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縣,古稱龔州,廣西貴港市轄縣,位于西江上游,介于北緯 23°2′19″-24°2′19″,東經110°3′54″-110°39′42″之間,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縣境中部,南近海洋。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5℃,年降雨量1630毫米,年平均日照1712小時,年無霜期為340天。距貴港市126.1公里,距南寧市約300公里左右,距廣州約369.3公里??h城駐地平南鎮,城區建成面積18平方公里,已建成的旅游景點有大王宮、白馬雙英等10多個。
中文名稱平南縣外文名稱ping nan xian別 名龔州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華南下轄地區轄4鄉17鎮政府駐地平南鎮電話區號0775郵政區碼537300地理位置廣西東南部面 積2988平方公里人 口143萬人(2010年統計)方 言粵語、客家語、閩語等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平南新八景火車站平南火車站(南廣高鐵站)車牌代碼桂R重點中學平南縣中學、平南鎮中學行政代碼450821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劃3 自然資源? 概況? 水利4 交通運輸5 經濟概況? 農林漁牧? 工業經濟? 金融通訊6 語言分布7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科文衛體? 城市榮譽? 教育發展8 歷史文化? 民間舞蹈? 木偶戲? 八音? 采茶戲? 粵劇9 風景名勝建制沿革編輯秦始皇三十三年今平南境地屬桂林郡。西漢時平南
部分屬猛陵縣地,隸屬蒼梧郡(郡治所廣信,今蒼梧)。部分地屬布山縣。三國時,仍隸蒼梧郡,猛陵縣和郁林郡布山縣地。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蒼梧郡置永平郡(郡治所安沂,今藤縣境);析猛陵縣地置武城縣,縣治所今武林鎮,隸屬永平郡。這是平南境內最早設置的縣。宋元嘉二年武城縣改稱武林縣,屬永平郡(齊梁陳因之),隋仍屬永平郡。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設隋建縣(縣治所今平南大中)。唐初,廢永平郡改設藤州,武林、隋建二縣隸屬藤州。貞觀三年(629年),置燕州(治所今武林),下轄武林、隋建,并設秦川縣(《大元一統志》作泰川縣)而轄之。貞觀七年(633年),徙燕州治所至寧風(今藤縣地)改名泰州,劃武林、秦川隸潯州。同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龔州都督府,督理龔、潯、蒙、賓、澄、燕、藤七州。又分武林縣地置南平縣,后改平南,治所今平南鎮。平南之得名,舊志載三說:一為晉代陶侃平定交南,封平南侯,故稱;二為縣內諸山,自蛇黃嶺迤邐而來,開廣平敞,面南設治,因而得名;三是取南平和西平之名,稱平南縣《今縣釋名》(卷五)則載:因縣治在永平郡之南,故稱平
平南夜景 (3張)
南。天寶元年(742年),龔州改稱臨江郡(陽建改陽川,仍隸龔州)。乾元元年(758年)復稱龔州,領平南、武林、隋建、大同、陽川五個縣,隸屬嶺南道。五代,平南屬南漢。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陽川入平南。宋嘉祐二年(1057年)又將武郎縣(今縣北的馬練、國安、思和一帶)并入平南縣,仍隸屬龔州。紹興六年(1136),廢龔州,平南縣隸屬潯州管轄。元朝時期(1206~1368年)平南縣屬潯州路。明朝,平南隸屬潯州府。清代,平南縣仍屬潯州府。乾隆九年(1744)潯州
平南中心廣場府改隸右江道。清咸豐六年(1856)八月,大成軍踞平南改稱武城縣,屬大成國轄地(建都秀京即今桂平);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大成國滅,平南重歸清統治,武城縣復稱平南縣。民國2年(1913年)推行省、道、縣三級區域制,平南縣隸屬郁江道(道治今蒼梧)。民國3年,改蒼梧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設區,平南隸屬梧州區(區治今梧州)。1949年12月3日,平南縣獲解放。1950年1月,平南縣隸屬梧州專區。1951年7月,梧州專區與郁林專區合并稱容縣專區,平南縣隸屬容縣專區。1952年5月間,平南縣將原所屬的羅運、羅香、平竹、那平等四個鄉劃歸大瑤山瑤族自治區,同時又將原同和鄉的黎田撥給藤縣。1958年7月,撤銷平樂、容縣兩專區,分別設立梧州、玉林兩專區,平南縣屬玉林專區。1971年,玉林專區更名玉林地區,平南縣屬玉林地區。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批復貴港市升格為地級市,平南縣改屬貴港市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
平南縣轄17個鎮、2個鄉、2個民族鄉:平南鎮、平山鎮、大坡鎮、寺面鎮、大洲鎮、六陳鎮、大新鎮、大安鎮、武林鎮、鎮隆鎮、上渡鎮、安懷鎮、思旺鎮、大鵬鎮、官成鎮、同和鎮、丹竹鎮、東華鄉、思界鄉、馬練瑤族鄉、國安瑤族鄉。
自然資源編輯概況
平南縣自然資源豐富。有野生動物200多種,植物資源1000多種,其中各種樹木300多種,藥用植物500多種,森林覆蓋率53.3%。已發現的礦藏資源有石灰石、花崗巖、紅砂石、重晶石、金礦、高嶺土等10多種。其中石灰石儲量40億噸,含鈣率高達54%以上,是水泥與化工等行業用的優質原料;紅砂石儲量20億噸,花崗巖儲量30億噸。境內有潯江、大同江、白沙江、烏江、大鵬江、思旺河、秦川河等河流,地表水擁有量65.92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9.49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7.53萬千瓦。 平南盛產優質米、石硤龍眼、肉桂、茶葉、烤煙、桑蠶、八角、瘦肉型豬、桂花魚等優質農副產品。
水利
平南縣內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西江橫貫縣之中部平原,
平南縣西江大橋境內全長44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28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15條,集雨面積2987.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5.4億立方米,全縣雨量充沛,水能蘊量8.41萬KW。全縣建設有大、中、小型水庫55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3座,水庫儲水量達5億多立方米。全縣主要渠道611條,總長1238.4公里,輸水量66.7立方米/秒,塘壩2730座,引水工程5座,全縣排灌機械保有量1209處,1241臺16837KW,水輪泵站158處,276臺。三大灌區渠道貫穿19個鄉鎮,年供水量4億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2萬畝??h內西江河道當江段按20年一遇洪水標準建設防洪堤95.5公里,沿江水閘55座。城區建設羅沖橋排澇站1處,裝機160KW。保護面積38萬畝,人口53.84萬人,大堤綠化33公里。平南縣水力資源豐富,其中大鵬河系建引水梯級電站9個,分支小電站6個;大同江水系可開發建設梯級電站11個,建成后的大同江水系利倆電站已通過立項,投資1.45億元,裝機為6300KW×2臺,目前正在努力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該項目工程。六陳水庫平南縣六陳水庫距平南縣城50公里,總庫容3.39億立米,有效庫容1.73億立方米,水庫灌區渠道總長265.4公里,設計灌溉面積25.8萬畝,壩后電站裝機3×1600KW,水庫集灌溉、發電、供水、養魚為一體。東平水庫平南縣東平水庫總庫容42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6.5面畝,電站裝機3×800KW。水庫集灌溉、發電、供水、養魚為一體。官成水庫平南縣官成水庫位于當江北岸官成鎮,距離縣城區15公里,有三級柏油路直通水庫大,水庫庫容2245萬立方方米,庫區面積約6000畝,灌溉面積7萬畝,裝機1540KW,水庫集灌溉、供水、發電、養魚為一體,由于距離縣城區較近,極具開發觀光、旅游、游泳、垂釣和休閑度假的價值。田貴水庫平南縣田貴水庫位于平南縣北部國安瑤族鄉田貴村,建于1975年10月,引水蓄水集雨面積108.6平方公里,總庫容5020萬立方米,電站裝機2×1250KW,是一座以為發電為主,結合洪電灌溉、養魚、休閑度假的園林式水庫。
交通運輸編輯平南縣水陸交通方便。是中國西南地區通往粵港澳地區的東向最便捷通道。境內通過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省道容縣至太平公路與廣西公路網連通。到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地區僅需6—10小時,距南寧300多公里。溝通大西南、桂中、桂東地區的來賓至平南二級公路,及桂東南地區的南北交通干線容縣至平南二級公路已經建成通車??h內公路總長700多公里,建成了平南西江大橋等橋梁20座,所有鄉鎮均通柏油公路。水運發達,常年可通2000噸級船舶。下達廣州、深圳和珠海,到香港、澳門分別為540公里和490公里,上匯郁江、黔江,直達柳州、南寧及云南、貴州、四川等省。港口碼頭建設日臻完善。 平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已經相繼開工建設,縱向的荔浦至北海高速公路也如火如荼地展開著建設。2011年還要開工建設柳州至肇慶快速鐵路,以及柳州至平南高速公路。桂林經平南至玉林湛江??诘蔫F路項目也已經納入規劃,2012年準備興建的梧柳高速也將經過平南境內,隨著一系列鐵路與高速公路項目的相繼實施,未來的平南將是桂東南立體綜合交通樞紐中心之一。 高鐵橫向的南寧至廣州高速鐵路穿過境內,設有平南火車站,預計2014年通車,屆時平南結束沒有鐵路的時代,直接進入高鐵時代,到廣州、南寧分別只需1.6小時。
經濟概況編輯2009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9億元,增長21.8%;完成財政收入5.85億元,增長1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8億元,增長4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億元,增長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5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4354元,增長11.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3億元,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76億元,增長38.8%。 2011年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35億元,增長6.8%;完成財政收入9.04億元,增長18.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億元,增長1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8元,增長9.9%;農民人均純收入6022元,增長1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5億元,增長17%;外貿出口總額7966萬美元,增長60%。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億元,增長10.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9億元,增長25.7%;財政收入9.5億元,增長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7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6976元,增長15.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8億元,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億元,增長23%;港口吞吐量1850萬噸,增長9.3%。
農林漁牧
平南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顯著地位,歷史上以種植業為主,兼營林、漁、牧等業。農業生產主要是人工操作,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發展是不穩定的。 解放后,黨和政府一向重視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生產,但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縣內農業生產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1949年農業總產值(按1952年不變價計)為3338萬元。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當年總產值為3345萬元。1957年實現了農業合作化,農業總產值為4135萬元(按當年不變價計)。1965年按1957年不變價計為5436萬元。1983年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逐步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當年按1980年不變價計總產值為24191萬元。1987年總產值增至25485萬元,比1949年增加22147萬元,增長7.63倍。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1987年總產量為33842萬公斤,比1950年的9650萬公斤增加24192萬公斤,增長3.5倍。畜牧業以豬、牛養殖為主,1987年生豬為74.69萬頭,比1950年的11.67萬頭增長6.4倍。耕牛生產1987年為68938頭,比1950年65028頭增加3910頭,增長6.01%。漁業生產發展較慢,1987年魚總產量為247.7萬公斤,總產值為628.6萬元,僅占農業總產值的2.47%。林業方面,解放后,年年植樹造林,但成活率低,加上林業政策多變,封山育林措施不力,幾度亂砍濫伐,森林面積增長不大。從1952年起至1981年,累計人工造林148.69萬畝,成活率占46%;飛機造林自1969年和1970年兩年造林35.55萬畝。1984年調查,飛播造林有效面積為12.85%。大徑木材和森林復蓋率比解放初期還有所減少。 平南縣歷史上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占總耕地的65%至75%
石硤龍眼。糧食作物中,又以種水稻為主,占糧食用地80%至90%。其次為紅薯、木薯、芋頭、大豆、麥。經濟作物用地一般為總耕地的5%至10%。1983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稻谷產量大增,商品經濟發展,經濟作物用地增到總耕地面積的10%至20%之間。解放前,經濟作物主要種植花生、桑、曬煙。解放后,主要是花生、烤煙、麻、桑;20世紀80年代后,以種植花生、糖蔗、曬煙為主,其他作物用地一般為總耕地的20%左右。 平南是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基地縣,廣西肉桂、蔬菜、畜牧水產基地縣,盛產優質米、蔬菜、水果、甘蔗、茶葉、烤煙、桑蠶繭、石硤龍眼、荔枝、柑橙、芒果、余甘果、蜜棗、玉桂、八角、瘦肉型豬、三黃雞等優質農副產品。其中肉桂為世界三大名桂之一,清朝道光年間就已享譽海內外。石硤龍眼是廣西平南縣名特優水果,榮獲1995年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2007年,平南縣已種植石硤龍眼20萬畝,是中國最大的石硤龍眼商品生產基地,1996年廣西平南縣被農業部評為優質石硤龍眼基地縣。 于2002年規劃建設平南丹竹余甘果園,擁有果園4萬多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大玉余甘果種植列為綠色食品開發項目之一,大玉余甘果系列產品1999年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2年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純天然食品金獎",2002年廣州首屆全國糧油副食品博覽會"天然保健食品金獎",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獲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親筆提詞"為農業和農民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牌扁。游客在進行生態游的同時,可采摘余甘果等水果,品嘗余甘果茶、罐頭、果脯、果酒等。
平南丹竹余甘果為適應市場需要,平南縣及時引導農民進行龍眼無公害化生產,打造質優安全的品牌龍眼。2004年該縣通過了無公害水果產地的認定,率先成為廣西無公害水果生產示范基地縣。同時,鎮隆鎮示范果場通過創建龍眼出口基地,進一步提升龍眼果品的質量檔次,成為廣西首家獲得出口資格的龍眼出口基地。隨后,丹竹示范果園也獲得出口資格,生產的龍眼成功地出口到加拿大,開創廣西龍眼出口的先例,提高了龍眼種植的經濟效益。養殖業平南養殖業多年摘取廣西外銷仔豬第一的桂冠,而且成為廣西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達標縣,也是廣西2個基地建設達到優秀水平的縣份之一,被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確定為瘦肉型豬基地縣;人工飼養的猴、蛇等小動物出口年超百萬美元。
工業經濟
清末前,縣只有落后分散的紡織、打鐵、造船、燒磚瓦、制陶器、燒石灰、釀酒、榨油、制煙絲、加工竹木器以及制鞭炮等個體手工業。清道光年間,縣內桑蠶業逐步發展。清末民初。廣東商人在丹竹建立廣興綸繅絲廠,這是縣內第一個工廠。民國15年、21年,廣東人在大安先后開設兩個鑊廠,共有工人100多人,年產鑊頭3萬多只,其他手工業也隨之興起。 抗日戰爭前,日本等國的生絲等洋貨源源輸入,使縣內生絲生產迅速下降。其他手工業也受到嚴厲的打擊。民國27年(1938年)秋,廣州淪陷,西江航道阻塞,縣內手工業又乘時興起。據民國29年(1940年)統計:全縣有私營手工業1262家,共有資本26.89萬元(國幣),從業7610人。其中主要的有織布108家,資本1900元,從業216人,日產布900丈??椕?8家,資本4000元,從業156人,日產毛巾150打。卷煙14家,從業216人,日產卷煙8050包。印刷2家,從業10余人。制毛刷5家,雇工14人,日產牙刷310支。其他多是從事打鐵、制豆腐、釀酒、制煙絲等個體手工作坊。這時期的名優手工業產品有:鋒利耐用,馳名海內外的黃三利的“三利小刀”;色潤、絲細、味醇的“大安齊絲煙”;制作精良的“思旺藍耪”。民國31年(1942年)又有城廂盤塘人江??崎_辦的光源火柴廠。當時曾使用煤氣機作動力,有七八十個工人。由于原料、銷路、技術等諸多原因,開辦不久即關閉。 抗日戰爭勝利后,外國貨物乘機而入,縣內一些手工行業因受打擊而衰落。至1949年,工業總產值219萬元(按1952年不變價計),僅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6%。解放后,人民政府致力于恢復和發展手工業生產。1952年1月興建發電廠,是縣內第一個國營工業企業,裝機容量40千瓦,供縣城機關和街道照明。1953年在大安建大安電廠和農具廠。1955至1956年先后把大安鑊廠、平南益群醬料廠、丹竹陶瓷廠、平南印刷廠、大安前進染織廠改為公私合營。1956年,縣內有國營和合營企業8間,有職工400多人,當年工業總產值882萬元。1956年完成了對全縣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組成76個手工業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平南的工業基礎。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85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9.4%。 1958年“大躍進”期間,大安鑊廠、大安前進染織廠、丹竹陶瓷廠、印刷廠先后改為國營工廠。同時興辦大安鋼鐵廠等18家工礦企業。該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021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叭翊筠k鋼鐵”期間,大部份人員投入鋼鐵前線,同時抽調職工600多人,興辦大小工廠57個,加工項目有淀粉、農藥、土化肥等75種。工廠企業項目雖多,但由于原料缺乏,能源不足,生產技術上不去,人心浮動諸因素,致使產品質量低劣,很多產品銷售不出去,甚至報廢。至196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806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比1958年減少1215萬元。1963年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之后,縣辦的工礦企業只剩下平南電廠、印刷廠、農械廠、珠江酒廠、丹竹陶瓷廠、大安電廠共6家。商業線辦的工業只剩下卷煙廠、平田副食加工廠、合營城廂加工廠、武林紅磚廠等7家。手工業也基本歸隊重新組織生產。整個工業回復到1957年的水平。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882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13%。 1964年吸取大躍進的經驗教訓,并經過整頓、調整,以農業生產為依托發展工業,該年興建磷肥廠。1969年又興建氮肥廠,此后又先后建麻紡廠、水泥廠、雪茄煙廠、電機廠等10多個工廠,成為全縣骨干工業,至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共219個(不含村以下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6297萬元(不含村以下工業企業、按1970年不變價計),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23.6%。 1978年后,調整工業布局,加快工業發展。1980年有工業企業241個。全民集體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9412萬元,凈值3695萬元,工業總產值6342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22.2%。1984年體制改革后,鄉(鎮)、村工業及個體工業更有長足發展,成為全縣工業戰線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1985年,全縣已形成了紡織、卷煙、釀酒、食品、化肥、建材、五金、機械、印刷等20多個工業行業,共有全民和鄉(鎮)工業企業222個。其中全民工業企業40個,鄉(鎮)工業企業182個。工業總產值1272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村以下工業企業產值不計算在內),占全縣社會總產值的28.9%。 1987年,通過深入貫徹執行中央的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方針,擴大企業的自主權,落實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發展橫向聯系,加快技術改造步伐,適時地進行并、轉、改產,使各企業生產經營發生較大的變化。全縣有全民所有制工業37個,集體所有制工業158個,全民與集體合營工業1個,城鎮和農村合作經營工業與個體工業3851個。全部獨立核算工業年末職工1333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6169人,集體所有制工業7135人,全民與集體合營工業33人,城鎮合作經營工業和個體工業、村及村以下工業從業人員共64557人。年末全部獨立核算工業固定資產原值10304萬元,凈值7738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原值7369萬元,凈值5723萬元;集體所有制工業原值2862萬元,凈值1950萬元;全民與集體合營企業原值74萬元,凈值66萬元。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含村及村以下工業)23013萬元,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1%(按1980年不變價計)。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為7910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4.4%;集體所有制工業為5557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4.15%。 工業品主要有煙、酒、糖、麻袋、蚊帳布、水暖器、陶瓷器、小刀、水泥、石灰、氮肥、磷肥等數十種。其中煙、酒、石灰、水暖器還是暢銷全國乃至遠銷國外的產品。全年生產卷煙25168箱,飲料酒(混合量)1436.53噸(個體白酒454噸不計算在內),糖9955.7噸,麻袋1035.47萬條,棉布242.97萬米,日用陶器70.6萬件,水暖器700886套,水泥4.58萬噸,氮肥(折100%)2424噸,磷肥(折100%)2327噸,小刀209.3萬把。勞動生產率,據1987年158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全部職工平均人數12845人,全員勞動生產率9341元/人。其中全民工業21個,全部職工平均人數6036人,全員勞動生產率11930元/人;集體所有制工業136個,全部職工平均人數6761人,全員勞動生產率7048元/人;全民與集體合營工業1個,全部職工平均人數48人,全員勞動生產率6875元。從158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該年產品銷售收入15092萬元,已交利稅費2227萬元。盈利企業133個,利潤總額1124萬元;虧損企業25個;虧損總額187萬元。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中前期的,曾經是平南人引以為豪的時期:廣西綜合經濟十強縣之第三名。這個時期平南擁有鼎鼎有名的:廣西桂花水暖股份有限公司、平南三利小刀廠、平南麻紡廠、平南磷肥廠、平南大安永發煙廠、平南蜜棗廠、平南六陳象棋廠等一批鄉鎮企業,是廣西第一個鄉鎮工業總產值破千萬元的縣域。但隨著上個世紀末中國國有企業面臨的轉型之痛,平南上述鄉鎮企業未能成功轉型和經營不善,相繼一一倒閉,平南縣的工業陷入低潮,財稅也陷入困境。平南工業初步形成了建材、化工、機械、制藥、造紙、紡織、釀酒、塑料、食品、輕工等十幾個工業門類,600多家工業企業。鄉鎮企業主要有化工、建材、橡膠制品、桂類加工、竹芒木編工藝品加工、農副產品等行業。安泰化工責任有限公司是化工部農藥生產定點企業,年產值超億元,該公司研制生產的安泰系列產品為廣西技術監督局重點保護產品,它以質優高效低毒的優勢,暢銷長江以南各省區;各式各樣由木、竹、芒等編織成的工藝編織品也遠銷國外。平南的大安鎮、鎮隆鎮、上渡鎮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服裝業。平南不斷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園區經濟已經成為平南經濟發展引擎,總投資1300萬元的入園大道一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首期3800畝工業建設用地正在進行“三通一平”建設;廣西永源生物發展有限公司擬投資20億元建設年產萬噸保健酒和珍稀動物養殖項目,江蘇陽光集團擬投資5億元建設林產品加工基地和港口物流項目,香港櫻花集團公司擬投資60億元建設電子產品基地等工業項目正在辦理申請入園手續……2009年,平南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46億元,其中園區工業總產值30多億元,稅收近3億元,園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40%以上。工業園區已成為平南縣經濟發展支柱。平南縣依據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資源優勢及其分布特點,把丹竹工業集中區建設作為重點,輻射烏江、丹竹、大安和平山等工業集中區。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形成了以水泥為龍頭的建材業、以桑蠶加工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業、以釀酒業為龍頭的食品制造業、以文化紙為龍頭的制漿造紙業、以農藥為龍頭的化工業、以出口創匯為導向的竹木藤草編織業等六個支柱產業;精心培育水電、中藥材加工、服裝鞋帽制造、農產品加工和竹木藤草編具有發展潛力的五大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此同時,平南縣抓住平南監獄搬遷的有利時機,積極向自治區爭取立項建設平南縣工業園區。2008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平南縣確定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基地縣,批準利用平南監獄置換的土地作為臨江工業園發展工業用地的方案,結束了平南沒有一流工業園區的歷史。2010年1月,自治區確定了該縣工業園區為廣西A類工業園區,并確立了一園多區的發展規劃。平南縣工業園區包括臨江工業園和丹竹工業園。
金融通訊
平南縣境內設有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人民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大地保險公司、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桂銀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齊全,服務網點遍布全縣城鄉。通訊設備先進。光纖電纜、短波和微波構成發達的電信網,與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軌。公眾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8萬門,全縣25個鄉鎮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程控電話。建成了大容量長途數字傳輸網、程控電話網、移動電話網、會議電視電話網、數字數據網、語言信息服務網等。
語言分布編輯平南縣語言有漢語、壯語、瑤語,以漢語為交際工具。漢語主要使用粵、客、閩三大方言,即白話(粵語邕潯片/勾漏片)、客家語、福建話,普遍會講白語。但機關、中學、礦山、工廠、農場,能聽能講普通話的人也較多。平南各族人民長期雜居共處,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的現象十分普遍。故少數民族群眾都會講平南白話。居住在金秀瑤族自治縣邊鄰的壯、瑤群眾還會講柳州話、桂林話。亦有些人能講幾種民族語言。 漢語日常生活用語白話、客家語、福建話,只在一些原始詞匯、語音方面有較大的差異,絕大部分語言在語法和語義上基本相同。南北河的白話又有些差異,北河白話多陰聲、入聲調,語尾較平,南河白話多陽聲調,發音較重濁。平南、丹竹、武林、大安等圩鎮居民多為廣東商人后裔,故說話較近廣州方言。特別是大安圩上人說話的聲調,與廣州語音更為相似,丹竹圩次之。說客家語的鄉村有大鵬鄉的思洪、思樂,思旺鎮的鎮西、思旺街、新政,安懷鄉的谷塘、高嶺、得寨。國安鄉的思和、花洲、甘雅、民安、發達,官成的官東、嶺西、橫嶺、新新等村。赤馬鄉、東華鄉、思界鄉有些自然村民也講客家語。講福建話的有官成鎮的暢巖村、迥龍村,環城鄉平田村的呂姓、林姓,上渡鄉的雅埠村、六鳳村的鄭姓。此外還有思界鄉的思界村、新旺村的林姓和曾姓,南蔭的吳姓及丹竹三河村的林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