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北部(東經109°20′17″-109°54′48″,北緯33°44′50″-35°10′30″),屬渭南市管轄。東臨大荔縣、澄城縣;西接富平縣;北依白水縣、銅川市;南靠臨渭區。東西長52.8千米,南北寬47千米。下轄17鎮,359個行政村,總人口80萬人,為陜西第二人口大縣??偯娣e1585平方公里,為渭南市面積大縣。蒲城縣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時間的誕生地,被稱為酥梨之鄉和焰火之鄉,周邊有唐橋陵、唐泰陵等雄偉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還是國民革命軍上將楊虎城和清朝宰相王鼎的家鄉,故有“將相故里”的美譽。行政區劃編輯2011年7月,陜西省政府撤銷蒲城縣東陳鎮、平路廟鄉并入孫鎮,撤東楊鄉、賈曲鄉并入城關鎮,撤原任鄉并入荊姚鎮,撤大孔鄉、三合鄉、坡頭鎮合并設橋陵鎮,撤上王鄉設上王鎮,撤翔村鄉設立翔村鎮,撤椿林鄉設椿林鎮,撤龍池鄉設龍池鎮?,F蒲城縣轄17個鎮:城關鎮、罕井鎮、孫鎮、興鎮、黨睦鎮、高陽鎮、永豐鎮、荊姚鎮、蘇坊鎮、龍陽鎮、橋陵鎮、洛濱鎮、陳莊鎮、翔村鎮、龍池鎮、椿林鎮、上王鎮。共有7個居委會、359個行政村。蒲城簡介地理位置
蒲城縣位于東經109度21分17秒至109度54分49秒,北緯34度44分50秒至35度10分30秒之間,南北寬47公里,東西長52.9公里。面積1584平方千米,屬于陜西省關中東部。東與澄城,大荔相鄰,南與渭南相鄰,西與富平相望。氣候蒲城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唯雨量偏少,平均氣溫13.2度,降水量541.7毫米,日照2282.4小時,無霜期219天。春季氣溫多變,夏日多雨伏旱,秋涼陰雨少晴,冬季干燥少雪。交通蒲城縣交通便利,鄉鎮間公路網通。
渭清,西禹公路在縣城交叉通過。西延鐵路,西韓鐵路自西南向東北橫穿境內,銅蒲鐵路自西北
南下與西延線相連。境內鐵路線總長146.6公里,沿途設14個火車站。河流,山川,地形地貌河流:北洛河,古稱沮水,簡稱洛河,洛水。洛河發源于定邊界南部王盤山,在蔡鄧鄉三眼橋以北。進入蒲城,流經蔡鄧、西頭、永豐、東陳、平路廟、龍陽、鈐鉺等鄉鎮,由鈐餌鄉城南村進入大荔。境內全長70公里。白水河又名南河。白水河發源于宜君縣云夢山南麓,由高陽鎮洼里村北入境,至蔡鄧鄉三眼橋匯入洛河,境內總長15公里。大峪河源于黃龍山南麓,在永豐鎮東堡入境,至西固村匯入洛河,境內流長13公里。北原山地東起五龍山,西至太白山,含蔡鄧、馬湖、含蔡鄧、馬湖、罕井、上王、大孔、東黨、高陽等鄉鎮部分地區。海拔700-1200米,面積131平方公里。諸峰秀麗,氣候宜人。
主要山峰有:堯山又名浮山,相傳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沒,唯此山若浮而得名。堯山位于縣城北12公里處,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8公里,主峰海拔1032米。峰南柏林蒼郁,山泉甘冽。堯山脈系西有豐山(又名蘇愚山,當地人稱唐陵山,因此山系唐睿宗李旦橋陵所在地),海拔751米。豐山東有金幟山,海拔741米(系唐憲宗景陵所在地)。重山在堯山主峰前數公里處,因與堯山主峰重疊而得名(系唐穆宗李恒光陵所在地)。五龍山簡稱龍山,位于縣城東北16公里與白水縣交界處。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0公里,主峰899米。五龍山因有五個山梁與主峰相連,蜿蜒若龍而得名。相傳秦昭襄王時大將白起曾在此立寨,固又名白堂山。五龍山系南有金粟山,尖山和臥虎山。金粟山清幽秀麗,頂有碎石,在陽光下若金粟而得名。系唐玄宗李隆基泰陵所在地。太白山,海拔1282米,位于縣西北方。岳王山,海拔1128米、其中在太白山和岳王山之間是一林草豐茂的天然牧場。還有九娘峪。沒虎溝、豀頭溝都是發展林木業的好地方。 黃土臺原東北高西南底,總面積931平方公里,分為兩級.一級東起永豐西至原任.面積大約為825平方公里,海拔370---600米.二級地區包括蔡鄧,馬湖,罕井,上王,高陽等鄉鎮大部分或部分地區.面積大約為106平方公里,海拔600---900米。河谷洛河河谷在蒲城境內長約70公里,河漫灘地和一,二,三級階地總面積24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5.5%.盛產有名的"晉棗","葫蘆棗","疙瘩棗",味道鮮美,年產量達100多萬噸,暢銷省內外.洪積扇裙分布北山南坡,面積約為276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17.4%.本地區因不同時期的洪水面狀流,線狀流和輻射流重疊而成為防止水土流失,自解放以來大力發展人工刺玫瑰林,林總蓄積量打23萬平方米.次第還盛產柿子,花椒.作為陜西省九十七個縣市之一的蒲城縣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蘊藏著豐富的物產資源,可謂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淳樸的民風極盛的學風從蒲城先民到現代的蒲城人,始終把它看作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繼承發揚,改革開發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蒲城人民更是勵精圖治,發揚優良傳統,艱苦創業,從物質和精神上,把蒲城縣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人杰地靈蒲城有著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也是一座光輝燦爛的古城,養成了蒲城人民樸實的民風極盛的學風.春天的蒲城嫩綠蔥蘢,桃紅點點,閣樓殿堂,雕梁話棟,青磚碧瓦.顯眼的石碑房,灑落在四處的廳堂里,留下了古今書法家,藝術家的丹青墨寶.撩撥著優雅的情趣,也映射出蒲城人的精神風貌.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出土文物可謂光輝燦爛.金代寶塔,橋陵石刻,南寺唐塔等響譽國內外.書畫名碑更為豐富,有馳名中外的云麾將軍碑,前秦鄧太尉祠碑,米是書《晝錦堂記》等等均為稀世珍寶.蒲城人杰薈萃,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安邦濟世,叱詫風云的人物,形成了以井勿幕,楊虎城,李氏家族李儀址為代表的杰出人物,他們文韜武略,譽滿華夏. 如今的蒲城更是百業興旺自十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蒲城大地在黨的領導下勤勞的蒲城人民發揚優良傳統開闊視野艱苦創業.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并進一副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的景象,在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蒲城的明天會更好,更輝煌!蒲城縣是全國500個商品糧基地縣、100個重點產煤縣、十大秸桿養牛示范縣、平原綠化示范縣和生態建設示范縣之一??h城位于縣境中心,渭清、西禹兩條省道和正在建設的閆禹高速公路交叉通過,西韓(西安—韓城)、西延(西安—延安)、西包(西安—包頭)鐵路穿境而過,縣鄉油路縱橫交錯,總里程達900余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工業發展迅速,全縣形成了以煤炭、建材、紡織、機電、化工以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水泥、煤炭、塑料、變壓器、奶粉、棉布等。牛肉、果脯、金絲蜜棗、保健品、氧化鋅、三氧化鉬、鉬鐵、線丹粉等產品出口供貨值逐年大幅度上升。傳統的煙火藝術名揚中外,為中華一絕,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蒲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國家優質小麥基地縣。棉、油、果、梨、牛、羊、雞等商品基地初具規模,以蘋果、酥梨為主的果品面積已達47.8萬畝,總產量達5億公斤以上,目前已建成綠色食品基地10萬畝。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蒲城縣以抓好黨委服務示范基地和知識分子科技服務示范基地為切入點,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的示范引導作用,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民日報以《實踐“三個代表”的有效載體》為題對此做了充分的報道。蒲城縣于2014年5月申報縣級市,目前待國家批準。蒲城縣北部丘陵,中部高塬,南部平川,耕地168萬畝。東臨大荔縣、澄城縣;距韓城市司馬遷祠126公里;西接富平縣,距古都西安市110公里;北依白水縣、銅川市,距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陵100公里;南接渭南市,距聞名中外的西岳華山120公里。
氣候
蒲城縣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全年多東北風,次為西南風。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偏少。多年平均氣溫13.2℃,降水量541.7毫米,日照2282.4小時,無霜期219天。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蒲城土地總面積在明清及民國時期大約為2000平方公里,地廣人稀,人均占有耕地較多。明洪武年間(1368~1398)有耕地99.7萬畝,人均占有31畝多;嘉靖年間(1522~1566)耕地為99.6萬畝,人均11.9畝;崇禎年間(1628~1644)耕地擴大到177.9萬畝,人均14.8畝;清康熙五年(1666),耕地166.5萬畝,人均14.4畝;光緒三十四年(1908),耕地175.3萬畝,人均12.3畝。到民國時期,耕地面積維持在167萬畝左右,28年(1939)人均9.7畝,36年(1947)人均8.4畝。新中國成立后,經幾次區域調整,1979年前為1766平方公里;1980年1月將廣陽、阿莊、肖家堡、高樓河4社劃入銅川市后,面積為1583.58平方公里,合237.5萬畝。1949年耕地面積為162.9萬畝,人均6.3畝。在1954年以前,耕地面積曾增加到203萬畝以上,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建設事業的發展,到1955年以后,耕地面積基本是下降趨勢,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相應逐年減少。到1960年耕地減至192.5萬畝,人均4.8畝;1970年耕地194.4萬畝,人均3.5畝;1980年耕地174.6萬畝,人均2.9畝;1990年耕地168.2萬畝,人均2.5畝??梢娫诳刂迫丝谠鲩L的同時,必須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珍惜土地。
蒲城縣1981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屆四次會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我國的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后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87年,陜西省頒布了《土地管理實施辦法》,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確定每年11月為“土地管理法宣傳月”,11月1日為“土地警鐘日”。
植物資源
據1984年調查,蒲城縣境內常見野生草木近170種。除少數無用外,可利用者分類如下:可供藥用的用量較大的有:山楂、澤瀉、川續斷、羅布麻、遠志、牛蒡、紫花地丁、苦參、苦菜、連翹(地殼)、地瓜兒苗、委陵菜、黃芩、柴胡、狹葉柴胡、車前、荊條等。還未被醫藥部門采集而民間少量利用的有硬質早熟禾(刷子眉眉、鐵絲草)、狗牙根(秀山草)、藎草、胡枝子、美里胡枝子、披針葉黃花(野決明)、毛杭子稍、杭子葙(萃骨梢)、白刺花(狼牙刺)、膜莢黃芪(豬尿泡)、扁莖黃芪、烏棘、鐵掃帚、雞眼草、野大豆(野菀豆、野黑豆)、花苜蓿、截葉鐵掃帚、木氏欄(油葫蘆草)、硬毛棘豆(馬牙草)、牛尾蒿、牡蒿、毛蓮菜、鬼針草、旋覆花、打碗花、大刺兒豆(馬刺薊)、鳳毛菊、飛廉、火絨草、蒼耳子、大翻白草、灰枸子、歐李(山梅子)、香青蘭、百里香、野薄荷(艾蒿)、香茶菜、茴茴蒜、大火草(野棉花)、黃花鐵線蓮、水葫蘆苗、蕪花(洋洋花)、水苦、豬眼草、鐵莧菜、地構葉、皺葉酸模(卞塔葉子)、齒果酸模(土大黃)、酸模葉蓼(甜甘草)、蠅子草(染蠅子花)、尼泊爾志鸛草、鼠掌志鸛草、太陽花、水芹、山茴香、水蔥、麻黃、風花菜(水蘿卜)、牛奶子(剪子稍)、酸醬(火蓮板子)、角蒿、柳葉菜、馬蓮、細葉百合(山丹丹)、千屈菜、扯根菜??晒┠敛莺惋暳嫌玫目勺髂敛莸挠校盒♀?、牛鞭草、小糠草、硬質早熟禾、藎草、狗尾草、達里胡枝子、截葉胡枝子、達呼里黃芪、糙葉黃芪、雞眼草、細齒草木樨、野大豆、角果堿蓬、繩蟲實、豬毛菜、駱駝蓬等??勺黠暳嫌校褐腥A隱子草、狗牙根、狼尾草、稗、美里胡枝子、胡枝子、廣東野豌豆、窄葉野豌豆、花苜蓿(黃花苜蓿)、水苦、翅堿蓬、風花菜等??勺骶G肥的有:胡枝子、達烏里胡枝子、廣東野豌豆、窄葉野豌豆、翅堿蓬(榨油后的殘渣)。除翅堿蓬外,前4種皆屬豆科,具有根瘤菌,既是綠肥植物,又是優良的家畜飼料??勺魉帘3值挠校盒♀?、狗牙根、美里胡枝子、白刺花、糙葉黃芪、沙柳、紅柳??勺骼w維的有:荊條、哥蘭葉、羅布麻、苦參、芫花、樸樹、大果榆。其中以荊條、芫花分布較廣,蘊藏量較大,大多分布在張家山、堯山和其他荒溝。它們的莖皮纖維可利用。
人口編輯截至2013年底,全縣總人口共80萬人(蒲城縣統計局),人口密度453人/平方公里。為陜西人口最多的縣份。
交通編輯
蒲城縣公路交通事業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現已基本形成一個以縣城為中心,以西禹高速與渭蒲高速公路及省道渭清路與西澄路為“雙十字”主骨架,以“兩縱兩橫兩輻射”主干縣道為次骨架,城鄉相連、鄉村互通、層次分明、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寬深快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境內有國道主干線西禹高速公路53公里,渭蒲高速公路21公里;省道二級公路三條(罕正公路18.27公里、渭清公路42.88公里、西澄公路55.4公里)116.55公里;各級農村公路759條2256.475公里,其中縣道9條241.449公里,鄉道41條320.586公里,專用道2條8.314公里,村道707條1686.126公里,農村公路路網密度142.5公里/百平方公里。
旅游編輯
蒲城縣橋陵五陵閑云唐帝王陵二十座,十八座位于關中,其中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唐憲宗景陵等五座位于蒲城縣,史稱“五陵閑云”。其中,橋陵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塔夜影雙塔之南寺唐塔,原系慧砌寺舍利塔,為方形四面十級樓閣式磚塔,磚砌單壁中空,高約39米,始建于唐貞觀元年;北寺宋塔,位于城內北街崇壽寺舊址內,系密檐式方形磚塔,四面十三級、高約47米,始建于北宋紹圣三年。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
楊虎城紀念館原址系楊虎城將軍宅院,1983年對外開放,分東、西兩院。館內藏有楊虎城和母親孫一蓮生前生活用品,以及楊母六十大壽時,親朋及邵力子、馬鴻逵、蔣介石等人贈送的壽屏,現為重要愛國教育基地。
王鼎紀念館
王鼎紀念館為清代著名愛國名相王鼎故居,1997年對外開放,位于蒲城縣內達仁巷54號。
六龍壁建于明萬歷四十四年,高約6米,長約17米,為琉璃花磚精砌而成。雖歷經風雨洗禮,略顯破敗,可依然生動而富靈氣。六龍壁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始建于唐貞觀四年,為風格別致的四進院落式古典建筑群,館內“蒲城碑林”名碑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