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羅縣是石嘴山市下轄縣,地處寧夏平原北部,距銀川50公里,是石嘴山市唯一的建制縣。東銜黃河水,西依賀蘭山,具有回、漢、蒙文化底蘊??h域面積2086.13平方公里,常駐人口253249人(2010年),城區人口8萬人,回族人口9.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2%。轄七鎮六鄉,141個行政村。是西北的魚米之鄉,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譽。在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中,平羅在西部872個縣市中排名第60位。在2010年浙江民企投融資大會暨浙商500強論壇上,獲“2010浙商(省外)最佳投資城市20強”稱號。在十一、十二屆西部博覽會上連續獲“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100個縣(市、區)”稱號。
歷史沿革
平羅縣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居戎狄部落游牧之沃野,水草豐美。秦時屬北地郡富平縣。西漢時屬北地郡方梁縣。東漢時屬北帝郡廉縣。南北朝時期,在北魏時屬歷城郡建安縣。隋朝時屬靈武郡靈武縣。唐朝時屬警州。北宋時屬定州。嘉慶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為平虜千戶所。清朝初年改為平羅所。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置平羅縣。
平羅縣屬五堆子一帶的狹長地帶,1784年黃河向西改道,此塊土地被甩在黃河東岸。后經陜甘總督奏準該地仍歸平羅縣,并立碑為界。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原屬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帶,劃歸平羅縣。1926年,將磴口從平羅劃出,設置為磴口縣。
民國22年(1933年),寧夏省調整寧夏、寧朔、平羅三縣的轄地,原屬平羅縣的常信、洪廣、丁義、李剛、清水、通義等9堡及高榮堡的西半部,劃歸寧夏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出平羅縣北部的寶豐、黃渠橋,石嘴山高莊、惠北、靈沙等8個鄉劃出建立惠農縣。
1945年,平羅縣屬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兩個月后,寧夏第三專員督察區撤銷,改置為銀北專區,平羅縣歸其管轄。
1949年,寧夏解放,平羅縣直屬寧夏省。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設置銀川專區,平羅縣歸屬銀川專區管轄。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平羅縣直屬自治區管轄。1972年,設立銀北地區,平羅縣又隸屬銀北地區。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以前平羅縣為鄉、保、甲制,全縣共轄8個鄉、1個鎮,41保,651甲。解放后,改設為8個區,不久后8個區調整為6個區。
1950年1月,將6個區調整為5個區36個鄉,其中第一區駐縣城內,轄9個鄉;第二區駐頭閘,轄7個鄉;第三區駐五香,轄7個鄉;第四區駐姚伏,轄7個鄉;第五區駐崇崗,轄6個鄉。
1955年10月,撤區并鄉,先將第一、二、三、四4個區撤銷,所轄30個鄉合并為14個鄉1鎮。1956年4月,撤銷第五區,將其所轄6個鄉合并為3個鄉。當時全縣共轄合作、老戶、惠威、周城、大興墩、姚伏、五香、渠口、六羊、六中、大寨子、頭閘、外紅崗、通伏、崇崗、大武口、下廟等17鄉和城關鎮1鎮。
1956年夏,將頭閘、外紅崗、渠口、六羊、五香、六中、大寨子、通伏合并為頭閘、渠口、五香、通伏等4個鄉。
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全縣組建為政社合一的燈塔(后改名為姚伏)、紅旗(后改名為黃河)、紅星(后改名為大武口)和前進4個人民公社,原14個鄉(鎮)同時撤銷。
1960年2月,惠農縣的高莊、惠北、靈沙等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將其分別劃歸前進和黃河人民公社。1961年,4個公社調整為11個公社。其中將前進公社分為前進、城關、高莊3個公社;黃河公社分為頭閘、渠口、靈沙、五香4個公社。
1962年4月從前進、姚伏、頭閘、靈沙4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組建周城、二閘、惠北3個公社;城關公社改為城關鎮。10月,在石炭井工礦區成立大武口鎮。1963年7月,將石嘴山市的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
1982年,從五香公社分設六中公社,由崇崗公社分設下廟公社。1984年,撤銷所有公社,改為鄉(鎮)。在工礦地區組建了汝箕溝、大水溝2個鎮。1985年1月,設置了西大灘、火車站2個鎮。3月,改設姚伏、頭閘、寶豐、黃渠橋等4個鄉為鎮。
1994年4月,火車站鎮更名為太西鎮;至此,平羅縣轄城關、太西、西大灘、汝箕溝、大水溝、姚伏、頭閘、寶豐、黃渠橋等9個鎮和前進、周城、通伏、五香、六中、渠口、靈沙、惠北、高莊、二閘、崇崗、下廟等12個鄉。
2000年,平羅縣轄9個鎮、12個鄉??側丝?57445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39622、黃渠橋鎮10781、寶豐鎮14940、頭閘鎮14324、姚伏鎮11102、汝箕溝鎮9839、太西鎮8934、西大灘鎮7517、大水溝鎮9546、二閘鄉16841、高莊鄉11640、惠北鄉10911、靈沙鄉17468、渠口鄉13856、六中鄉6414、五香鄉7435、通伏鄉10826、周城鄉10631、前進鄉14498、崇崗鄉12370、下廟鄉7487。(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96號)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前:平羅縣積2046平方千米,人口26萬。)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139號):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2004年7月5日,馬太溝鎮(原陶樂縣城)更名為陶樂鎮。
2006年,平羅縣面積1568平方千米,人口29萬。2008年經濟實力進入西部百強縣。
區劃詳情
城關鎮轄9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前西、人東、前東、北郊、玉龔路、南郊、玉皇閣、回中路、太西;合作村、和平村、新建村、關渠村、新利村、新民村、前進村、前鋒村、步口橋村、沿河村、前衛村、小興墩村、星火村、老戶村、二閘村、三閘村;縣農牧場、縣苗木繁育中心、縣漁種場、縣良種繁育場、銀北鹽改實驗站。
黃渠橋鎮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黃渠橋;紅光村、黃渠橋村、前光村、侯家梁村、四渠村、萬家營村、渠中村、通潤村、永豐村、通惠村、惠北村、五星村、西潤村、聯豐村。
寶豐鎮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寶豐;鎮關村、寶豐村、興勝村、吳家灣村、陸渠村、渠羊村、中方村、新渠村、馬家橋村。
頭閘鎮轄12個村委會:頭閘;頭閘村、東通平村、永惠村、西永惠村、東永惠村、裕民村、外紅崗村、紅崗村、邵家橋村、立新村、雙渠村、正閘村。
姚伏鎮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姚伏;燈塔村、姚伏村、曙光村、高榮村、沙渠村、永勝村、小店子村、周城村、團莊村、高路村、大興墩村、趙渠村、上橋村、向前村、沈渠村、北營子村、張家墩村、許家橋村。
崇崗鎮轄4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崇崗、北街、礦部、南街;崇崗村、崇富村、崇勝村、蘭豐村、躍進村、鎮朔村、長青村、暖泉村。下廟村。
陶樂鎮轄2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東街、西街;王家莊村、東園村、馬太溝村、施家臺子村;陶樂良繁場、陶樂治沙林場。
高莊鄉轄13個村委會:金星村、高莊村、幸福村、同進村、銀光村、遠景村、北長渠村、東風村、東勝村、廣華村、新村村、威鎮村、惠威村。
靈沙鄉轄11個村委會:靈沙村、先鋒村、東靈村、勝利村、光明村、西靈村、田家村、東潤村、何家橋村、富貴村、統一村。
渠口鄉轄13個村委會:渠口村、六羊村、紅陽村、永光村、金橋村、紅旗村、銀星村、新橋村、六中村、分水閘村、宏潮村、阮橋村、交濟村。
通伏鄉轄13個村委會:通伏村、金堂橋村、集中村、永興村、團結村、馬場村、永華村、五香村、新潮村、通城村、新豐村、羅家莊村、新林村;黃河濕地保護林場。
高仁鄉轄4個村委會:八頃村、高仁村、六頃地村、東沙村。
紅崖子鄉轄5個村委會:紅崖子村、王家溝村、五堆子村、水泉子村、三棵柳村。
寧夏國營前進農場轄2個居委會:西大灘、沙湖;管區村。
地理位置
平羅縣位于寧夏銀川平原北部、黃河中下游,地處東經105°57ˊ42″—106°58ˊ2″,北緯38°36′18″—39°51′13″之間,是石嘴山市所轄唯一建制縣。東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相鄰,西以賀蘭山分水嶺為界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接壤,南與銀川市賀蘭縣比鄰,北與石嘴山市惠農區相連。
地形地貌
地貌地形可分為賀蘭山區、山前洪積扇區、西大灘碟形洼地、沖積平原區、靈鹽臺地和河灘區六大地貌單元。東臨黃河,西靠賀蘭山,賀蘭山區海拔在1250米~2800米之間,多為石質山區,山勢陡峭、植被稀疏,溝道發育,土壤平均厚度40厘米。中部平原地區溝渠縱橫,湖泊沼澤繁多。東部黃河右岸為沙漠、山地、小部分黃河沖積平原。
氣候
平羅縣四季分明,屬于大陸性氣候。春旱多風,升溫快;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短暫,降溫快;冬季干冷,雨雪稀少。日照充足,溫差大,蒸發強烈。年平均氣溫2.8℃—16.0℃,年極端氣溫28.2℃—38.9℃。歷年平均降水量173.2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歷年一日最大降水量為80.5毫米。平均日照時數為3008.6小時,日照時數最多的時段是5—6月。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755毫米,蒸發最多的月份是5月。由于本地氣候干旱,受季節影響較大,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近10倍??諝庀鄬穸葹?5%,平均地面溫度為11.9℃,平均霜凍期為194.6天,無霜期為171天。平均凍土深度為70.4厘米,平均風速2.0米/秒,風向為西北風或北風。
水文
主要河流黃河:在石嘴山市境內長146公里,黃河自南從平羅縣南端進入到惠農區出境,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1億立方米/年(1957—1980年),洪峰期均值流量為3440立方米/秒,枯水期均值流量為491立方米/秒(1943—1977年),輸沙量0.953億噸/年(1967—1977年)。礦化度0.424克/升(1943—1973年)。
都思兔河:位于石嘴山市平羅縣與內蒙古交界處,屬于黃河水系,發源于內蒙古鄂托期海流兔八一農場,全長16公里,流域面積8326平方公里,流經平羅縣紅崖子注入黃河。境內長9.5公里,年徑流量1408萬立方米,大洪峰期流量為234立方米/秒(1968年8月24日),1976年估算洪峰期流量為280立方米/秒,含沙量13.3萬噸,年輸鹽量6.05噸,礦化度0.424克。
資源
土地資源
平羅縣有耕地82.18萬畝,林地11.4萬畝,水域面積34.6萬畝,牧草地71.9萬畝,未利用土地150萬畝。黃河過境流程達41公里,農業倚黃河之利,水資源充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所以農作物種類多、產量高、質量好,是寧夏優質小麥、大米、油料、蔬菜、瓜果和淡水魚的重要產地之一。土地面積廣闊,土質深厚,已開發耕地78萬畝,宜農、宜林待開發荒地70.83萬畝,山麓、沙灘面積13.63公頃。
礦產資源
平羅縣煤、鋁土、硅石、鐵礦石、黏土、碳巖、石英砂等豐富。是國際市場冠譽的“煤王”太西煤的產地,已探明儲藏量6.55億噸。電力資源豐富,年供電量11億千瓦時。平羅縣礦產分布主要有煤炭、粘土、大理石、石灰石、鐵礦石、硫礦石等十多種。初步探明煤炭儲量16.4億噸,其中:太西煤探明儲量6.4億噸,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的特點,是理想的動力電煤和化工用煤;縣境內的黃河東岸緊臨中國最大的整裝煤田鄂爾多斯煤田,初步探明煤炭儲量近10億噸。硅石探明儲量1754.6萬噸,預測遠景儲量42.8億噸,品位較高(二氧化硅含量96.8%-99.4%),是硅系列產品、鋼鐵爐料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粘土儲量19億噸,是陶瓷、水泥、建材工業的重要原料。砂石資源豐富,是建筑業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崇崗鎮。
交通
公路
京藏高速、109國道、110國道及203省道、301省道貫通縣境,運輸便捷。[4-5]
航空
銀川河東機場是國家4D級現代化機場,現已開通至北京、西安、上海、廣州、南京、濟南、青島、太原、成都、鄭州、烏魯木齊等國內大中城市40多條航線??h城距銀川河東機場80公里,行程1小時。
鐵路
包蘭鐵路貫穿平羅境內,有蘭州鐵路局石嘴山站,年運輸能力300萬噸;縣城距惠農陸路口岸45公里,口岸年貨物吞吐能力4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