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簡稱彭水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處武陵山區,居烏江下游。彭水縣北連石柱縣,東北接湖北省利川市,東連黔江區,東南接酉陽縣,南鄰貴州省沿河縣、務川縣,西南連貴州省道真縣,西連武隆縣,西北與豐都縣接壤。截止到2013年,彭水縣幅員面積3903平方公里,轄3街道18鎮18鄉。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彭水縣常住人口為545094人(戶籍人口69萬人)。有漢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個民族,是重慶市唯一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彭水縣為中國特色旅游休閑度假勝地,獲得過“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游縣”、“中華蜜蜂之鄉”、“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彭水縣區位圖(紫色處)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縣,屬黔安郡。大業十年(614年),分彭水地置信安縣。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為信寧縣。 五代屬黔州、武泰軍節度管轄。宋嘉祜八年(1063年),省都濡、信寧、洋水、洪杜4縣入彭水,隸黔州。紹定元年(1228年),屬紹慶府。咸淳八年(1272年),治所移至烏江西岸壺頭山麓。 元二十八年(1291年),紹慶府升為總管府。至順元年(1330年),改稱紹慶路。大夏,仍屬紹慶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廢紹慶府,彭水縣改屬重慶府;洪武五年(1372年),廢黔江縣入彭水;洪武十年(1377年),廢武隆縣入彭水,改隸涪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武隆縣;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置黔江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治所從壺頭山麓遷入漢葭。清順治二年(1645年),復隸重慶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隸黔彭軍民廳。乾隆元年(1736年),改屬酉陽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屬東川道。民國16年(1927年),改隸四川省長公署。民國24年(1935年),改隸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月,屬川東行署涪陵專區。1952年9月,屬四川省涪陵專區。1968年6月,屬四川省涪陵地區。1983年11月14日,經國務院批準改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掛牌成立。1987年起,改屬黔江地區。1997年6月改屬重慶直轄市。 行政區劃編輯
彭水縣實拍圖 (2張)
至2014年底,彭水縣轄3個街道、18個鎮、18個鄉:漢葭街道、紹慶街道、靛水街道、保家鎮、郁山鎮、高谷鎮、桑柘鎮、鹿角鎮、黃家鎮、普子鎮、龍射鎮、連湖鎮、萬足鎮、大同鎮、太原鎮、梅子埡鎮、龍溪鎮、鞍子鎮、新田鎮、平安鎮、長生鎮、鹿鳴鄉、諸佛鄉、潤溪鄉、巖東鄉、棣棠鄉、三義鄉、聯合鄉、石柳鄉、龍塘鄉、喬梓鄉、郎溪鄉、善感鄉、雙龍鄉、走馬鄉、蘆塘鄉、石盤鄉、桐樓鄉、大埡鄉。 漢葭街道漢葭街道位于彭水縣西南部,為縣城所在地。轄12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89.7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南門洞原漢葭鎮政府駐地。紹慶街道紹慶街道位于彭水縣西南部,距縣城1.2公里。轄6個社區和4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22.05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河堡。 靛水街道靛水街道位于彭水縣西南部,距縣城15公里。轄6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幅員面積225.46平方千米。街道辦事處駐靛水壩。保家鎮保家鎮位于彭水縣東北部,距縣城33公里。轄3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212.95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保家樓。郁山鎮郁山鎮位于彭水縣東北部,距縣城52公里。轄4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42.97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郁山。
彭水縣區劃圖高谷鎮高谷鎮位于彭水縣西部,距縣城24公里。轄2個社區和6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16.1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高谷場。普子鎮普子鎮位于彭水縣北部,距縣城57公里。轄3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78.86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普子壩。 桑柘鎮桑柘鎮位于彭水縣東部,距縣城47公里。轄3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92.65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桑柘坪。黃家鎮黃家鎮位于彭水縣西南部,距縣城46公里。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幅員面積78.19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黃家壩。龍射鎮龍射鎮位于彭水縣北部,距縣城37公里。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64.06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張家壩。連湖鎮連湖鎮位于彭水縣東南部,距縣城88公里。轄2個社區和5個行政村。幅員面積73.15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樂地壩。 鹿角鎮鹿角鎮位于彭水縣東南方,距縣城29公里。轄1個社區和6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18.32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鹿角沱。
彭水縣民俗活動萬足鎮萬足鎮位于彭水縣南部,距縣城18公里。轄2個社區和2個行政村。幅員面積59.68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落塘坡。新田鎮新田鎮位于彭水縣南部,距縣城27公里。轄3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32.42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頭黨壩。 鞍子鎮鞍子鎮位于彭水縣東南,距縣城46公里。轄2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25.13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鞍子頭。平安鎮平安鎮位于彭水縣西北部,距縣城45公里。轄1個社區和5個行政村。幅員面積74.61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平安寺。長生鎮長生鎮(原遷喬鄉)位于彭水縣東南部,距縣城35公里。轄3個社區。幅員面積54.09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水田場。 太原鎮太原鎮位于市彭水縣北部,距縣城52公里。轄4個行政村。幅員面積77.16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太原壩。梅子埡鎮梅子埡鎮位于彭水縣東南部,距縣城68公里。轄7個行政村。幅員面積70.62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梅子埡。龍溪鎮龍溪鎮位于彭水縣東部,距縣城82公里。轄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82.96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周家壩。大同鎮大同鎮位于彭水縣西南部,距縣城25公里。轄4個行政村。幅員面積50.21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大廠壩。 鹿鳴鄉鹿鳴鄉位于彭水縣西北部,距縣城54公里。轄10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33.29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牛岍鋪。潤溪鄉潤溪鄉位于彭水縣西南部,距縣城79公里。轄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08.72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干溪場。諸佛鄉諸佛鄉位于彭水縣東部,距縣城68公里。轄10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22.41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雙合場。 龍塘鄉龍塘鄉位于彭水縣西南部,距縣城60公里。轄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80.56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龍塘壩。善感鄉善感鄉位于彭水縣東南部,距縣城47公里。轄5個行政村。幅員面積82.34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石槽壩。棣棠鄉棣棠鄉位于彭水縣北部,距縣城40公里。轄4個行政村。幅員面積90.56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花地塘。
彭水縣遠眺喬梓鄉喬梓鄉位于彭水縣中東部,距縣城34公里。轄5個行政村。幅員面積63.89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合心場。石柳鄉石柳鄉位于彭水縣東北部,距縣城46公里。轄4個行政村。幅員面積48.47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石峽子。聯合鄉聯合鄉位于彭水縣北部,距縣城68公里。轄4個行政村。幅員面積63.88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蔡家壩。 大埡鄉大埡鄉位于彭水縣西南角,距縣城62公里。轄4個行政村。幅員面積67.31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冬瓜溪。
彭水縣自然風光巖東鄉巖東鄉位于彭水縣中東部,距縣城8公里。轄4個行政村。幅員面積73.01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大堰塘。朗溪鄉朗溪鄉位于彭水縣西南部,距縣城68公里。轄5個行政村。幅員面積61.89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朗溪場。 走馬鄉走馬鄉位于彭水縣東部,距縣城76公里。轄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77.59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瓦廠堡。蘆塘鄉蘆塘鄉位于彭水縣東北部,距縣城65公里。轄5個行政村。幅員面積52.25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板栗坪。三義鄉三義鄉位于彭水縣北部,距縣城74公里。轄6個行政村。幅員面積74.78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小壩子。 桐樓鄉桐樓鄉位于彭水縣東部,距縣城86公里。轄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40.45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桐木溪。
彭水縣少數民族節慶活動雙龍鄉雙龍鄉位于彭水縣東南部,距縣城15公里。轄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62.04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大壩子。石盤鄉石盤鄉位于彭水縣中南部,距縣城30公里。轄2個行政村。幅員面積61.46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洞上。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彭水縣位于重慶東南部,處烏江下游。地處北緯28°57′-29°51′、東經107°48′-108°36′之間。北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北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連黔江區,東南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鄰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連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連武隆縣,西北與豐都縣接壤。彭水縣東西寬78公里,南北長96.40公里,水陸邊界線總長414.90公里,幅員面積3905.22平方公里。
氣候特征
保家老營頂桃花園彭水縣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偏少。多年平均氣溫17.50℃,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年均蒸發量950.40毫米,無霜期312天。早春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常有局部大風、冰雹;初夏常有連陰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綿雨;冬季少雪無嚴寒。彭水縣氣候立體差異大: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便遞減0.46-0.55℃。年無霜期由沿江河谷的312天,遞減到中山區的235天。年日照時數,低中山區受山脊和云霧阻擋,要比平壩約少四分之一。
地質地貌
地質彭水縣地質構造屬新華構造體系,位于渝鄂黔隆起帶向渝東中臺坳下降的斜坡上。晚侏羅系至晚白堊世間燕山旋回的寧鎮運動,以水平擠壓為主,形成老廠坪背斜、普子向斜、郁山背斜、桑柘坪向斜、筲箕灘背斜等規模巨大的北北東向褶皺及筲箕灘、七梁子沖斷層等伴生斷裂。第三紀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中,使縣境普遍間歇性而又不均衡抬升,造成郁山一馬武(石柱縣境)及太原、棣棠、三岔溪、諸佛、桐樓、大園、龍塘、彈子岍正斷層和火石埡、龍洋、大埡、石盤逆掩斷層以及筲箕灘沖斷層等,形成北北東向嶺谷相間的原始地貌。出露地層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奧陶系、古生界志留系、古生界泥盆系、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中生界侏羅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彭水縣自然風光 (11張)
地貌彭水縣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為構造剝蝕的中、低山地形。地貌類型復雜,“兩山夾一槽”是主要特征。地形地貌受北北東向構造控制,主要山脈呈北北東向延伸,成層現象明顯,谷地、坡麓、巖溶洼地及小型山間盆地相間,逆順地貌并存。各類地貌中丘陵河谷區占13.39%,低山區占52.88%,中山區占34.03%。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彭水縣有耕地160.55萬畝,草山、草地12.13萬畝,林業用地293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占總面積的50.04%,包括森林面積222.3萬畝、疏林地面積1.7萬畝、灌木林地面積34.1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0.3萬畝、荒山荒地25萬畝。
礦產資源
彭水縣探明可開采的礦藏有煤、天然氣、白云巖、石英砂巖、鋁土礦、鐵礦、重晶石、螢石、大理石、石灰巖、方解石等。其中: 煤炭儲量12116萬噸,有郁江煤田、桑柘煤田、普子煤田、冷竹礦點等;天然氣儲量170億立方米,有建南氣田等;白云巖探明6000萬噸;石英砂巖探明444萬噸;鋁土礦勘查900萬噸;鐵礦探明1308萬噸;重晶石探明864萬噸;螢石探明213萬噸;大理石探明5000萬立方米;石灰巖儲量5億噸;方解石探明5000萬噸。
生物資源
彭水縣水利工程 (2張)
彭水縣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擁有高等維管植物196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0種,一級保護植物5種,包括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水杉、銀杏;二級保護植物有領春木、盾葉薯蕷、穿龍薯蕷、白辛樹、紅豆樹、黃杉、穗花杉、櫸樹等68種。珍稀動物資源豐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葉猴、豹、胡兀鷲等3種,二級保護動物有藏酋猴、獼猴、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紅腹角雉等17種,以及以五步蛇為代表的“三有”動物及市級保護動物有83種。
水能資源
彭水縣境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條,即烏江、郁江、普子河、芙蓉江;流域面積在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條,即長溪河、諸佛江;流域面積在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條,即中井河、后灶河、木棕河、棣棠河、跳蹬河、里頭河、太原河;流域面積在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條。彭水縣境內烏江流長64公里,水流分布對稱,與干流構成羽狀水系,徑流補給以雨水為主。多年平均流量為165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92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26立方米/秒,洪枯流量比率為58.60,最大洪枯水位差29~84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75.24億立方米。郁江在彭水境內流長83公里,徑流補給以雨水為主,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3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40.68億立方米。彭水縣地下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1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出露量為7.9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35.2毫米,水資源總量為106.28立方米(不含烏江)。
人口民族編輯彭水縣是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為545094人(戶籍人口69萬人),共有12個民族。
性別
阿依河上的竹板橋2010年,彭水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82397人,占總人口的51.8%;女性為262697人,占總人口的48.2%??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7.5。
年齡
2010年,彭水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46639人,占總人口的26.9%;15-64歲的人口為339084人,占總人口的62.2%;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9371人,占總人口的10.9%。
民族
2010年,彭水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51560人,占總人口的46.1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93534人,占總人口的53.85%。其中,苗族人口為236613人,占總人口的43.41%;土家族人口為54363人,占總人口的9.97%;蒙古族人口為1291人,占總人口的0.24%;侗族人口為804人,占總人口的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