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陵縣是商丘市下轄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西連睢縣、北接民權縣、南靠柘城縣、東鄰商丘市區,東距商丘市37公里、徐州市170公里,西至開封市96公里、鄭州市182公里,南距南京400公里、上海市700公里。全縣轄14個鄉鎮、364個行政村,總人口65萬人(2013年),總面積798.12平方公里。
寧陵歷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夏、商、周時為葛伯國,是中國姓氏葛、葛伯、葛天、沙、信、寧、權7個姓氏的發源地和祖籍地。是中國葛天文化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酥梨之鄉、中國酒文化之鄉。春秋時為宋國城邑,稱寧邑,戰國時為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的封地,名信陵。秦時謂寧陵城,公元前122年漢武大帝始置寧陵縣。
寧陵是東漢末年名將典韋、宋朝經學家程迥、明朝思想家呂坤、辛亥革命志士李心梅、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斯忠的故鄉。[名稱來由
編輯
上古時期,寧陵叫“葛”,
鳥瞰寧陵此名源于一種植物——葛。據《本草綱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載,葛,別名野葛、葛藤和葛條,其拉丁學名為Puerarialobata(willd)Ohwi,系豆科落葉纏繞植物,三出復葉,總狀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紅,莢果線形。葛對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遠古人來說,有塊根可食用裹腹、塊根花序可入藥、莖皮纖維可以紡織用來遮羞御寒、種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對葛頂禮膜拜以為圖騰,當地人更是以葛為榮,特以“葛”為地名。此為古葛地名之來歷。
歷史沿革
編輯
葛天氏陵遠古時期,寧陵為葛地,葛天氏部族在此繁衍生息。葛天氏初為部族首領,后襲“三皇”之一伏羲氏名號帝位,為中原部落聯盟共主,故史稱“古帝王”。因創制“葛天氏之樂”、“葛天穹廬”和葛布等早期人類文明,葛天氏被尊為中國音樂、舞蹈、詩歌、戲劇、建筑、紡織和養生的人文始祖。
虞舜時,葛天氏后裔伯益,輔佐禹治水有功,禹禪位于伯益,伯益堅辭不就,避于箕山。禹子啟即位,是為夏朝。夏啟為報伯益讓位之德,封其長子若木為徐伯、次子飛廉于葛地為葛伯。葛國(又葛伯國)歷夏商周三代,立國1800多年,春秋時被宋國滅掉,寧陵又為沙隨國。戰國時,先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信陵君封地,后為其子寧陵君封地,戰國末為寧陵城(小縣稱城)。秦仍為寧陵城,西漢為寧陵縣。
戰國至今“寧陵”之名歷2250多年。許多歷史典故和重大事件如葛天樂舞、葛伯仇餉、汋陵之戰、沙隨會盟、信陵合縱、寧陵約降、曹操起兵等,都發生在寧陵。寧陵為葛伯、諸葛、葛、權、沙、信、寧七姓的祖籍地,為孔姓寧陵派的發源地。
地理位置
編輯
位置境域
寧陵地理坐標:經度:115.31、緯度:34.44。
寧陵縣隸屬于商丘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東與商丘市區交界、西和睢縣毗連、南同柘城縣為鄰、北枕黃河故道與商丘市、民權縣相連。
寧陵縣東距商丘市7公里、徐州市170公里,西至開封市96公里、鄭州市182公里,南距南京市400公里、上海市700公里,是沿海地區西進、西部地區東引的橋梁和紐帶。
水文
寧陵縣屬于淮河流域,境內主要河流有大沙河、洮河、上清水河、古宋河等,大沙河源出民權縣城東,在寧陵縣流經邏崗、陽驛等6鎮鄉后,在城區以西2公里處繞行東流,入商丘市區,后在安徽省亳州市境內匯入渦河,再隨渦河入淮河,終達江入海,為寧陵縣母親河。上清水亦源出民權縣黃河故道,南流入寧陵縣邏崗、柳河、石橋三鎮,于城郊鄉入大沙河。黃河故堤橫穿縣境東北部,地勢稍高,隴海鐵路以南地勢平坦,海拔50米,大沙河、洮河兩岸有沙丘分布。良好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寧陵農業、生態旅游發展迅速,物產豐饒。
氣候
寧陵境內系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2℃,年均降水量為720毫米,屬黃河沖積平原,以沙土和兩合土為主。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無霜期216天,夏季最熱月份為7月上中旬至八月上中旬,冬季最冷季節為1月初至2月上中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環境優美,適宜人居。
自然資源
編輯
據地質勘探結果顯示,寧陵縣地下礦藏豐富,在距地表1000米至2000米處,有兩層煤炭可供開采,還有黃鐵、菱鐵礦藏,有豐富的淺層地下水資源,年均可采量為1億立方米以上。
行政區劃
編輯
寧陵縣隸屬于商丘市管轄。 1996年,寧陵縣面積785.9平方千米,人口56.5萬人。轄3個鎮、12個鄉:城關回族鎮、柳河鎮、張弓鎮、孔集鄉、石橋鄉、喬樓鄉、劉樓鄉、陽驛鄉、華堡鄉、城郊鄉、趙村鄉、邏崗鄉、黃崗鄉、程樓鄉、楚莊鄉??h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寧陵縣總人口562794人。
2005年,寧陵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楚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華堡鄉管轄,華堡鄉政府駐原楚莊鄉政府駐地楚莊村。
2005年末,寧陵縣轄4個鎮、10個鄉:城關回族鎮、柳河鎮、張弓鎮、邏崗鎮;華堡鄉、孔集鄉、劉樓鄉、黃崗鄉、陽驛鄉、城郊鄉、喬樓鄉、程樓鄉、石橋鄉、趙村鄉。
2010年,石橋鄉撤鄉設鎮。
2012年,黃崗鄉撤鄉設鎮。調整后,全縣轄6個鎮、8個鄉:城關回族鎮、張弓鎮、柳河鎮、邏崗鎮、石橋鎮、黃崗鎮、華堡鄉、劉樓鄉、程樓鄉、喬樓鄉、城郊鄉、陽驛鄉、孔集鄉、趙村鄉。
交通概況
編輯
寧陵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隴海鐵路、鄭徐高鐵、連霍高速、310國道橫貫東西,325省道、327省道橫貫東西;210省道、三朱公路縱穿南北;東距京九鐵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商杭高鐵30公里、距徐州觀音機場和鄭州國際機場均在一個半小時車程,距規劃中的商丘機場10多公里。
鐵路寧陵站
寧陵縣站位于隴海鐵路線上,離連云港東站391公里,離蘭州站1355公里。建于1915年,原名柳河鎮站,1930年代蔣介石曾在此指揮中原大戰?,F為三等站,日均發送旅客近千人,共有25趟圖定列車,2014年暑運期間又增停3趟臨客。
據2014年7月1日鐵路調圖信息顯示,寧陵縣站一次性增加9趟列車???,目前共有25趟列車通往全國各地,到珠三角的深圳、惠州,長三角的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馬鞍山、杭州、寧波、紹興、湖州、合肥、蕪湖、徐州、連云港,環渤海的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濟南、青島、淄博、濰坊、聊城、泰安,東三省的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錦州,海西經濟區的福州、廈門、漳州及武漢、鄭州、西安、洛陽、南昌、太原、石家莊、烏魯木齊、銀川等除西南諸省外的17個省會城市、3個直轄市及全國各大中城市,均有直達或經返列車通達。
鐵路貨運場
寧陵縣貨運場在寧陵縣火車站西側1公里處,貨運發展迅速,對周邊各個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
鄭徐高鐵
高鐵對一個地區的意義和影響深遠,寧陵人民殷切盼望鄭徐高鐵盡快建成,然鄭徐高建成在即,并穿越寧陵縣火車站所在的柳河鎮及該縣的孔集鄉等鄉鎮,卻并未設站,不能不引為憾事,寧陵縣火車站為普速鐵路客運站,在隴海鐵路線上,該站東距商丘市35公里,現日均發送旅客近千人,客流仍在平穩增長,參考全國其他地區較普遍做法,不管從客流還是與商丘市距離來說,鄭徐高鐵在寧陵縣柳河鎮設站,以在將來形成普速與高鐵聯運,都順理成章,但終究未能設站,不能不令人遺憾。
公路成網
寧陵縣公路成網,310國道在2012年完成改造,現為雙向4車道瀝青路面,路況良好;省道豫04縣及鄭永公路在2014年上半年開始改造;連云港至新疆高速公里在縣城以北穿城而過,設寧陵縣出口;全縣村村通公路率達100%。
經濟
編輯
2013年,寧陵縣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3億元,同比增長12.6%。2013年以來,寧陵縣按照“優化布局、配套成網、提升功能、適度超前”的原則,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生活和投資環境,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
第一產業
寧陵縣地勢平坦,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很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有名的產糧大縣,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和重大犧牲。
該縣盛產小麥、棉花、花生、玉米、大豆、白臘條桿等農特產品?;ㄉ痦斨x花酥梨、白蠟條譽為“寧陵三寶”。全縣常年糧食作物穩定在2億公斤以上,被國家評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棉花種植面積25萬畝,總產量達到1740萬公斤,被國家評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ㄉN植面積20萬畝,總產量達到6000萬公斤,位居全國油料百強縣第38位。白蠟條種植面積20萬畝,年產白蠟桿1000萬根、白蠟條1200萬公斤,被授予“全國最大的白蠟條生產基地”,以白蠟條為原料的工藝家具獲國家林業部第一屆林產品博覽會銀獎。
寧陵先后被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棉繁育基地、全國油料百強縣、全國最大的白蠟條(桿)生產基地、全國唯一的優質酥梨基地、全國山羊板皮基地縣、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無公害果蔬十強縣、全省林業生態縣,是河南省遠近聞名的酥梨之鄉、溫棚黃瓜之鄉,并獲評“中國最具特色文化生態旅游縣”。
希望的田野金頂謝花酥梨、白蠟條(桿)、張弓酒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寧陵杠子饃”為明清朝廷御膳;“寧陵垛子羊肉”為全國風味名吃;“ 張弓酒”源于商初,興于兩漢,東漢光武帝敕封“皇封”御酒 。“金頂謝花酥梨”已有700多年栽培歷史,明弘治年間封為貢品,1958年曾被作為禮品敬獻給毛澤東主席。
酥梨面積穩定在20萬畝,每年都會舉辦梨花節和酥梨采摘節,2009年以萬畝生態梨園為依托,成功舉辦了六屆梨花節和三屆酥梨采摘節,2010年4月6日在成功舉辦首屆葛天文化藝術節暨第7屆梨花節,開幕式上,中國民協授予寧陵縣 “中國葛天文化之鄉”、“葛天文化研究中心”的牌匾,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在寧陵建立的酥梨示范基地也正式揭牌,同時共簽約項目32個,引資總額達16億元。以萬頃生態梨園為依托,至2013年,已成功舉辦了10屆梨花節和7屆酥梨采摘節,“一人一景一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逐漸發展壯大。
第二產業
寧陵縣形成以張弓酒業、福潤食品、金鑫面粉、富堂制革、藍蝴蝶工藝、龍源紙業、馳野紡織、宇森木業、天瑞水泥等為代表的釀酒、食品、面粉、皮革、工藝品、紙張、紡紗、木材加工等多元化的工業體系,并規劃了面積近17平方公里的工業集聚區。“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38°張弓酒1975年填補中國低度白酒空白,蟬聯全國白酒評比銀獎、國際博覽會金獎;張弓酒業年產曲酒5萬余噸,為國家大型一檔企業、國家二級計量單位、河南省一級先進企業,河南中華老字號。
產業集聚
寧陵縣產業集聚區位于城區以北區域,南連城區、北靠連云港至新疆高速公路,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高速寧陵縣出口位于區內,南北向的210省道(縣城至寧陵縣火車站所在地柳河鎮)穿區而過,連接起寧陵縣城區、柳河鎮,距隴海鐵路線上的寧陵縣火車站(現為三等客貨聯運站,全天共有25趟列車)、寧陵縣鐵路貨運場(寧陵縣火車站以西一公里處)、310國道僅10公里,是全省首批180個產業集聚區之一。
2012年通過規劃修編,產業集聚區新增面積7.21平方公里,總規劃達到16.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 8平方公里。2012年以來,集聚區把農資化工和家居用品制造確定為主導產業招大引強、重點培育,已落地投資10億元以上復合肥企業5家、投資3億元以上的復合肥及鏈條企業7家,落地復合肥企業設計產能達到650萬噸,實現了從弱到強的聚變,到2015年產能將超過1000萬噸,形成全國最大的優質復合肥特色產業基地。
(截至2014年6月30日),寧陵縣產業集聚區建成面積8平方公里,已入駐企業109家,從業人員4萬人。2013年,寧陵縣產業集聚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1億元、創稅收4.96億元,被評為全省“最具產業競爭力集聚區”。
社會事業
編輯
文化
寧陵縣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葛天大劇院、圖書館、群藝館、文物館、檔案館等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后續管理工作正在推進。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惠民工程建設步
伐。寧陵縣縣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支持“百年老字號”劉騰龍筆莊、歐瑞工藝、藍蝴蝶工藝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
《史記·司馬相如傳》載有“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一個社會景象。葛天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襲伏羲之號”的三皇時的“帝王”,又是中國音樂、歌舞始祖?!秴问洗呵铩?、《竹書紀年》和《史記》等文獻記載的《葛天氏之樂》,是中國音樂、詩歌、舞蹈、劇目、農牧業和養生學的重要源頭。葛天文化是炎黃文化、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寧陵是中國音樂之鄉、歌舞之鄉,音樂始祖葛天氏故里。
教育
寧陵縣高級中學,創辦于1934年,是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前身是寧陵縣初中班。
寧陵縣高級中學建校以來,篳路藍縷、風雨滄桑,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學校已從一個只有幾十人的縣初中班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在校生5000多人的省級示范性高中,校園占地300余畝,建筑面積30062平方米,綠化面積6570平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寧陵高中相繼獲評“河南省優質高中”、“河南省安全管理先進學校”、“河南省依法制校示范校”等稱號;并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高中研究性學習實驗學校”和“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實驗學校”。
70多年的坎坷興替、輾轉捭闔形成了寧陵高中艱苦拼搏、底蘊深厚的人文精神和辦學特色,眾多的杰出校友,華采星馳,遍及海內外。
2006年12月跨入河南省示范性高中行列。
寧陵縣第二高級中學,又稱寧陵縣城關鎮高級中學,位于寧陵縣東關回族居民區內,在校師生學生4000多人。
社會發展
寧陵縣按照“組團發展、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思路,實施“北移東擴、東向發展”戰略,走集約、融合、生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城區建設如火如荼。已建成新天地商住廣場、寧陵商貿城、龍鳳家俱廣場、物資商城、清水河花園、市民廣場、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第二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重大市政工程項目,新修了永樂路、建設路、人民路、迎賓大道、萬壽路等重要城市街道,政治文化和商業文化“兩大”中心初步形成。
2012年,寧陵縣進一步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城市建成區不斷擴大。投資11億元實施了“兩院三館”、“一場四館”、“一校四站”、“一園四區”、“一氣四中心”等25個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了金色華府、法姬娜、清華銘居等27個商住小區,總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
安裝改造城區路燈2000盞,消除了夜晚光照盲區,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完善修編,完成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舊城改造規劃、城區排水專項規劃和村鎮體系規劃,加快了產城融合步伐。
該縣正在推進長江路北延、葛天大道西延、建設路西延、黃河路南延、珠江路南延、黃山路中段、昌江路改造等道路工程建設及長江中路、信陵中路、永樂南路排水管網鋪設;加快推進巴比倫星城、巴黎春天、凱達王朝、深港第一城等商住小區建設,加快組建以昆侖路、漢江路、珠江路為中心的綜合商貿區,推進以“四湖”為中心的舊城區改造。
寧陵縣不斷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27個市縣級示范點重點扶持,陽驛陽光社區、城郊東方港灣、華堡幸福里等社區已跨入全市先進行列。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率先推行了農排“井井通電”工程,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和50畝地一眼井的目標。
地域文化
編輯
長壽之鄉
寧陵縣有人口65萬人,其中百歲老人就有56人,成為中國又一個長壽之鄉, 這是2011年12日從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健康城市發展論壇上傳來的消息。由論壇主辦單位組成的中國長壽之鄉評審委員會認定:河南省寧陵縣為“中國長壽之鄉”。
由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編委、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詹國樞一行四人組成的中國長壽之鄉評審委員會考察團深入到寧陵,圍繞長壽之鄉的各項指標對寧陵縣的城建面貌、高壽老人健康狀況、勞動保障、衛生防疫、綠化環保等各項社會經濟指標等進行了認真實地考查。在進行認真評審后,專家組一致認為:寧陵縣人口結構、自然生態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經濟發展、社會養老保障、文化體育等各項指標均已達到或超過中國長壽之鄉評審標準。批準河南省寧陵縣為中國長壽之鄉,這是我省繼夏邑縣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縣市。
隨著寧陵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百歲老人不斷增加,全縣有60歲以上老人59933人,70歲以上老人29239人,80歲以上老人10802人,百歲以上的老人56人,分別占全縣總人口的10.07%、4.91%、1.43%、0.0094%。全縣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5.231歲,比全國縣級水平高3.231歲,長壽性、整體性、持續性都比較突出。
據了解,中國的長壽之鄉多位于南方,沿江河分布,寧陵是現有長壽之鄉中為數不多的北方城市。其長壽原因與當地的居住環境、飲食結構、生活習俗、敬老風尚和社會保障有著密切的關系。寧陵特產
編輯
金蟬
酥梨和白拉桿種植面積不斷增大
金蟬,金蟬的生長和繁殖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金蟬,又名知了猴、知了龜),素有唐僧肉的美譽,之所以叫唐僧肉,除了其營養價值之外更有深厚的文化韻味深在其中。由于金蟬的營養價值高和風格獨特的良好口感,以及對人體發揮的多種滋補藥效功能,民間早有把吃金蟬子比喻成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唐僧肉”,顯然這是對金蟬營養價值給予的再高不過的贊譽了。
金蟬若蟲具有豐富獨特的營養價值,據中國食品營養學院理化分析與研究發現:每100g黃金蟬若蟲富含蛋白質72g、脂肪15g、灰分1.8g;此外,還含有人體必需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經科學分析,它體內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及微量元素,人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46.63%。寧陵縣的石橋鄉梨園內已經形成了種、養、收、銷一條龍金蟬產業鏈逐步形成,僅此一項每年可給該縣帶來近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張弓酒
以“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享譽全國的張弓酒暢銷大江南北,帶動整個寧陵經濟的發展。
張弓酒是國家優質酒,產于河南商丘,張弓酒以優質高梁為原料,用小麥、大麥混合制曲為糖化發酵劑,通過固體發酵,精工釀造出優質基礎酒,然后加漿降度,冷凍過濾,酒體澄清透明,窖香濃郁,諸味協調,綿軟適口,尾凈味長。1975年研制成功后,經鑒定,各項理化指標均達到國頒標準,為國內首創產品,填補了我國無低度白酒的空白。1976年經中國糧油進出口公司批準出口。該酒1979年被評為河南省名酒,198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評為優質產品,1981年獲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1982年再次被評為河南省人民政府優質產品,1983年獲輕工部創造發明獎,1984年分別獲全國和輕工部酒類質量大賽銀牌(杯)獎,1985年獲河南省食品行業質量大賽金龍杯獎。
醉梨
寧陵金頂謝花酥梨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它色澤金黃,皮薄、質脆,素有“果宗”、“蜜父”之稱,是上好的藥理和滋補果品。明孝宗年間曾被列為貢品。
溫棚蔬菜
寧陵溫棚蔬菜響譽全國,為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種植面積15萬畝,其中溫室大棚3萬座3.2萬畝,“虞美人”黃瓜、辣椒、蕃茄、花菇、葡萄、烏塔萊等品種暢銷全國,是河南省最大的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縣、溫棚黃瓜之鄉。2005年,實現總產值5.1億公斤,創產值3.06億元。
旅游
編輯
寧陵萬畝梨園
東風夜放花千樹,俏在叢深一笑中。置身于梨園春景,這里是一片冰清玉潔的世界,萬畝一望無際的玉樹銀花,成群的蜂蝶勾畫出一道絕美的畫卷。
幽深的梨花芳香,新鮮的泥土氣息,沁人心肺,使人如癡如醉,仿佛到了亦真亦幻的人間仙境。
若是在金秋時節,金黃色的酥梨掛滿枝頭,果實累累,又是一派豐收的景象。到時候,請你們再游寧陵,品嘗這人間仙果。
記得有一位游人曾經觸景生情,誦詩一首:
梨花珠綴一重重,
香濃春更濃,
朝霞未染粉面,
雪姿更嬌容。
嫩葉碧,
新仔青,
水凌凌,
如糖似蜜,
捧出黃橙。
相傳,這百年老梨園栽植于清道光年間,咸豐七年(1857年)捻軍駐扎商丘,清軍將領劉廷棟率眾前往勒馬集堵截,后轉戰寧陵石橋夏莊,就在此梨園內激戰。
其中有一棵百年老梨樹,枝繁葉茂,蒼勁有力,詮釋了歷史的滄桑。這棵樹高4.2米,胸圍2.2米,樹冠覆蓋周長20米,年可以結果350公斤。
1958年,就是這棵老梨樹上的果實被敬獻給毛主席,得到了國家許多領導人的好評。當時,中央辦公廳以主席的口氣回復了一封信,稱贊寧陵金頂謝花酥梨品質上乘,酥脆可口。
后來,這封信由于縣檔案館失火,不慎丟失。“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游人們瞭望萬畝梨園美景,在這株百年梨樹下合影、留念,以求幸福安康。
呂坤墓
呂坤墓位于寧陵縣陽驛鄉呂墳村西北300米。史載,呂坤墓地北依大沙河,周圍柏樹數百畝,墓址占地5公頃(75畝),墓區36公頃(540畝)。墓為青磚砌筑,上覆圓形土丘,周長30米,高3米多。整個陵園呈南北向長方形。墓前有石碑、石條幾、石桌、石凳、石蠟臺、神道。神道長200多米,兩旁有石人、石馬、石羊、大小兩隊石獅子、石牌坊等。2002年7月,呂坤墓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呂坤墓牌坊
葛天氏陵
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無不跟他的發明創造有關。伏羲氏發明捕魚狩獵、神農氏發明種植五谷、有巢氏發明建造廬舍、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他們的發明創造都隱含在名號里。唯被后人尊為樂神的葛天氏名號來源一直是困惑人們的一個話題。如果說葛天氏單單是發明樂舞的話,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對舞樂沒有絲毫含義。讀《詩經》,使人猛有所悟。原來,葛天氏部落不僅是樂舞的發明者,也是織布、穿衣的發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領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將其尊稱為葛天氏。
葛天公園
葛天文化公園是寧陵縣人民政府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著力打造的一個以發生在寧陵縣的歷史文化事件為背景,以葛天氏、呂坤等數十位歷史名人為基點,集文化、休閑于一體的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公園式濕地文化生態公園。
葛天公園
榮譽
編輯
中國葛天文化之鄉,全國產糧大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棉基地縣,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中國十強果蔬基地縣,中國十大無公害果蔬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全國老齡工作先進縣,河南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河南省綜合治理先進縣,河南省平安建設先進縣,河南省信訪工作先進縣,河南省雙擁模范縣,河南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河南省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先進縣,河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河南省紅旗渠“精神杯”,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市區。
名人
編輯
古代
古老的寧陵,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有音樂鼻祖葛天氏,戰國四君子之首信陵君,三國曹操部將典韋,宋末思想家程迥, 明朝文學家、思想家、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呂坤等。宋明思想家程迥、呂坤,辛亥革命志士李心梅,當代著名獸醫家侯從遠,山東快書藝術一代宗師高元鈞,著名的戲曲理論家沙新,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李斯忠,還有全國見義勇為的青年英雄張環禮、王利申,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高國強等。
葛天氏
葛天氏,是中國上古傳說中一位賢能的部落首領,在位時人民生活安定,被后人尊為樂神。其部落駐地先后在今河南省寧陵縣和長葛市,后世將他的統治視為理想社會?!堵肥贰返挠涊d:葛天氏,葛天者,權天也。爰擬旋穹,作權象。故以葛天為號。其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湯湯乎無能名之,其及樂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亂之而歌八終。塊柎瓦缶,武喿從之,是謂廣樂。于是封泰山,興貨幣,以制數會,故沈滯通、而天下泰矣。
信陵君
魏無忌(?-公元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異母弟,戰國時期魏國著名軍事家。因安釐王元年(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寧陵縣),所以后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并稱戰國四公子。前243年因傷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秦滅魏。
典韋
典韋(?-197),寧陵縣己吾人。韋形貌魁梧,膂力過人,少有大志,尚氣節,性格任俠,東漢末年權臣曹操部將。建安二年(197年),張繡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擋繡軍,擊殺多人,后因寡不敵眾,力戰而死。
程迥
程迥,字可久,寧陵人,生卒年月不詳,
呻吟語--呂坤著約于宋孝宗干道(公元1173年)前后在世。迥少年失怙,年二十余,始知讀書,隆興元年(1163年)舉進士第。歷宰泰興、德興、進賢、上饒諸縣,政寬令簡,有異績,官終朝奉郎。曾受學于王葆聞人茂德、喻樗,學者稱沙隨先生。
呂坤
呂坤(1536-1618),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土,寧陵己吾城人,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時與沈鯉、郭正域并稱“三大賢”,主要作品有《實政錄》、《夜氣銘》、《招良心詩》等。除《呻吟語》、《實政錄》外,還有《去偽齋集》等十余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音韻、醫學等多個方面。
近現代
主要有辛亥革命志士李心梅,當代著名獸醫學家侯從遠,山東快書藝術一代宗師高元均,空軍少將張世杰、李秀興,中央研究室農村局局長李天資,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世杰,為張弓酒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呂信貽等,祖籍寧陵縣的全國美展獲獎者、著名油畫家劉曉光等。
李心梅(1874-1951),字藏修,喬樓鄉李新廟村人。出身書香世家,清末秀才,中國同盟會會員。
呂宜園(1907.3—2001.11),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書法家、革命先行者,寧陵縣第一位共產黨員,曾隨齊白石學習繪畫并被收為弟子;著有《聽雨齋詩草》,世人稱之為"豫東才子"。
高元均(1916-1993) ,中國最負盛名的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山東快書創始人,中國曲藝家協會原副主席。
侯從遠(1915—1985),畜牧獸醫學家。曾任西北農學院副院長,陜西省畜牧獸醫學術研究會會長。
李斯忠(1921—1996),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曾用名銀忠,字海清,藝名暑龍,柳河鎮人。曾為河南省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南分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張世杰(1933年-),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后勤部副部長。
李天資(1937-2010),歷任國務院原副總理紀登奎秘書、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村局局長、中國西部時報社社長等。
李秀興,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營房部主任,武漢空軍雷達學院副院長,空軍后勤部少將。
申振君(1955-),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管理學博士?,F任河南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
呂華強(1955-),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軍樂專業暨解放軍軍樂團教學隊隊長,大校軍銜。著名書法家、詩人、音樂家、軍樂教育家、藝術策劃人和禮儀專家 。
呂世杰(1963-)經濟學教授,現任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國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任中金普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呂信貽(1949年-),全國勞模,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歷任張弓酒廠廠長、寧陵縣委副書記、寧陵縣常務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侯君舒(1963年-),歷任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北京市延慶縣縣長、縣委書記,現任北京市昌平區區委書記。
王師程(1931年-),歷任湖北大學副校長、鄭州大學黨委書記。
鮑常勇(1966年-),現任河南省洛陽市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
劉連玉(1964年-),國電集團計劃部副主任、核電辦主任。
高洪勝 海政文工團現役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是山東快書藝術大師高元鈞之子,高派山東快書傳人,著名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著名主持人 。
呂杰(1963年-)國家大劇院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訾紅旗(1964年-),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農村辦主任。
鄧天志(1962年-),北京富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道乾(1965年-),河南電力公司運維部主任 。
劉曉光(1963年-),著名油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油畫作品《俺們那旮旯一條街》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并入選中國美術獎獲獎提名。油畫作品《小城正月里》入選“油畫藝術與當代社會”中國油畫展。
潘成鑫,柳河鎮人,澳大利亞訪問學者,1986年考入北京大學,為寧陵縣第一個考入北京大學的學生。
劉濟良(1963年-),寧陵人,現為河南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教育學原理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韓連元,寧陵人,鄭州大學數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