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縣 江西贛州市轄縣,三國孫吳嘉禾五年(236)建縣。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貢江上游。東、西、北三面環山,自北向南傾斜。東鄰撫州市廣昌縣和石城縣,南接瑞金市、西南接于都縣,西接興國縣,西北接永豐縣,北毗樂安縣、宜黃縣,東北接南豐。全縣國土總面積4053.16平方千米,轄24個鄉鎮,325個村(居)委會,總人口為790829人(2012年)。
寧都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資源和農業大縣,翠微峰風景區尤為著名。
縣城距省會南昌市324公里,至贛州市區162公里,319國道,濟廣高速,泉南高速公路和5條省道過境。梅江、琴江直通全境。年降水量1588毫米。年均溫18.3℃。礦藏有螢石、鈾、鐵等。自古享有“贛南糧倉”之譽,農業主產水稻。森林覆蓋率達71%,是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范縣之一。歷史沿革
編輯
先秦
考古資料證明,在原始社會晚期,
寧都縣寧都已有人類居住。
春秋屬吳國,戰國初屬越。后楚滅越,全境屬楚。
秦漢
秦統一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寧都屬九江郡南壄縣。
西漢屬豫章郡。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雩都縣,寧都為雩都縣地。
三國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析廬陵等縣置屬廬陵郡,雩都屬之。
吳嘉禾五年(236),孫權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縣,寧都首次設立行政單位。屬廬陵郡南部都尉轄制,又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后改為揭陽。
晉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陽都為寧都(因境內有太平里,以安寧之意而名為寧都)。此為“寧都”縣名之始。遷縣治于陽田營(今石上鎮王田營村)。
太康三年(282)改南部都尉為南康郡(治雩都)。
東晉永和五年(349),南康郡移治贛縣(今贛州)。寧都隸之。
南朝·
宋永初元年(420)改南康郡為南康國。寧都隸之。
大明五年(461),析寧都虔化屯(今東山壩鎮大布村)置虔化縣(舊志載:縣西五里有石狀如虎,傳由虎化為石?;閮次?,改為虔,故名虔化,縣以此得村名),并屬南康國。
齊永明元年(483)南康國復為南康郡。寧都、虔化均屬南康郡。
隋
開皇九年(589)滅陳,改南康郡為虔州。虔化并入寧都,隸虔州。
開皇十三年,陂陽縣(今石城縣西)并入寧都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寧都為虔化縣,隸屬如前。遷縣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鎮)。
唐
武德五年(622),虔化屬洪州總管府虔州。
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虔化屬江南道虔州。
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為東西道。虔化屬江南西道虔州。
元和六年(811),升虔州為上州,虔化為上縣。
咸通七年(866),升虔州為節鎮,號百勝軍。虔化隸之。
五代十國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析虔化之石城場置石城縣。
宋
至道三年(997),分天下為十五路。虔化屬江南路虔州。
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路。虔化屬江南西路虔州。
大觀元年(1107),升虔州為望郡,虔化為上縣。
紹興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為贛州,虔化為寧都。
元
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中書省,改贛州為路。寧都屬贛州路。
元貞元年(1295)十一月,升寧都縣為州,轄石城縣,屬贛州路。
明
洪武二年(1369),改贛州路為府,改寧都州為寧都縣。建立里甲制度,寧都縣下設清泰鄉、太平鄉、懷德鄉(俗稱“上三鄉")、安福鄉、仁義鄉、陂陽鄉(俗稱“下三鄉")等6鄉,下轄45個里,8個團(里與團平級),61個都。
洪武九年(1376),寧都縣屬江西布政使司贛州府。
清
清初沿明制,仍設6個鄉,其中改陂陽鄉為平陽鄉。
乾隆十九年(1754),升寧都縣為直隸州,轄瑞金、石城二縣。
民國
二年(1913),寧都復改為縣。
三年(1914),全國行政區劃設省、道、縣三級。江西設四道,寧都縣屬贛南道。
十五年(1926),廢道,寧都縣直屬江西省政府。
1929年,寧都為中央蘇區屬縣。
1931年9月,寧都縣分為寧都、彭湃兩縣。
1932年2月,寧都、彭湃兩縣復并為寧都縣。
1933年1月8日,趙博生在南城金溪黃獅渡戰役犧牲。同月13日,為紀念趙博生,寧都縣改為博生縣。
1933年7月,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關于重新劃分行政區劃的決定》,寧都分為博生、洛口、長勝三縣。隸屬如前。
二十三年(1934)十月,紅軍長征北上抗日,仍為寧都縣,屬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區,并為專署駐地。
二十四年(1935)四月,江西省政府將全省改劃為八個行政區,寧都屬第八行政區,仍為專署駐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寧都縣城。29日成立寧都縣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決定設瑞金分區,后未成立,改為寧都分區(1951年6月改稱寧都專區)。寧都縣隸之,并為專署駐地。
1952年8月29日,撤銷寧都專區,并入贛州專區。寧都縣屬贛州專區。
1954年6月,改贛州專區為贛南行政區。寧都縣隸之。
1964年5月,改贛南行政區為贛州專區,1971年2月改稱贛州地區。寧都縣隸之。
1984年,設立員布鄉。
1987年4月5日,青塘鄉、長勝鄉、黃陂鄉改設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
1988年12月10日,撤銷劉坑鄉,其行政區域劃歸梅江鎮管轄。
1995年9月29日,撤銷固村鄉、賴村鄉,設立固村鎮、賴村鎮。
1997年1月14日,撤銷石上鄉、東山壩鄉,設立石上鎮、東山壩鎮。
1998年4月7日,梅江鎮析置劉坑鄉,鄉政府駐劉坑村。
1998年8月5日,撤銷洛口鄉,設立洛口鎮。
1999年7月1日,改贛州地區為贛州市,寧都縣隸之。
2000年6月27日,撤銷小布鄉,設立小布鎮。
2001年10月20日,撤銷員布鄉,劃歸洛口鎮;撤銷劉坑鄉,劃歸梅江鎮;撤銷黃石鄉、田頭鄉,設立黃石鎮、田頭鎮。
區劃
編輯
寧都縣版圖面積居江西省第三,贛州市第一位。全縣轄12個鎮、12個鄉:梅江鎮、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固村鎮、賴村鎮、石上鎮、東山壩鎮、洛口鎮、小布鎮、黃石鎮、田頭鎮、竹笮鄉、對坊鄉、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安福鄉、東韶鄉、肖田鄉、釣峰鄉、大沽鄉、蔡江鄉。共有20個居委會、299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編輯
地理區位
寧都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東與石城、廣昌縣交界,南與瑞金市、于都縣為鄰,西與興國、永豐縣相連,北與樂安、宜黃、南豐3縣接壤。其南北長117.2公里,東西寬61公里,總面積4053.16平方公里。2003年,全縣有耕地面積58.48萬畝,林業用地440.1萬畝,水面23萬畝??h城距省會南昌324公里,至贛州市162公里。
地質構造
寧都縣
寧都縣全境地質構造較復雜,褶皺、斷層、隆起、凹陷均有。地質基礎系古生代震旦紀的淺變質巖構成。已出露的地層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以震旦系、白堊系為主。巖石主要有花崗巖、變質巖、紫色頁巖、粉砂巖,以花崗巖居多。
氣候特征
寧都縣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無霜期長,適宜于亞熱帶作物的正常生長。
四季變化
冬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入冬,寧都在蒙古冷高壓東南側,因而多吹北風或東北風。這期間,有寒潮侵襲,并伴有霜、雪、冰凍天氣。正常年份是:前冬冷晴多嚴霜,天氣干燥;后冬則多雨雪,天氣陰寒。俗話說“三九、四九,相見不出手”。又說:“大寒、小寒,滴水成團”。1月中旬至2月中旬,是全年最冷的時節,大雪、凍雨多發生在這個時期。
春季3月中、下旬入春,蒙古冷高壓強度逐漸減弱,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靠近縣境,氣溫漸升,雨日漸多,有“春雨連綿”、“春無三日晴”之說。但前期氣溫仍然較低,常有較強的冷空氣影響,有時天氣較冷,俗語說“清明谷雨,凍死老虎”。后期是南北氣團在縣境互相推移的時節,降水強度大,且較為集中,常有暴雨發生,使江河水位陡漲,山洪暴發,這是寧都的汛期,常有雷雨或冰雹。
夏季5月下旬入夏,汛期過后,進入盛夏。由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天氣炎熱。又因地處高壓北緣,故多吹南風或西南風。有“小署南風十八天”之說。當副高壓加強或減弱階段,容易形成熱雷雨天氣。這種熱雷雨,多發生在午后或傍晚,且地方性明顯,有“夏雨隔堵墻,淋女不淋娘”之說。這時期,常有臺風影響縣境,有降水、降溫、大風、暴雨現象出現。
秋季 9月下旬入秋,處署過后,夏季風減弱,但氣溫仍高,俗稱“秋老虎”。不過這時的熱與前不同,所謂“白露秋分節,夜寒白天熱”。即白天雖熱,入夜轉涼,秋意漸濃。這時期,地面至中低空為冷性高壓控制,中高空則仍為暖性高壓影響,從地面至高空均為高壓,且下冷上暖,氣層穩定度大,不容易形成云雨,大部分年份天氣晴朗。晚秋時節,有“小陽春”天氣促使草木開花,甚至結果。
氣溫、霜凍情況
氣溫年平均氣溫在14至19℃之間。北部山區低,南部丘陵、河谷地區高。黃石、賴村的梅江河谷和固村盆地是兩個平均氣溫高值區,在19℃以上。北部的肖田、郎際年平均氣溫僅在14℃。極端氣溫也是南部高、北部低。極端最高氣溫南北相差較小,而極端最低氣溫相差較大。
月平均氣溫,12月至2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其中一月氣溫最低。從3月開始有連續9個月的時間,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上,其中7月氣溫最高。
據縣城穩定通過10至20℃,保證率80%的起訖日期:10℃最初出現在3月25日,20℃最終出現在9月28日,歷時187天,總積溫4723.5 ℃。
降水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間。大致北部多,南部少,東部多,西部少。
4至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70%,比重較大。
若超過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為特大水年。自1939年以來,有1944、1948、1954、1959、1962、1968六年為特大水年。大的洪澇災害出現在這些年份。
若低于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為枯水年。自1939年以來,有1940、1943、1951、1963、1971五年為枯水年。較嚴重的干旱均發生在這些年份。
7至9月降水量與4至6月降水量相比,明顯減少。這一時期,容易形成伏、秋旱。
10至12月降水量最少。1至3月降水量次于7至9月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6毫米,最多的為1997年,達2791毫米,最少的為2003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數與無降水日數之比為18:20,相差不大,農諺謂:“有多少晴天就有多少雨天”。1939年以來,日雨量最大的是1959年6月18日和1984年6月1日都為218.1毫米。
日照:多年平均日照1938.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太陽輻射的年平均總量為112189.9卡/平方厘米。
無霜期:縣城無霜期多年平均值為279天。最長為319天,最短為224天。
平均初霜日期為11月30日。最早的初霜日期是11月5日,最晚的是次年1月3日。
平均終霜日期為2月22日。最早的終霜日期是1月16日,最晚的是3月28日。
初、終霜間隔天數(有霜日期)多年平均為85天。最天128天,最短32天。
縣北部初霜早,終霜晚,霜期較南部長,無霜期較南部短。根據縣氣象局觀測記錄:山頂出現霜的次數較少,山間盆地出現霜的次數較多,俗說:“雪上高山,霜打洼地”。
自然資源
編輯
寧都縣自然資源豐富,遍布全縣各地,有植物、動物、礦物、太陽能、地熱等主要自然資源。硫鐵礦儲量與開采價值居華東地區之首,鋰輝礦為全國三大采礦點之一,鈾礦儲量大,稀土資源非常豐富。
植物資源
寧都縣野生藥用植物共有235種,其中歷史較長比較重要的有:綿茵陳、金銀花、黃枝子、香附子、車前子、金櫻子、何首烏、野百合、野木瓜、石菖蒲、蘆根、勾藤、芙蓉、辛荑、芍藥、五加皮、野山楂、烏藥、海桐、麥冬、厚樸、大薊、夏枯草、鳳尾草、馬齒莧、半邊蓮、牛膝、金錢草、益母草、算盤子、野菊花、鴨舌草、酢漿草、魚醒草、旱蓮草、千里光、白花蛇舌草、蛤蟆藤、白馬骨、八角蓮、七葉一枝花、十大功勞、天南星、野黨參、四葉參、青木香、淫羊藿、享氏線蕨、三葉木通等多種。
寧都綿茵陳有悠久的歷史,素以量多、質好取勝,尤以石榴排一帶產品更佳。遠在清朝末葉,暢銷閩、粵、南洋各地。后因天然植物長期遭到破壞,產量銳減。
野生木本油料植物共有30多種,比較重要的有:木梓(油茶)、山雞椒(果實叫山蒼子)、黃樟、紅脈鉤樟、大葉鉤樟、烏桕、山桐子、白烏桕等,尤以木樟為大宗,大沽鄉油茶最多,素有“寧都油庫”之稱。
木本植物以松、杉、竹為主的木本植物共有90多種,其中較珍貴的木本植物有30多種,屬國家保護的有銀杏、香果樹、花櫚木、水杉、紅楝子、銀鐘樹、半楓荷、野山茶等13種,主要分布在北部凌云山區和小布鉤刀咀一帶。小布池邊有兩棵百余年的銀杏,鉤刀咀有香果樹多株。這兩種樹,世界其它國家已屬罕見。
此外,還有纖維植物、觀賞植物、淀粉植物、栲膠植物、飲料植物、殺蟲植物、單寧植物、橡膠植物等8類,計72種。
動物資源
鳥類主要有喜鵲(鴉鵲)、烏春、鷓鴣、斑鳩(督鴣鴣)、鴝鵒(八哥、烏翼子)、布谷鳥(杜鵑、杜宇、子規)、畫眉、鷹、鷂、鶴、麻雀、云雀、雉(野雞、雉雞)、竹雞、禾雞、烏鴉、野鴨、貓頭鷹、猴面鷹、夜哀子、啄木鳥、壽帶鳥、翠鳥、白頭翁、蠟咀等。六十年代以來,農作物普遍施用劇毒農藥,許多山禽亦被毒死,加之大量人工捕殺,鷹、鷂等下降率尤為明顯。
獸類主要有狐貍、黃麂、野豬、雞狼(俗稱黃鼠狼)、山兔、野貓、狼、豹、水獺、刺猬、竹貍、穿山甲、獐子等。七十年代末,在縣東北山區,還發現華南虎、野牛、野馬(蘇門羚)、金貓、小靈貓、大靈貓(九節貍)。
由于毀林和捕殺嚴重,野獸品種數量日益減少。如:獐、鹿等,已多年無人發現。
魚類除人工放養的鯇(草魚)、鰱、鳙、鯉、青、鯽、鲴魚等傳統品種外,非人工放養的主要有鱉、鱔、鰍、河鯉、石鯇、蝦、鰷、鐒鈹、鯰、鰻、鱖、娃娃魚等20多種。五十年代末以來,由于過量捕撈、電觸、爆炸、藥毒情況嚴重,江河水域的魚越來越少。
蟲類益蟲主要有蜘蛛、螞蟻、蜻蜓、臭大姐、螳螂等??扇胨幍挠忻鄯?、蚯蚓、斑螫、蜈蚣、蛇、蝎、蠶、蟬、水蛭(螞蝗)、蟾蜍等。
除上述四類外,還有青蛙(田雞)、石雞(石蟲另)、蝙蝠、蟹、蚌、螺等多種。
水資源
發源于寧都北部的梅江河自北向南流經11個鄉鎮,河道全長145公里,流域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是贛江流域面積最廣、長度最長、徑流量最大的支流。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優美的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71.3%,是全國首批100個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之一。境內有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翠微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凌云山、大龍山等,有大型水庫——團結水庫,小二型以上水庫114座,大小河流638條。
地熱資源
寧都主要有兩條地熱帶,一條由興國至青塘過信豐;一條由肖田、湛田至瑞金過尋烏?,F有溫泉池三個(湛田、石上、肖田、青塘)。熱水平均溫度為30~40℃。平均水量為每秒1~2公升,按熱量計算,全年熱能資源為39×103千卡。相當于煤炭3500大卡/公斤的114.3噸煤。湛田李村溫泉,溫度高(出口水溫為55℃),流量大(日流量200立方米左右),適宜開發利用。
太陽能資源
寧都縣內太陽的年總輻射量年平方厘米為112.19千卡,平均每天可達488.9千卡/cm2月,最低的二月份,月平方厘米其值亦有5.9千卡。4~10月平均月平方厘米都在8千卡以上。
礦產資源
寧都縣內已經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鎢、煤、鐵、石灰石、硫、螢石礦、高嶺土、硅石、云母、稀土、鈷土、鈾、錳、綠柱石、重晶石、鉛、鋅、鈦、磷、銅、鉀長石、鉬、錫等22種。這些礦分布在青塘、賴村、安福、東山壩、石上、會同、固厚、固村、黃陂、釣峰、長勝、黃石等地。
鎢分布于安福廖坑、青塘白石坳、坎田、大沽南林。廖坑礦藏分布范圍較廣,
礦產資源(2張)
東西長3000余米,南北寬1000余米,面積約三平方公里。大小礦脈約30~40條。類型為高溫熱液石英大脈型黑鎢礦及少量殘積坡積砂礦藏。含量一般為0.02~0.03%,最高達0.22%。青塘白石坳礦,位于燕山期花崗巖株與石炭系紀灰巖的接觸變質帶上。類型:白石坳地帶為砂卡巖型白鎢礦。獅吼山、赤水至山峰仙等處均為含鎢石英脈型黑鎢礦。
硫鐵礦分布在青塘打山嶺、杜彎背、和尚腦、獅吼山、茶山崗、麻齊湖一帶。礦化面積5.14平方公里。礦體以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為主。主要賦存于石炭系地層中。礦物組合有: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銅蘭、輝銅礦、毒砂、閃鋅礦和方鉛礦等。類型屬高熱液接觸交代礦藏。礦石品質優良。
煤主要分布在青塘、賴村、黃貫等地。礦點很多,儲量豐富。煤質為無煙煤,賦存于石炭系梓山組地層中。煤層不穩定,變化較大,且常為斷層所破壞。黃貫煤礦從蓮花山至五羅
翠微峰&棋山麓,縱貫兩山,共有四平方公里含煤面積。
石灰石分布于青塘、黃貫、賴村等地。有的整座山都是。僅黃貫后山塘口一處石灰石儲量就達100萬噸以上。
鐵礦石主要產于青塘獅吼山、劉坑燕子巖、田頭牛欄洞、長勝尼姑山、固厚蜀田和鐵樹坳、東韶漳灌、肖田美佳山、東山壩等地。但礦石品位不高。
螢石礦分布在劉坑、會同、石上、東山壩、黃石、洛口、黃陂、釣峰等8個公社。據鉆探資料表明,從黃石的山梓至肖田的小吟都延伸螢石礦脈,全縣螢石蘊藏量估計可達百萬噸。
綠柱石黃陂、小布、釣峰、廖坑等地均有分布。凡縣內有花崗巖、云母巖的地方都發現有此種礦物。多呈綠色,也有無色、藍色、黃色或粉紅色的。呈六棱柱形,有玻璃光澤,硬度大,可用以提煉鈹及其化合物。
其它礦物(1)大理石分布在青塘、賴村、肖田等地。紋理有土黃、黑色、灰白、紅色數種。目前尚未大量開采。
(2)建筑石料有小布花崗巖,灰白中夾雜黑星點,質地堅硬、美觀;赭紅石,產于石上蓮湖,梅江河東及梅江下游兩岸。開采量較大,多用于建橋、建房。
(3)磨刀石產于青塘老埠磨刀坳、固厚蜀田一帶,細嫩多漿。
人口民族
編輯
2012年末,寧都縣總人口為790829人,同比增長0.46%,其中非農業人口136187人,占總人口的17.22%??側丝谥?,男性417991人,女性372838人。全年出生人口14480人,死亡人口8833人。戶口遷入人口3501人,遷出人口5494人。寧都共有450個姓氏,其中130多個屬客家,而全縣約4500多個村莊,其中由“老客”始建和擴建的村莊就有3700多個,占全縣總村數的85%。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交通運輸
編輯
寧都縣全縣有公路493條,計2236公里,80%的縣鄉公路通水泥路。穿境而過的319國道,G35濟廣高速(鷹瑞段)和G72泉南高速(石吉段)已正式建成通車。2009年農村公路改造完成水泥路218.6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39個,大沽至長告紅色旅游公路、肖田至隘上段省道改建基本完工。 2013年昌寧(南昌-寧都)高速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5年底建成通車。2014年寧定(寧都-定南)高速,廣吉(廣昌-寧都-吉安)高速即然動工建設,分別于2016年底,2017年底建成通車。屆時,寧都將形成一個高速井字框架。另外規劃中的鷹梅鐵路于2013重新啟動前期工作。當南昌至寧都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工時,寧都至定南高速公路又開工了,在蛇形排至小布公路建成通車之際,境內G356、G236國道升級改造和昌廈公路維修工程快速推進。全縣交通項目完成建設投資5.8億元,是上年的2.3倍,其中縣財政配套資金3.92億元;實施國、省、縣道改造項目12個,累計新開工二級公路建設里程居全省第一。
經濟概況
編輯
寧都是農業大縣和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2008年有貧困人口2.73萬。寧都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贛南糧倉”之稱,年產糧食30萬噸以上,2004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大縣。2012年實
寧都縣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1.47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關口,總量處于贛州市第一方陣,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54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40.29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36.64億元,增長10.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4.18:39.71:36.11。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56.44億元,比2011年增長11.2%,占GDP比重達55.62%。人均GDP為12685.9元/人,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0.1%。
寧都是新產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形成了優質稻、臍橙、黃雞、加工型紅薯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蘑菇、席草、蠶桑、茶葉、白蓮五個區域特色產業。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紅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產加工基地。
農業生產
寧都縣現有耕地76萬畝,年產糧食8億斤以上,占贛南總產的五分之一,自古就有“縱使三年兩不收,仍有米谷下贛州”之稱,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形成了水稻、黃雞、果業、蘑菇、油茶等農業主導產業和茶葉、煙葉、席草、白蓮、花卉、苗木等區域特色產業。寧都不僅是贛南“糧庫”,還是資源“寶庫”。全縣有林地450余萬畝,居全省第二。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琴江細鱗斜頜鲴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四大家魚”良種繁殖場晉升為省級水產良種場,被評為全省漁業工作先進縣。“寧都黃雞”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韶琳茶葉”被認定為江西省著名商標。農民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穩固,寧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21家,新增16家;農業龍頭企業103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
農業生產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3494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種植業生產特色明顯。農業產值116442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5.9%,糧食總產量7.2億斤,同比增長7.7%。蘑菇種植面積達200萬平方米,新開發果園1.1萬畝,成為全市第四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標準化基地縣。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全縣 “一村一品”專業村161個。形成以糧食生產為主,特色農業異軍突起的格局。林業生產穩定。2007年,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2000公頃,同比增長4.2%,零星(四旁)植樹251.9萬株,全縣森林覆率68.1%。畜牧業生產平穩。2007年,全縣畜牧業產值83572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1%。家禽出籠35.4萬百羽,同比增長25.5%;肉用兔出欄8.2萬只,同比增長12.3%,生豬出欄、生豬存欄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漁業生產快速發展。2007年,全縣漁業產值2324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4% ;全年水產品產量23402噸,增長19.4%。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2007年,整合各類資金2300多萬元用于新農村建設,全縣共安排建設點269個,覆蓋農戶1.2萬戶、人口4.5萬人。硬化主干道150公理,硬化村道154公理,改水6500余戶,改廁6300余戶。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0.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0.9%,被評為全省農機十強縣。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四無”水電站清理工作扎實有效,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在完成上年15座的基礎上又新開工15座。造地增糧工程順利實施,石梅國家水保重點工程通過上級驗收。
2009年預計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7.8億元,同比增長3.6%。種植業擴面增產,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04萬畝,比上年增加0.4萬畝,總產達8.1億斤,同比增長4.5%;加工甜橙開發建設連片100畝以上基地36個,完成整地2.8萬畝,開發面積在全市遙遙領先。養殖業穩步發展,寧都黃雞出籠3460萬羽,同比增長10.6%;生豬出欄20.85萬頭,同比增長0.2%;水產品總量2.56萬噸,同比增長5.9%?;A設施逐步夯實,完成1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標準良田、“四大家魚養殖場”、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相繼啟動。
工業發展
寧都縣工業方面,依托新中勝、鋰電新材料兩個省級產業基地,全力發展礦產加工、電子家電、輕紡服裝、食品加工和門業、文化創意、物流“4+3”產業,致力打造5個年產值超50億元產業集群。城市建設方面,圍繞“依山傍水、山環水繞、濱江園林”生態城定位,加快推進永寧新城和龍溪灣新區建設,致力打造贛州衛星城市。農業產業方面,大力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擁有產值超億元的農業產業7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家。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已經建成濟廣、泉南兩條高速公路,正在推進昌樂寧于高速、鷹梅鐵路、吉建客運鐵路、蒙吉煤運通道至福建泉州連接線建設,將形成“三縱三橫”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絡,奠定重要的區域交通樞紐地位。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9.5億元,財政總收入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78億元,500萬元以上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5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40元。 201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9億元、增加值15.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4%、13.68%(可比價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5.18%,比2011年提高2.6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
寧都縣翠微廣場水東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新中勝產業基地三條主干道建成貫通,萬畝工業園區框架基本成型;新規劃的鋰電新材料產業基地和青塘化工園區征地拆遷、場地平整工作正式啟動。被確定為省級鋰電新材料產業基地,縣工業園區被批準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門業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天誠氟化工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簽約入園。2012年,園區全部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58億元、工業增加值11.91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20.25%、15.25%(可比價增長)。
蘇區振興
(2014年)4月18日,記者從市水利局獲悉,水利部下發了《水利部對口支援江西省寧都縣振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3-2020年)》(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戰略部署,加快寧都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力爭到2020年,通過實施十大水利工程,從根本上扭轉寧都縣水利建設嚴重滯后的局面,為寧都縣人民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提供水利保障。同時,進一步深化水利改革,不斷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加快水利行業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寧都社會和諧發展、安定有序。
據了解,這十大水利工程包括:寧都縣城市防洪工程,永寧水利樞紐工程,石板排洪渠,團結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團結-縣城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龍下和陽都中型水庫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老區項目),梅江源頭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治理,紅旗水閘除險加固工程等。
水利部將從開展民生水利建設、指導推進水利改革、提升水利行業能力建設等方面對口支援寧都縣。在民生水利建設方面,將支持寧都加快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洪澇干旱災害防御能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鞏固“贛南糧倉”穩定發展基礎,開展供水工程建設、提高支撐長遠發展能力,開展水土資源保護與修復、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在指導推進水利改革方面,將支持寧都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水利投融資機制,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深化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水價改革,并指導寧都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防洪抗旱體系建設,強化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在提升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方面,將支持寧都加強水利隊伍建設,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強化水利科技支撐。
社會事業
編輯
醫療服務
組織機構
1、縣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縣衛生局)設一室五股一辦:辦公室、人事股、醫政股、防保股、計劃財務股、法監股、愛衛辦(副科級)。
附設事業單位2個:衛生系統工會、縣地方病防治辦公室。
2、轄縣屬醫療衛生單位10個: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縣農醫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院、縣衛生職業技術學校、縣結核病治療所、縣皮膚病治療所、縣醫療器械修理所。
3、轄鄉(鎮)醫療衛生單位32個:7所中心衛生院、17所一般衛生院、8個防保站。
4、村級衛生組織:村衛生所830個,鄉村醫生、衛生員876人。
人員結構
1、副股級以上干部情況:副股級以上干部254人(女干部57人):其中(1)政治面貌:黨員158名,占干部總數的62.2%;(2)文化結構:研究生學歷1人,占干部總數的0.4%;本科學歷97人,占38.2%;大專學歷90人,占35.43%;中專學歷53人,占20.87%;高中及以下學歷13人,占5.12%。(3)年齡結構35歲以下18人,占7.09%;36-40歲33人,占12.99%;41-45歲75人,占29.53%;46-50歲86人,占33.86%;51-55歲25人,占9.84%;56-60歲17人,占6.7%。
2、干部職工總體情況:全系統共有在職人員1361人(其中公務員21人)。
(1)人員分布:男職工775人,占56.94%;女職工586人,占43.06%;縣城564人,占41.44%;農村797人,占58.56%,國家干部999人,占73.4%;國家工人239人,占17.56%,集體工人123人,占9.04%。
(2)技術結構:衛生技術人員1151人,占職工總數的84.57%。其中正高4人,占0.35%;副高44人,占3.82%;中級394人,占34.23%;初級709人,占61.6%。技工162人,占職工總數11.9%;其他48人,占3.53%。
執業醫師441人(其中臨床301人,公衛40人,中醫92人,口腔8人),執業助理醫師94人(其中臨床64人,公衛11人,中醫18人,口腔1人),執業注冊護士368人,藥劑人員121人(其中西藥劑70人,中藥劑51人),檢驗49人,其他專技人員194人。
(3)學歷結構:研究生3人,占0.22%;本科學歷232人,占17.05%;大專學歷者515人,占37.84%;中專學歷者419人,占30.79%;高中以下學歷者192人,占14.11%。
病床情況
全縣共設病床1160張,其中縣城490張,鄉(鎮)670張。
四、醫療設備
1、總量:全縣擁有千元以上醫療設備1011臺(件),價值4894.93萬元。其中縣醫院368臺(件),價值3251.27萬元;中醫院134臺(件),價值1147.95萬元;疾控中心38臺(件),價值115萬元;婦保院16臺(件),價值75萬元;鄉(鎮)衛生院467臺(件)。
2、縣醫院:擁有雙排螺旋CT、腹腔鏡、日產彩超、低劑量數字化X光拍片機、全自動生化儀等100萬元以上,日產電子胃鏡、微生物鑒定儀、血液透析儀、電子腸鏡、內窺鏡、多功能拍片機、日產B超、500毫安X光機、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多功能麻醉機等10萬元以上的診療設備。
3、中醫院:擁有螺旋CT、彩超、電子胃鏡、超聲診斷儀、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全自動生化儀、500mA高頻遙控診斷X光機、CR機、體外碎石機等10萬元以上的診療設備。
4、全縣25個鄉鎮醫療單位均裝備有B超、心電圖機,均配備有半自動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并全部裝備有50毫安以上的X光機。
教育事業
寧都古代儒學教育發端于唐朝。 自西晉隋唐起,中原漢人陸續南徙定居于寧都,客家人口發展至今已占98%??图蚁让駨闹性鞯貛砣寮宜枷牒蛡惱淼赖聵藴?,與官方倡導的仁政、禮治結合一起,形成了寧都古代儒學。唐初孕育了私塾,晚唐設立了縣學,宋代創辦了書院,明代興辦過社學。自唐至清,縣有縣學(州時稱州學)、鄉有書院、村有私塾、姓有義塾,形成了完整的儒學教育體系。由于客家人崇教興學的民風盛行,官以興教為義舉,民以助學為善行,儒學教育得以代代延續并不斷發展。
明清兩代是寧都儒學教育鼎盛期,時有唐代始設的縣學1所,宋代始建的梅江書院,明代始建的金陵書院,清代創辦的純青書院、崇仁書院、仁義書院共5所。名儒私辦學館計有北宋的“長春谷”、南宋的“牛石山房”、明代的“竹塢山房”、清代的“易堂學館”和“烏石山”學館等。歷代名塾計有唐代孫家的“竹林幽居”,宋代崔姓的“白鹿營塾館”,明代曾姓的“圣公祠義塾”,清代城南的“百獲齋”、東龍的“馬頭塾館”、東山壩李姓“天花壇義塾”、東韶曾姓“南團義塾”和琳池“霸公義塾”等。據清道光四年(1824年)州志載,“邑內塾館200余所,瑯瑯書聲,充耳城鄉”。
2010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4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即寧都中學和寧師中學),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3所,完全小學13所,村小125所,教學點69個,職業技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特殊教學學校1所,機關幼兒園1所,民辦學校11所?,F有教職工5615人,其中中學教師2544人,小學教師3071人。2010年全縣現有中小學生114287人,其中小學學生79615人,初中學生26723人,高中學生7949人。(其中11所民辦中小學的在校學生有7000多人)。2008年以來,先后榮獲“全國電化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教育系統先進工會”、“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和省家長函授學校辦學工作先進單位”、“全省高招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教育事業統計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等數十項全國及省市級榮譽稱號。
歷史文化
編輯
客家文化
寧都曾是早期的江西文明。大量的譜牒研究和田野調查證實,中原漢人唐宋時期南遷進入客區,最早定居在寧都一帶,站穩腳跟養足實力后,逐漸向閩西,然后向粵東推進。寧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個客家姓氏中,有好幾十個是自寧都遷入的,如賴氏、廖氏、邱氏等。到2012年全縣客家姓氏130多個,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98%。孫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孫誗于唐朝末年被封為東平候,定居寧都。
寧都是中原先民南遷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贛閩粵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屬純客家縣,現有130多個客家姓氏。境內客家遺存十分豐富,客家民俗文化光輝燦爛,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東龍村、寧都道情被列為全國地方戲曲獨立曲種,客家儺戲、竹篙火龍、橋幫燈、采茶戲等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0 年榮獲“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稱號。
紅色文化
寧都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是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少共蘇區中央局誕生地;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江西軍區駐扎地;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指揮中心、主要戰場、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26路軍1.7萬余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舉行了震撼中外的“寧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1932年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小源召開了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全縣有 5.6萬人參加紅軍,有名有姓的烈士1.6萬多人,建國初期授銜的寧都籍將軍有13人,從“寧都起義”部隊走出的開國將軍有30人。
風景名勝
編輯
寧都是資源大縣。寧都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1%,
翠微峰&活立木蓄積量784.8萬立方米,為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范縣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動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寧都還有迷人的旅游資源,最著名的自然風光數翠微峰風景區,該景區集儒、佛、道和革命歷史于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被道家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觀中,有唐東平侯孫中山先祖孫?墓、建于西晉的青蓮古剎、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水口塔等,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歷史文物。
翠微峰
寧都風景綺麗,山水秀美,其中以翠微峰自然保護區最為著名。翠微峰是國
翠微峰 主峰一線天家森林公園,又是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的金精洞在宋代被列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景區地處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地區東北部,寧都縣縣城西北郊5公里處。南距贛州市168公里,—抵省會南昌市330公里??偯娣e為16.1平方公里,海拔426.8米。紅層地貌丹霞地形,以峰險、崖奇、洞幽、泉美、水秀著稱,“花飛千澗滿,日落萬山深”。
距縣城15公里,翠微峰景區南端的寧都縣蓮花山,是江西省的佛教名山之一。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3公里,地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海拔953.8米。山上蒼松蔭翳,幽笪夾道,氣候涼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蓮花,景色旖旎,故名蓮花山。
山上有始建于
翠微峰的錦繡湖西晉時的青蓮古剎,據碑文記載,寺為西晉釋氏青蓮祖師所建。明代萬歷二十六年無際九世法孫道正重建?,F瓦青當上尚存明代紋飾,并有“青蓮”二字。寺內為書院式建筑,外殼青磚青瓦,內殿梁柱列架,天花板和屋梁上繪有各色花——圖案。紅漆門楣上書有一方橫匾,上寫“青蓮古剎”四個遒勁達到旁邊。整個殿宇分前、中]、后三幢十殿:大雄寶殿、西方殿、吡羅殿、觀音堂、金光殿、祖堂、伽蘭殿、天王殿、地藏殿、臨齋殿。全寺占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F公存明、清碑刻十四方。蓮花山有一峰、一巖、二洞,即白茅峰、出水巖、出風洞、太平洞。石林巖海,呈奇獻巧,為游攬勝地。
凌云山
東韶凌云山,位于寧都縣東韶鄉境內,海拔1454.9米,為雩山山脈
翠微峰&,屬寧都縣第一高峰。區域內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牛牯嶂、天門嶂、崖鴣崠、寒婆崠、竹蒿嶺、盧穆峰、王泥崗等,群峰崢嶸,巍峨壯觀。
凌云山因山頂較平,原名“平山”,唐代起改稱凌云山,當地村民稱之為“凌華山”,是贛州寧都縣、吉安永豐縣、撫州樂安縣三市三縣的分界嶺。登上頂峰可“一山觀五縣”即寧都、永豐、樂安、南豐、廣昌五縣。“凌云山”方圓25平方公里,山頂一截象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只有矮草,沒有樹木,下面一層則森林茂密、郁郁蔥蔥,盡顯原始生態之生機。山上流泉飛瀑,云霧繚繞。山上有三處庵場寺廟。頂上有當地人俗稱的“頂庵”,向西面稍下一點有“中庵”,再下來向東方向,海拔1200米處有“腳庵”名“凌云寺”。
2011年9月,經省政府批準,寧都縣凌云山自然保護區由縣級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此外,有湛田和石上的溫泉、大型人工湖團結水庫等休閑度假場所;有以“植物寶庫”聞名的凌云山自然保護區;有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水口塔、始建于唐末的孫中山先生客家始祖孫誗墓,邱氏家廟、田埠東龍村等一批古建筑;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都起義舊址、以及“反圍剿”紀念館等。
本地特產
編輯
優質稻、灰鵝、茶油、白蓮、臍橙、金柑、香菇、三黃雞、無籽西瓜、“三筍”頭,
寧都特產及美食(4張)
“中華金桔王”飲料、“寧”酒,野人牌礦泉水,珍穗牌大米、寧寶米粉、翠微牌精淀粉、藕粉、薯粉、小布巖茶、韶琳茶、大沽白毫茶、武華云霧茶、凌云山白茶,組合機床、鏜磨缸機、翠微紅月子茶、蛋菇湯、寧都三杯雞、寧都精制紅薯淀粉、中華神菇-- 茶樹菇、寧都肉丸。翠崗牌松香、膠合板、草席、印花床單、皮便鞋和皮制勞保手套等40多種。其中:小布巖茶多次榮獲全國名茶稱號并獲國際金獎,韶琳毛峰獲2006年江西省名茶評比金獎,2007年“中茶杯”全國評比一等獎,2010中國國際茶博會金獎,2011上海世博名茶評比金獎。中華金桔王榮獲94中國林業部名特優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寧”牌酒在95年國際食品加工技術博覽會上獲國際金獎,寧寶米粉獲第七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許多產品如皮便鞋、勞保手套、寧寶米粉、印花床單、翠微牌精淀粉、薯粉均出口遠銷東南亞、中東和歐美等地。
1、雜交稻種:寧都是江西省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且以秋季制種為特色優勢,年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1.5萬畝左右,年提供早、中、晚雜交稻種3000噸左右。實行生產、繁育、精選、包裝銷售產業化經營。
2、通心白蓮:又稱子蓮,是寧都傳統農產品。常年種植面積6萬畝,是江西省白蓮種植大縣之一。栽培品種主要是太空1號,2號和36號,具有個大、色白特點,富含淀粉和多種氨基酸,屬膳藥兩用食品。具有養心、益腎、補脾等功能,也是食品工業的優質原料。年上市鮮蓮10080噸或干蓮3600噸。
3、無籽西瓜:西瓜是寧都的傳統農產品,現栽培品種以花皮無籽和青皮無籽系列為主,圓形或高圓形,單個重5~7公斤,果肉紅色,汁多味甜,中心糖11~13度,口感極佳,果皮薄且堅韌,耐貯運。常年種植面積4~5萬畝,年均上市約8~10萬噸。
4、草席:是現代家庭美觀保健的床上用品。全縣席草常年種植面積2萬畝,加工設備近900臺(套),生產普通草席、中高檔草席系列產品30余個,產品具有雙面如一,平整光亮,草色青綠,舒適耐用,美觀大方,設計新穎等特點。年產量1000萬條,已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是江西省最大的席草生產加工基地。
5、花菇:主產于寧都縣肖田、東韶和小布三鄉(鎮)群山之中。其肉質鮮嫩,甘美肥厚,香味濃純,菌傘勻稱,菌蓋龜裂有皺,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和保健功效,年產量10噸左右。
6、精制紅薯淀粉:以優質鮮紅薯為原料精制而成,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和漂白劑,質地潔白、純凈、衛生,口感細膩,味道鮮美,保持了紅薯原有營養成份及保健功能,是制作高級粉絲、冰雪糕、肉丸的上好原料,也是各種面點,快餐食品的添加劑,廣泛應用于化工、紡織、醫藥等領域,年產量10000噸以上。
7、蘑菇:又名雙孢蘑菇,2003年秋引進試種,獲得成功,2005年全縣蘑菇種植面積已達25萬平方米,產鮮菇3750噸,主要用于生產蘑菇罐頭。計劃2006年發展到100萬平方米,產量15000噸。
8、中藥材:寧都是贛州市十大中藥材生產基地縣之一,中藥材種植面積1.2萬畝,居全市第二。主栽品種有黃姜、黃梔子、黃柏、茯苓、杜仲、吳茱萸、瓜蔞、石蒜、藥葛、金銀花等。
9、寧都黃雞:系江西省家禽名貴土雞品種之一,體小腳矮,母雞尾羽呈佛手狀下垂,具有羽、脛、喙“三黃”(因此俗稱三黃雞)及早熟、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年出籠2000萬羽以上,并實行專業化、規?;曫B。
10、水產苗種:全縣擁有年產5000萬尾以上的魚苗場13家,魚種培育面積5000多畝,年產各類魚苗13億尾,在全省位列前茅。產品主要有:四大家魚、鯉、鯽、鳊、鲴及加洲鱸鱖魚、斑點叉尾鮰等名特優新水花、春冬片,其中90%為早繁苗。
11、圓吻錮魚:俗稱鮟子,個體小,善群體生活,以攝食水底腐殖質、碎屑為主,不與家魚爭食,病蟲害少,容易捕撈,個體達到150-200克即可上市。該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F有養殖(套養)面積3萬多畝,產量300多噸,可在池塘、水庫中套養,對提高水域產量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人物
編輯
儒學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縣科考中榜進士125人,舉人413人,貢生、秀才千余人,其人數之眾居贛南之首。進士當中,狀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狀元鄭獬、景定三年特科狀元謝元龍、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
自唐至清,進入仕途官達四至一品的高級職官67人,成為朝廷文臣武將者有:南唐禮部尚書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與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堯、尚書仆射劉越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書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陳繼周、尹玉;明代衛國將軍盧述、抗倭英雄陳勉;清代軍功顯赫的大將軍葉信等武將。
見諸史冊記載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廖氏文學集團”(廖匡圖、廖正圖、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孫氏五賢”(孫長孺、孫立節、孫勰、孫慮、孫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孫”(曾興宗、曾原一)和“寧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贊、肖土資);明末清初的“寧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禮)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彭士望、林時益);清末的“寧都三邱”(邱璧、邱和鳴、邱珍)以及民初“寧都教育精英”(邱灝、邱椿、邱燕、邱敬慎、蔡愛仁、溫晉城等)。
此外,尚有文學家楊益、董越、董天錫,翻譯家孫伯顏,江南山水畫宗師羅牧,蠶桑博士李安、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軼等。歷代文化名流學者留下傳世詩文、論著1200多部(卷),蜚聲海內,影響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