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縣位于廣西的南部,隸屬欽州市,面積2520平方公里,轄16個鎮,總人口約83萬??h城距離首府南寧約210公里,距離沿海開放城市北海市約為120公里 ,東靠玉林市的博白縣,南鄰北海市的合浦縣,北與南寧市的橫縣、貴港市、玉林市的興業縣接壤。是中國種蕉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縣,被譽為“中國香蕉之鄉”。
浦北縣五皇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浦北縣境屬象郡轄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縣,隸屬合浦郡,今浦北縣境屬合浦縣轄。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合浦郡駐地由廣東徐聞縣遷徒合浦縣城,即今浦北縣泉水鎮舊州古城頭。南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立越州置臨漳郡,州治、郡治在今浦北縣石沖鎮仰天窩(又名“青牛城”)。齊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治遷廣東徐聞縣。齊建元二年(480年),合浦郡地置封山郡和龍蘇郡(又名蔡龍郡),后改為龍蘇縣,郡治在今浦北縣福旺鎮古立村。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合浦郡稱合浦縣,屬越州轄地。大業元年(605年),越州改稱祿州。大業三年又稱合浦郡。州治、郡治、縣治仍在今浦北縣泉水鎮舊州古城頭。唐武德四年(621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增置蔡龍縣,縣治在今浦北縣福旺鎮古立境內。貞觀八年(634年),改越州稱廉州,以大廉峒而得名。州治在今浦北縣泉水鎮舊州唐城遺址。宋開寶五年(972年),撤銷封山、蔡龍、大廉三縣,并入合浦縣。浦北為合浦縣地,屬廉州轄。同年,廉州治地從今浦北縣泉水鎮舊州唐城遺址遷至今合浦縣石康鎮境內長沙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廉州為廉州路,合浦縣屬廉州路轄地。浦北境為合浦縣的一部分。明洪武七年(1374年),撤銷合浦縣,并入石康縣。洪武十四年(1381年),恢復合浦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廉州路改為廉州府。七年(1374年),廉州府降為州,撤銷合浦縣,并入石康縣,今浦北境屬石康縣轄。十四年(1381年),廉州升為府,稱廉州府?;謴秃掀挚h。浦北境為合浦縣轄地,延至清代。民國元年、3年、9年、19年、25年(1936年)合浦縣先后隸屬欽廉軍政府(后改名綏靖處)、欽廉道、廣東省南區綏靖公署、廣東省第八區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浦北境仍屬合浦縣一部分。民國36年9月,縣境第一個人民政府—中共合靈南區軍政府在浦北境內的白石水雙沖口(今大成鄉)成立,轄合浦、靈山。民國38年(1949)8月1日,成立合浦縣人民政府直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段時期。今浦北仍屬合浦縣的一部分轄地。1951年12月,“合浦縣人民政府中北區辦事處”在張黃鎮成立。1952年5月12日,廣西省人民政府行文通知,劃合浦縣北部的十三區至二十一區,設立浦北縣(政務院1952年8月11日下文批準),因地處合浦之北,這是浦北縣得名之始。隸屬廣西省欽州專區。1955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浦北縣歸屬廣東省合浦專區轄。1958年12月31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全體會議(擴大)通過決定,撤銷浦北縣,并入合浦縣(國務院1959年3月20日下文批準),隸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6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復置浦北縣,屬歸廣西欽州專區(地區)管轄至今。 區劃沿革編輯南朝置龍蘇縣,唐改蔡龍縣,宋入合浦縣,1952年析置浦北縣,195
浦北縣地圖8年并入合浦縣,1965年復置浦北縣。1996年,浦北縣面積2510平方千米,人口約71萬人。轄17個鎮、1個鄉:小江鎮、張黃鎮、寨圩鎮、泉水鎮、石埇鎮、安石鎮、大成鎮、白石水鎮、北通鎮、三合鎮、龍門鎮、江城鎮、福旺鎮、樂民鎮、六硍鎮、平睦鎮、官垌鎮、樟家鄉??h政府駐小江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浦北縣總人口718104人。其中:小江鎮35981人,泉水鎮23875人,石椅鎮15619人,安石鎮28770人,張黃鎮68184人,大成鎮28129人,石白水鎮34811人,北通鎮49962人,三合鎮29725人,龍門鎮68031人,江城鎮67557人,福旺鎮64802人,寨圩鎮60507人,樂民鎮38119人,六硍鎮33923人,平睦鎮19540人,官垌鎮32962人,樟家鄉17607人。2003年,浦北縣轄17個鎮、1個鄉:小江鎮、泉水鎮、石埇鎮、安石鎮、張黃鎮、大成鎮、白石水鎮、北通鎮、三合鎮、龍門鎮、江城鎮、福旺鎮、寨圩鎮、樂民鎮、六硍鎮、平睦鎮、官垌鎮、樟家鄉。2005年6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80號)同意調整浦北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江城鎮,整建制并入小江鎮,小江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樟家鄉,整建制并入龍門鎮,龍門鎮政府駐地不變(注:原樟家鄉的樟家、合群、公家、長田、梅江5村現屬小江鎮,日新、居木、新豐、高坡4村現屬龍門鎮)。調整后,該縣轄16個鎮:小江鎮、泉水鎮、石埇鎮、安石鎮、張黃鎮、大成鎮、白石水鎮、北通鎮、三合鎮、龍門鎮、福旺鎮、寨圩鎮、樂民鎮、六硍鎮、平睦鎮、官垌鎮。2013年,擬撤銷小江鎮,設立小江、江城2個街道。根據該縣有關工作方案:(1)小江鎮面積268.8平方千米,轄3個社區、31個行政村,22個居民小組、73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6224戶135543人,其中農業人口102890人。(2)小江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現小江鎮政府辦公樓,管轄金浦大街以北(含金浦大街)原小江鎮管轄的各社區和行政村,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71787人,轄環城社區和田山、西塘、文山、平馬、沙江、云坊、沙場、建群、新南、六新、街口、蘇村、光明、黎木、和平、鳳平16個行政村(其中田山、西塘、文山3村為此次“村改居”試點村)。(3)江城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舊江城鎮政府辦公樓,管轄金浦大街以南(不含金浦大街)原小江鎮管轄的各社區和行政村,面積121.9平方千米,人口63756人,轄解放、江濱2個社區和北河、青春、平六、六橋、橋山、木麻根、塘頭、塘勝、中心、林村、樟家、合群、公家、長田、梅江15個行政村(其中北河、木麻根2村為此次“村改居”試點村)。人口編輯
香蕉之鄉據《合浦縣志》載,今浦北縣管轄的行政區域內,人口數量為:民國4年(1915)總人口為238686人。民國38年,總人口為301285人。解放后,1950年今縣境內有74600戶,總人口為305593人;1951年有75700戶,總人口為308754人。1952年建縣,該縣有76900戶,年末實有人口為322825人,至1990年末,該縣總人口增至684125人。38年間,人口增加1.12倍,年均增加9508人,年均出生率26.53‰。年均死亡率8.1‰。年均自然增長率18.43‰。據中國人口普查資料,浦北縣人口情況是:第二次(1964年)普查人口,今浦北境內總人口(含國營東方農場)為37044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08人,占總人口4.92%。第三次(1982年)人口普查,該縣總人口為570616人,其中男性307068人。第四次(1990年)人口普查,該縣總人口為663757人,其中男性357215人,女性306542人。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該縣總人口718104人。
浦北屬六萬山隆起西南緣,受印支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大量巖漿入侵而形成由花崗巖體所盤據的格局。僅在縣境內的西北部及南部殘留少量古生代地層及復蓋新生代地層。根據1977年廣西區第三地質隊普查結果,縣境內基本上分為兩大地質區:(一)、張黃、大成以北為堇青石黑云母花崗巖區。(二)、張黃、大成以南為砂巖、頁巖互層夾砂和礫巖地質區?;◢弾r占該縣面積的85.2%,砂頁巖、礫巖等占12.83%,紅土占1.57%,石灰巖夾白云巖占0.4%。 浦北縣地貌以丘陵為主,由于東北部的六萬山脈、中部的勾頭嶂山脈和西部的泗洲山脈、五黃嶺山脈延綿交錯,形成北部西江和南部南流江兩水系的分水嶺。分水嶺東自六硍鄉的關埲與白花交界處起,向西南經江城鄉與博白縣交界處的臘鴨嶺,轉向西北至福旺鄉與官垌鄉交界處的勾頭嶂再折向西北至福旺與靈山縣交界處的銅羅山??h境地勢中部高,南、北低,自中部分水嶺起分別向南、北傾斜,但北部高于南部,北部由東向西傾斜,南部由西向東傾斜。水系呈南北流向。
氣候
五皇山浦北地處低緯地區,太陽輻射強,日光充足,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冬短夏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根據縣氣象站1957~199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21.59°C,總積溫7862.6℃,年平均降雨量1763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631.5小時,年均太陽輻射值104.23千卡每平方厘米,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 自然資源編輯浦北縣是中國香蕉之鄉,公路兩旁的山嶺林木茂盛,郁郁蔥蔥,
公豬脊森林公園繼2005年榮獲廣西綠化先進縣后,2006年,又摘取“廣西綠化模范縣”的桂冠。該縣共有森林面積227.16萬畝,森林蓄積量33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64.76%,林地綠化率在96%以上,兩率均超過國家標準。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該縣森林總積蓄量達20億立方米,中國連片面積最大的11多萬畝天然次生紅椎林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林區,有20多萬畝竹林和豐富的芒編資源??h內有南流江水系和西江水系,能開發利用的淡水養殖面積達10多萬畝。該縣礦產資源豐富,發現以鉛鋅礦、錳礦、磷礦、鐵礦、石膏礦等為主的礦床及重要礦點共70多處,其中已批準儲量的礦床5處,礦點25處,礦化點40多處,分布在各鎮。
經濟編輯2006年起,先后啟動建設縣城、泉水、寨圩、張黃工業園,入園項目64個,總投資11.47億元,實現了園區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突破。2008年浦北縣工業集中區被確認為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笆晃濉睍r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52.55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94倍,年均增長36.92%。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70.5億元,同比增長13.05%;2010年該縣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37.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2.67億元,年均增長13.56%,爭取上級水利投資4.08億元。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29 .8億元,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1億元,增長35.1%;工業總產值146.7億元,增長3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3.7億元,增長34.2%。財政收入6億元,增長1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0元,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8245元,增長12.5 %?!? 5項工作獲得全國殊榮。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被定為國家首批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全國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試點縣,浦北紅椎菌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越州古城遺址”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項工作走在全區前列。被評為廣西園林城市、全區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全區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區文化產業示范縣、全區職業教育攻堅工作先進縣、全區低丘緩坡荒灘開發利用試點縣。2013深入實施“縣域工業壯大工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8家,達到79家;億元企業新增15家,達到40家。投入1.65億元,新建3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以及一批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并在園區配套建設1381套公租房,園區承載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全縣新引進入園項目22個,項目總投資9.5億元,總數達到122個,實現開竣工項目28個。裕源藥業產學研基地被評為省級技術研發中心,成為全國排名第三的軟包裝輸液企業。木材加工業異軍突起,規上木業企業已達20家,膠合板行業發展全區領先。建立省級煙花爆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填補了全市煙花爆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的空白。東源木業、華桁木業、冠益塑管、金盛塑管等一批投資超億元企業竣工投產。 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54.7億元,增長4.3 %。糧食總產25萬噸,增長4.5%,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大力實施“特色農業提升工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新增5家,發展到21家;專業合作社新增38家,累計達到200家。新建設苗木花卉示范基地3000多畝。百萬畝林下經濟產業區不斷提升。1.3萬畝的香蕉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官垌魚養殖產量增長14.3%。甘蔗、蜜蜂、黑豬、紅椎菌、馬鈴薯、龜鱉等特色農業穩步發展。通過競爭立項,獲得總投資1.1億元的第五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第三產業穩中趨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億元,增長12%。城鄉商貿氛圍日趨活躍,遠大購物廣場等大型商場建成開業,張黃、北通、大成、寨圩等一批農貿市場完成改造升級。加快旅游發展步伐,啟動編制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加快五皇山旅游景區建設,積極開展文昌公園創建國家4A級景區、大朗書院創建國家3A級景區工作。房地產業保持健康發展勢頭,全縣在建在售的房地產項目40個,新開工建筑面積32.9萬平方米,實現銷售面積21萬平方米、增長50%。金融業取得新成績,成功爭取建行恢復支行建制,國民村鎮銀行正式營業,成立了綜合金融服務中心,創建了3個“信用鎮”和53個“信用村”,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突破100億元,達102.8億元,增長15.8%;貸款余額43億元,增長23.4%。全縣保險機構發展到14家,保險機構服務地方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農業
該縣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五、六成以上,種植業又以糧食生產為主,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75%以上。但是,在解放前,縣境大部分土地為地主階級所有,加上舊政府少理農事,生產條件改善緩慢,栽培技術墨守陳規,民國時期糧食年畝產90公斤左右。解放后,實行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生產力不斷解放,生產技術不斷改進,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畝產由1949年的98.2公斤增到1990年320.5公斤,增長2.63倍;糧食總產由1949年的7205萬公斤增到1990年2.28億多公斤,增長2.16倍。隨著糧食的增加,農民飼養生豬家禽增多,甘蔗、花生、木薯、水果等經濟作物迅速發展。該縣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總產值逐年增長,1990年達21164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比1989年17311萬元增長22.25%,比1950年4966.34萬元增長326.15%,為財政提供稅收1004.9萬元,占財政收入的23.0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該縣農業經濟加快向農、副、工、商等各行業并舉的綜合經濟轉變,農民收益逐年增加,1990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44元,比1978年集體分配人均61.48元增長7.85倍。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該縣的農業總產值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種植業比重下降,林牧副漁業比重提高。農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70年代的79.26%,下降到1990年的49.49%。 該縣形成了15萬畝香蕉、43萬畝荔枝龍眼、25萬畝八角、15萬畝竹子、3萬畝蠶桑、20萬畝速生桉、4萬畝淡水養殖、10個萬頭瘦肉型豬場、1500萬羽商品雞規模養殖等九大農業生產基地。
工業
解放前,今縣境內個體工業分布零散、底子薄弱。主要有泉水、石等4處陶窯生產白沙煲、缸、缽類日用陶器,小江(有8條階梯窯56個業主)、龍門(有6條階梯窯40多個業主)2處瓷窯生產日用粗瓷、細瓷和工藝瓷;白石水、北通、福旺、古立、官垌歷山等12處熔煉生鐵鑄造鐵鑊、犁頭等;張黃、龍門、官垌等地生產土紙(指火紙、福紙);中南部的鄉(鎮)分別有3—8個土榨蔗糖作坊;法國人在今縣境六硍新華村(今鉛鋅礦址)開采礦石,用以提煉白銀;北通、樂民兩地有10余處切煙煙莊;古立、三合等地有50余處手工制造槍枝彈藥作坊,以上各業,1949年共有從業人員2000多人,總產值折人民幣約100萬元。解放后,縣委、縣政府在抓好農業基礎的同時,大力發展地方工業。在工交部和工業科的組織下,1952—1954年,先后新建張黃大米加工廠、地方國營小江大米加工廠,接收北通、白石水、官垌等地原地主所屬的9個鑊廠,將5個辦為地方國營鑊廠、4個辦為公私合營鑊廠;另有4個為合股經營或私營鑊廠。1955年底,該縣工業進行調整,有的合并成大廠,共有地方國營工廠4個、公私合營廠3個、私營工業13戶、手工業者143戶(僅指分布于各圩鎮的數字),主要行業是:鑄造、陶器、瓷器、建筑器材、紡織、裁縫、切煙。1956年,對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同年底,據統計經過改造的手工業者531人,組成合作店(組)63個。1957年,新建浦北縣白石水煉鐵廠、浦北縣寨圩松香廠和公私合營小江火力發電廠。1958年小江瓷器廠、小江發電廠先后轉為地方國營。同年,浦北縣并入合浦縣,白石水煉鐵廠(兼鑄造鐵鑊)、寨圩松香廠、北通鑊廠(于1962年并入白石水煉鐵廠)、小江瓷器廠、小江發電廠等地方國營工業保留下來,豐門、樂民地方國營石灰廠下放寨圩、樂民兩公社經營。1970~1982年,先后建成縣煙廠、縣酒廠、縣水泥廠、縣造紙廠、張黃糖廠、寨圩糖廠等10多個地方國營工業企業和9個二輕工業企業。1985年,據工業普查統計,該縣共有工業企業110個,其中全民所有制23個、集體所有制10個、鄉鎮企業77個;年末職工總人數10075人,總產值7566萬元,產品銷售稅869.1萬元,利潤173.2萬元。1988年,縣對外供銷公司、廣西信托投資公司、深圳怡堡實業有限公司、臺商馬來西亞克南知木業加工有限公司共投資300萬美元,興建浦北克南知木業有限公司,次年10月建成試產。至1990年,該縣有“三資”企業2家,部分事業單位開辦了水泥、紅磚、印刷等行業企業。1970年工業總產值211萬元,1980年為2740萬元,比1970年增長11.98倍。1970年實現稅利63.20萬元,1980年是634.50萬元,比1970年增長9倍。1980年后,縣屬工業貫徹了治理整頓、實行廠長負責制、完善承包經營責任制和推行工資總額基數與稅利掛鉤政策,工業產品產量、質量大幅度地上升。1990年,該縣工業總產值21592萬元,第一次超過2億元大關,比1949年的109.13萬元,增長196.86倍,比1970年的1447萬元增長13.92倍。 該縣已經形成了二級公路沿線一帶三區八鎮的工業格局,打造了煙花、編織、繅絲、制糖、制藥、建材等支柱產業。2005年被廣西定為該區發展縣域工業試點縣,是欽州市唯一的縣區。
漁業
解放前,今縣內的漁業生產是由私人經營。解放后,1965年
漁業前漁業生產由縣農業局主管,配有干部2人,職工1人,在農科所成立1個漁種組。1974年農科所魚種組歸水產局。1984年水產局與畜牧局合并為畜牧水產養殖局。同年建立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專管水產科學技術和良種推廣工作。全縣漁業生產分南、中、北三片管理。南、中、北都建有國營魚種培育基地。魚種供應統一調配。全縣養漁業,1958—1981年大部分均由集體放養管理,1982年后,除了縣魚種場和水利部門管理的大水庫、家庭小魚窩之外,集體所有的山塘、小水庫、池塘都承包給個人經營管理,出現很多養魚專業戶。捕撈生產在農業集體化時期,專業漁民和兼業漁民歸所在大隊管理,每月或每年上繳大隊一定的管理費和公積金;1982年后,捕撈生產又恢復由一家一戶自行經營。 交通運輸編輯秦朝時期始,今縣境的南流江便通航木帆船。漢朝以后,隨著水路交
縣城通的不斷發展,今縣境的其他主要江流武思江、武利江、張黃江等逐漸有木帆船通航。民國中期,陸路交通僅靈(山)北(海)公路經縣境??h內鄉間小路,主要是傳統的肩挑運貨。民國22年(1933)合浦普益汽車公司修建靈北公路,經過今縣內舊州江口至白石水南明一段,全長41公里??谷諔馉幈l后,民國27年冬,國民黨政府下令將公路毀壞。解放前,利用江河進行運輸是當時主要的交通渠道,北面沿武思江上,船只運載的日雜用品一直到大岸等沿江埠頭,入溫湯江達寨圩鎮;南面沿南流江上,船只運載海鹽等海產品,達泉水、石、樟家、小江(今縣城)、福旺等鄉鎮;沿南流江上入張黃江到張黃鎮和龍鎮的江埠村;沿武利江上,船只運載的海鹽、日雜用品到達白石水、北通等鄉。船只還運載瓷器、土紙和糧食等物到合浦、北海。當時各鄉(鎮)的木材,不少群眾利用放竹木排順流而下至貴港、梧州、合浦、北海等地出售。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發展陸路交通事業。首先修通了靈山至北海公路、石南至靈山公路,然后修通貫穿縣境南北的寨張公路。以后逐步增修干線公路和不斷增多支線公路,逐年增修了地方蔗、林區公路,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1990年底,該縣有入等級公路31條,總長456.42公里,蔗區、林區專用公路401.
香蕉之鄉51公里,合計總長857.93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為0.34公里??h城與區(省)內外鄰近縣及部分重要城市每天均有對開客運班車,縣城與各個鄉(鎮)均有當天往返班車。水路交通方面,除了南流江和小江水庫庫區有少量機帆船、木帆船進行貨運外,武思江、張黃江、武利江已無船只通航。這與攔江筑壩、建電灌站以及森林減少有著密切的聯系。 累計投入公路建設資金4.3億元,浦北至博白、龍門至鐵山港兩條二級公路浦北段建成通車,新建、改造等級公路和農村道路928公里,198個行政村通硬底化公路,占該縣行政村的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