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祥市,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市,由崇左市代管,地處中國南部,與越南諒山接壤,素有“祖國南大門”之稱,是中國最靠近東盟國家的國際化城市。下轄4個鎮,全市土地面積650平方公里,人口10多萬人。距廣西首府南寧和越南首都河內均為160公里(高速公路),西南兩面與越南涼山省交界,邊境線長97公里,境區內有友誼關口岸(公路)和憑祥口岸(鐵路)2個國家一類口岸,1個二類口岸,5個邊民互市點,是廣西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邊境口岸城市,是中國通往越南及東南亞最大和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1992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沿邊對外開放城市。憑祥境內有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友誼關,轄區內浦寨商貿城、弄懷邊貿點是中越邊境線上最大的邊貿點。 憑祥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普示范市”等稱號,被譽為 “中國紅木之都”、“中國東盟紅木家具之最”。
行政區劃編輯1997年,面積650平方千米,人口9.1萬。轄5個鎮,市府駐憑祥。憑祥鎮(PingXiangZhen) 市府駐地。轄屏山、南大、北大、獅子山、新華5個居委會和柳班、南山、前進、連全、竹山5個村委會。紀念地有南山烈士陵園。友誼鎮(YouyiZhen)轄卡鳳、隘口、禮荼、南山、柳班、召化、前進7個村委會。有浦寨國際商業城、弄堯中越邊貿互市點。上石鎮(ShangshiZhen)轄上石、練江、板旺、油隘、燕安、馬垌、白龍、下敖、浦東9個村委會。白云鎮(BaiyunZhen)轄英陽、匠龍、屏山、連全、竹山、三聯、平而、宋城8個村委會。有龍塘屯黃金礦山。1996年撤銷與憑祥鎮合并。夏石鎮(XiashiZhen)轄夏石、新鳴、那樓、哨平、榴利、板任、浦門、白馬、豐樂、夏桐10個村委會。2003年,憑祥市下轄憑祥、友誼、夏石、上石4個鎮 ,33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260個自然屯,全市人口十五萬多人。憑祥鎮:轄北大、南大、獅子山、屏山、新華5個居委會;連全、柳班、南山、前進、竹山5個行政村。友誼鎮:轄召化、禮茶、隘口、卡鳳、英陽、三聯、平而、宋城、匠龍9個行政村。上石鎮:轄上石、白龍、燕安、敖、馬垌、練江、油隘、板旺、浦東9個行政村。夏石鎮:轄夏石、新鳴、那樓、白馬、哨平、榴利、豐樂、夏桐、板任、浦門10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憑祥市介于東經106°41'—106°59'和北緯21°57'—22°16'之間,市域面積650平方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5公里。市區距離越南諒山省首府32公里,距離越南首都176公里,與廣西首府南寧距離160公里。
地貌
市地形自西而東,可概分之為數帶:即西部山脈、中部山脈、東南部山脈、東北部山脈和自東而西再向南的中部峰叢盆谷地帶,地勢自西向東傾斜。
氣候
憑祥市處于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受太陽輻射熱能多;距北部灣較近,受海洋季風影響頗大;同時仍受大陸季風的明顯影響,形成憑祥市高溫多雨的亞熱帶季風型氣侯。主要氣侯特點是:長夏無冬,雨量較充沛,半年高溫多雨,半年少雨溫涼。按氣溫<10℃為冬季,≥10℃為春、秋季,>22℃為夏季的指標劃分季節。憑祥市4月中旬進入夏季,持續180余天,至10月中旬夏季結束。進入秋、春相連季節,一直持續到次年4月中旬,夏季又接踵而至,呈現明顯的夏半年秋半年特點。憑祥市年平均氣溫19.5—21.41℃。1月平均氣溫11.4—13.5℃,是一年最冷的月份。7月最熱,平均氣溫達25.7—27.7℃。憑祥市極端最高氣溫38.7℃,極端最低氣溫-1.2℃。市日平均氣溫終年皆高于0℃,日平均氣溫≥0℃的年活動積溫7124—7836℃,無霜期340余天,作物可全年生長,四季宜耕。平均而言,4月下旬進入雨季,持續到10月上旬結束。6—8月雨量集中,多大雨或暴雨天氣,10月至翌年4月雨量較少。憑祥市熱量、水份資源均豐富,且雨熱同期,對農作物、喜溫林木、亞熱帶果樹、蔬菜等農、林、牧、副、漁各業來說,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
水文
憑祥市的大小河溪有憑祥河、夏石河等39條,全長264公里,均屬珠江水系。最大的河流為平而河,源于越南北部的奇窮河,從平而關入境,流向龍州,匯入左江,順通帆船。河水面平均寬80-110米,平均水深8-12米,最大流量為826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182立方米/秒。
人口民族編輯土州時代,“民無冊籍,戶口不編,例不編丁?!泵駠?6年(1927年)始有戶口數字記載。當年全縣4鄉有4507戶,20341人。民國28年至34年間,日軍3次入侵憑祥?!皯{祥縣被日軍殺害和染病死亡計1008人,患病3000多人,逃離的為數也不少”(《廣西省抗戰人口傷亡統計表》)。尤其是民國27年至民國34年,全縣人口就減少3408人。至1949年12月,憑祥全境解放時,戶口為2952戶,13433人。民國16年至38年22年間,人口最多的是民國27年,25267人。1951年5月,憑祥縣劃歸寧明縣。原城廂鄉、隘口鄉劃為寧明縣一區(即憑祥區),憑祥區總人口3315戶,14433人,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12.1%,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7.9%。1955年憑祥區從寧明縣劃出設立憑祥鎮,1957年改為市,鎮、市總人口分別比1954年增加21.7%、65%。1957年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上升到39.9%。1958年12月,憑祥、寧明、龍州三縣市合并為睦南縣,縣治設于憑祥,憑祥非農業人口占當年總人口上升到52.9%。1959年5月,睦南縣分為寧明、龍州兩縣,憑祥屬寧明轄,1960年人口比1959年減少30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減少1131人。減少原因,主要是流向越南,少部分人返回原籍。1962年精減職工,部分外縣籍職工和家屬遷出,部分非農業人口轉為農業人口,全市人口比1961年減少860人,非農業人口減少2424人,農業人口增加1564人。1969年凈化邊防,內遷部分“四類分子”及其家屬,全市人口比1968年減少1025人,非農業人口減少2081人;1970年非農業人口又比1969年減少370人。1981年,夏石公社(1984年改為鄉)劃歸本市,全市人口比1980年增加7072戶,38699人。1985年末,全市總人口15685戶81137人,平均每戶5.2人。非農業人口14607人,占18%,農業人口65530人,占82%。1985年,扣除夏石鄉人口數,全市人口59070人,比1949年增加3.4倍。 憑祥范圍內居住著壯、漢、苗、京、侗、瑤、布依等17民族。
憑祥一角2000年,憑祥市轄5個鎮:憑祥鎮、友誼鎮、白云鎮、上石鎮、夏石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10704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憑祥鎮46786、友誼鎮11153、白云鎮11199、上石鎮15999、夏石鎮21909。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侗族等民族分布。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憑祥市土地總面積975480畝,其中山地面積590625畝(中山9200畝,低山478399畝,石山103026畝),占總面積60.55%;丘陵面積237399畝,占24.34%;平地128600畝,占13.18%。水面8800畝,占總面積0.9%,其他10856畝,占總面積0.11%。
水資源
市農業區劃資料表明,憑祥市降雨地面徑流量5.09億立方米,年枯水徑流量1.84億立方米。憑祥市地下水年折含水量年徑流量0.03億立方米。市水電局估算,憑祥市年供水量0.678億立方米,農業和生活用水0.03734億立方米。尚余水量0.03046億立方米,但水能源不足。平而河流量雖大,但市境內河床坡降較平緩,僅為2‰左右,如果筑壩建庫,又回水浸越南一些地方,所以不能開發建筑水力發電站,其它各條溪流由于高山陡坡,地形變化大,河床坡窄在5‰至10‰左右,因集雨面積小,流量變化懸殊,枯水季節幾乎斷流,開發的價值不大。水電部門調查,全市水力理論蘊藏量為1427千瓦,已開發910千瓦(那行水電站和板小水電站)。
動物資源
憑祥市野生動物繁多,獸類有8目25科77種;鳥類有16目43科209種;兩棲爬行類4目18科61種;昆蟲15目86科376種。由于森林受到破壞,老虎、麝香、聾狗等很多野生動物已經絕跡。常見的有:野豬、黃猄、野貓、果子貍、豬仔貍、九間貍、黃鼠狼、松鼠、芒鼠等;鳥類有紅毛雞、山雞(鷦雞)鵪鶉、野鴨、猴面鷹、畫眉鳥、原雞等;爬行類有穿山甲、蛤蚧、紅邊龜、鷹嘴龜、牛屎龜、鱉、山瑞、馬鬃蛇、山曼蛇、金環蛇、銀環蛇、南蛇(蟒蛇)、白花蛇、過樹龍、竹葉青等;昆蟲類有蜜蜂、木薯蠶、紫膠蟲等。
交通編輯憑祥是中國南疆邊陲的門戶,友誼關是中越兩國陸路交通之孔道。湘桂鐵路和322國道貫穿市區,境內有憑祥火車站、友誼關等國家一級口岸和平而關等地方口岸,是中國通往東南亞最大最便捷的陸路通道。湘桂鐵路、河內——憑祥——北京——莫斯科國際聯運鐵路貫穿南北,是中國通往東盟最便捷的陸路通道。2007年憑祥口岸已發展成為第一大陸路口岸,在通關效率上,實現了大通關協作機制,通關速度一直名列廣西首位。
公路
早在清光緒年間,蘇元春任廣西提督兼邊防督辦時,為鞏固邊防修筑炮臺、搬運大炮所需,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辟龍州到鎮南關的龍鎮公路,憑祥境內路段25公里,北達龍州,南通越南同登、諒山、河內,成為中國修筑較早的公路之一。舊桂系統治廣西時,修筑南寧至鎮南關的南鎮公路,憑祥境內路段52公里。新桂系上臺,繼續修筑,于民國21年(1932年)全線通車??箲鹌陂g,沿海被日軍封鎖,外援物資源源不斷從這條公路運入國內,憑祥軍運機關林立。日軍為了切斷中國國際運輸線三次入侵憑祥,南鎮公路多次遭破壞。解放后,50年代開始修復南鎮公路干線,接通越南同登、河內。憑祥通過這條干線,銜接北江至上思公路,同對外開放的沿海城鎮東興聯結。從60年代到80年代,先后修建公路23條,長152.3公里。其中夏石至龍州公路,經靖西、那坡可直達云南。1985年,全市共有公路24條,長207.3公里,為建國前的1.69倍,其中國道一條,長52公里;市道13條,長117.7公里;鄉道10條,長37.6公里,通達各鄉鎮和村公所及農林場(站),其中晴雨均能通車的占87%。
鐵路
清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1886—1899年),清朝廷總理衙門曾與法國鐵道業費務林公司簽訂修筑龍州至鎮南關鐵路,并已勘測和開始建設鐵路官局、火車站、外貨倉庫等設施,后因雙方對路軌寬度意見不一而停辦。民國27年(1938年),國民黨政府又與法國當局協商修筑湘桂鐵路,4月動工,至28年10月,鐵路已初具規范,但因日軍入侵而停工。解放后,為鞏固國防,鐵道部決定修復湘桂鐵路,1951年11月就修通南寧至憑祥段,1954年修到睦南關(原鎮南關),1955年憑祥至越南河內開始通車。1972年,侵越美軍在北部灣布水雷,為搶運援越物資,在憑祥站至越南河內鐵路原米軌基礎上,加鋪一條鐵軌,成為三軌式鐵道,中越兩國準、窄軌車輛均可行駛,援越物資和人員,經憑祥運往越南。憑祥站為東歐與東南亞洲際運輸線的樞紐站,河內~憑祥~北京~莫斯科的國際聯運列車從這里通過,是東歐通往東南亞的大陸橋。通車以來,曾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物資和旅客,通過這條洲際聯運線南來北往。憑祥是中國對東南亞進出口的內陸通商口岸,并通過鐵路交通參與國際聯運。 水路有平而河,憑祥段19公里,木帆船上通越南七溪鎮,下達龍州、南寧(1966年龍州先鋒水壩建成后中斷)。
經濟建設編輯憑祥地處廣西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兩個板塊的交匯區,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一軸兩翼”中的重要節點城市。憑祥與越南接壤,轄區內有憑祥(鐵路口岸)和友誼關(公路口岸)2個國家一類口岸、平而關(水路口岸)1個國家二類口岸,弄堯(含浦寨)、憑祥(叫隘)、平而、油隘4個邊民互市點,是廣西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邊境口岸城市。 浦寨邊境貿易管理區是中越邊境線上最大的邊貿點之一,浦寨已形成中越邊境最大的紅木家具、工藝品專業市場和水果交易市場,也是中國有名的邊貿城。 2005年,憑祥市地區生產總值11.34億元;對外貿易成交額60.84億元;財政收入1.60億元。 2007年,憑祥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8.88億元,同比增長29.9%;財政收入3.0041億元,同比增長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3億元,同比增長9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6億元,同比增長19.4%。 2010年憑祥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3億元,比2005年增加13.96億元,翻1.15番,年均增長17.1%;財政收入完成5.08億元,比2005年增加3.4億元,翻1.67番,年均增長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2億元,比2005年增加29.52億元,翻2.63番,年均增長44.1%;外貿進出口成交額264.5億元,比2005年增加203.7億元,翻2.1番,年均增長3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4億元,比2005年增加6.11億元,翻1.22番,年均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2元,比2005年增加10202元,翻1.27番,年均增長19.3%;農民人均純收入4281元,比2005年增加2147元,翻1番,年均增長14.9%。 2012年憑祥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37億元,同比增長15.2%,高出年初制定目標2.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7.39億元,同比增長18.9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0.9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4億元,同比增長41.6%,超出年初制定目標6.4億元;外貿口岸進出口總額435.67億元,同比增長27.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7.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2億元,同比增長16.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82元,同比增長11.91%;農民人均純收入6280元,同比增長18.3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5.98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等三項指標增速在崇左各縣(市、區)排名第一。2012年,憑祥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其中:第一產業4.37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11.47億元,同比增長24.1%;第三產業20.53億元,同比增長13.3%;三產比例為12.0:31.5:56.5。
工業
手工業
解放前,憑祥無現代機器工業,手工業多為家庭副業性質。民國34年(1945年)國民黨政府調查,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有木工105人,泥水匠103人,石匠4人,其他142人。民國35年,工業有車縫10間,首飾加工1間。木器1間,鐵器8間,磚瓦1間。1952年調查,有個體手工業50戶,234人。1956年2月,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鐵器、車縫、木器、被服、修理、磚瓦、豆腐等7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參加合作社的有69戶,223人。全年產值17.2萬元,完成年度計劃97.4%,占全市工業總產值65.57%。1971年手工業合作社,歸街道“革委會”領導。當年產值29.1萬元,比1967年的41.8萬元下降30.4%。1973年從街道分出,歸市手工業局領導(后改為二輕局),產值達54.3萬元,占全市工業產值10.8%。1980年增到193萬元,為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2.9%,占全市工業總產值28.2%。1981年后,由于經營管理不善,產品競爭力不強,生產逐年滑坡。至1985年,手工業企業有被服廠、綜合修理廠、木器廠、五金廠、磚瓦廠、塑料廠、食品加工廠7家,職工289人,年產值63萬元,比1980年下降67.4%,占全市工業總產值8.5%。
國企
1953年成立的大米加工廠是憑祥市國營工業的萌芽。1955年建酒廠,1956年建醬料廠。1958年大辦工業,先后興建建筑材料廠、那行水電廠、化工廠、農機廠、鋼鐵廠、芳香廠、煤礦、鐵礦、皮革廠、面條加工廠等10家企業。年工業產值30.84萬元。由于缺乏科學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有經驗的管理人員,以及未進行可行性論證便倉促上馬,1959年芳香廠、鋼鐵廠、煤礦、鐵礦場等相繼下馬或轉產,經濟損失達70多萬元。1960年,大青山林場劃歸憑祥市統計產值,當年工業產值33.11萬元。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調整產業結構,化工廠、建材廠下馬?!按筌S進”建設的10個工業企業只剩下農機廠、那行水電廠、面條加工廠、皮革廠等4個企業了。后來吸取“大躍進”的教訓,辦廠先派人到外地對口學習或到學校學習管理和技術知識。1964年增建的印刷廠,1965年增建的舊火電廠,1967年增建的自來水廠都比較穩妥。以后雖然有下馬的現象。如1963年皮革廠、1965年鐵鍋廠下馬,但已經是個別的了。196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影響,工業產值連年下降,1970年比1967年下降42.6%。70年代上馬民礦站、新火電廠、供電所、磷肥廠、木材加工廠、鐵礦、制藥廠、涼果廠等9個廠。1971年至1978年,產值連年增長,1978年比1970年增加262.57萬元。但在此期間上馬的制藥廠、磷肥廠、鐵礦相繼下馬。1979年后,忙于自衛反擊戰支前,沒有新項目,產值與前幾年基本持平。1981年夏石公社從寧明縣劃歸憑祥市,1983年籌建夏石糖廠,1985年國營工業占工業總產值89.%。 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1億元,同比增長5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2億元,同比增長94.3%;實
中國東盟憑祥紅木國際商城現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同比增長42.5%;實現銷售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61.2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14.0:17.9:68.1,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16.39%。工業企業對全市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其中制糖企業2005/2006榨季產糖1.88萬噸,比上個榨季增加8000噸,同比增長74.1%;實現產值8330萬元,同比增長92.3%;實現稅利1925萬元,同比增長100%。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豐浩酒精廠、三弘松香廠、中醫堂藥業等一批生產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 200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90億元,同比增長68.7%。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09億元,同比增長47.9%。企業規模逐步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6年的8家增加到14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5.17億元,同比增長98.2%。 2010年憑祥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16億元,比2005年的2.51億元翻1.86番,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15.1%。 2012年憑祥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15.36億元,同比增長3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58億元,同比增長34.1%。
農業
憑祥地處邊陲,戰事不斷,加上受到土司的長期壓迫和剝削,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生產徘徊不前。民國34年(1945年),全縣糧食總產僅331.15萬公斤。至1949年,農業(種植業)產值只有44.74萬元,占農、林、牧、副、漁(以下簡稱五業)總產值的63.33%。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連年增產,1955年同1951年比,糧食增產30%,產值增加14.46萬元。1956年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變私有制為集體所有制,當年農業產值64.37萬元,比1955年增加4.7萬元,占當年五業總產值69.1%,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54%。1957年至1978年的22年中,盡管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和推廣科學種田等,但因受“左”的影響,1958年“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三年困難。同1957年比,1961年農業產值下降34%,糧食下降11%。1966年后1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農業學大寨”運動,搞政治工分,日糧自報公議,把社員正當的家庭副業當作資本主義來批,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增長幅度不大。1978年農業產值為170.7萬元,比1956年增加106.33萬元,平均每年僅增4.83萬元,占當年五業產值69%,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19.2%。農民農業收入僅比1956年增加6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尤其是1981年農業實行承包責任制后,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同年,夏石公社從寧明縣劃歸憑祥市,農業比重大幅度上升,農業產值占當年工農業產值62.8%。1982年,全市糧食總產達2106.5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83年后,調整農業結構,糧食產量有所下降,但農業產值仍起伏增長。1985年產值為712.19萬元,比1981年增長34.1%,占當年五業總產值51.9%。五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65%。農民收入比1978年增加57元1比1981年增加10%。但憑祥仍屬全區48個貧困縣(市)之一,全市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25%。農業發展緩慢除了一般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受戰爭的影響。從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到自衛還擊戰,全市人民一直處于緊張的戰爭、戰備和支前狀態,肩負著繁重的支前任務,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付出了很大代價。僅自衛還擊戰期間,全市投入支前的干部、群眾就達4萬多人次;遭受損壞水壩、水電站48處,毀壞丟荒田地2267畝,被炸死耕牛79頭,毀壞房屋數以千間計,在邊境一線的12個行政村,99個自然屯,19786人被迫后遷。 2006年憑祥市糧食種植面積3584公頃,比上年減少130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3340公頃,增加122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898公頃,減少5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94公頃,減少3公頃;豆類種植面積162公頃,減少39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6899噸,比上年減產27.2%;甘蔗產量208349噸,增產55.1%;蔬菜產量1898噸,減產1.4%;果園水果產量6645噸,增長21.7%,其中荔枝產量362噸,增長9.7%;龍眼產量710噸,增長9.2%;香蕉產量441噸,減產14.9%;柑桔產量656噸,增長30.4%;油料產量254噸,增產2.8%。肉豬出欄50800頭,增長5.0%;肉牛出欄7219頭,增長4.3%;肉羊出欄12910只,增長7.0%;家禽出欄146.08萬只,增長5.6%。全年肉類總產量6777噸,增長5.0%。其中,豬肉產量3810噸,增長5.0%;牛肉產量721噸,增長4.2%;羊肉產量194噸,增長7.2%;禽肉產量2045噸,增長5.6%。水產品產量2965噸,增長13.2%。全年木材采伐量72326立方米,增長9.5%,松脂產量3468噸,增長12.1%。 2010年憑祥市經濟作物面積由2005年的5.26萬畝增調到12.86萬畝。
邊貿
1992年國務院批準憑祥市為沿邊對外開放城市后,國民經濟連年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2005年,憑祥市對外貿易成交額60.84億元,其中邊境貿易成交額32.50億元。 2006年憑祥市對外貿易成交額79.29億元,增長30.3%,其中邊貿成交額40.11億元,同比增長23.4%??诎冻鋈刖橙藬?9.82萬人(次),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量153.56萬噸,繼續保持廣西第三大口岸和第一大陸路口岸的地位。 2007年,對外貿易成交總額達到125.93億元,同比增長58.82%,外貿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區縣(市、區)第一。憑祥企業邊境小額貿易出口總額達57.12億元,同比增長84%,占全區的70%,位居全區第一。屬地企業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83億美元,同比增長59.43%,位居全區縣(市、區)第一??诎哆M出口貨物總量達213萬噸,同比增長38.9%,其中:友誼關口岸車輛進出3.02萬輛,貨物進出口29.57萬噸;憑祥(鐵路)口岸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達到125.85萬噸,同比增長185.96%,是1996年中越鐵路聯運恢復以來貨物運輸量最多的一年??诎冻鋈刖晨側藬颠_61.73萬人次,同比增長94.18%。 2010年,憑祥市外貿進出口成交額達832.4億元,外貿進出口成交額由2005年的60.8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264.5億元,年均增長34.2%,其中口岸邊境貿易進出口成交額由32.5億元提高到200.1億元,年均增長43.84%,屬地企業進出口成交額由3.6億美元提高到32.2億美元,年均增長54.99%。 2012年,憑祥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435.7億元,同比增長27.8%,對外貿易八項主要指標繼續穩居全區第一,連續六年實現紅木家具進口總額中國第一、連續四年實現對東盟水果進出口總額中國第一。弄懷、浦寨正被打造成為中國—東盟水果、紅木半成品、農產品、日用品等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