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頭區 編輯坡頭區,廣東省湛江市轄下的一個市轄區,雷州半島東北部,湛江海灣東岸,地處東經109°20′0″~110°38′18″,北緯21°5′29″~21°26′57″之間。東接吳川市,南臨南海,西靠湛江港灣,與赤坎區、霞山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隔海相望,北連廉江市。中國海洋石油西部公司總部設在城區內。 坡頭區以駐地坡頭鎮命名,坡頭因地處一山坡高處而得名??偯娣e42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38萬人(2010年)。區人民政府駐南調街道。坡頭區三面臨海,海岸線長200公里,有大片可供開發利用的沙灘和可供養殖的淺海灘涂。 (概述圖片來源 )
坡頭廣州灣法國公局舊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坡頭轄地屬象郡。漢高祖元年(公開前206年)屬南越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合浦郡高涼縣。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屬高涼郡。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屬廣州高涼縣。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屬高涼郡平定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屬吳川縣;歷唐、宋、元、明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均屬吳川縣。清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公元1899年11月16日),法國殖民者脅迫清政府簽訂《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將今坡頭、南三、乾塘3個鎮及麻斜、南調2個街道辦事處轄地劃入廣州灣租界范圍;今龍頭鎮和官渡鎮仍屬吳川縣。民國初期,龍頭、官渡分別為吳川第四區和第八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施行自治兩級制,縣為一級,鄉鎮為一級。吳川在坡頭設龍頭、石門2個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日本侵占廣州灣,轄區內原屬法國租借地陷入日本侵略者統治。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收復廣州灣,1946年設湛江市。1949年12月,湛江市解放,龍頭(包括官渡)屬吳川縣第七區;坡頭(包括乾塘、麻斜、南調)與南三合稱郊區的濱海區。1952年4月,撤銷濱海區,轄地劃歸吳川縣,分為坡頭、南三2個區,坡頭區為第八區,南三區為第九區。但南三的調東和麻斜仍屬湛江市郊區。1952年底,湛江市設置雷東縣。1953年12月,南三(包括調東、北涯鄉)劃歸雷東縣管轄。1958年9月,撤銷雷東縣,南三改屬湛江市郊區。同月,吳川縣公社化,龍頭命名為超英公社、坡頭稱為紅旗公社。同年10月,坡頭(包括乾塘、南調)、龍頭(包括官渡)從吳川縣劃歸湛江市郊區。1970年8月,撤銷郊區,南三、坡頭、龍頭歸市革委會直轄。1973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批準恢復郊區,坡頭轄區的4個公社劃歸郊區管轄。1983年9月,地市合并,實行市管縣體制。原郊區轄地的坡頭、龍頭、官渡、南三、乾塘5個區建置新的坡頭區,為市轄區建制。1984年,麻斜、麻新2個鄉從郊區的海頭區劃出歸坡頭區。1985年5月,設麻斜街道辦事處。1985年10月南調街道辦事處從坡頭區(區公所)分出建立。
坡頭區海灣暮色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明代,坡頭轄地屬高州府吳川縣南一都、南二都和南三都。
南一都:麻斜、萬屋、九有、路西、水流石、塘博、珊珠岱、秀干、甲進。
南二都轄:茂暉、乾塘、米稔、黃竹宜、埡塘、珊園、大坡、塘寧、吳村、博立、調高、麻水、麻登、藍村、周埇、東灶、莫村、滿州。
南三都轄:地聚、新灶、麻澗、麻水、胡村、特呈、謝桐、新溝、新場、風輦、地頭、麻弄、麻練、田頭、清州、廣州灣、北涯、木渭。
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1984年9月1日,湛江市坡頭區成立,為縣建制的級市轄區,坡頭區下屬區劃設置有坡頭、龍頭、官渡、乾塘、南三等5個區公所、48個鄉、3個鎮(小鎮)(不包括燈塔街、南油一、二、三、四、五生活區)、336個村民委員會、778條自然村。區直轄:麻斜、麻新。
坡頭區公所轄10個鄉(鎮):坡頭鎮、高山、博立、前進、五合、民有、岑霞、麻登、塘博、新塘;
龍頭區公所轄8個鄉(鎮):龍頭鎮、莫村、鄧屋、路西、上蒙、上圩、 石窩、龍頭鎮、綠水;
官渡公所區轄8個鄉(鎮):官渡鎮、山咀、高嶺、黃桐、碑頭、石門、大垌、麻俸;
乾塘區公所轄6個鄉(鎮):乾塘鎮、三片、高嶺、南寨、沙城、三合窩;
南三區公所轄10個鄉(鎮):田頭圩、新南、燈塔、光明、白沙、南米、五里、巴東、東湖、南滘;
1984年,麻斜、麻新2個鄉從郊區的海頭區劃歸坡頭區管轄。經市人民政府批準,1985年7月,設立麻斜街道辦事處;同年10月,南調從坡頭區公所分出,設立街道辦事處。南調街道辦事處轄4個鄉:麻東、南調、林口、麻西;麻斜街道辦事處轄2個鄉:麻斜、麻新。1987年3月,藍田從白沙鄉劃出設置藍田鄉,麻弄從南米鄉劃出設置麻弄鄉,海豐從光明鄉劃出建置海豐鄉;同月撤區建鎮,設置村(居)民委員會。坡頭區設5個鎮人民政府和2個街道辦事處,48個村(居)民委員會和6個居委會。1987年10月,石門村委會分為石門、嶺尾、新村3個村民委員會;大龍從麻俸析出建置大龍村民委員會。1988年6月,高山從山咀村民委員會分出建置高山村民委員會,隸屬于官渡鎮。1989年9月,米稔從乾塘村民委員會析出建置米稔村民委員會。隸屬乾塘鎮。1989年11月,麻新、張屋、黃屋合并為麻新村民委員會,隸屬于麻斜街道辦事處。1990年,鎮下設管理區。坡頭區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共設管理區57個、村民委員會553個。1991年5月,前進管理區分為前進、梧村、塘尾3個管理區,均隸屬于坡頭鎮。1992年8月,龍頭居民委員會從龍頭管理區劃出建置。1995年1月,經市人民政府同意,龍頭鎮設置移民管理區。1996年6月,山塘從綠水管理區析出建置,設置山塘管理區。1996年,坡頭區轄5個鎮2個街道,62個管理區,602個村。1998年6月,經坡頭區人民政府批準,設置海東居民委員會,隸屬于南調街道辦事處。1999年7月,泉井從莫村村民委員會分出設置泉井村民委員會,隸屬于龍頭鎮。1999年,實行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撤銷管理區,重新設置村民委員會。坡頭區共設59個村民委員會、5個居民委員會。2002年5月,經區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官渡、龍頭、坡頭、海東、麻斜等5個居委會,設置官渡、龍頭、坡頭、海東、麻斜等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置南三社區居民委員會;三合村民委員會與三窩圩合并設置三合社區居民委員會。2002年,坡頭區轄的5個鎮2個街道,共設村民委員會5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
區劃詳情
2012年,坡頭區下轄2個街道、5個鎮:南調街道、麻斜街道、坡頭鎮、龍頭鎮、乾塘鎮、南三鎮、官渡鎮;共8個社區;51個居民小組;58個村;791村民小組;782條自然村。 2012年坡頭區村(社區)設置情況表(單位:個)街/鎮駐地村社區
官渡鎮官渡嶺12個:高山、山咀、高嶺、黃桐、埤頭、新村、嶺尾、大垌、大龍、麻俸、東岸、三角1個:官渡社區
龍頭鎮龍頭圩11個:路西、上蒙、石窩、鄧屋、龍頭、上圩、山塘、移民、莫村、綠水、泉井1個:龍頭社區
坡頭鎮坡頭圩11個:新塘、塘博、麻登、岑霞、民有、五合、前進、博立、高山、梧村、塘尾1個:坡頭社區
乾塘鎮三窩圩6個:米稔、乾塘、三片、大仁堂、南寨、沙城1個:三合社區
南三鎮白沙圩13個:海豐、光明、新南、燈塔、藍田、白沙、田頭、麻弄、南米、南滘、巴東、五里、東湖1個:南三社區
南調街道南調路3個:麻東、林口、南調2個:海東社區、麻西社區
麻斜街道麻斜街2個:麻斜、麻新1個:麻斜社區
注:參考資料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湛江市坡頭區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雷州半島東北部,湛江海灣東岸,地跨東經109°20'~110°18',北緯21°5'~21°26'。東接吳川市,南臨南海,西是湛江港灣,與赤坎區、霞山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遂溪縣隔海相望,北連廉江市。坡頭區東西最大橫距20.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0公里,陸地總面積61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92公里。
地形地貌
坡頭區由一個半島和一個海島組成,半島部分東、西、南三面臨海,地勢較為平緩,無明顯峰谷,坡度3~5度,在大片緩坡地之間有水田、小溪或沖刷溝等切割。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北部多為混合巖、花崗巖臺地,分布于北部龍頭——高嶺、路西、新屋地。臺面標高一般20~50米,以海拔172米的尖山嶺為最高。第二高點為筆架嶺,海拔100.4米。地勢微微向五里山港溺谷和南部傾斜。除花崗巖分布地區尖山嶺和石山嶺有基巖露頭或轉石形成石蛋地形外,其余大部分基巖表層均風化為幾米至十幾米厚的殘積土。丘頂圓渾,丘坡平緩,地形呈微波狀起伏。東南沿海土地為平原,海拔2~20米之間。南三島內地勢平緩,中部較高,四周稍低,屬濱海平原和濱海臺地。濱海平原海拔2~20米,濱海臺地海拔20~30米,全島最低海拔2米,最高的大嶺海拔30.5米。南三島由10個大小不等的群島在建國前后經過人工筑堤逐步連島,于1958年10月聯成1個大島。東南沿海為海成地形,包括海蝕階地、海積平原、海風成砂堤砂地。海蝕階地分布在坡頭、南三。階面標高一般小于20米,地勢低洼,地形平坦,階地由玄武巖、混合巖、侵入巖和湛江組組成,曲折迂回海岸附近。海積平原分布在麻斜至萬屋和乾塘至塘尾、南三島圍嶺,形態多為不規則的帶狀和樹枝狀。
氣候
坡頭區坡頭區處于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地區,三面臨海,終年受海洋氣候調節,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冬暖夏涼氣候溫和。氣溫:據湛江氣象臺資料統計,1951~1990年40年的測定,年平均氣溫23.1℃,最高為7月,28.3℃~28.9℃;最低為1月,14.9℃~16.2℃。1991~2004年,年平均氣溫23.3℃~24.0℃。濕度:據歷年紀錄計算,年平均相對濕度82%~84%,春季多濕,2~4月份相對濕度在89%以上,冬季較干燥,11~12月濕度為75%~78%之間。雨量:據1951~1990年40年紀錄,坡頭區年平均降雨量為1598.3毫米,年降雨量最少是1955年743.6毫米,降雨量最多是1985年2411.3毫米,4~9月份為雨季,夏秋之間降雨量多,冬春之間降雨量少。月降雨量8月份最多,曾出現過283.9毫米,12月份降雨量最少,曾出現過19.1毫米。在降雨量中,臺風雨占很大的比重,每年7~10月份的雨量有60%~68%是臺風雨,歷年臺風雨占同期雨量的50.8%左右。1991~2004年,年平均降雨量1417~1802毫米。蒸發量:由于位于低緯地區,日照強烈,蒸發量大,據1951~1990年40年計算記錄,年平均蒸發量為1760.6毫米,稍大于年平均降雨量。最大蒸發量是1963年達2069.5毫米,最小蒸發量最是1985年僅為1376.3毫米。1991~2004年,年平均蒸發量稍大于1760毫米。日照:據歷年日照記錄統計,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930.8小時,日照率為45%。日照最長的月份是7月,215.2~246.3小時,平均每天6.9~7.9小時;日照最短的月份是2月,66.1~98.2小時,平均每天2.4~3.5小時。風速:地處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盛吹東南風和東風,地面平均風速7.8米/秒。常態風速以春季風速最大,達5~25米/秒。
水文
湛江城區外貌 (6張)
坡頭區地勢平緩,境內河流少,主要河流有4條。
新圩河:發源于廉江平坦鎮,流經官渡鎮的新圩、山嘴、鴨屋、官渡圩后注入湛江海灣,區境內全長24公里,集雨面積72平方公里。
隴水河:又名上圩河,發源于龍頭鎮境內。上游2個自然小河在上圩匯合后,流經水阜、蘆村、莫村、肖坡注入湛江海灣,全長6公里,集雨面積63平方公里。
鑒西江:原稱乾隆江,位于坡頭區東南部的乾塘鎮,屬于鑒江水系,起源于吳川黃坡鎮,流經三柏入坡頭區境乾塘鎮,區境內全長4.5公里,集雨面積36平方公共里。
石門河:發源于化州笪橋,流經廉江良垌進入官渡鎮,入五里山港至石門橋注入湛江海灣。
其他13條小河是:官渡河、黃桐河、肖坡河、油路水、古流河、上車河、三槎河、埡塘河、滘仔江、五里涌、北涯涌、南海涌、光明河。這些小河涌多是季節性的,流量小,有的干枯期較長。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坡頭燈塔公園 (10張)
1984年底,坡頭區土地總面積507平方公里。1992年底,完成區土地詳查統計,坡頭區總面積547平方公里(折合820500畝),其中農業用地494758畝,占土地總面積60.3%;建設用地91711畝,占11.2%;水域206653畝,占25.2%(水域面積不包括已歸農業用地的15065畝坑塘面積);未利用地27378畝,占3.3%。2004年,坡頭區總面積562平方公里。 2012年底,坡頭區土地總面積 56498.65 公頃,其中農業用地37680.39畝,占土地總面積66.7 %;建設用地9082.13公頃,占16.1 %;水域100.48公頃,占0.2%(水域面積不包括已歸農業用地的 9469.19 公頃坑塘面積);未利用地9635.65公頃,占17.1%。
水資源
坡頭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較為充沛,但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冬春雨量少而蒸發量大,地表水源的利用率較低。境內除少數季節性小河外,沒有大河湖川的地表水源,降雨是主要地表水源,多年平均降雨量1601.2毫米,徑流深656毫米,年徑流量為3.33億立方米。 青年運河過境客水0.52億立方米和鑒西江過境客水0.16億立方米,地產水量0.66億立方米,總徑流量為4.2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1527立方米,為全省人均水量3500立方米的43.6%,為全國人均2700立方米的56.6%。按土地面積平均每畝擁有水量678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每畝水量180立方米的3.7倍。 坡頭區的地表水徑流年際變化大。據1951—1980年資料統計,最大年降雨量為2274毫米,最小年降雨量的1955年僅為648毫米,相差近3.5倍。豐水年平均徑流深852毫米,徑流量達4.32億立方米,但利用率僅20%;枯水年平均徑流深439毫米,利用率為80%。豐水年與枯水年相差1倍多。每年汛期的4—9月徑流平均占全年徑流量的80%以上,枯水期10月至次年3月的徑流量只占全年的20%。
礦產資源
金屬礦產
坡頭區內探明的金屬礦產種類少、儲量不多。主要有濱海砂礦、鈦鐵礦、獨居石、磷釔礦和鋯英石礦等,主要分布在南三島東北部沿海地帶和乾塘鎮東部沙城等沿海地帶。據1985年勘探,鈦鐵礦儲量26766噸,獨居石儲量2498噸,磷釔礦儲量1060噸,鋯英石礦儲量19836噸,經過多年的無序開采,至2012年上述金屬礦產儲量已大為減少。
非金屬礦產
坡頭區內非金屬礦產主要有高嶺土及瓷土、磚瓦黏土、玻璃砂、石英砂和花崗巖石料。 高嶺土及瓷土礦:高嶺土主要分布在龍頭鎮、官渡鎮。據1986年普查勘探,儲量約1984多萬噸,在全市各縣(市、區)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龍頭鎮山岱高嶺土礦床,屬中型規模,儲量1170萬噸;上圩高嶺土礦點儲量為37.14萬噸;禾侖高嶺土礦點儲量53.61萬噸;蘇屋高嶺土礦點儲量97.8萬噸;節村高嶺土礦點儲量39.11萬噸。瓷土主要分布在龍頭鎮、官渡鎮,蘊藏量較為豐富。 磚瓦黏土礦:分布在坡頭鎮高嶺仔、麻登、塘邊和沙田村,龍頭鎮莫村及官渡鎮等地,儲量87.64萬立方米。其中坡頭鎮35.21萬立方米,龍頭鎮30.52萬立方米,官渡21.91萬立方米。經多年的開發利用,至2012年儲量大為減少。 玻璃砂、石英砂礦:分布在乾塘鎮的乾塘—米稔一帶,中型規模,連片面積有2700畝,儲量670萬噸以上。 花崗巖石料:龍頭圩附近儲量290萬立方米,尖山嶺儲量621萬立方米,官渡白石洞儲量45.6萬立方米。 能源礦產:區內能源礦產主要有褐煤礦、天然氣。 褐煤礦:南三島至麻章區太平鎮礦床、礦點,屬低級褐煤,或未炭化的木材,呈紅褐色,塊狀或混土狀,厚0.2—0.6米,離地面10—30米深,儲量45.71萬噸,尚未開發利用。 天然氣:南三島內,儲量1.9萬立方米,開采價值不大。
人口概況編輯
坡頭區2012年,坡頭區常住總人口339460人,戶籍人口397992人,出生7056人,出生率16.61‰,死亡2096人,死亡率4.92‰,人口自然增長率11.69‰,總戶數110075戶。非農業人口62922人,占總人口397992人的15.80%。坡頭區人口密度649人/平方公里。坡頭區男性211766人,女性186226人,男女性別比為113.71:100。坡頭區社會勞動者人數209922人。按產業分,第一產業102602人,占48.9%;第二產業53950人,占25.7%;第三產業53370人,占25.4%。
交通事業編輯坡頭海岸距離湛江港不足3海里;區內有中國海洋直升機場,廣湛高速公路、325國道貫穿全境;連接湛江海灣東、西海岸的湛江海灣大橋已于2006年底通車,坡頭至湛江市區僅需10分鐘車程,至規劃中的湛江新機場僅需半小時車程。 坡頭區境內調順跨海大橋、調順跨海隧道、海東快線、沿海大道、麻乾觀光大道、乾龍公路、汕湛高速連接線(湛江環城高速東環線)已全線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