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福建省南平市轄縣,中國丹桂之鄉。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福建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296個村(居)。2006年末,戶籍人口4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6萬人。除石陂鎮、水北街鎮等少數鄉鎮通行閩北方言,其余大部分地區通行吳方言。
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福建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中國、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中國十大香樟基地之一。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山延兩脈、水注三江??h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
浦城縣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北部漁梁嶺和西部的鑄嶺頭是長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水系有南浦溪為干流的大小河流57條。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線橫貫東西,小浦線、古二線連接東北、西北,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臺高速入閩第一站,是海西區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行政區劃
編輯
2010年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南浦街道、河濱街道、富嶺鎮、石陂鎮、臨江鎮、仙陽鎮、水北街鎮、永興鎮、忠信鎮、蓮塘鎮、九牧鎮、萬安鄉、古樓鄉、山下鄉、楓溪鄉、濠村鄉、管厝鄉、盤亭鄉、官路鄉,296個村(居)。自然地理
編輯
區位
浦城縣位于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
shadow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全境處于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h治駐南浦街道,位于東經118°31′—118°33′之間??h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駐地150公里,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市賽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會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溫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會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饒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
地貌
浦城地貌的總特征是多山地,北、東、西三面環山,中、南部低平寬廣,地勢自北往南下降,南浦溪縱貫南北,地表徑流呈樹枝狀,山間盆地串珠狀錯落,堊口地形突出。兩支山脈交匯處及兩支水系分水嶺 從北部仙陽到楓嶺一帶低山丘陵,是武夷山脈和浙江西南部的仙霞嶺相銜接的地帶,又是錢塘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和閩江水系與鄱陽湖水系的分水嶺。鄱陽湖水系是長江支流,所以也是長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
仙樓山(7張)
階梯狀地形明顯:從縣境中部到東西邊緣,依次分布著河谷盆地、丘陵、低山和中山4種地貌,其高差顯著,層次分明。這種階梯狀地形的形成,除構造原因外,主要受巖性控制??h境中部花崗石結晶較粗,內部礦物風化力不同,節理、斷裂發育,易風化、侵蝕,成為河谷盆地和丘陵的主要分布區。東西邊緣南園組火山巖系主要為凝灰熔巖,并受不同程度的硅化作用,巖性致密堅硬,不易風化,多數中山和部分低山發育于其分布區域。建甌群變質巖的二云石英片巖和梨山組的砂頁巖等,硬度和抗風力介于花崗巖與南園組火山巖系之間,成為組成低山的主要巖性。
串珠狀盆地錯落:縣境屬浦城盆地,峽谷和盆地相間排列,山間盆地串珠狀錯落。為干流南浦溪串聯的有忠信、仙陽、巽嶺、管厝、南浦、富嶺、蓮塘、臨江、永興、石陂等10個河谷盆地,其面積在4000~6000畝之間。近千畝、數百畝的小盆地則錯落鑲嵌于山地之間,支流在盆地內曲折蜿蜒。
堊口地形突出:在與浙江、江西交界的中山地帶,有較多與山帶成直交或斜交堊口。有的是由斷層陷落而成,有的是古老的河口。這些堊口,古稱“關隘”。是閩贛、閩浙交通要道和軍事要沖,著名的有盤亭西北部的二渡關、木城關等。這些堊口,又是北方冷空氣侵入浦城腹地以至福建的通道。
氣候
浦城縣地處閩、浙、贛三省七縣(市)結合部,被稱為“福建的北大門”,浦城處于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分界處,接近大陸性氣候,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區域內氣候四季分明,溫度適中,雨量充沛、熱量資源豐富,干濕季明顯,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7.4℃,年雨量1700mm左右,年日照時數1900小時,全年無霜期254天左右。由于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加上地形的復雜作用,致使災害性氣候出現頻繁,高溫與熱害、低溫與寒害、旱災、洪災、冰災、風災等時有發生。
春季
一般始于每年3月1日,終于每年5月20日,歷時81天。
浦城縣(數值未特指年份及地點的,均為南浦鎮或城關地區1951~1980年的平均值。)降水量占全年的30%左右,日照百分率30%。氣溫呈逐漸上升,但波動大,有45%年份出現倒春寒。一般3月15日以前,處于日平均氣溫低于12℃的低溫過程,18日前后普遍有溫度回升過程,25日前后又處于低溫過程,3月底氣溫又回升,4月2日前后有“清明寒”出現。
夏季
一般始于5月21日,終于9月25日,歷時128天。入夏后50天左右是霉雨季節,常有2~3次暴雨過程,常
洪水成災。5~6月雨量達660.6毫米,占年雨量37%。7~8月進入晴熱高溫天氣,年平均有25天最高氣溫大于35℃的高溫天氣出現,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0.8℃。7~9月雨量358.7毫米,占年雨量20%,且分配極不均勻,主要靠臺風帶雨。有87%年份出現干旱,36天以上大旱年占23%。
秋季
一般始于9月26日,終于11月30日,歷時66天,由炎熱期過度到寒冷期,“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雨量偏少,10~11月雨量僅107.8毫米,占年雨量6%。約10%年份會有“秋雨綿綿”的天氣。
冬季
一般始于每年12月1日,終于次年2月28日,歷時90天,氣候干、冷。約平均年受2次寒潮襲擊,1月平均氣溫6.2℃,極端最低為-8.0℃。1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7%,極低值為58%。平均初霜日為每年11月16日,平均終霜日為3月6日。平均年有霜32天,最多達54天,連續霜日最長達26天。平均年有27.5天結冰,連續結冰曾達19天。平均年有雪日7.4天,連續降雪最長達7天,積雪最深曾達28厘米。出現過霧淞和雨淞。
一年之中,浦城氣候有四個明顯的特征。
雨熱同期 以10℃作為喜溫植物的萌動溫度為準,一年中大于或等于10℃的活動積溫為5443.6℃,持續時間為250天。而同期雨量有1414.6毫米,日照1438.5小時,雨、熱相配。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年雨量1780.2毫米,年平均氣溫17.4℃,日照1893.5小時,春秋略短,夏季最長,四季分明。
立體氣候顯著:浦城地勢相對高低懸殊,形成境內立體氣候較為顯著。
浦城縣衛星地圖一般每當海拔增高100米,春季回暖期推遲3天,秋季第一次冷空氣的影響日期提前4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動積溫減少188.9℃,年雨量增加72.5毫米,無霜期減少3天。以上變化趨勢在山脊的不同側面略有不同。
季風影響顯著:浦城為典型季風區,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偏南風。造成浦城既有嚴寒,也有酷暑,日較差大(1951年2月19日日較差達24.2℃)。季風亦影響各月份雨量分配,一年之中,大部分降水集中上半年,而以4~6月最多,下半年雨量少,常干旱。
水文
浦城水資源由降水補給。年平均徑流深1041毫米,年平均徑流量為31.213億立方米(豐水年為46.54億立方米、平水年為29.889億立方米、偏枯年為23.10億立方米、枯水年為17.929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模數為33.9秒公升/平方公里。
水南橋八月十五傍晚(3張)
降水年內分配不勻,造成月流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明顯。多年平均4~6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58.1%,多年平均4~9月(汛期)占年徑流量的78.2%,多年平均連續最大4個月(4~7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9.2%。
據萬安水文站1956~1968年實測資料,浦城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量為993.5毫米。據省水文總站多年平均陸面蒸發等值線圖,浦城多年平均年陸面蒸發值700~750毫米。據坑下水文站1971~1979年實測含沙量資料計算,多年平均年侵蝕模數為124噸/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104.07萬立方米,每人平均占有水量為9152.48立方米,每畝耕地平均占有水量為5731立方米。[交通
編輯
1988年公路通車里程總長1137.1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3.6公里,總長比1949年的114.2公里,增長8.96倍。建成以縣城為中心,至浙江省江山、龍泉,江西省上饒,福建省建甌、賽岐、崇安的干線公路及縣、鄉公路為脈絡的公路網絡。境內19個鄉鎮都通汽車,288個村民委員會中有270個通汽車。全縣擁有載重汽車680輛,3412噸位。
2012年投資1億元, 205國道仙陽至余樂段進行升級改造;投資4500萬元,完成農村公路“上銜下延”工程116公里和農村公路安保工程178.5公里,重建加固15座危橋和改造4個渡口;漁梁嶺隧道、302省道改線工程、高速公路浦城南連接線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主要交通線路:浦南高速公路;龍浦高速公路;205國道;302省道;浦建龍鐵路、衢寧鐵路。名勝古跡
編輯
浦城縣境內旅游資源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名
浮蓋山鐘石勝古跡有宋大口窯遺址、南宋真德秀故居、夢筆山、漢陽城遺址、仙樓山、夢筆山、九石渡、石陂鎮連墩村男木乃伊、古埠觀前、鎮安橋等。
龍窯的起源——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為中國早期陶器制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東南地區青銅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