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關縣,山西忻州市轄縣。古稱林湖、始稱偏頭關、偏頭寨,五代置偏頭砦,元代改為偏頭關,清代改稱偏關縣。 偏關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邊陲,處于黃河南流入晉的交匯處。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南與河曲、五寨兩縣相連,東于神池、朔州兩縣(市)毗鄰??h境東西長60千米,南北寬58 千米,全縣總面積1682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04年)。 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偏關為“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行政區劃編輯偏關縣屬忻州地區轄縣。2012年轄4鎮11鄉,面積1685平方千米,人口10萬,縣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縣政府駐地。1958年設城關鎮,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鎮。面積94.7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崞水公路、平萬公路過境。轄38個行政村。隆崗寺、鐘鼓樓、文筆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地。 老營鎮 1959年屬上游公社,1961年設置老營公社,1984年置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40千米。面積125.5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國家三級引黃公路平(魯)、萬(家寨)線過境。轄12個行政村。 天峰坪鎮 1958年屬城關鎮,1961年設天峰坪公社,1984年置鎮。位于縣境西部,黃河東岸,距縣城10千米。面積65.3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偏河公路過境。關河口、黑豆墕、寺溝三處黃河渡口,水運通內蒙古自治區。轄16個行政村。古跡有寺溝大寺廟。 萬家寨鎮 1958年屬黃河公社,1960年析置萬家寨公社,1984年建萬家寨鄉,1994年置萬家寨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5千米。面積87.7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平(魯)萬(家寨)公路過境。有老牛灣、萬家寨黃河渡口兩處,交通較便利。轄10個行政村。 水泉鄉 1959年屬長城公社,1961年析置水泉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40千米。面積129.5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偏(關)呼(和浩特)公路過境。轄11個行政村。明代長城紅門口為當時的邊關要隘。 陳家營鄉 1958年屬五星公社,1961年析置陳家營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106.9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崞水公路、平萬公路過境。轄22個行政村。景點有駱駝山古佛洞。 樓溝鄉 1958年屬先鋒公社,1961年析置樓溝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134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崞水公路過境。轄24個行政村。景點有迤西石溶洞、吳城新石器遺址。 南堡子鄉 1959年設南堡子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45千米。面積136.7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17個行政村。 窯頭鄉 1961年建窯頭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4千米。面積70.6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崞水公路、平萬公路過境。轄21個行政村。 馬家埝鄉 1958年屬長城公社,1961年析置馬家埝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5千米。面積84.9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9個行政村。 黃龍池鄉 1958年屬黃河公社,1961年析置黃龍池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5千米。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10個行政村。草垛山堡,為古代傳遞烽火的關口。 教兒墕鄉 1959年屬上游公社,1962年析置教兒墕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45千米。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0.2萬人,轄9個行政村。 尚峪鄉 1958年屬衛星公社,1961年析置尚峪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30千米。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17個行政村。 曹家村鄉 1958年屬先鋒公社,1961年析置曹家村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5千米。面積133.9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21個行政村。 大石窊鄉[Dashiwa] 1958年屬先鋒公社,1961年析置大石窊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5千米。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12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編輯位置境域
偏關縣地處晉西北的晉蒙交界處,位于東經111°22′--11°01′,北緯39°12′--39°40′之間,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東南部有平魯、神池、五寨 、河曲等4縣毗鄰,全縣總面積為1685.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處黃河中上游黃土丘陵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地勢東高西低。最高處為青楊嶺山,海拔1855.2米;最低處為黃河沿岸寺溝河畔,海拔875米;平均海拔1377米。境內山地屬管涔山脈,有青楊嶺山、柏楊嶺山、草垛山、明燈山等山峰。
氣候
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溫暖干燥,夏季炎熱而雨量集中,秋季涼爽而明快。年平均氣溫3℃-8℃,全年平均降水量為425.3毫米,無霜期為105—145天。氣候屬大陸性半干燥區,寒冷干燥多風沙,年平均氣溫8℃,一月最冷,平均氣溫-10℃,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3℃,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左右,平均無霜期140天。
水文
偏關縣屬黃河水系,主要有黃河支流的關河、縣川河、楊家川河,除黃河外,其它河流一般均呈東北——西南發育。偏關縣大部隸屬關河和縣川河流域。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從偏關萬家寨鎮老牛灣村入境至天峰坪鎮寺溝村出境,境內長32公里,流經兩鎮,15個自然村。 關河發源于平魯縣利民溝,由偏關縣老營鎮賈堡村入境,由東向西橫貫老營鎮、陳家營鄉、窯頭鄉、新關鎮,從天峰坪鎮關河口村直接流入黃河,全長154公里,流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年經流量5900萬立方米,其中清水河流量0.3立方米/秒,汛期在7-9月份,最大洪峰流量214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輸沙量1585萬噸。境內長68公里,流域面積1151平方公里,河谷高程為1312-890米,河道比降5.1%,明國二十六年—1984年河流水量充足,從1985年陳家營鄉高家灣村以上出現斷流至今。 縣川河分為南、北兩支,北縣川河,發源于南堡子鄉上井坪溝,流經尚峪、樓溝兩鄉,從樓溝鄉磨老洼村進入河曲土溝而直接注入黃河,境內長39.3公里,流域面積2421.1平方公里,河谷高程145-1208米(尚峪至磨老洼段),溝道比降9.5%,為季節性河流。南縣川河發源于神池縣為過境河,流域面積165.3平方公里,河谷高程為1230-1207米(西峪—塔子會),屬季節性河流。 楊家川河發源于內蒙清水河縣,流經萬家寨鎮的7個自然村,于老牛灣注入黃河,河谷高程998—973米(水門塔至河口段),其清水源于水門塔村,由泉水匯流而成,源頭處清水流量為1728噸/日,至河口處達20000噸/日以上?,F以斷流。
自然資源編輯
礦產資源
偏關縣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煤炭、硫磺、鐵礦、石灰石等。煤炭資源總儲量約為9—12億噸。硫磺資源也較為豐富,現已探明儲量為4180萬噸。
水利資源
偏關縣河川經流量0.441億立米,地下水資源量0.554億立米,水資源總量0.843億立米。(重復計算資源量0.512億立米)??偟膩碇v,偏關縣水資源具有總量夠用,但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由于受財力、物力的制約,水資源開發程度較低?,F狀開發利用地表水資源量95.3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372.7立方米(含泉水37.7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2012年,偏關縣總人口102085人,其中男性54572人,女性47513人,農業人口88995人。交通運輸編輯公路偏關縣交通以公路為主,平魯至萬家寨的引黃公路橫穿縣境中部,原平崞陽至內蒙川峁的干線公路途經縣境,并以縣城為中心有多條簡易公路。全縣公路總長249公里,其中省級公路66公里,縣級公路129公里,鄉鎮公路44公里,全縣15個鄉鎮全部通了汽車,交通閉塞的局面大為改觀。2012年偏關縣共完成通村水泥路18條95.7公里,通村砂路29條152.5公里,縣鄉公路改建7條76.4公里。 2012年公路完成了窯河線城區路、老牛灣旅游路、上梨線等7項重點工程及方城、鴨子坪、樓溝、陳家營等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推進村的街巷道路硬化工程。完成了“舍身崖到窄寨” 34.5公里國防戰備公路的可研報告,并通過了省廳立項評審。 2012年保持文明路37公里,三星級養路隊3個,共處理油路翻漿、坑槽5730m2,砂路面12546m2,處理水毀路基8600 m2,增設橋護欄18米/1處, 危橋標志8塊/4處,減速帶1處、防護墻487m。 渡口偏關縣的黃河沿岸尚有渡口多處,南至河曲、保德和軍渡可行木船,溝通了與外地的物資交流。停車站2012年新增臨時停車點80個,增設客運停車棚6個,村通客車率達90%以上;全縣公路客運量達到21萬人次;貨運量達到175萬噸。
特色美食編輯酸飯味如酸奶,黃亮堅韌,又能清熱解渴,用心制成酸湯,將米放入,在15℃以上溫度下浸泡4至8小時后澄出即做成酸粥。做成稀飯叫酸稀粥,從沸湯中撈而食飯粒者叫酸撈飯,它是以糜米為主食的人的創造,同時也是食用糜米的上好方法。 碗托蕎麥去皮成為糝子,將糝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軟,上拳揣成糊狀,篩濾后舀入碗內上籠蒸,蒸中途用筷子攪拌一次,出籠后即成碗托。置陰涼處冷卻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
風景名勝編輯
明長城偏關古為邊防重鎮,名勝古跡頗多。有明代修筑、總長為500公里的六條邊墻——明長城,有明代建造的文筆凌霄塔;有唐建隆崗寺以及古烽火臺巖洞、白衣廟、白龍地等多處旅游景點,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老牛灣偏關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縣,除了廣為人知的老牛灣,還有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稱為”百里長峽中的最美回環”的乾坤灣。乾坤灣被中外專家學者定義為太極八卦圖的天然發源地。該縣歷經3年將乾坤灣一個單純的自然景觀提升為凸顯陰陽、天地、乾坤為一體的有豐富內涵的旅游風景區。 長城古堡長城古堡為是偏關縣的軍事要塞。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護城樓,曾為偏頭關2000多座烽堠的統領,發現外敵入侵,此樓遂發出山西鎮的第一個信號,可惜上世紀中期,慘遭拆毀。在復建過程中,萬世德這個偏關走出去的明萬歷薊遼總督的事跡被重新整理挖掘出來。據稱,由于其后代激烈反清,家族慘遭屠戮,史書上也將其御侮事跡悉數掩蓋,但為超度隨其保家衛國犧牲海疆將士亡魂的龍華盛會卻被一代一代保留下來,并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修葺一新的護城樓通高28.8米。 偏關八景偏關歷史悠遠,景觀頗多,自古有古十二景、古十景、古八景。其中十分壯觀的古八景則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稱 道,據《偏關縣志》記載,明朝以來,在眾多文人騷客的審美篩選,《偏頭古八景》逐漸形成,其中有“偏河曲流”、“文筆凌霄”、“玉清真境”、“石沼興龍”、“金駝沙 埋伏”、“暖泉冬草”、“駝洞斗蝶”、“溪洞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