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毗鄰,西連湖口縣,北與安徽宿松、望江隔江相望,素有“七省扼塞”、“贛北大門”之稱。
彭澤是一個瀕臨長江的千年古縣,具有中國第一溶洞奇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宮洞景區,位于廬山之東的烏龍山麓,集“山、水、洞、佛教”于一體,是江南著名的旅游勝地。
彭澤縣有中國唯一野生梅花鹿南方亞種自然保護區,面積達550萬畝。[建制沿革
編輯
先秦
彭澤在石器時代即有人類生息繁衍,彭澤之名,因鄱陽湖而來。
夏商周秦諸代,將彭蠡澤周邊地區,統稱為彭蠡。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彭澤地域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改秦所設的九江郡為淮南國,彭澤建縣自此始開始。
三國時,彭澤的南境入吳屬彭澤郡。
晉
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分廬江、武昌二郡之一部,立尋陽郡,共領三縣,原屬豫章郡之彭澤,此時即劃入尋陽郡。同年,又析彭澤地之一部,置上甲縣,與彭澤同屬尋陽郡。
東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又廢上甲縣,復入彭澤。
南朝
宋、齊兩代,彭澤仍屬江州郡。
隋唐
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后,開皇九年(589年),廢除梁、陳二代所設的郡縣,撤除晉陽、和城、天水、彭澤四縣,合為龍城縣。至開皇十八年,又廢龍城縣,復改名為彭澤縣,仍屬江州郡。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彭澤屬之。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江州,領湓城、潯陽(唐以后改尋陽為潯陽)、彭澤三縣。武德八年(625年)廢浩州,撤銷樂城縣復并入彭澤,與都昌縣同屬江州管轄。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置西道觀察使,轄洪、饒、虔、吉、江、袁、信、撫八州,相當于今天江西省全境,其中江州轄潯陽、彭澤、都昌三縣。
五代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彭澤屬江州奉化軍。
宋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和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彭澤均屬潯陽郡改名定江軍。
建炎三年(1129年),合江州、池州、饒州、信州為江州路,彭澤隸屬江州路。
元
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江西行省,江州路管五縣,彭澤為其一。
明清
太祖洪武九年(1376),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轄十三府,江州路改為九江府,領五縣,彭澤屬九江府。
清代沿襲明制,彭澤仍屬九江府。
民國
三年,江西全省劃分豫章、潯陽、廬陵、贛南四道,分領八十一縣,其中潯陽道轄二十縣,彭澤為其一。
二十一年,全省分為十三個行政區,區設行政長官,分領八十二縣,彭澤屬第三行政區(治設瑞昌)所轄七縣之一。
二十五年,全省十三個行政區縮并為八個,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分轄八十三縣,彭澤為第五行政區(治設浮梁)所轄十二縣之一。
三十一至三十六年,全省設九個行政區,彭澤仍隸屬于第五行政區,直至解放。
三十八年四月(1949年4月22日)彭澤解放,隸屬贛東北行政區鄱陽專區。同年九月,鄱陽專區撤銷,改屬九江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2年2月改屬九江地區。
1983年冬,撤地設市,由市管縣,彭澤隸屬九江市。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彭澤縣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長江中下游,九江市東北角上,介于北緯29°35′ —30°06′,東經116°22 ′—116°53 ′之間,縣境東鄰安徽省東至縣,南抵本省鄱陽、都昌縣毗鄰,西連江西省湖口縣,北與安徽省宿松、望江縣隔江相望。
shadow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彭澤縣
地形地貌
彭澤縣境內地貌形態,深受地質構造、巖性、氣候、江河溪流等內外營力作用的控制和影響,地勢自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東南高,西北低。
水文
截止2014年,彭澤縣流域面積共962.9平方千米,縣境內成單獨水系的河流計有40條。
氣候
彭澤地處中亞熱帶的過渡帶,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較足,霜期較短,年均日照為1928.5小時,日照為46%,太陽輻射的年總量為112.54千卡/厘米,年生理輻射總量平均值為56.3千卡/厘米,地面最高極端溫度68.7C,出現在1978年8月8日。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依托天門子水庫而建彭澤縣有大氣降水、河流、湖泊水庫和地下水,縣境內成單獨水系的河流計有40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瀼溪河、新橋河、七里洪、楊梓河4條,流域面積共617.8平方千米;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潭橋河、石澗河、樂觀河等7條,流域面積有801.6平方千米;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殷山河、豐嶺河、余堰河、馬橋河、黃板河等12條,流域面積計有962.9平方千米。
礦藏資源
截止2013年,彭澤縣金屬礦產有二十多種,包括金、銀、銅、鉛等
土地資源
截止2014年,彭澤縣土地總面積1544平方公里。
現有耕地40萬畝,山地1.16萬畝,城區規劃面積由12平方公里增加到17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1986年彭澤縣總人口為300113人,人口密度為194.3人/平方千米;
2000年彭澤縣總人口為341438人,人口密度為221.1人/平方千米。
彭澤縣城區2000年人口為47520人,占彭澤縣人口的13.91%,15年間提高6.81個百分點。
民族
彭澤縣屬漢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人口很少。第四次人口普查彭澤縣少數民族人口有158人,占總人口的0.05%。第五次人口普查彭澤縣少數民族人口有420人,占彭澤縣人口的0.13%。
經濟
編輯
概述
2013彭澤縣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1.38億元,增長10.3%;財政總收入11.7億元,增長30.2%
第一產業
彭澤核電項目進場道路及連接線道路全線通車2013年彭澤縣糧食總產10.65萬噸、皮棉48萬擔、油料4.43萬噸、水產4.89萬噸、肉類1.52萬噸,新引進3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10個,建成特色產業基地8個,發展城郊蔬菜基地3000畝,新增無公害產品7個,有機綠色產品1個。
第二產業
2013年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80億元,增長48.4%;工業增加值39.2億元,增長40.4%,工業利稅12.19億元,增長58.5%;工業固投75億元,增長21%。
第三產業
2005年彭澤縣旅游接待總人數15.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7%,第三產業生產總值4.8億元,比上年增長14.3%。
2008年彭澤縣實現增加值6.4億元,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億元,增長15.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82億元,增長9.7%。
交通
編輯
水運
彭澤瀕臨長江,有中型客運碼頭1座,5000噸級貨運碼頭7座,彭澤港距武漢港約330公里,距上海港600余公里。
公路
彭澤縣距九江——景德鎮高速公路20公里,連接安徽、江蘇、上海的省際水泥公路和2008年竣工的銅陵穿境而過。
航空
彭澤縣距九江機場70公里,距昌北機場百余公里。
鐵路
銅九鐵路--鄱陽湖大橋九江鐵路穿境而過,2008年7月1日,中國國家重點工程――銅(陵)九(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銅(陵)九(江)鐵路途徑彭澤,并設有彭澤等站。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事業
古代,彭澤涌現出好多歷史名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狄仁杰任貞觀年間的尚書左丞,趙昴發中進士后,被派為彭澤令。
著名中學有彭澤一中,彭澤二中等,2014年高考全縣二本以上436人,彭澤一中297人,占全縣68.12%。
社會保障
截止2013年累計發放低保資金3965萬元、大病救助金966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560萬元。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和教科書費4.6萬人,資助貧困家庭學生10821人。完成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保險基金征繳1.46億元,全縣各類保險參保人數達32萬人次。
文化活動
文化館館址座落在縣城東風路,至2000年底,有干部9人,職工8人。1985年前,文化館內設群眾文藝組、美術攝影組、文學創作組、文物管理室、辦公室、圖書室。1985年圖書室從文化館分出,成立圖書館。1
989年,文物管理室從文化館分出,成立文物管理所。文化館重組,設辦公室、群眾文藝組、美術攝影組、文學創作組,后根據市縣要求又增設檔案資料室。影劇院始建于1959年,占地約2000平方米,其中劇場使用面積800余平方米,其間接待過著名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著名表演藝術家童芷芩、韓再芬等國家級知名演員的精彩演出。影劇院屬全民事業單位,定編5人。1993年10月與縣黃梅戲劇團合并。1993年縣財政撥款16萬元對影劇院進行改造。電影院始建于1971年,座落東嶺,占地600平方米,擁有800個座位。鄉(鎮)文化站 1981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彭澤縣各鄉均成立了文化站,共計32個站,配專職人員27人,1985年有12人轉為國家編制。1986年棉船文化站被評為“江西省百強文化站”。1990年后,由于經費不足,彭澤縣僅存馬當、棉船、東升、楊梓、天紅五個文化中心站,有專職人員13人。
旅游景點
編輯
龍宮洞
江西彭澤縣龍宮洞風景區是國家“AAA”級景區,位于彭澤縣西南部天紅鄉的烏龍山區。197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楊成武將軍一行30多人,從軍事角度親自考察
龍宮洞了龍宮洞,隨行的新華社記者熊典發表了《漫游龍宮洞》,《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高新慶也相繼考察并發表了《神奇的地下藝術宮殿——龍宮洞》文章,先后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大公報》刊登,隨后,當地政府斥巨資進行開發,1979年建成并對外正式開放,從此,龍宮洞享譽海內外 ,龍宮洞的旅游資源得到不斷開發利用,旅游景點得到不斷拓展完善。
玉壺洞
洞長800米,洞分水陸兩路,旱洞直通仙真巖古寺。進口處是一天然大廳,東西長38米,南北寬15米,高15米,面積為570平方米,石洞大廳可容納千余人。
森林公園
1994年6月在龍宮洞風景區開辟了森林公園。該森林公園位于烏龍山丘陵山地,處中亞熱帶的過渡區,屬濕潤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植物茂盛,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植被的風景林類型眾多。
歷史文化
編輯
民俗文化
鼓書
鼓書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先敲打鑼鼓(即板頭),名為鬧堂鼓。再以京腔念七律或七絕的引子,念引后一邊擊鼓打板,一邊唱鼓書頭。鼓書頭唱詞和唱腔有多種,有《四季花》、《二十字》、《數古人》等。
燈彩
農村一般逢年過節都有燈彩活動。如龍燈、推車燈、彩船燈、獅子燈、蚌殼燈等。其中尤為獨特的是黃花鄉楓王門村的蝦子燈。蝦子燈燈長丈余,3人戲游,游燈者歷代下傳必須是年富力強者。
名優特產
蒸米粑
用秈米淘洗過濾后,上甑蒸至六七成熟,取出冷卻后磨成粉,再用溫開水調揉,做成半分厚的薄片,注完餡子,包成餃子形,放入蒸籠蒸熟,即可取食。餡子以豆角、蘿卜絲、白菜為主,摻以肉丁、豆干、粉絲、黃花菜、香菇、佐以適量蔥、蒜、姜、醬油、味精等調味,食之頗為鮮美。彭澤人認為勝過北方水餃,節日及來客時,多以此餉客。
豆粑
用綠豆或豌豆、蕎麥、小麥等副糧經磨退殼,冷水浸泡一晚,再按三比一或四比一的比例,將浸過的大米與浸過的副糧攪拌均勻,和水磨成糊漿,舀一勺,旋澆鍋內,用蚌殼捺成薄片,以陣火煎燒成熟。如當時食用,則卷以蝦米、蘿卜絲、辣椒、姜、蒜疊成折疊狀,再用油煎酥脆,美味可口。如需貯藏,則不用餡心,只須切絲曬干即可,煮食、炒食極為方便。
麻糍粑
將上好的糯米蒸熟,放在大木盆內用木棒反復搗杵成稠茸狀,做成粑,然后將碾碎的熟芝麻滾蘸即可食之,如在芝麻中摻入白糖桂花,則更可口。
著名人物
編輯
陶淵明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任彭澤縣令,著有《歸去來兮辭》。
歐陽述(1870~1910)字伯纘,號笠齋,世稱浩山先生,馬當南垅人。清咸豐十三年進士、翰林院編修歐陽云第七子,嗣父歐陽霖是清同光年間宰河南七州縣,官至二品銜江蘇候補道,封榮祿大夫。
趙昴發(? ~約1278年) 字漢卿,宋末昌州(今北京市昌平、密云一帶)昌元人。中進士后,被派為彭澤令。在任期間,從政寬厚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