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是江西省地級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鄰湖南省。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東與宜春、南與吉安相鄰,西與湖南醴陵、北與湖南瀏陽接壤。緊靠長株潭,對接長珠閩,是江西對外開放的西大門。因古代萍鄉生有一種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鄉而得市名。
萍鄉市總面積3823.99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197.47萬(2015年4月)。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積的66.4%、27.3%、6.3%。市中心城區面積58平方千米,城市綠化率46%?,F轄安源、湘東兩個市轄區和蓮花、蘆溪、上栗三個縣。
萍鄉是江西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國首批內陸開放城市、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萍鄉市作為湘贛核心區域和龍頭城市,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萍鄉是一座有1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史上,萍鄉是中國工人運動策源地、秋收起義策源地、中國少年先鋒隊誕生地、紅領巾的搖籃。
2015年3月,萍鄉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行列,是江西唯一獲批的設區市。歷史沿革
編輯
萍鄉風景(13張)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
漢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
三國吳帝孫皓于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市治所)。唐代屬江南西道袁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明清均屬江西省袁州府。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于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
萍鄉既是中國最早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又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于1906年12月發動了萍瀏醴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22年9月,劉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萍鄉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同時也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
建國后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宜春專區。
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
1971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準設立4個區。1979年1月經省批準,萍鄉設四個縣級區;1983年改社為鄉,撤銷萍鄉鎮設立五街(鳳凰街、八一街、后埠街、東大街、丹江街)。
1984年,萍鄉市設置白源鎮,管轄長溪、橫板大隊;設置廣寒、萬龍、雞冠、五陂鄉。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鄉市湘東區設置泉田鄉,管轄區為農科所的樟里、青泥、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個村。
1992年6月20日,將吉安地區的蓮花縣劃歸萍鄉市管轄。
1997年11月13日撤銷萍鄉市上栗區,設立上栗縣,以原上栗區的行政區域為上栗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上栗鎮。撤銷萍鄉市蘆溪區,設立蘆溪縣,以原蘆溪區的行政區域為蘆溪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蘆溪鎮。上栗縣、蘆溪縣由萍鄉市管轄。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14年2月7日,萍鄉市總面積3823.99平方千米(2014年),轄安源、湘東兩區和蘆溪、上栗、蓮花三縣,28個鎮、19個鄉,7個街道辦事處,1個城郊管委會、124個居民委員會和639個村民委員會。另有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其土地面積包括在安源區和上栗縣中),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萍鄉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自然環境
編輯
區域位置
萍鄉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瀏陽市接壤。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
地形地貌
萍鄉市屬江南丘陵地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東、南、北大多為山地,西部地勢較低,境內山地、丘陵、盆地錯綜分布,地貌較為復雜。東南部有武功山脈,海拔一般在800~1900m,最高峰(白鶴峰)海拔1918.3m。北部楊岐山至大屏山一帶地勢較高,地形險要,海拔在600~900m左右。西部萍水河河床最低點的海拔只有64m。中部偏東地勢較高,成為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的分水嶺。
萍鄉市地貌類型有中、低山、丘陵、崗地和河谷平原四類。其中中、低山和丘陵區分布廣泛,面積分別為1535.92Km2和1591.09Km2,占全市總面積的40.17%和41.61%;崗地面積為256.41Km2,占全市總面積的6.71%;河谷平原區面積440.57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1.52%。
氣候特征
萍鄉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極端最高氣溫達41.0℃,極端最低氣溫為—9.3℃,年平均氣溫為17.3℃。全年平均降水量為1603毫米,日照數約1600小時,無霜期270天。
水文特點
區內水系地域分屬長江流域的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五條,即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蓮水。袁水、蓮水發源于羅霄山和武功山,流入贛江;萍水、栗水、草水發源于武功山與羅霄山、楊岐山之間,最終注入湘江。主要支流有長平河、福田河、東源河、樓下河、高坑河、萬龍山河、張家坊河、金山河、大山沖河、鴨路河等。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水資源豐富,有袁水、萍水、草水、蓮江五條河流,地表水徑流量為26.46億立方米/年,水能源可開發量4萬千瓦,地下水儲量為4億立方米。
2011年自產地表水資源量23.23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54.4%。全市平均降水量1238.6毫米,比上年減少33.8%。地下水資源量12.77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5.8%。水資源總量23.23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54.4%。年末全市6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0.359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多蓄0.19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萍鄉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錳、銅、鉬、鎢、鋁、石灰石、高嶺土、花崗巖、礦泉水等36種,各種非金屬礦產資源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潛力。萍鄉市已探明的礦藏有煤、鐵、錳、銅、石灰石、高嶺土、粉石英、瓷土等礦產資源豐富,煤炭遠景儲量達8.52億噸,鐵礦儲量6760萬噸,優質石灰石67億噸。
萍鄉以煤立市,1898年清郵政大臣盛宣懷在安源創辦萍鄉煤礦,1908年又創辦了當時中國第一個股份合資企業――漢冶萍公司,修筑了株萍鐵路(至安源),萍鄉煤礦為該公司重要組成部分,是江南最早采用西法機器生產、運輸、洗煤、煉焦的煤礦,1916年就產原煤95萬噸、焦炭25萬噸,被譽為“江南煤都”。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萍鄉(3張)
2010年11月1日 零時,萍鄉市常住人口總數為1854510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市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年增加881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49%。
2010年11月1日零時,萍鄉市共有家庭戶481517戶,家庭戶人口為1777789人,占總人口的95.86%,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6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1人減少了0.22人。
萍鄉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938751人,占總人口的50.62%;女性為915759人,占總人口的49.38%。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7.06下降為102.51。
萍鄉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366976人,占總人口的19.79%;15—64歲的人口為1331907人,占總人口的71.82%;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5627人,占總人口的8.3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80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0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0個百分點。
截至2015年4月份,萍鄉市總人口數達197.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6.74萬人,非農業人口60.73萬人。1-4月份,全市遷入人口1708人,遷出人口2371人,出生登記9620人,死亡注銷3704人,辦理二代身份證34704人,新登記流動人口3772人,辦理居住證3201本。
民族
2010年,萍鄉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851013人,占總人口的99.8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497人,占總人口的0.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86474人,增長了4.90 %,占總人口比重減少了0.09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684人,增長了92.88 %,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09個百分點。
經濟狀況
編輯
綜述
2013年,萍鄉市全年完成生產總值792億元,增長8.2%;全社會固定
鋼鐵工業資產投資830億元,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60億元,增長9%;財政總收入109.79億元,增長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4.2億元,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9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11100元,增長11%。[交通
編輯
公路
萍鄉交通發達,是贛湘交通中心,2011年公路通車里程已達4663.6公里;其中四級以上公路2770公里,次高以上路面公路219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40公里,是江西省平均水平的182%。國道G319、國道G320、國道G322和G60滬昆高速公路(昌金段)、G72泉南高速公路(吉蓮段)、S89上蓮高速公路、S38昌栗高速公路(預計2015年12月通車)在萍鄉交匯組成了“大十字”主干線,形成了貫通全市,通達四鄰,兩縱兩橫的高等級公路網。[14-15]
鐵路
萍鄉市境內滬昆鐵路橫貫東西,2014年建成滬昆客運專線(杭長段)在萍鄉城北設立萍鄉北站,使城市形成3小時內到達上海杭州,4小時內到達武漢廣州,到達省會南昌一小時不到,到湖南長沙也只需半小時,規劃中的渝長廈快速鐵路也將經過萍鄉,屆時到達福建海西經濟區更加方便。主要鐵路有滬昆鐵路、滬昆高速鐵路、吉衡鐵路
。
萍鄉方言
編輯
宜瀏片:包括宜春市、宜豐、上高、清江、新淦、新余市、豐城市、萬載等市縣。湖南省瀏陽、醴陵市也屬此片。
宜瀏片的特點是有入聲,但不分陰陽,“百白綠六”等字聲調相同。去聲也不分陰陽。豐城和萬載入聲分陰陽,陰入低,陰入高,屬例外情況。
宜瀏片除新余之外,聲母送氣都不影響調類分化。
宜豐、上高、新淦、萬載四縣聲調有變音現象,變音為高升調,表示小稱、愛稱,鄙稱等感情色彩。
刮風多說“發風”,而昌靖片多說“起風”。
旅游資源
編輯
綜述
毛澤東像萍鄉市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二處,省市級重點保護單位67處。著名的風景旅游區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風光于一身,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24米(江西最高峰為閔贛交界處的黃崗山2160米),有南方罕見的高山草甸數萬畝和眾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原始次森林,國家一二級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同時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武功山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楊岐山禪宗佛教文化遠播海外,在日本、韓國有大量信徒。楊岐山為國家級AAAA級風景區,現存唐寺(楊岐普通寺)、唐塔、唐碑(劉禹錫撰)、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觀。
地表層有大量的鐘乳溶洞,孽龍洞已開辟為旅游景點。萍鄉保存下來的儺文化資料具有豐富完整的特點。
武功山
萍鄉武功山風景(26張)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位于萍鄉市蘆溪縣,介于東經114°10′-114°17′和北緯27°25′-27°35′之間,屬羅霄山脈北段,綿延120公里,總面積260余平方公里。武功山主峰白鶴峰(又稱金頂)海拔1918.3米。
武功山是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這里山景雄秀、瀑布獨特、草甸奇觀、生態優良、天象稱奇、人文薈萃?,F已規劃景點200余處,整個風景區分為金頂觀光休閑區、羊獅幕觀光游覽區、九龍山宗教文化區、發云界游憩娛樂區、大王廟原始生態區五個核心景區。
萍鄉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約260平方千米)、國家地質公園(面積約378.3平方千米)、國家自然遺產、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2009年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游景區”金獎、中國美麗田園等榮譽稱號。
2013年,萍鄉武功山國際帳篷節照片登上美國《時代》雜志。
楊岐山
楊岐山風景名勝區(27張)
楊岐山位于萍鄉市上栗縣,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距上栗縣城區25公里。楊岐山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有楊岐普通寺和孽龍洞等風景。
楊岐山古稱翁陵山、漉山,海拔約1000米。戰國初著名哲學家楊朱(又稱楊子),來到此地,面臨歧路,迷向哭泣,故此山名“楊岐山”。
楊岐山是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楊岐宗的發祥地。公元1199年,楊岐宗傳入日本,至今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東亞、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也代有傳人和廣有信徒。
孽龍洞
孽龍洞是位于萍鄉市城區15公里的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村,是一個形成于1億八千年前的天然溶洞,全洞長達4.2公里,蜿蜒曲折,深邃清幽。
洞內常年恒溫18度冬暖夏涼。洞內景點多達一百余個,如:天堂大廳、童子拜觀音、千丘梯田、倒柳垂楊、許愿池、回龍廳等。最為壯觀的是洞內的洞天飛瀑,它高九米寬七米,天然瀑布水從九米高的上空直奔洞池,濺起無數水花,聲勢浩大聲撼震天,為此洞一絕。清風、怪石、流泉、飛瀑被稱為“洞中四絕”。
相傳古代鄱陽湖有條孽龍企圖把江西變成澤國,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后被許真君制服于萍鄉楊岐山下的一個山洞里,孽龍洞故得其名。
1983年曾被中國風景名勝權威、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園林學家陳叢周先生譽名為“天下第一洞、地下藝術長廊”。是一個休閑、游覽、避暑的最佳去處。
楊岐普通寺
楊岐普通寺,位于萍鄉市上栗縣的楊岐山上,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原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現存建筑面1200平方米,距萍鄉市區25公里。楊岐普通寺依楊岐山而建,逐層遞高,古樸雄偉。楊岐普通寺系中國佛教五宗七家之一禪宗臨濟宗楊歧派的發祥地。
楊岐普通寺,初名廣利禪寺,乘廣禪師唐寶十二年(753)首創,宋慶歷年間,方會禪師在此創楊岐宗,將廣利禪寺改名為普通寺。1987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了“楊岐普通寺”匾額。
萍鄉孔廟
萍鄉孔廟萍鄉孔廟,是在中國已知的22座孔廟中興建較早,也是江西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孔廟。始建于唐武德年間,為唐萼倡建,故址在萍鄉市南正街的寶積寺后,北宋時兵毀。自南宋后經過八次遷建,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建,現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1987年就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1981年時,萍鄉孔廟就被辟為萍鄉市博物館,在大成殿西側的訓導齋和明倫堂內,還有萍鄉古代文明陳列館。有著“世界罕見、亞洲第一”之稱的巨型千年靈芝,以及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的恐龍蛋化石都曾在這里展出。2010年,萍鄉市博物館遷出了孔廟,搬到了新的地址,孔廟則變成了博物館的一個分館,時常舉辦一些關于孔廟文化的展覽。
安源紀念館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位于萍鄉安源區,距萍鄉城區6公里。前身是創辦于1956年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遺址陳列室。創辦于1956年,1968年興建陳列館,1969年開放,1984年8月改現名。
安源路礦工人紀念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0畝,建筑面積3245平方米,陳列面積2400平方米。紀念館陳列大樓高24米,長100米,寬30米,系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正中間建有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部徽,兩邊是紅色瓷磚組成的五星紅旗和大型有機玻璃火炬燈。大廳門口有6根用大理石砌成的方開型大柱,高約14米。
安源錦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