不斷磕長頭,只是不行步,余者與行進中的磕長頭一樣,或還愿,或祈求保佑,賜福免災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猶入無人之境;教徒們認為在修行中,一個人至少要磕一萬次。叩頭時赤腳,這樣才表示虔誠。3、朝拜尼瑪教徒們與信徒們圍繞著寺廟,依順時針方向自寺院正門開始,面向寺廟側向行進磕頭,亦是三步一磕,繞寺而行;或側向寺廟,向前叩進,亦為三步一磕,口誦六字真言。
賽馬節
賽馬節,藏語叫“達窮”,是藏北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公歷8月1日 舉行,為期5至15天不等。 賽馬節之前,尼瑪縣方圓幾百千米各鄉各地的牧民們便帶著帳篷,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佩戴齊各自最值得炫耀的珠寶飾物,從草原上踏歌而來,在賽馬會場四周搭起帳篷,舉行物資交流、文藝匯演和各種民間體育如拔河、跳遠、抱石頭等以及與宗教有關的活動。尼瑪縣賽馬節賽程長短不一,多在十千米左右。按選手年齡還分有兒童、成人等種類,按比賽內容則分為馬上射箭、打靶、競技,短道沖刺,馬上拾哈達、獻青稞酒等,有時還包括有類似于盛裝舞步的走馬賽。賽馬活動名目繁多、新穎有趣。賽馬沒有嚴格劃一的裁判制度,形式較為自由,帶有濃厚的表演意味。但奪冠馬的名字卻會迅速傳遍草原,名聲甚至遠遠超出其主人。 注:圖冊資料來源
特色特產編輯雪蓮花
尼瑪雪蓮花生長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雪山雪線附近,耐低溫抗風寒,花像蓮蓬座子,頂形似蓮花,故得名雪蓮花。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有除寒化痰、壯陽補血、溫暖子宮等功能。
雪雞
雪雞雞形目,雉科,鳥類,多棲息活動于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雪線”附近,故稱“雪雞”。肉可食用、入藥,有極高的經濟和科研價值。[35-36]
金銀器
金銀器是西藏傳統的工藝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金銀器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裝飾品,如鐲子、戒指、項鏈、頭飾、胸飾、刀鞘及鼻煙壺上的裝飾等;一類是生活用品,如酒壺、酒杯、勺、筷、碗、盤等。有的以純金、銀制作,有的以金、銀鑲嵌、包裹。尼瑪縣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在金銀器上做出各種圖案,玲瓏剔透,精致細膩,龍鳳虎獅,維妙維肖。
風景名勝編輯達果雪山
尼瑪縣境內的達果雪山,傳說是古象雄諸神的的聚集處,也是 象雄地三百六十座山峰的主脈,達果雪山下的當惹雍又是藏區三大雍湖之一,被人們奉為神山圣湖。依附于此湖的湖仙名叫錯門列吉旺姆切,是一百八十條江河、一百八十個湖泊的主仙。該湖上圓中細下部長,四面群山,溪流注入湖中,四邊有四口泉池。東邊的當惹瓊宗傳說是古象雄王國立木國王的王宮遺址,也是修持明咒的塔米太格大師的靜修地,還是北藏伏經掘出地,在巖上有許多字母和掌印等天然痕跡。常以“上部的崗底斯和瑪旁雍湖,中部的達果雪山和當惹雍錯湖,下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和納木錯”相稱,并列為西藏的三大名山圣湖。 注:圖冊資料來源
當惹雍錯
當惹雍錯是雍仲本教徒心目中的神湖,位于西藏自治區那 曲地區尼瑪縣文布鄉一個深陷的湖盆底部,與當窮錯毗鄰。當窮錯與當惹雍錯是在同一個湖盆之內,湖水未枯以前本是同一湖泊。這正是當窮錯名字的來歷,藏語里當窮錯即小的當惹雍錯之意。據說此湖在一天之中能變換三種顏色。湖東岸是連綿不斷的褚紅色山壁,清晰地記錄了當惹雍錯湖水一次次下降的歷史,被湖水沖刷而成的階梯從湖畔山頂一圈又一圈地一直環繞到湖濱。當惹雍錯為南北走向,形如鞋底的大湖泊,三面環山。唯南岸達爾果山東側有一缺口。達爾果山一列七峰,山體黝黑,頂覆白雪,形狀酷似7座整齊排列的金字塔。它和當惹雍錯一起被本教徒奉為神的圣地。湖邊的玉本寺是一座建于懸崖山洞的寺廟,據說為本教最古老的寺廟。 注:圖冊資料來源[9-10]
榮瑪溫泉
榮瑪在藏語里是“紅色峽谷”的意思。榮瑪溫泉地處那曲地區尼瑪縣 榮瑪鄉,離榮瑪鄉政府約5千米,處在一條峽谷里,峽谷兩邊的山體呈絳紅色。溫泉有三層:第一層是一片平整的沙地,旁邊有一個近200平米的淺水塘,里面有數不清的泉眼“咕咕”往外冒。水塘靠里的山腳下,有兩個碎石堆成的經塔,上面掛有經幡。水塘右邊,鐘乳石積成如山,有泉眼外溢泉水,水塘右上角,有一個地洞,水塘多余的水就是從這里溢進了地道,流進下面的小河里。第二層有一些泉眼,每一處泉眼也足夠聚水成池。這些泉眼比起上面的泉塘來,明顯要久遠一些,鐘乳石結實而高大,呈現出不同的形狀。第三層在小河邊,高大的鐘乳石形成了假山。河水在假山洞里穿進穿出,在洞口河水中有兩處泉眼噴涌而出。 注:圖冊資料來源
古象雄王國遺址
象雄王國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一萬八千年前。 古象雄王國的疆域西起今阿里地區的岡仁波齊(上象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扎一帶(中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一帶(下象雄)。 象雄王宮建在當惹雍錯湖東岸邊,位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尼瑪縣文布鄉窮宗。
加林山巖畫
尼瑪境內的絨瑪一帶的山上有很多遠古時代留存下來的巖畫, 尤以榮瑪鄉的加林山上的巖畫最為著名,巖畫內容以牛、羊、馬、野牛等為主,畫風簡樸,色彩明快鮮艷 。隨著季節及時間的變化,許多石頭會呈現出不同的圖畫。此地還有一數百平方米的溫泉,熱氣終年蒸發不息,泉水高低錯落,汩汩熱流可以治療關節炎和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