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縣,四川省南充市下轄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公元507年(南朝天監六年),梁武帝為紀念司馬相如,設置新縣,以相如之名為縣名,公元1371年,并入蓬州,公元1913年蓬州更名“蓬安”,總人口73萬,轄39個鄉鎮。蓬安縣地處嘉陵江中游,有著嘉陵江沿江城市中為數不多的梯形古鎮碼頭。嘉陵江清溪河穿城而過,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更是南充確立的“南西蓬”同城一體化城市。蓬安是一座新型的工業城市和宜居城市,蓬安工業園區是經國家發改委和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工業園區,四川省重點培育的成長型百億工業園區。蓬安城區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嘉陵第一桑梓、大深南海以及成功申報的相如湖國家濕地公園。
蓬安地域名稱歷經“相如縣→蓬州→蓬安縣”的變遷。春秋系巴國地;秦系巴郡;漢初置安漢縣;南朝梁時,縣境始置縣,北部為大寅(后改名蓬池),南部為相如;南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為紀念司馬相如,以蓬安絕大部分和周邊地域設置新縣,以相如之名為縣名,以相如故宅為縣治;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北周所置蓬州由安固(營山境)徙大寅;南宋淳祐(公元1241年—1252年)間,徙治河舒鎮燕山寨;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再徙至相如,至元二十年(1283)設立蓬池縣;
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間,設相如縣,直屬蓬州;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并入蓬州; 清世祖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蓬州改為不領縣的縣級散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取蓬州、安漢縣名之首,蓬州更名“蓬安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由川北行署南充專區管轄(縣城所在地為錦屏鎮);1952年屬四川省南充專區管轄;1968年為南充地區管轄縣(縣城所在地為周口鎮);
1993年起為南充市轄縣。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到2013年,蓬安縣下轄15個鎮,24個鄉 :蓬安縣人民政府駐地:相如鎮相如鎮徐家鎮利溪鎮正源鎮龍云鎮龍蠶鎮楊家鎮福德鎮銀漢鎮巨龍鎮
興旺鎮羅家鎮河舒鎮錦屏鎮金溪鎮鮮店鄉石孔鄉金甲鄉茶亭鄉諸家鄉
高廟鄉濟渡鄉騎龍鄉柳灘鄉群樂鄉長梁鄉兩路鄉三壩鄉新園鄉開元鄉
鳳石鄉南燕鄉天成鄉新河鄉海田鄉石梁鄉睦壩鄉平頭鄉碧溪鄉 -----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蓬安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緯30°44'~31°17',東經106°10'~106°10'之間,東西寬約22.1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東與營山縣、渠縣接壤,南與岳池、廣安相依,西與高坪、南部相鄰,北與儀隴相連,幅員面積1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9萬畝。
地形地貌
蓬安縣地貌以丘陵低山為主,淺丘帶壩為輔。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間。 蓬安縣全境從西北至東南呈長條狀,縱長橫短蠶。地貌以丘陵低山為主,淺丘帶壩為輔,類型多樣,平壩、臺地、淺丘、深丘、低山、河谷兼而有之。
水文環境
蓬安縣境里有大小溪河104條,總長600多公里。嘉陵江自縣西北平頭鄉的古鴨灘進入縣境,東流西彎,轉山繞壩,蜿蜒流經16個鄉(鎮),由縣西南貓兒溪流出縣境,境內流程長達89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礦藏資源
蓬安縣礦藏有砂金、鋯石、氯化鉀、井鹽、芒硝、石膏、石油、鈦鐵、天然氣等有待開發。其中,鮮店水庫已開采出大量石油。
生物資源
蓬安縣資源豐富,植被種類繁多,主要有楠木、香樟、泡桐、槐樹、柏樹、馬尾松、慈竹、銀杏、紅豆等18種珍希樹種。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油菜、花生、蠶繭、煙草、黃麻、生姜、柑桔、桃、李、柚、金溪的白酒等聞名中華。蓬安縣享有“中國錦橙第一縣”、“南方制種大縣”、“商品糧大縣”美譽 ,先后被國家、省列為商品糧大縣以及柑桔、蠶繭、生豬、水產開發基地縣,“石孔貢米”、“鳳石核桃”香飄華夏,“天府花生”暢銷全國,“錦橙100號”風流曼谷。
水能資源
嘉陵江年過境水量220.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占蓬安縣幅員面積90%,嘉陵江上游興建的馬回電站欄河大壩享有“千里嘉陵第一壩”的美稱。蓬安縣嘉陵江水能儲藏量28.3億千瓦時,縣內擁有總裝機容量達23.6萬千瓦的水電站兩座。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蓬安縣縣境人口450戶,2938人。正德七年(1512),增至915戶,19917人。明末清初,戰事頻繁,人口銳減。清順治十年(1653)僅223丁(按丁與口1:4.99折算),約1100余人。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遂有“湖廣填四川”,境內人口劇增,至光緒二十二(1894)增至191024人。民國時期,人口生育順其自然,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增至370204人。1950年至1957年,蓬安縣出現第一次生育高峰,四年間凈增3.97萬人,1957年達44.28萬人。1959年,蓬安縣人口自然負增長16475人,自然增長率為-38.67‰,1960年,蓬安縣人口自然負增長20256人,自然增長率為-49.98‰?!拔幕蟾锩逼陂g,人口生育陷入無政府主義狀態,蓬安縣出現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10年間凈增14萬余人。其中,1967年至1968年兩年間凈增3.4萬人。1953年、196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高達31.66‰、40.82‰。1975年,蓬安縣落實計劃生育措施,人口增長得以控制。1975年蓬安縣自然生育率72.12%,1977年自然生育率下降到55.4%,1980年為16.8%,1985年已控制到4.7%。1985年,蓬安縣人口60.27萬人,出生率14.45‰,自然增長率7.68‰。2003年,蓬安縣總人口68.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85萬人,非農業人口11.37萬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全縣人口密度為511人/平方公里。2008年,蓬安縣總人口71.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0.5萬人,非農業人口10.57萬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蓬安縣人口密度為534人/平方公里。2012年合作店(組)713227人(戶籍人口),其中農業人口591813人,人口密度為535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7‰。
民族
蓬安縣人口普查顯示:1982年,全縣有回族、藏族、白族、苗族、滿族5個少數民族,僅24人。1990年,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里族、傣族、黎族、傈傈族、佤族、拉詁族、納西族、羌族、乞佬族21個少數民族,共206人。2000年,全縣少數民族人口達412人。2007年,有傣族、白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滿族、藏族、黎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羌族、壯族、彝族、裕固族、苗族15個少數民族,共1787人。2009年,有23個少數民族,共約1600人。2012年,有23個少數民族,約1600人。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03年,蓬安縣國民生產總值242844萬元,人均4624元,人均GDP3818元。工農業總產值200673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89414萬元,人均2367元;工業總產值111259萬元。2008年,蓬安縣國民生產總值628605萬元,人均11475元,人均GDP9808元。工農業總產值1426237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03973萬元,人均5024元;工業總產值1122264萬元。2012年,蓬安縣國民生產總值106.0696億元。
第一產業
解放后,蓬安縣農業生產得到恢復。1952年,蓬安縣糧食總產增至2.12億斤。1958年以后的“左”傾錯誤和嚴重自然災害,導致1960年至1962年糧食產量下降,畜禽飼養量銳減。1962年,蓬安縣糧食總產1.65億斤,生豬出欄7.78萬頭,近于1952年的生產水平。1963年至1965年,糾正“左”傾錯誤,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工農業受到干擾和破壞,糧食、生豬產量徘徊不前。1976年,蓬安縣糧食總產2.77億斤;生豬飼養量25.72萬頭。1978年,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林、牧、副各業迅速發展。1980年,蓬安縣糧食總產突破4億斤。2008年,糧食產量6.8億斤,農業總產值303973萬元。2009年,蓬安被列入“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柑桔)50強縣培育縣”、 “四川省現代畜牧業重點培育縣” 。2012年,引進培育江蘇雨潤、華西特驅等17戶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生豬、水果、蠶桑等農業特色產業規?;?、標準化發展。大力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重點打造覆蓋6個鄉鎮、面積62.6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一區三園”,同步推進新農村綜合體和新村聚居點建設,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加快發展。2012年,蓬安縣糧油總產39萬噸、出欄生豬90萬頭、產繭163萬公斤、出產無公害蔬菜14萬噸,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32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10.4億元。
第二產業
50年代中期,蓬安縣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并初步發展了工業。1957年,蓬安縣工業總產值達到1339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5.66%。1958年,突擊興辦化工、機械、煉鐵、玻璃等國營工廠,轉集體企業為國營企業,年末國營企業職工較1957年凈增4145人,增長7.44倍,而工業總產值僅有976萬元。其后,各廠虧損,損失嚴重。1985年,各類工業企業達198個,定型企業產品達37個,工業總產值達816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49年增長62.75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0.73%。1987年,蓬安縣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多種經營責任制,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1992年開始對蓬安全縣企業進行“股份和股份合作制改造”。1995年共有工業企業3670個,工業總產值27121萬元。2003年,除水、電、氣外,蓬安縣所有企業全部改制成為民營企業,形成了電力能源、機械冶金、農產品加工工業的三大工業支柱。蓬安全縣工業經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個,工業總產值81819萬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9875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單位1260個,其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73個,個體工業戶1187個,工業總產值29440萬元。2008年,蓬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個,工業總產值623316萬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16849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單位521個,工業總產值505415萬元。2012年,省級百億工業園區建成面積拓展至8平方公里,累計投入43.07億元,入駐工業企業74戶,構建起以機械冶金園、食品輕紡園為平臺的“一體兩翼”工業發展格局。實施嘉寶汽車生產線擴能、賽克斯紡織生產線改造等重點技改項目107個,開發新產品463個。蓬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4戶,形成了以水電能源、機械冶金、絲紡服裝、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集群。2012年,蓬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18億元、入庫稅金1.45億元。
第三產業
貿易解放后,蓬安縣逐步建立國營商業體系,發展供銷合作商業,到1953年,已初步形成國營、合作、私營三種商業成分。1956年,國家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絕大部分轉入公私合營和合作店(組),僅剩少數個體商業。1958年至1961年,受“左”傾錯誤影響,把供銷合作商業和公私合營、合作店(組)納入國營商業,限制個體經商,取消集市貿易。1962年至1964年,恢復多種商業成分和集市貿易,商業逐步繁榮。1966年至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物資緊缺,市場供應緊張。1978年以后,實行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允許個體商業發展,開放集市貿易。1982年后,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允許農民進城鎮經商,私營商業和新辦的集體商業發展較快。1985年,蓬安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0282萬元。1995年,蓬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232萬元。2003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841萬元。2008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896萬元。2012年,蓬安縣新建、改擴建城鄉農貿市場16個、星級酒店2家,培育商貿企業67戶。2012年,蓬安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億元,三產從業人員達到10.89萬人。旅游2003年共接待游客14.7萬人次,旅游收入4450萬元。2008年共接待游客47萬人次,旅游收入2.9億元。2009年12月19日,蓬安縣“嘉陵第一桑梓”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初步通過國檢。2009年,蓬安周子古鎮被評為四川旅游“十大魅力風情古鎮”,被納入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線路。2012年,完成龍角山景區、周子古鎮和濱江文化休閑區景觀建設,“嘉陵第一桑梓”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區,被納入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線路。蓬安縣城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周子古鎮被評為“四川最美古鎮”,培育出河舒桃花村、金溪沈家壩村等市級特色鄉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百牛渡江”等優秀旅游品牌。2012年,蓬安縣共接待游客1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1億元。金融1950年,蓬安僅有一家中國人民銀行蓬安縣支行。1954年至1955年,分批組建信用社57個,基本實現鄉鄉有社。1985年底,蓬安縣有人民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保險公司和信用社六個系統,縣、區、鄉金融機構74個,職工402人,形成遍布蓬安縣城鄉的金融網絡。2003年,蓬安縣內有人行、工行、建行、農發行、農行、商業銀行、城市信用聯社等金融單位。1954年前,蓬安金融業務結算種類僅4種,1985年末達11種。1950年至1985年,蓬安縣銀行、信用社純利潤達2510.3萬元(信用社257.11萬元)。1995年末,存款余額49134萬元、貸款余額76953萬元。2003年末,存款余額232597萬元、貸款余額156496萬元。2008年末,存款余額571091萬元、貸款余額262765萬元。2012年末,駐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23.6億元、貸款余額43.2億元,蓬安縣助農取款服務點達1193個,鄉鎮覆蓋率達100%,行政村覆蓋率達100%;蓬安縣累計發放銀行卡111萬張,戶均達8張,覆蓋率達100%;全縣39個鄉鎮布放ATM機72臺,覆蓋率達23%;598個行政村設立POS助農取款點1193個,覆蓋率達100%;財、稅、庫、銀全面實現國庫橫向聯網,電子扣稅率達60%以上;注冊企業(含個體工商戶)1004家,注冊企業開戶(銀行結算賬戶)比達70.22%、開戶企業獲貸(貸款)比達43.26%。
交通運輸編輯水運
1949年,蓬安有私營木船229只,運力2443噸,年均吞吐量1.23萬噸。1985年運量達42.2萬噸。1995年,有輪船97艘。2003年,有輪船141艘。建成馬回電站、金溪航電兩個航電樞紐工程,89公里嘉陵江穿境而過,沿江成為黃金水道。
陸運
1985年,公路有省道過境路2條、縣道7條、鄉道26條、專用道5條,總長367.7公里。蓬安縣除瀕江的三壩、大泥、萬和外,鄉鄉通汽車。石孔鄉、海田鄉村村有公路。1990年,蓬安縣所有鄉鎮全部通車。1995年,蓬安縣公路總長398公里,汽車744輛,人力車(輛)654輛。2003年,蓬安縣公路總長597公里,汽車660輛,拖拉機203輛。達成鐵路、國道318、省道儀華路、南渠路縱橫交錯,縣城距成南廣高速公路入口和南充機場30公里,積極融入了南充“半小時經濟圈”、成渝“兩小時經濟圈”。2008年,蓬安縣公路總長798公里,營運汽車722輛,拖拉機328輛。2012年,累計爭取交通補助資金6.2億元,完成地方交通項目投資8.6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聯通城鄉的道路交通網絡。重大交通項目加快實施,達成鐵路復線蓬安段電氣化擴能改造全面完成;南大梁高速利溪、河舒互通連接線工程快速推進;渝川陜高速蓬安段開工建設;總投資2.5億元的嘉陵江二橋加快建設;占地67.2畝的汽車客運新站主站房基本竣工;改造國、省、縣道286公里。2012年,全縣公路通車總長1946公里,等級公路比重達到8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