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位于福建省東部,與臺灣隔臺灣海峽相望,是中國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由以海壇島為主的126個島嶼組成,主島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同時也是著名的漁業基地。
平潭縣隸屬福州市,由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理委員會管轄,其行政區域和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重合。2013年7月,平潭綜合實驗區獲得并行使設區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是福建省直管的地級行政管理區。平潭縣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實行“政區合一”(行政區和實驗區)的管理體制。
平潭歷史悠久,但開發較晚,島上還保留著大片海島原始建筑,經過國家的開發,島上名企云集,臺灣宸鴻集團等企業相繼落戶平潭。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平潭縣地圖宋慶歷八年(1048年),福清縣建10鄉轄50里,后并為7鄉36里,平潭編為海上里、海下里,屬福清縣太平鄉。
元代行政區劃與宋代相同。
明初,福清分東、西、南、北4隅。正統七年(1442年)南隅分為南上隅、南下隅。成化十八年(1482年)北隅分北一隅、北二隅。嘉靖十一年(1532年)仍為6隅,統36里、15都、112圖。平潭境域分屬南上隅、北一隅、北二隅、西隅。
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清縣丞移設于平潭,以候均區、大墩區、坑北區、樸秀區、酒店區、斗門區、莊上區、敖網區、南澳區、芬尾區、北海區、高平區及9個島嶼(東庠、小庠、大練、小練、嶼頭、塘嶼、草嶼、吉釣、牛山)析歸平潭縣丞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10月至民國14年沿襲清制,劃為21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1日設立區公所,整編保甲,委派保甲長。民國25年(1936年)5月,平潭縣分區設署,共設3個區署,轄區范圍大體與民國15年(1926年)各區公所所轄范圍一致。一區區署設后旺久;二區區署設東昆,民國27年(1938年)遷往西院;三區區署設蘇澳。
民國26年(1937年)1月實行政教合一,平潭縣3區設24個聯保辦公處。一區轄潭城、東澳、北苑(流水)、富田(大富)、東庠、大中、君山、東霞、正旺等9個聯保;二區轄湖南、北厝、西海、芬尾、仙霞、敖東、塘草等7個聯保;三區轄龍泉、玉堂、黨塹、沙峰、玉庫、蘇澳、嶼頭、雙練等8個聯保。
民國28年(1939年)9月,國民政府頒發《縣各級組織綱要》,整編保甲,撤銷聯保,平潭縣設立15個鄉鎮分所。
民國31年(1942年)8月,平潭撤銷區署,改15鄉鎮為2鎮10鄉:潭城鎮、蘇澳鎮、愛群鄉、同仁鄉、塘草鄉、嶼頭鄉、中正鄉、中山鄉、龍泉鄉、潭南鄉、復興鄉、潭東鄉。將原設15鄉(鎮)時的平沙鄉、中正鄉、東庠鄉合并成立中正鄉;三民鄉、新民鄉合并成立蘇澳鎮。
民國32年(1943年)10月平潭縣改設2鎮、5鄉、89保,撤銷潭東鄉、嶼頭鄉、愛群鄉、同仁鄉、塘草鄉,分別并入潭城鎮、蘇澳鎮、龍泉鄉、復興鄉、潭南鄉。
民國33年(1944年)7月,平潭縣改設潭城、蘇澳、潭東、潭南、復興、龍泉、愛群、中山、中正、東庠、嶼頭、塘草12鄉、91保。民國36年增至92保。
民國38年(1949年)5月6日,平潭人民游擊支隊攻克平潭縣城,13日,經中國共產黨閩中工作委員會批準,成立平潭縣人民政府,下劃潭南區、龍泉鄉、君山鄉、流水鄉、嶼頭鄉、大練鄉、蘇澳鄉、潭城鎮、東庠鄉、潭東鄉10個區鄉政府。7月2日,游擊隊撤離平潭后,國民政府又沿襲舊制劃分2鎮、5鄉、92保。
民國38年(1949年)9月16日,平潭解放。9月23日成立縣人民政府。民國38年9月至1950年2月平潭設1鎮3區,潭城鎮,駐地城關;一區區公所駐地后旺久,管轄范圍相當今之蘆洋、中樓、流水、東庠、嵐城、澳前等鄉鎮;二區區公所駐地北厝,管轄范圍相當今之北厝、敖東、南海等鄉鎮;三區區公所駐地蘇澳,管轄范圍相當今之嶼頭、大練、蘇澳、白青、平原等鄉鎮。
1950年2月至1951年5月設4個區公所,一、二、三區區公所駐地不變,由一區劃出1鎮6鄉成立四區,區公所設潭城鎮。
1951年5月設5個區。1952年6月至1956年3月,平潭縣設7區,一區轄8鄉63村,二區轄6鄉74村,三區轄10鄉92村,四區轄1鎮6鄉90村,五區轄6鄉44村,六區轄8鄉56村,七區轄6鄉54村,平潭縣共1鎮50鄉473村。
1956年3月,區鄉合并,重新劃分為中樓、蘇澳、北厝3個區和潭城鎮,中樓區轄11個鄉,蘇澳區轄8個鄉,北厝區轄10個鄉,潭城鎮轄2個鄉。
1958年4月,撤區并鄉,平潭縣重新劃分為1鎮15鄉,分別為潭城鎮、湖西鄉、敖東鄉、芬尾鄉、塘嶼鄉、草嶼鄉、潭東鄉、蘇澳鄉、國彩鄉、平原鄉、嶼頭鄉、大練鄉、中樓鄉、君山鄉、流水鄉、東庠鄉。
1958年8月建立平潭縣人民公社,設潭城、平原、流水、敖東4個分社,下轄46個大隊。1961年7月人民公社體制變動,平潭縣劃分嶼頭、大練、蘇澳、平原、中樓、東庠、流水、潭城、潭東、北厝、敖東、南海12個人民公社,轄120個生產大隊。1981年11月,從平原公社析出,設白青公社。
1980年4月,潭城人民公社分為城關鎮和嵐城人民公社,1982年9月改稱潭城鎮人民政府。
1984年9月撤銷公社建制,成立鄉鎮人民政府,潭東公社改為潭東鄉,蘆洋農場改為蘆洋鄉,保留農場單位建制。同年10月蘇澳鄉改設蘇澳鎮,12月潭東鄉更名澳前鎮。
1992年7月22日福建省民政廳批準,撤銷北厝鄉,設立北厝鎮,原管轄區范圍不變。1994年12月27日福建省民政廳批準,撤銷流水鄉,設立流水鎮,原管轄區范圍不變。
1995年底平潭縣設5鎮、10鄉、194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居民委員會6個)、555個自然村(居民區)。
轄區概況
“平潭綜合實驗區”和“平潭縣”的概念有所區別。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是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級別為正廳級,代表省委、省政府管轄平潭綜合實驗區,而平潭綜合實驗區與平潭縣行政區域重合,因此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理委員會是當前平潭縣行政區域內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平潭縣人民政府為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的下轄機構。平潭縣歸平潭綜合實驗區管轄,不歸福州市管轄,平潭綜合實驗區在福建省實行計劃單列。平潭縣行政區劃仍屬于福州市行政區劃范圍,其諸多統計數據仍然納入福州市計算。
截至2012年,平潭綜合實驗區轄平潭縣,平潭縣轄7鎮8鄉:潭城鎮、蘇澳鎮、流水鎮、澳前鎮、北厝鎮、平原鎮、敖東鎮、白青鄉、嶼頭鄉、大練鄉、蘆洋鄉、中樓鄉、東庠鄉、嵐城鄉、南海鄉。居委會、行政村共計200個??h政府駐潭城鎮新區。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福建平潭平潭縣位于北緯25°15′—25°45′,東經119°32′—120°10′。東臨臺灣海峽,西隔海壇海峽,與長樂、福清市、莆田市為鄰,南近莆田市的南日島,北望白犬列島。平潭縣由126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371.91平方公里,灘涂6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99.82公里。
氣候
平潭沿海平潭夏長冬短,溫熱濕潤,夏涼冬暖、霜雪罕見。春溫低于秋溫。多年平均氣溫19.6℃,最冷日平均氣溫10.2℃;最熱日平均氣溫27.9℃。全年≥10℃的活動積溫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小時。雨熱同季,旱雨季節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發量1300毫米,為福建省少雨區之一。季風明顯,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其余季節多為東北風。風力年平均風速6.9米/秒,灣海地區全年大風(7級以上)日數為125天,是福建省強風區之一。7—9月高溫干旱,常受熱帶風暴影響,年平均6.3次。氣象災害主要是臺風、大風、暴雨、干旱等。夏季大旱出現機率高達54%,為福建全省之冠。
地貌
平潭縣島嶼多,海岸線蜿蜒曲折,其類型有基巖侵蝕海岸、紅土侵蝕海岸、沙質塘積海岸、沙泥質和混沙質塘積海岸。沿岸海域廣闊,其中0—10米等深線的淺海面積240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的沿岸水域面積1129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的海域面積256.4平方公里,40—80米等深線的近海水域面積4630平方公里。
境內地勢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積平原為主,南北有孤丘,海岸曲折蜿蜒。有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腳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年降水量1196.2毫米,年均溫19.5℃。主要礦藏資源有花崗巖、石英砂??h道經娘宮渡口和全省公路相連。牛山漁場為全省三大漁場之一。有大小碼頭35座,主要漁港有澳前、流水。名勝有國家級海島森林公園、海壇風景名勝區。南壟村的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田美村的江繼蕓墓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編輯
公路
平潭縣交通規劃圖規劃漁(溪)平(潭)高速公路、長(樂)平(潭)高速公路、臺海高速公路(預留) 。國道 316線平潭主島段逐步改造為城市快速路;其他縣道結合規劃布局改造成城市道路。
規劃一級客運站 2 處,分別為嵐城客運站、吉釣客運站,預留澳前客運站。
規劃公路貨運站 3 處,分別為吉釣貨運站、中原貨運站、澳前貨運站,預留流水貨運站。
鐵路
規劃福(州)平(潭)高鐵、臺海高速鐵路(預留) 、臺海貨運鐵路(預留)及鐵路支線,前三條鐵路還將承擔城際運輸的功能,促進海西內及臺海間的城際聯系。
在實驗區北、中、南部分別建設高鐵北站、高鐵中心站和高鐵南站。
航空
平潭機場已在規劃中,選址由民航設計部門通過專項規劃確定。設置一處基地型通用機場,滿足通用航空發展的需要。中國民航總局已經正式公布,在福建省建立4個支線機場,其中一個在平潭島,定位為4C級的臨海機場,規劃可停放波音737飛機,已經啟動前期工作。
航運
平潭港區定位為福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實驗區開發建設的重要依托,海峽兩岸“三通”的綜合樞紐和主要口岸。以對臺客貨滾裝、集裝箱支線、散雜貨運輸為主,發展郵輪等旅游客運,逐步成為客貨兼備、特色突出的現代化港區。
平潭港區分為4個作業區,分別為金井作業區、流水作業區、澳前作業區和草嶼作業區。主島規劃四處游艇碼頭,分別位于幸福洋、竹嶼口、竹嶼灣、如意灣。
口岸
設立口岸作業區4處,分別為金井、澳前、嵐城和中原口岸作業區。旅游
編輯
景點
平潭素有“千礁島縣”之稱,平潭縣境內有名稱的島嶼126個,巖礁702個。寬闊的海域與外海大洋相連,眾多的島礁點綴其間,使海島自然擁有秀麗迷人的海域風光。由于地質構造和海水侵蝕的影響,發育眾多奇特壯觀的海蝕地貌形態,既有平坦寬闊的海濱沙灘,又有數不勝數的象形奇異巖石。湖、海、沙、石相映成趣,奇、幽、險、俏引人入勝,構成獨具特色的海島風景線,博得文人墨客的吟詠贊嘆。
1984年創辦龍鳳頭度假村,接待海內外游客。1991年提出經濟建設新構想,視旅游業為與傳統漁業并重的“兩翼”之一,對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平潭縣旅游資源6大類、36種基本類型,擁有景物217個。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批準平潭的“半洋石帆”、君山、“東海仙境”、壇南灣、南寨石景、鳳凰山黃金海岸、瑗風頂(“一片瓦”)、“海壇天神”等八大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境內還有新石器時代殼丘頭遺址、1840年抗英殉國的金門鎮總兵江繼蕓墓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三十六腳湖等名勝古跡。
主要景點:龍王頭海濱浴場、壇南灣、三十六腳湖、崇臺觀日、海蝕拱門觀潮、片瓦仙蹤、指動石、南寨石林、琉球國駙馬墓、新石器時代遺址3處、半洋石帆、東海仙境、王爺山、君山、將軍山、海壇天神、長江澳風力發電站。
特產
白沙蝴蝶干、平潭貝雕、平潭對蝦、塘嶼磹、紫菜等,富有名貴的黑、墨綠、芝麻等品種。另外,飲食方面的特產還有春卷、咸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