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隸屬中國涼都·六盤水市,是貴州西大門,地處滇、黔、桂三省結合部,具體位置在東經104°17'46"-104°57'46";北緯25°19'36"-26°17'36"之間。東鄰普安,南接興義,西連云南省富源、宣威,北鄰水城。全境南北長107公里,東西寬66公里,總面積4056平方公里。有著獨特的區位、交通、資源和大企業集中等優勢,被譽為“滇黔鎖鑰”、“川黔要塞”、“金三角” 及世界古銀杏之鄉—中國金色妥樂。
該縣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深厚,自古即為商賈云集之所,財富物豐之地。境內有古人類文明遺址——盤縣大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有古銀杏、大洞竹海、坡上草原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 榮獲“全國最美生態旅游示范縣”和“美麗中國示范縣”稱號。 同時是貴州省首個列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之一。
2014年盤縣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99位和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第88位。
盤縣有人類出現,據史可考可以追溯到距今約有3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盤縣古為夜郎地,漢屬宛溫。晉隸寧州,劉宋時置西安縣,南齊稱西寧縣。唐初為訓州地,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置盤州,天寶后至宋代為于矢部(齊彌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后升招討司,繼改宣撫司,復為普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衛府并設,改普安路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與衛同地分治。后普山府廢,普安衛升軍民指揮使司(后變廢,復稱衛)。永樂元年(公元1043年)設普安安撫司,十三年(公元1415年)安撫司廢,改置普安州。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遷普安州與普安衛同城而治。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析州屬三營三里地置普安縣,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普安衛并入普安州。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升普安州為直隸州,十六年改普安州為普安直隸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改盤州廳。民國2 年(公元1913年)改盤縣。
1949年12月20日解放,1950年4月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興仁專區。1952年12月4日興仁專區改為興義專區,盤縣隸屬關系改屬為興義專區。1956年7月18日,興義專區撤銷,與安順專區合并,盤縣歸屬安順專區。1965年8月17日,恢復興義專區,盤縣復歸屬興義專區。
1965年11月29日,在盤縣境內設立盤縣礦區人民委員會,受煤炭工業部和貴州省人民委員會雙重領導,盤縣仍歸屬興義專區。1966年2月22日,礦區改為特區。1970年12月2日,原盤縣特區與盤縣合并為盤縣特區,歸六盤水地區領導,行使縣一級職權。1978年12月18日,六盤水地區改設為六盤水市后,盤縣特區歸六盤水市領導。1999年2月28日,盤縣特區更名為盤縣,隸屬關系不變。
氣候
區境屬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 平 均 氣 溫 為15.2C°,歷年 極端最高氣溫為31.2C°,極端最低氣溫為11.2C°。最熱月7月均溫為20.2C°,最冷月1月均溫為5.1 C°,最熱月與最冷月溫差15C°,年均無霜期271天,日照時數1593小時;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熱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適宜于動植物的繁衍生長。亦時常出現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澇、秋綿雨等災害性天氣。
盤縣39個鄉鎮辦(3個街道辦事處、23個鎮、2個鄉、11個民族鄉)
3個街道: 翰林街道(2013年從紅果鎮析置成立)、亦資街道(2013年從紅果鎮析置成立)、兩河街道辦事處(2013年撤鄉設辦)。
23個鎮:紅果鎮、城關鎮、火鋪鎮、灑基鎮、水塘鎮、馬依鎮、板橋鎮、民主鎮、盤江鎮、老廠鎮、響水鎮、樂民鎮、保田鎮、平關鎮、柏果鎮、西沖鎮、斷江鎮、劉官鎮、大山鎮、石橋鎮、滑石鎮(2013年撤鄉設鎮)、珠東鎮(2013年撤鄉設鎮) 、 新民鎮(2013年撤鄉設鎮)。
2個鄉:英武鄉、忠義鄉。
11個民族鄉:普田回族鄉、馬場彝族苗族鄉、雞場坪彝族鄉、舊營白族彝族苗族鄉、羊場布依族白族苗族鄉、?;缱逡妥遴l、四格彝族鄉、淤泥彝族鄉、普古彝族苗族鄉、坪地彝族鄉、松河彝族鄉。
2012年全年城鄉居民低保戶數115718戶,其中:城鎮21500戶,農村94218戶。其中:城鎮41659人,農村172021人。
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10.44‰,自然增長率4.15‰,出生人口性別比109.19,符合政策生育率96.89%,實現了“三降一升”目標。年末公安戶籍總戶數為40.64萬戶,年末總人口118.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25人。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152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24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3%。
經濟
綜述
2014年盤縣地區生產總值426.3億元,增長16.9%;財政收入70.29億元,增長15.4%;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由2012年的77.9%預計提升到2014年93.3%,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跨越升級,后發趕超”戰略決策,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盤縣速度。
2013年,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61.72億元,同比增長17.9%;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分別達23.62億元、255.09億元、82.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17.9%、20.6%。財政總收入完成68.52億元,增長4.6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新體制)完成44.91億元,較上年同口徑增長18.7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28元,同比增長15.2%,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評比中預排名第2。
工業
2013年全縣工業產值達515.69億元,增長22%。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園區建設有序推進,紅果經濟開發區、盤北經濟開發區、盤南工業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5.98億元。
農業
2013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1.27萬噸,同比增產8.66萬噸,實現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量達7.12萬噸,增長12.1%。九大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涌現出了平關鎮石腦村、勝境村和劉官鎮小屯村等一批示范亮點村,啟動建設了保田、滑石等農業產業科技園區。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培育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9個,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1個,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明顯增強。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金、銀、銅、鐵、鉛、鋅、汞、石膏、石棉、大理石、冰洲石、煤層氣等均有分布。煤的儲量為105億噸,種類齊全,煤質優良,為江南諸省之冠。明初煤炭即已作燃料使用。國家決定開發盤縣煤田。1966年來自全國20個省(市)、14個礦務局100多個單位1.5萬余人的建井隊伍投入建礦會戰,70年代先后投產,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全國少有。至1985年,盤江礦務局共有5 個礦、6對井、2個選煤廠、1個水泥廠和其他附屬單位。1985年,全區原煤產量423萬噸,選精煤142萬噸,土焦64萬噸,煤炭工業產值達12879萬元,占工業產值的66.5%。
土地資源
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2.4%,丘陵地占9.2%,壩地占2.4%。宜林宜牧土地373.5萬畝(量算畝,下同),占土地總面積的61.3%,宜耕地面積145.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3.9%。其中較好的耕地僅4.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間。
交通
碧云洞(2張)
盤縣交通便利,320國道、國家高速公路G60鎮勝段橫穿東西,212省道和在建的水盤高速公路縱貫南北,“一橫一縱一環線”公路網和100分鐘縣域經濟圈基本建成,長(沙)昆(明)快速鐵路客運專線、畢(節)水(城)興(義)高速公路加快建設,貴(陽)昆(昆)鐵路盤西支線、南(寧)昆(明)鐵路、水(城)紅(果)鐵路在盤縣縣城紅果交匯。
旅游
盤縣風光(20張)
盤縣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舊石器時代遺址——盤縣大洞。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
縣城南郊的碧云洞,自明代以來為文人青睞,留下許多詩文摩刻,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游記中詳加描述。
名人
盤縣一中(2張)
蔣宗魯字道父,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h知縣、刑部主事、云南臨沅兵備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撫云南。還著有《詩文集》、《治??钭h疏草》等,均已失傳。
邵元善字臺山,明朝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授峨縣知縣,升民部司徒郎,又被謫通州判,改涿州知州。
邵元哲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舉人,次年進士。明神宗萬歷年間任淮安府知府。
邵元吉字黃裳,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為重慶府同知邵華譜之子,淮安知府邵元哲之兄。性孝友,博通經史。元高中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舉人,元哲中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進士?!肚娂o略》錄有元吉的詩二首。
蔣杰字美若,號象巖,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朝宗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次年進士。曾任廣東副使,文采風流,雅有時譽,是當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
王柞遠字無近,明朝貴州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神宗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舉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充經筵講官,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掌院事,轉吏部左侍郎,晉尚書。
孟本淳(?-1663),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幼讀書尚氣節,有勇力,年二十時見天下大亂,棄儒從戎,積功至總兵管。
張道藩(1899—1968),字衛之,貴州盤縣人(城關鎮張家坡)。歷任廣東省政府秘書,貴州省黨務指導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南京市政府秘書長,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1930.4-1930.10.18),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中央執行委員,內政部常務次長,“國民大會”選舉事務副總干事,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央社會部副部長,中央政治學校校務主任,教育長,中央宣傳部長,海外部長,第一屆“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