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pí)縣處在成都市西北部、川西平原腹心地帶,東靠金牛區,南鄰青羊區、溫江區,西連都江堰市,北接新都區、彭州市,作為通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溝、黃龍必經之路。郫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管理2個街道、13個鎮,40個社區、156個行政村,共有52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不含合作街道)756047人,常住人口比重(不含合作街道)5.38%,常住人口密度(不含合作街道)1730人/k㎡。由于“杜宇化鵑”美麗傳說,郫縣別名“鵑城”,郫縣縣花杜鵑花,郫縣縣鳥杜鵑鳥。
郫縣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秦滅巴蜀之后兩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時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此后即以郫邑作為蜀郡的屬縣,稱郫縣,此為郫縣建置之始。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臧宮自涪城攻拔新繁、郫縣,與吳漢會于成都。秦漢時期,郫縣轄地約涉及今郫縣、溫江、彭縣、灌縣等數縣之地。漢代郫縣的西境在今灌縣蠶崖外,包括今灌縣岷江以東以北地區。北境大致包括今彭縣北君平至豐樂、桂花、慶興一帶;東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溫江縣大部分地區。此后轄區屢經變動。三國蜀漢時,郫、綿、江源三縣各分出部分地區置都安縣,即今灌縣前身。屬汶山郡。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雄攻取郫縣,不久自稱益州牧,治郫縣。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起義軍趙廣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廣漢,不久自廣漢至郫,連營數百,巴東太守周籍之等進軍攻郫,克之。追敗之于廣漢。南朝梁天監初年(公元502年),鄧元起攻劉季連于成都,留輜重于郫,劉季連部將李奉伯間道襲郫,陷之,鄧元起舍郫徑圍州城,不久下之。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縣南境、江源東境置溫江縣。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廢都安并入郫縣。后周時劃沱江北郫縣地為新置九隴縣的一部分。隋開皇三年(583年)撤溫江縣復并入郫縣。隋仁壽元年(601年),又廢汶山縣入郫縣。隋仁壽三年(603年)再分置萬春縣;大業二年(606年)再并入郫縣。唐武德元年(618年),于灌口鎮置盤龍縣,后改稱導江縣和灌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萬春縣,后復稱溫江縣。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入灌縣,十三年(1380年)復置。清康熙七年(1668年)并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民國時期,縣域基本無變動。1950年后屬溫江專區,1968年屬溫江地區,1983年改屬成都市。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96年,郫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人口44.1萬,轄13鎮3鄉:紅光鎮、郫筒鎮、犀浦鎮、安靖鎮、花園鎮、安德鎮、兩路口鎮、三道堰鎮、德源鎮、合作鎮、新民場鎮、唐昌鎮、團結鎮、友愛鄉、紅興鄉、清河鄉??h政府駐郫筒鎮。(261個村委會、21個居委會)1999年,郫縣轄14個鎮、5個鄉:郫筒鎮、安靖鎮、紅光鎮、合作鎮、唐昌鎮、安德鎮、團結鎮、犀浦鎮、花園鎮、德源鎮、新勝鎮、新民場鎮、兩路口鎮、三道堰鎮;唐元鄉、古城鄉、清河鄉、友愛鄉、紅興鄉。2004年9月8日,撤銷紅興、新勝、兩河口、清河4個鎮。將原紅興鎮的長樂、石佛、濂溪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郫筒鎮;郫筒鎮政府駐南大街。將原紅興鎮的白云、長生、漢姜、護國、濟陽、寇家壩、宋家林、漁塘坎8個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紅光鎮;紅光鎮政府駐成灌路。將原新勝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唐昌鎮;唐昌鎮政府駐南二環路。將原兩路口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安德鎮;安德鎮政府駐望樂村。將原清河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友愛鎮;友愛鎮政府駐政通巷。將合作鎮的回龍、青龍、勝利3個村及新華村的3、4、6社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德源鎮;德源鎮政府駐禹廟街。將紅光、犀浦、郫筒、德源4個鎮的部分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合作鎮;合作鎮政府駐安阜村。截至2004年12月31日,郫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112人/平方公里。管理郫筒、唐昌、犀浦、安德、安靖、紅光、友愛、唐元、古城、合作、新民場、德源、團結、花園、三道堰15個鎮、36個社區、261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郫
縣管理15個街道、鎮:郫筒街道、合作街道(高新區托管)、犀浦鎮、紅光鎮、安靖鎮、團結鎮、唐昌鎮、三道堰鎮、新民場鎮、花園鎮、安德鎮、唐元鎮、德源鎮、古城鎮、友愛鎮??h政府駐郫筒街道東大街156號。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郫縣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地帶,介于東經103°42'~104°2',北緯30°43'~30°52'之間,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東靠金牛區,西連都江堰市,北與彭州市和新都區接壤,南與溫江區毗鄰,是通往世界著名風景名勝區都江堰、青城山、黃龍和九寨溝的必經之路。郫縣面積437.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郫縣一中整個地勢由西北到東南逐步下降,相對高度差為121.8米。境內除西北角有一面積為4.6平方公里的淺丘臺地外,其余均為平原地區。地形平面略似一只五指并攏、由西北伸向東南的手掌??h城西銜都江堰,南倚溫江,北靠彭州,東北面為新都,縣城郫筒鎮東至金牛區僅13公里。郫縣地貌類型分區屬四川盆地西平原區,具有川西壩壩區的典型特點,是岷江沖洪積扇狀平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點,因古河道的沖擊和近代河流的沖刷切割,形成眾多成扇形狀展開,微地貌呈凸凹狀的條堤形地,相對高度不超過2米。西北部淺丘臺地橫山子,是縣內唯一的山丘。全縣除淺丘臺地為老沖擊黃泥粘土層,下覆紫色砂巖和礫巖以外,平原地表皆為岷江新沖積灰色水稻土細沙粒泥層,下伏洪積物黃泥層或黃泥夾沙層,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全縣水系發達,內江四大干流流經縣境,并行成八條干渠,兩條分干渠和一條東風渠干渠,以下又形成密如蛛網的排灌系統。郫縣大地構造屬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第三沉降帶,地質構造區劃屬四川中臺拗—川西臺陷—成都新生代斷陷。
氣候
郫縣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一月平均氣溫5℃,八月平均氣溫26℃左右。全年風向頻率以東南風最多,具有春早、夏長、秋雨、冬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點。
水文
郫縣地形、地理位置特殊,絕大部分為平原,屬都江堰的上游灌溉區,境內河流密布。主要有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府河、毗河、徐堰河、沱江河,總長158公里,是郫縣主要的水資源。同時向都江堰下游灌區輸送農業用水,為成都市輸送工業、環保用水以及市民生活用水。成都市的主要輸水廠市自來水六廠取水口即在郫縣三道堰鎮。
自然資源編輯郫縣林木資源總面積不大,成片森林也較少,但林木分布均勻,配置合理,已形成平原綠化防護林網絡體系。郫縣境內平原土壤深厚肥沃,雖無大面積森林,但林木植被種類十分豐富,有喬木、灌木、竹類、藤本植物300多種。截至2010年,全縣綠化用地面積6471.7公頃,林業用地5169.7公頃。按林種類型劃分,特種林113.4公頃,經濟林果547.0公頃,防護林4639.5公頃。全縣綠化覆蓋率達14.98%。
郫縣花卉品種有翠玉冠、芙蓉梅、蘭花中的西施點唇、一品黃素、貴妃起舞、春劍花瓣、水晶龍、蘭邊中透等。主要分布在郫筒、友愛、唐昌等鎮,共有200畝左右。
交通編輯
國道317線、成灌高速、成都繞城高速、成鐵西環線等近10條主干道縱貫東西、橫跨南北,鎮鎮通二級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截至2011年,郫縣已形成"三橫六縱一圈"的城市交通網絡體系和一刻鐘經濟圈。規劃中的成都地鐵東西線穿越境內,乘地鐵10分鐘可到達郫縣。
人口編輯201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52617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6154人,農業人口300020人;全年出生人口4883人,死亡人口281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9‰,與2012年相比,全年凈增人口2073人。
經濟編輯綜合
郫縣東南新城 (2張)
2013年郫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6.66億元,比上年增長9.7%(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成都市高0.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92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231.27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144.47億元,增長10.8%。三次產業結構5.3:58.3:36.4。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9%、61.3%和36.8%。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257.31億元,增長10.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9%,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71.3%。
第一產業
2014年郫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5.24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種植業30.02億元,畜牧業4.01億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501公頃,比上年減少1695公頃,下降15.1%;油料作物4060.2公頃,減少210.8公頃,下降4.9%;蔬菜14376.7公頃,減少503.3公頃,下降3.4%。全年糧食總產量68142噸,減少13674噸,下降16.7%;油菜籽產量10086噸,減少614噸,下降5.7%;蔬菜產量609760噸,減少4694噸,下降0.8%。全年出欄生豬133482頭,減少12768頭,下降8.7%;全年肉類總產量11653噸,減少1076噸,下降8.5%。其中,豬肉產量9517噸,減少881噸,下降8.5%;禽肉產量2040噸,減少142噸,下降6.5%。禽蛋產量2436噸,減少51噸,下降2.0%;牛奶產量8355噸,減少3619噸,減少30.2%。
第二產業
2014年實現全口徑工業增加值211.05億元,增長10.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9.3%。33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0.1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48.7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9.35億元。工業集中發展區企業個數2014年末為294戶,增加值增長12.1%。資質以上建筑企業28家,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0.22億元,同比增長3.8%。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133.95億元,竣工產值達10.44億元。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27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25.73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5.49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4年,郫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12億元,增長11.1%。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8.20億元,增長11.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5.92億元,增長10.1%。借助知名企業四川行、西博會等重大經貿活動,新簽約引進項目54個,其中10億元以上12個,完成省外到位內資13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9792萬美元。繼續實施《郫縣對外貿易推進計劃》,新增實績外貿進出口企業6家,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58290萬美元,其中生產型外貿出口完成7419萬美元。全年接待游客900.62萬人次,同比增長19.6%,旅游總收入19.02億元,同比增長15.8%。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565.07億元,同比增長15.2%;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312.51億元,同比增長13.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42.50億元,同比增長14.2%;個人消費貸款余額94.68億元,同比增長14.9%。全年保費收入24171萬元,其中,財產險收入為7571萬元;人身險收入16600萬元。全年處理各項賠款金額5596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4194萬元;人身險賠付金額140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