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縣隸屬于浙江省金華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浙江地理中心所在地,有“浙江之心”之稱),與東陽、新昌、仙居、天臺等市縣接壤。距離 杭州、溫州、寧波均在2小時以內,屬長三角南翼經濟區及浙中城市群經濟區范圍??偯娣e1196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20.9萬人口。磐安縣在抗戰烽火中的1939年設縣。1958年,全境并入東陽縣。1983年,恢復磐安縣。 磐安旅游資源豐富,是江南最大的孔氏聚居地,擁有玉山古茶場和櫸溪孔氏家廟兩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唯一藥用植物國家自然保護區—大盤山自然保護區,國家4A級景區的百丈潭和夾溪十八渦,生態雙峰漂流,以及云山省級旅游度假區。磐安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是錢塘江、甌江、靈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發源地。磐安又被譽為“浙中盆景、天然氧吧”。全縣森林覆蓋率75.4%,境內有南方紅豆杉、香果樹等國家珍稀保護植物和金錢豹、黑麂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磐安還是著名的中國藥材之鄉、中國香菇之鄉、中國生態龍井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中國香榧之鄉、中國舞龍發源地、國家生態縣。磐安鐘靈毓秀、人杰地靈。自唐會昌以來,有武狀元1人,武進士6人,文進士70人。蕭統曾隱居大盤山,潛心編撰《文選》。陸游在磐安留下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絕唱。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的作者王象之、清乾隆年間江南七才子之首葉蓁、民國時期第一任航天總署署長張浩、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等等都是磐安人。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民國24年(1935)8月,國民黨浙江省政府劃永康、東陽、縉云、仙居、天臺五縣之邊緣山區,設“大盤山綏靖區”,俗稱“五平縣”。
磐安縣在抗戰烽火中的1939年7月1日誕生,浙江省黃紹竑、阮毅成等,根據荀況《荀子·富國》中“則國安于盤石”之句“盤”者通“磐”,“盤石”即“磐石”,比喻牢固不可摧毀之意,取“磐石之安”義而命名磐安。上報后獲得批準。1949年10月30日解放,建立磐安縣人民政府,縣城從大盤遷至安文鎮。1953年9月17日縉云縣潘潭鄉之冷水、聯合(泗巖、虬里)、章巖(小章、巖潭)、楊西(暢山、西英、山干、彈上、水坑弄)、等山(溶坑、胡山、大山)、莊頭;潘潭等7個行政村,1143戶,4271人,耕地面積3792.72畝劃歸磐安縣管轄。1956年9月27日,尚湖鄉第十、第十一兩村(即周家樓、米篩山頭等27個自然村),301戶,1114人,耕地面積779畝劃給天臺縣新中鄉管轄。1958年在“大躍進”中撤銷磐安縣,全境并入東陽,歷時25年1961年2月2日,安文公社仁州管理區石上、石雨坑大隊3個生產隊,84戶;354人,耕地面積374畝,劃給縉云縣管轄。1963年5月7月雙溪人民公社金家、袁家、下屋3個生產大隊,8個生產良,104戶,381人,耕地面積305畝,劃入東陽縣八達人民公社。1965年6月21日,雙峰公社三丘田大隊(包括三丘田、楚石坑兩個村),3個生產隊,47戶,166人,耕地面積78畝,劃歸仙居縣管轄。1976年8月盤山區方前公社田芯大隊(包括田芯、竂車、陰鼠洋3個村),9個生產隊,236戶,961人,耕地面積95l畝,劃給天臺縣管轄。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批準恢復磐安縣建置,11月10日與東陽縣分開辦公。其縣境除原屬磐安縣全境外,另劃原屬東陽縣之嶺口、玉峰、尖山、胡宅等4個鄉鎮給磐安縣管轄。
區劃詳情
截至2009年6月30日,磐安縣轄9個鎮、10個鄉:安文鎮、尖山鎮、尚湖鎮、方前鎮、新渥鎮、玉山鎮、仁川鎮、大盤鎮、冷水鎮;胡宅鄉、窈川鄉、雙溪鄉、深澤鄉、雙峰鄉、盤峰鄉、維新鄉、高二鄉、九和鄉、萬蒼鄉。地理環境編輯位置磐安縣地處浙江中部的大盤山區,南北長54公里,東西寬47公里, 磐安縣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南翼,距上海300公里,屬上海4小時經濟區范疇。行政歸浙江省金華市管轄,西連永康、東陽、橫店,北靠紹興、嵊州、新昌,東依寧波、奉化、臺州、天臺,南臨麗水、縉云、仙居。磐安地處浙江中部,東經120.17’~ 120.47’,北緯28.49’~ 29.19’之間.東鄰天臺,南接仙居、縉云,西連東陽、永康,北與新昌接壤,是臺(州)、處(麗水)、婺(金華)、紹(興)四州之交接地帶,為天臺山、括蒼山、仙霞嶺、四明山等山脈的發脈處——大盤山脈的中心地段。
水文
磐安縣是錢塘江、甌江、靈江、曹娥江的主要發源地,故舊志稱“群峰之祖,諸水之源”。
地形地貌
有稱謂的大小山峰5200多座,注明標高在1000米以上的63座,清明尖(青梅尖)1314米,為最高峰,有“萬山之國”之譽。 境內出露地層以火山碎屑巖為主,巖性復雜,相變劇烈?;鹕綆r全縣分布廣泛,出露面積占全縣80%以上。大致可分為噴出巖和次火山巖兩種,以噴出巖為多,侵入巖也有零星散布。境內地層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并不發育??h境屬中低山為主的純山區地貌。境內山脈以大盤山群峰為中心,主干線向南北伸展??h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63座,海拔1000米以下500米以上高山峰641座,海拔350米至500米之間的高丘為1.72萬公頃,350米以下的低丘和灘地為2萬公頃。
氣候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溫和,雨量充沛。由于地形有高山、低山、臺地和丘陵等復雜因素,縣內不同地段的氣溫、降水和日照差別很大。多年平均氣溫為13.9~17.4℃,年積溫4255~5534℃。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2.0~4.3℃,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5.6~28.8℃。四季特征有春季回暖遲,秋季降溫早,無霜期短(200~243天)等特點。高山多雪,并常有低溫暗霜。雨量雖較多,而不同季節懸殊頗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409.8~1527.8毫米,6月份(最多)平均為208.3~246.5毫米,11月份(最少)平均為34.8~52.7毫米。 氣候性災害多發,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冬季霜雪凍害、春季容易倒春寒和清明前后暴風雨,盛夏有雷擊和高溫,伏秋干旱、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