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縣地處北緯31度37分至32度39分、東經109度至109度33分之間,東鄰湖北竹溪縣,南接重慶市城口縣, 西連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北靠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居陜、鄂、渝三省交界處,屬典型的省際邊關縣??h城距安康市中心城區60公里, 距省會西安市263公里。被稱為“女媧故里”。境內大巴山橫亙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山地、丘陵、川壩縱橫交錯,造就了復雜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生物種群。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7.16億元,財政收入4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1元。
中文名稱平利縣外文名稱Pingli County別 名女媧故里行政區類別市轄縣所屬地區陜西省 安康市下轄地區城關鎮、長安鎮、八仙鎮等11鎮政府駐地陜西省平利縣城關鎮新正街395號電話區號0915郵政區碼725500地理位置陜西南部面 積2627平方公里人 口23萬人方 言陜南話(西南官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大陸濕潤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女媧山風景區機 場安康五里鋪機場、安康富強機場火車站安康站、安康東站車牌代碼陜G學 校平利縣職教中心、平利中學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森林資源? 水利資源5 人口6 經濟? 農業? 工業7 交通8 教育? 小學教育? 中學教育9 旅游? 天書峽景區? 女媧山景區歷史沿革編輯公元前十一世紀,大巴山區族落——庸,隨周武王滅商,建都上庸,平利縣屬庸國統治區。楚懷王十七年(前312),秦大破楚軍于丹陽(今河南淅川丹水之北),取漢中,平利縣遂屬秦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平利縣屬漢中郡西城縣地。
陜西平利縣城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滅秦,建立西漢王朝,沿襲秦制,平利縣屬漢中郡長利縣(地域包括今湖北鄖西縣及平利縣、鎮坪縣域)。東漢光武六年(30),廢長利縣,先后并入錫縣(今白河)、西城縣(今安康)。公元265年,晉武帝代魏,建立西晉。于太康元年(280)今平利縣以上廉水為名置上廉縣(地域包括今平利、鎮坪縣及嵐皋縣部分區、鄉),系平利縣之前身,為置縣之始,屬荊州上庸郡。南北朝時期,建置及政區歸屬變化頻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設吉陽,不久撤上廉縣,轄地并入吉陽,名吉陽縣;南朝齊,又劃吉陽分置吉陽、上廉兩個縣,今平利仍為上廉縣,先屬新興郡,后屬上庸郡;梁仍為上廉縣,屬新興郡;西魏廢帝元年(552),改上廉為吉安縣,屬安康郡;北周武成二年(560),撤西城縣,轄地并吉安縣(地域包括今安康市漢濱區、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天和四年(569)移吉安于西城縣廨理,為金州治,故城遂廢?!彼宕髽I三年(607)吉安改為金川縣,屬金州西城郡(轄地同吉安縣)。唐武德元年(618),劃金川縣東南(今平利縣、鎮坪縣及嵐皋縣花里鎮)于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縣,大歷六年(771)廢,并入西城縣。長慶初復置,北宋熙寧六年(1073)廢縣設鎮,屬西城縣地。宋元祐年間復置縣,屬金州。元代廢縣設巡檢司。明洪武三年復置,先屬大寧州(今四川巫溪)后屬金州。
萬歷十一年(1583)金州改稱興安州,平利縣遂屬興安州。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興安升州為府,至清末,平利縣屬興安府。隨著政區變化,縣治所多次搬遷,清嘉慶十年(1805)縣城由老縣移治今城——城關鎮。中華民國后,初沿襲清制,民國6年(1917)撤府設道,平利縣屬漢中道,民國11年(1922)今鎮坪由平利劃出17個保置縣,平利定為三等縣。民國16年(1927)“陜西省政府成立之后,行政區劃之道一級取消,改為省直接領導”。25年(1936)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此后,平利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9年(1940)實行新縣制分六等,平利為五等縣,至解放。1949年5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及陜南軍區解放平利縣城。6月2日,縣人民政府發布第1號布告,宣告平利解放。7月10日建立人民政權,至1950年1月10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屬陜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專署領導。此后屬安康專員公署(行署)。
行政區劃編輯平利縣在明代縣以下設里,共設八里。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人口銳減。據乾隆《平利縣志》記載,清初全縣僅有492戶、1913人,縣下設六里。道光三年(1823)秋,“奉諭將平利維新里,撥給磚坪管轄”。至此,平利縣設五里:舊縣里、同仁里,廣化里、咸休里,新安里。
清乾隆十九年(1754)全縣設十九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實行保甲制度,規定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每戶都有門牌,上寫家長姓名、職業、丁男數目?!?/p>
清光緒二十年(1894),全縣設四鄉六十九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后,建立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將清末原48保改設12區。民國18年(1929)3月,全縣仍設12區,根據當年三月繪制的平利縣地
平利縣風景圖,共轄12區、8鎮183保。民國20年(1931),全縣按東、南、西、北、中劃分為5大區,旋仍為12區。民國25年(1936)將區改為聯保。共設16聯保,下轄136保。民國27年(1938)改設為17聯保。民國30年(1941)改聯保為鄉、鎮,共設5鎮,11鄉,轄91保。民國33年(1944)改設16個鄉、鎮,91個保1437個甲。民國36年(1947),將5鎮11鄉合并為8鄉鎮,共轄52保,1125甲,至平利解放未變。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20日國民黨縣自衛團向人民政府投誠,宣告平利全境解放,全縣在已建立的五個區基礎上,增設豐獅、三陽、百仙三個區,年底共設8個區,并按原“?!钡囊幠?,建立52個村。下轄1125個閭。1952年10月,根據《陜西省1952年調整區、鄉行政區劃方案》,“區、鄉政府駐地,應盡可能駐在有市集的較大村鎮上”,“鄉的名稱,以主要村莊命名,區一律以數字序列命名”調整后,全縣共設10個區、79鄉,285個行政村。1956年3月,平利縣將豐金鄉劃歸嵐皋縣,嵐皋縣將金雞鄉劃入平利縣;4月,在農業合作化中,對全縣區、鄉行政區劃作了較大的調整,將原9個區,合并為6個區,撤并了33個鄉,將老縣區的清太鄉、水田鄉劃歸魏汝區。調整后全縣共設6區1鎮39鄉。為解決毗鄰地區插花地問題,同年5月,安康縣將三合鄉23戶劃入平利;9月湖北竹溪縣福太鄉16戶劃入平利縣,同時平利縣將松鶴(今松河)16戶劃歸竹溪縣。
美麗鄉村—陜西平利1958年2月,錦陽區劃分為三陽、錦貴兩個區。錦貴區原轄老縣區及貴坪區,4月,撤銷吉陽區,所轄鄉直屬縣領導,同時撤原仁河鄉并入城關鎮,撒龍潭鄉并入長安鄉。7月,合并朝陽、上河兩鄉,改名為泗王廟鄉。1968年9月17日,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到年末全縣8區、39社(鎮)均改稱革命委員會。
1975年11月,撤銷吉陽、秋坪兩區建制,所轄12個公社,改由縣直屬。
1979年1月,據“區一級不設‘革命委員會’”的精神,按原區名稱及規模,成立8個區公所。
同年7月,經陜西省批準,增設女媧山公社,將周圍4個公社的47個生產隊劃歸女媧山公社(3月籌建,至6月稱林區)。1981年2月1日,選舉成立平利縣人民政府,39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管理委員會。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截止1990年底,全縣共設8區1鎮39鄉。 1996年,通過鄉鎮機構改革,全縣共設城關、老縣、興隆、三陽、大貴、洛河、廣佛、八仙8個鎮和牛王、長安、雙楊、西河、秋河、八道、松鴉、張家、正陽、女媧山10個鄉。2001年3和11月,相繼兩次并鄉建鎮,截止2003年7月,全縣共設城關、老縣、興隆、三陽、大貴、洛河、廣佛、八仙、長安9個鎮和西河、正陽、女媧山3個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平利縣地處北緯31度37分至32度39分、東經109度至109度33分之間,東鄰湖北竹溪縣,南接重慶市城口縣,西連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北靠陜西省安康市、漢賓區、旬陽縣、居陜、鄂、渝三省交界處,屬典型的省際邊關縣??h城距安康市府駐地60公里,距省會西安市447公里。和湖北省境內交通以公路為主,207、308兩條省道橫穿縣境南北,安平二級路直通安康市。
地貌
平利縣地處秦嶺褶皺系南側和大巴山弧形構造的東緣。紫陽
平利夜景縣紅椿壩——鎮坪縣曾家壩大斷裂帶從平(利)嵐(皋)交界的界嶺埡子(平利縣水坪鄉境內)、獐子坪(三坪鄉境內)、白果坪(八道鄉境內)一線穿過。大斷裂帶以三坪、白沙鄉間的鳳凰尖——八道與獅坪鄉交界的光頭山一線為界。斷裂帶以南的大巴山系高大挺拔,2000米以上的群峰疊起,溝壑縱橫。大巴山主脊北西走向,最高峰化龍山海拔2917.2米。山勢由南向北,逐次降低,為南高北低地貌特征,形成秋山、藥婦山、西岱頂和平頭山四大支脈。
氣候
平利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3.9℃,一月平均氣溫2℃左右,七月平均氣溫26℃左右,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11.2℃。全縣氣溫平均遞率為每百米0.41℃,北部山區為0.43℃。南部山區為0.36℃。全年積溫4248℃,太陽總輻射量105.89千卡/厘米,日照時數1736.6小時,早霜期始于11月下旬,晚霜期終于3月中旬,無霜期為250天左右。年降水量958.5毫米,但分布不均,北部川道地區常受干旱,南部高山地區易遭陰雨災害。降水量春季占24~27%,夏季占39~42%,秋季占29~30%,冬季占3~5%。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漸開墾耕地。據1952年土地改革中計算,全縣耕地為53.38萬畝(包括1953年7月劃給鎮坪縣5個鄉的耕地)。1957年,結合“三定”(定戶、定購、定銷),根據各區鄉上報,全縣匯總耕地為58.54萬畝。經1982年土壤普查和1985年土地資源詳查,據平利縣土地管理局的計算,1990年全縣土地總面積為3969489畝,其中耕地37.85萬畝。
礦產資源
煤炭:在全縣分布甚廣,主產于廣佛鎮的筲箕凹、陽坡、黑溝、東溝、西溝,城關鎮的牛王溝、三里埡和八仙、大貴、三陽等鄉鎮,已知主要礦點16處,許多地段個別和數種元素品位可達工業指標,經濟價值高,開發前景廣闊?,F已建立小型煤礦100多處。大理石:主產于八仙鎮的龍門和獅坪一帶,礦帶東起流溪溝口,西至韓河峽,綿延10公里,地質儲量455萬立方米,地質遠景儲量1500萬立方米。黃鐵礦:主要產地在洛河與八仙鎮交界的鳳凰尖,礦帶綿延10多公里,礦體21個,儲量3200多萬噸,伴生鈷、鈦,為多元素大型礦床,硫平均品位15%,儲量和品位均居全省第一。平利生產的“鳳凰牌”硫磺,產品達國際一、二、三級。重晶石:平利縣重晶石礦藏主要分布在洛河鎮所轄的水坪、清水河、神仙臺一帶,已探明總儲量2800萬噸,重晶石鋇的平均品位92%,最高達到99.33%。具有很高的開采和地質科研價值。
森林資源
1976年森林普查,全縣有林地157.91萬畝。其中用材林107.19萬畝,防護林25.36萬畝,經濟林5.98萬畝,竹林0.32萬畝,薪炭林19.06萬畝。另外還有疏林地2.85萬畝,灌木林49.45萬畝。包括疏林地、灌木林在內,占土地總面積52.3%。木材總蓄積量465.2萬立方米。1986年土地詳查,林地總面積290.13萬畝。其中:森林220.45萬畝,灌木林63.11萬畝,疏林地1.13萬畝,未成林林地0.02萬畝,苗圃0.06萬畝,園地5.36萬畝(果園0.05萬畝,桑園1.22萬畝,茶園3.65萬畝,其他園地0.44萬畝)。占地總面積73%。截止1990年底,實有森林面積1757355畝,木材總蓄積量4575224立方米(含散生木蓄積量)。
水利資源
平利縣境內河溝密布,水流湍急,落差較大。流域內降水量充沛,年徑流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3.04萬千瓦,可開發量為6.25萬千瓦,已開發利用0.91萬千瓦,全縣有大小河流1083條,其中,壩河、黃洋河、嵐河、吉河是平利縣四大主流。壩河水能蘊藏量為28837千瓦;可開發量15300千瓦,已開發8150千瓦,占可開發量53.3%;嵐河水能蘊藏量為76209千瓦,可開發35280千瓦,已開發利用660千瓦,占可開發1.90%;黃洋河水能蘊藏量24243千瓦,可開發利用2.6%;吉河水能蘊藏量為1159千瓦,可開發量376千瓦,已開發量52千瓦,占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