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處于綿陽北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東鄰青川縣,南連北川縣,西界松潘縣,北靠甘肅省,東南接江油市,西北倚九寨溝縣,是著名風景區九寨、黃龍之門戶,素有“天下大熊貓第一縣”之美譽。全縣幅員面積5974平方公里,轄9鎮16鄉、248個村、16個社區居委會、1478個村民小組,有漢、藏、羌、回等20個民族。平武縣境縣城一帶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霧少、陰天多的特點??h境植被種類豐富,森林植被常見優勢樹種23科、37屬、78種??h內有“報恩寺”、“王朗自然保護區”、“泗耳自然保護區”、“小河溝自然保護區”、“北山公園”、“龍池坪森林公園”、“白馬民族風情”等瀏覽景區。平武屬秦巴山區連片開發特困縣,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享受少數民族比照縣待遇。
中文名稱平武縣外文名稱Pingwu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西南下轄地區龍安鎮平通鎮豆叩鎮響巖鎮等政府駐地龍安鎮電話區號0816郵政區碼622553地理位置四川盆地西北部面 積5974平方公里人 口18.39萬(2013年戶籍)方 言羌語、藏語、回語、四川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報恩寺”、“王朗自然保護區”、“泗耳自然保護區”等火車站江油火車站車牌代碼川B行政代碼510727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勢地貌? 氣候特征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水力資源5 人口6 經濟?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7 交通8 社會? 教育事業? 文化事業? 醫療事業? 社會保障9 民族風情? 白馬民族? 羌族風情10 風景名勝歷史沿革編輯今平武縣境,周秦時期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馬國的一部分。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析廣漢郡北部地域設廣漢屬國,治地在今甘肅省文縣,剛氐道改隸廣漢屬國。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改廣漢屬國為陰平郡,剛氐道改隸陰平郡。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軍事集團為防備曹操軍事集團越摩天嶺南下,在剛氐道境內設置了軍事要塞江由戍,后習稱江油關,關址在今縣城東南50公里處的南壩鎮老街。三國蜀漢后主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政權在剛氐道境內南部分置廣武縣,同時改剛氐道為剛氐縣,治地未變,兩縣皆隸陰平郡。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十月,曹魏征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突襲江由戍,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由此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廣武、剛氐二縣歸于曹魏。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廣武、剛氐二縣歸于西晉。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東吳滅亡,天下歸晉,乃更廣武縣名為平武縣,此為縣境內第一次以“平武”為名建縣?!捌轿洹敝?,系取“陰平”之“平”與“廣武”之“武”組合而成,乃“天下從此太平,永遠休兵罷武”之意。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巴氐李雄建大成國,史稱成漢,平武、剛氐二縣歸于成漢。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成漢滅亡,平武、剛氐二縣入于東晉版圖。是年,省剛氐縣入平武縣,仍治今平武縣南壩鎮,上隸陰平郡,郡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兩代,平武縣建置未變,隸北陰平郡。其時,北陰平郡與所轄陰平縣同于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西魏廢帝二年(553年),西魏趁南梁內亂,遣大將軍尉遲炯伐蜀,蜀地盡入西魏版圖。西魏占領蜀地后,復置龍州,并將其治地由陰平(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遷徙到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江油、靜龍、馬盤、建陽四郡,江油、平武、陰平、馬盤、秦興五縣直隸于龍州。開皇十三年(598年),改秦興縣為方維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龍州為平武郡,仍治今平武縣南壩鎮。時陰平縣改隸普安郡,平武郡領江油、平武、馬盤、方維四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武郡為龍門郡,其年又加一西字,稱西龍門郡,仍領江油、平武、馬盤、方維四縣。武德四年(621年),撥出方維縣,郡領江油、平武、馬盤三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改西龍門郡為龍州,又稱龍門州,屬羈糜州,歸茂州管轄,至武則天垂拱年間(685~688年)始為正州。貞觀八年(634年),省平武縣入江油縣,州領江油、馬盤二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龍州為江油郡,改馬盤縣為清川縣,郡領江油、清川二縣。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賜江油郡為靈應郡,并置龍州都督府?!独铨堖w祠記》碑載,至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詔曰:“江油古邑,地帶靈山。自梁迄唐,屢蒙顯貺。眷茲龍境,禮合褒崇??缮堉轂槎级礁?,賜號靈應郡?!薄办`山”即南壩鎮之牛心山。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靈應郡為龍州,仍領江油、清川二縣。五代時期,前蜀、后蜀政權承唐舊制,龍州及江油、清川二縣建置、治地均無變化。北宋建立后,仍置龍州,領江油、清川二縣。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改龍州為政州。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5年),復改政州為龍州,仍領江油、清川二縣。宋理宗寶慶三年(1226年),南宋朝廷設龍州三寨長官司,授予龍州判官王行儉世襲長官司之職,龍州土司正式產生。王行儉成為境內王姓土司始祖。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州境內發生兵亂,清川縣廢。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龍州與江油縣徙治于雍村(今江油市大康鎮)。此后直至明初的130年間,今平武縣境內無縣級以上政區建置,為龍州江油縣及龍州三寨長官司轄地。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南宋朝廷授予龍州知州薛嚴世襲土知州之職,龍州全境皆成為土司領地。薛嚴成為境內薛姓土司始祖。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龍州土司歸附元朝,今平武縣境仍為龍州江油縣及龍州三寨長官司轄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江油縣入龍州,今平武縣境為龍州及龍州三寨長官司管地轄地。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升龍州為龍州宣慰司。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又升為龍州元帥府,并將龍州三寨長官司納入其中,今平武縣境為龍州轄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復改龍州元帥府為龍州宣慰司。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割據政權占據龍州,次年,仍置龍州宣慰司,并復置江油縣,州、縣同治興教鎮(今江油市武都鎮)。今平武縣境為龍州江油縣轄地。大夏開熙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授龍州等處軍民宣撫司。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今平武縣境為龍州江油縣與青川守御千戶所轄地。明神宗萬歷十八年(1590年),新設寧武縣附郭,與龍安府同治今平武縣城龍安鎮。萬歷十九年(1591年),改寧武縣為平武縣。此為縣境內第三次以“平武”為名建縣。此后,縣名及治地至2009年底未變。清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攻占龍安府,各土司亦相繼歸順清朝。清政府仍設龍安府,下轄平武、江油、石泉三縣,黃羊關土長官司、陽地隘土通判、龍溪堡土知事三土司和青川守御千戶所。順治十年(1653年),省江油縣入平武縣。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青川守御千戶所并入平武縣??滴踉?1662年),復設江油縣隸龍安府,仍治今江油市武都鎮。雍正七年(1729年),撥松潘衛隸龍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撥彰明縣隸龍安府,改松潘衛為松潘廳。同年,平武縣設縣丞署于青川(今青川縣青溪鎮),分管原青川守御千戶所轄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松潘廳由散廳升為直隸廳,脫離龍安府管轄范圍。嘉慶七年(1802年),平武縣設主簿署于大印,管轄縣南平通河流域。民國二年(1913年),國民政府施廢除龍安府,仍設平武縣和黃羊關土長官司、陽地隘土通判、龍溪堡土知事三土司,隸川西道(治成都,次年更名西川道)。平武縣原縣丞署轄地改設青川分縣(至民國十八年撤銷),主簿署轄地則直隸于縣。民國七年(1918年)后,縣境進入軍閥割據的防區制時期。民國十三年(1926年),撤銷西川道,平武縣直隸于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年6月,川政統一,平武縣歸四川省政府設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劍閣縣城)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區設署,全縣分設三個區:一區區署先駐縣城、后遷水晶,二區區署駐煽鐵溝,三區區署駐青溪。三土司世襲領地始在名義上納入平武縣管轄范圍。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將三土司世襲領地統一改稱“夷地”,實行改土歸流,分別建立黃羊、陽地、虎牙三個特編鄉,預備在三土司領地內推行保甲制,因土司抵制、番民梗阻而未成,仍實行番官、頭人制度。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四川省政府分出平武縣第三區建立青川縣。同年,改土司領地三特編鄉為鄉,隸平武縣第一區,三土司名存實亡,當代平武縣基本形成。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27日,平武縣解放。1950年1月,平武縣人民政府建立,隸劍閣專區(治今廣元市)。當年7月,建立藏族自治委員會,下設黃羊、白熊、虎牙3個大部落,在原土司世襲領地內恢復番官、頭人制度。藏族自治委員會轄區以外,分設5個區、19個鄉。1951年9月,改藏族自治委員會為藏族自治區。1952年12月,劍閣專區更名廣元專區。1953年3月,撤銷廣元專區,平武縣改隸綿陽專區。1956年2月,劃白石鄉隸江油縣,甘溪、桂溪、都壩、貫嶺4鄉隸北川縣,全縣境域格局基本定型。1956年10月,藏族自治區民主改革完成,在縣境內沿襲了755年之久的土司制度正式宣告結束,全縣行政區劃改為4個區,32個鄉、1個鎮。1958~1959年,全縣人民公社化,后形成6個區,39個人民公社、1個鎮。1968年7月,綿陽專區更名為綿陽地區,平武縣改隸綿陽地區。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全縣共轄6個區,39個鄉、1個鎮。1985年2月,撤銷綿陽地區,建立綿陽市,平武縣改隸綿陽市。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撤銷6個區,撤銷和合并了部分鄉,新建了部分鎮,改39個鄉、1個鎮為9個鎮、10個鄉。1995年,恢復鎖江、徐塘、平南、水觀、水田、舊堡等6個鄉,全縣共轄9個鎮、16個鄉(其中6個藏族鄉)。1999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平武縣享受少數民族縣待遇。2003年7月,改徐塘、鎖江、平南三鄉為羌族鄉。2009年底,全縣共轄9個鎮(其中3個羌族聚居鎮)、16個鄉(其中6個藏族鄉、3個羌族鄉),249個村,1486個村民小組,10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全縣總人口59615戶,18677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651人,占14.80%??側丝谥?,男性97451人,女性89321人,男女性別比為110:100。全年人口出生率8.09‰,死亡率6.55‰,人口自然增長率1.54‰,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5.74個千分點??h境內有藏、羌、回等11個少數民族,66144人,占總人口的35.4%。
行政區劃編輯平武縣轄9鎮(龍安、古城、南壩、響巖、平通、豆叩、大印、水晶、大橋)16鄉(其中3個鄉——高村鄉、壩子鄉、水觀鄉,13個民族鄉——水田羌族鄉、平南羌族鄉、徐塘羌族鄉、鎖江羌族鄉、闊達藏族鄉、木皮藏族鄉、木座藏族鄉、白馬藏族鄉、土城藏族鄉、舊堡羌族鄉、黃羊關藏族鄉、虎牙藏族鄉、泗耳藏族鄉)、248個行政村、1486個村民小組,16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平武處于綿陽北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東緣地帶,長江的二級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區,地處東經103°50′--104°58′、北緯31°59′--33°02′。東鄰青川縣,南連北川縣,西界松潘縣,北靠甘肅省,東南接江油市,西北倚九寨溝縣??h境總面積5974平方公里。
平武縣
地勢地貌
平武風景 (2張)
平武縣地處盆周山區,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觀。境內山地主要由近南北走向的岷山山脈、近東西走向的摩天嶺山脈和近北東至南西走向的龍門山脈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幅員面積的94.33%。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極高山、高山,向東南漸次過度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西北部最高處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東南部最低處涪江二郎峽椒園子河谷海拔600米,兩地高差近5000米??h境處于中國三大溝造域結合部位,中生代侏羅紀及其以前各個地質時期的地層出露齊全。
氣候特征
平武縣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霧少、陰天多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4.7℃,最高值15.1℃,最低值13.9℃。極端最高溫37℃,極端最低溫-7℃。多年平均降水量866.5毫米,最高值1161.4毫米,最低值397.3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時間1376小時,多年平均無霜期252天。由于地勢起伏突出,高差懸殊,氣候要素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帶屬北亞帶山地濕潤性季風氣候,低中山地帶屬山地溫暖帶氣候,中山地帶屬寒溫帶氣候,高山地帶屬亞寒帶氣候,極高山地帶屬寒帶氣候。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平武縣風景截至2010年,已探明的有金、銀、鐵、錳、鎢、鉛、鋅、水晶石、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30余種。
生物資源
據縣林業局1988年完成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資料,森林植被常見優勢樹種23科、37屬、78種,有銀杏、蘇鐵等孑遺植物和珙桐、連香樹、杜仲、平武藤山柳等特有植物。森林植被優勢建群樹種等32種,其中針葉樹種有云杉、冷杉等11種,闊葉樹種有香樟、楠木、樺木等21種。另據縣畜牧局1985年完成的草地資源調查資料,縣內草被植物有96科、332屬、573種。草地植被也呈垂直分布,有田間草地、林間草地、灌叢草地、山崗草地和跡地草地等類型。經濟林木主要有茶葉、蠶桑、核桃、果梅、板栗、生漆、銀杏、杜仲等,成片面積達2萬余公頃,中藥材、食用菌、天然野生植物食品等林副產品資源也豐富??h境野生哺乳動物就有7目、23科、87種,其中珍稀哺乳動物1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貓數量位居全國之首,被稱為“熊貓的故鄉”。
水力資源
多年平均總水量56億立方米(含過境客水8億立方米),最大的1967年產水65億立方米,最小的1956年產水31.1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42萬千瓦,可開發量100萬千瓦,最優開發量40萬千瓦,截至2010年僅開發1.7萬千瓦。 涪江干流在縣境內全長157公里,流域面積5510平方公里,總落差2990米,河床平均比降15‰,平均流量153立方米/秒,平均徑流總量47億立方米/年,水能理論蘊藏量102萬KW,可開發量70萬KW。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奪補河、平通河、虎牙河等14條。其中,發源于王郎自然保護區的奪補河(又名火溪河)全長108公里,流域面積1490平方公里,總落差2485米,河床平均比降23‰,平圴流量41立方米/秒,平均徑流總量13億立方米/年,水能理論蘊藏量35萬KW,可開發量33萬KW。
人口編輯2012年末平武縣戶籍總人口18.3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9萬人),總戶數6.29萬戶。常住人口17.1萬人,城鎮化率24.78%。人口出生率8.17‰,死亡率7.02‰,人口自然增長率1.16‰。 2013年末全縣總戶籍人口為18.39萬人,其中非農業戶籍人口3.06萬人。全縣常住人口17.25萬人,城鎮化率26%。全年出生人口1380人,出生率為7.61‰;死亡人口1224人,死亡率為6.75‰;計劃生育率91.81%,人口自然增長率0.86‰。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經濟總體運行平穩,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01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5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5.27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增加值6.49億元,增長9.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1%、71.5%和20.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3.8:52:24.2調整為22.3:54.5:23.2。 初步核算,2013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29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99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7.10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7.20億元,增長8.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2.3:54.6:23.0。
第一產業
2012年平武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36億元,同比增長4.35%,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25億元,同比增長4.35%。 平武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57萬公頃,實現糧食總產量5.96萬噸,同比增長2.6%,其中小春糧食總產量1.16萬噸,同比增長2.8%,大春糧食總產量4.8萬噸,同比增長2.6%。2012年油菜籽產量0.51萬噸,與2011年持平。2012年豬牛羊禽兔肉產量1.55萬噸,同比增長5.8%;禽蛋產量0.16萬噸,同比增長63.7%;2012年出欄肉豬18.01萬頭,同比增長6.7%;期末豬存欄11.65萬頭,比去年增長0.7%。 2013全縣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5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5.41億元,林業產值1.57億元,牧業產值4.42億元。全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實現6.99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農業增加值3.75億元,林業增加值0.93億元,牧業增加值2.19億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73萬公頃,糧食總產量5.37萬噸,其中小春產量0.76萬噸,大春產量4.61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1.74萬噸,增長12%,其中豬肉產量增長9.6%,牛肉產量增長38.9%,羊肉產量增長20.9%。全縣有龍頭企業19戶,比上年增加2戶,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實現8.15億元,增長41%。
第二產業
2012年平武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0.16億元,增長18.2%,對gdp的貢獻率為47.6%,拉動gdp增長5.8個百分點。年內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戶,年末平武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戶,規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9.77億元,同比增長24.2%;實現增加值9.98億元,同比增長18.6%。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達25.6%;工業產品產銷率95.6%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6億元,增長11.1%。
第三產業
2012年平武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6億元,比上年增長15.1%。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劃分,城鎮完成4.56億元,鄉村完成3.1億元,增速分別為16.5%和13.2%。按消費形態劃分,2012年實現商品零售額6.37億元,同比增長16%;餐飲收入實現1.29億元,同比增長10.8% 。平武縣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2012年共接待游客140.1萬人次,同比增長39.9%;旅游總收入7.53億元,比上年增長37.9%。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8億元,比上年增長13.4%,按銷售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34億元,增長17.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34億元,增長8.0%,城鎮消費品市場增速快于鄉村9.1個百分點。按行業統計,批零業實現商品零售額7.28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3.9%,同比增長14.3%;住餐業實現零售額1.4億元,同比增長9%,批零業增速快于住餐業5.3個百分點。
交通編輯截至2013年,平武縣公路通車里程1734公里,正在規劃建設綿九高速公路(綿陽至九寨溝),廣平高速公路(廣元至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