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縣位于貴州省西部,隸屬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的黔中腹地,地處東經105°27' 49"-105°58' 51",北緯26°26' 36"-26°31' 42"之間。東與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安順市開發區宋旗鎮相接,南與安順市開發區么鋪鎮、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木崗鎮相鄰,西靠六枝特區龍場鄉、畢節市織金縣白泥鄉,北與織金縣熊家場鄉相毗。普定縣城距安順28公里,距貴陽118公里。轄區東西長51.4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1079.93平方公里??側丝?/span>475257人(2013年)。政府駐地城關鎮。
普定縣著名景點有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穿洞古人類遺址;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講義-號營村;貴州省第二大人工湖夜郎湖。
普定“取普里底定之義也”。普里為部落名。普定之名在歷史上出現較早,在建置上與今安順市密切相聯。古為牂牁夜郎國地,有彝族居住。
唐貞觀四年(630),置琰州,領始安等縣,始安縣治西堡(今普定馬場),是今普定境內建立的第一個建制縣。唐中葉以后,今普定為羅甸國普里部所轄。
五代,屬始安縣,部分為望江縣領有。
宋朝時屬夔州路始安縣、望江縣地。
元憲宗七年(1257),普里、普定歸附,以其地置普定萬戶,不久改為普定府,隸云南曲靖宣慰司。此為“普定”二字首次作為行政區名稱出現,也是普定縣名來歷。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為羅甸安撫司,隸四川行省,后改隸湖廣行省。次年復改隸四川行省。二十九年(1292),復普定府,隸云南曲靖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改為普定路,隸屬不變。至正十一年(1351),以原普定府親轄地置普定縣、安順州、達安州、和宏州、習安州。今普定分屬安州、和宏州、安順州、普定縣所轄。
明洪武十四年(1381),筑普定城。十五年(1382),置普定衛,旋升為普定軍民指揮使司,隸四川都司。普定府隸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習安州并入安順州,升普定府為普定軍民府,改隸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廢普定軍民府,普定縣并入安順州,隸云南布政司。十九年(1386),置寧谷、西堡、十二營、康佐、募役五長官,皆隸安順州(十二營、西堡皆位于今普定境內,十二營稱謂沿用至今)。二十五年(1392),將云南布政司所屬的安順、鎮寧、永寧、西堡、十二營改隸普定衛,屬四川都司。正統三年(1438),安順州直隸貴州布政司,寧谷、西堡屬之;十二營屬鎮寧州,隸貴州布政司。普定衛改隸貴州都司。成化中,徙安順州于普定衛,州、衛同城治理。萬歷三十年(1602),升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今普定屬其轄地。崇禎三年(1630),屬貴州都司。
清康熙十年(1671),改普定衛置普定縣,隸安順軍民府。二十六年(1687),改安順軍民府為安順府,裁定南所入普定縣。
民國元年(1912),撤普定縣,并入安順府。二年(1913),恢復普定縣,改安順府為安順縣,普定縣治所移定南(今普定城),屬貴西道管轄。三年(1914),普定縣移治定南,以原普定縣部分屬地為根本,劃撥安順、鎮寧、郎岱、織金、平壩等縣插花地組成新的普定縣,縣名沿用至今。九年(1920),廢道直屬省。二十四年(1935),改屬(安順)第二行政督察區。二十七年(1938),改隸(興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安順專區,今屬安順市,縣建制沿革一直未變。
2000年,普定縣轄4個鎮、3個鄉、4個民族鄉。
2003年,普定縣轄5個鎮、6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317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
行政區劃
2013年,轄5個鎮、3個鄉、3個民族鄉:城關鎮、馬官鎮、化處鎮、馬場鎮、白巖鎮、坪上鄉、龍場鄉、雞場坡鄉、補郎苗族鄉、猴場苗族仡佬族鄉、貓洞苗族仡佬族鄉。
普定縣位于貴州省西部。地處東經105°27' 49"-105°58' 51",北緯16°26' 36"-26°31' 42"之間,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的黔中腹地。東與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安順市開發區宋旗鎮相接,南與安順市開發區么鋪鎮、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木崗鎮相鄰,西靠六枝特區龍場鄉、畢節地區織金縣白泥鄉,北與織金縣熊家場相毗。普定縣城距安順28公里,距貴陽118公里。轄區東西長51.4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1079.93平方公里。
地形
普定縣地勢為南、北部高,中間低,由南部和北部向中部三岔河河谷傾斜,巖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境內巖溶地貌廣泛發育,演變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異明顯,石漠化嚴重。
氣候
普定縣氣候宜人,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季風交替明顯,全年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干秋涼,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少,輻射能量低。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時數1164.9小時,無霜期301天,年平均降水1378.2毫米,屬全省三大降雨心地區之一。
水系
普定處于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嶺地帶,北面為長江水系,全縣98%以上地區屬長江流域,南面為珠江水系打幫河的源頭。由于巖溶發育,石灰巖地區河水滲漏嚴重,形成23條地下河。三岔河是流經本縣最大河流,波玉河是境內第二大河。
礦產資源
普屯壩草原截至2013年,普定縣礦藏已探明的有煤、鐵、鉛鋅、大理石、石膏、硅石、白云石、石灰石、天青石、耐火粘土等十多種。煤炭是主要礦產之一,預計儲量53.28億噸,現已探明7.8億噸。分布地區有補郎向斜北段、龍場井田、大樹腳井田、可處井田、馬場井田、罵若井田、雞場坡井田、化處井田、水母井田,煤質好,發熱量7000大卡以上。石灰石也是主要礦產之一,D級儲量上億噸,礦石中Cao平均含量52.09%,K2O、Na2O含量極微,全縣范圍內都有分布。
動植物資源
境內植被以亞熱帶種類為主,有各類植物六百多種。主要有杉,次為松、楸、椿、白楊等,杉、楸。油桐、漆樹是主要經濟林木。竹類多生長于河邊寨旁。果木主要有桃、李、梨、杏、柿、楊梅、櫻桃、核桃、板栗、柑桔等品種,地壩、長田一帶的冰脆李,馬場的圓桃,松林坡的“火炭”楊梅,新房、營盤的雪梨都享有盛名。野生刺藜廣布縣境。境內有虎、豹、野豬、豺、巖羊、獐子、穿山甲、蛇、野兔等野生動物,魚類中鯉、鰱、鯽。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普定縣有戶籍人口475257人,常住人口378900人,其中農業人口343007人,非農業人口35893人,人口出生率為9.24‰,漢族為全縣總人口的80%左右。普定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白族是境內的主要少數民族。
經濟狀況
綜述
2013年,普定縣實現生產總值(GDP)59215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6.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7792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80194萬元,二產中,工業實現增加值242778萬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7416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4166萬元。人均GDP達到15690元,比上年增加3155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2年的16.3︰50.5︰33.2調整為14.8︰47.3︰37.9。
農業
2013年,普定縣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9647萬元,比2012年增長7.7%,實現增加值8779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64655萬元;林業產值1474萬元;牧業產值68311萬元;漁業產值417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34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98461噸。其中,夏糧產量11225噸;秋糧產量87236噸。蔬菜產量183475噸。油菜籽產量11120噸??緹煯a量1782噸。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7449畝,比上年減少7190畝,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18692畝,比2012年增加8879畝,蔬菜種植面積93620畝,比2012年減少2418畝。
工業
2013年,普定縣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625922萬元,實現增加值204137萬元。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708705萬元,實現增加值228011萬元。從隸屬關系看,省屬以上工業總產值207833萬元,增加值73992萬元;縣屬工業總產值418088萬元,增加值130145萬元。從登記注冊類型看,公有制工業增加值90912萬元;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113225萬元。
商業貿易
2013年,普定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837萬元,比2012年增長15.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8639萬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8198萬元。
財政金融
布依族銅鼓十二調2013年,普定縣實現財政總收入83379萬元,比2012年增長25.07%,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269萬元?;痤A算收入54254萬元。全年財政總支出254145萬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82591萬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教育支出、衛生經費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分別為23135萬元、36265萬元、18434萬元、29447萬元。
2013年,普定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56633萬元,比年初增加84781萬元,其中,儲蓄存款256587萬元,比年初增加56163萬元。各項貸款余額465939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普定縣第一中學截至2013年,普定縣全縣有小學179所(其中完小138所,教學點41個)有普通中學15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民辦高中1所),初中13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人數24306人,比2012年增加2183人;小學在校生人數38409人,比2012年減少1579人;職業高中在校生1612人;在園(班)幼兒13761人。小學入學率為99.45%,輟學率0.1%;初中階段凈入學率85.66%,輟學率為2.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83.38%,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98.6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8.73%;小學教職工2381人,專任教師2162人,初中教職工1174人,專任教師1085人;高中教職工314人,專任教師286人;職業高中教職工87人,專任教師86人;幼兒園教職工800人,專任教師375人。
主要中學:普定縣第一中學、普定縣馬場中學、普定縣鎮第二中學、普定縣馬官中學、普定縣龍場中學、普定縣白巖中學、普定縣補郎中學、普定縣猴場中學、普定縣坪上中學、普定縣化處中學、普定縣貓洞中學、普定縣雞場中學
衛生
2013年,普定縣有鄉衛生院以上衛生機構25個,其中:醫院10個,衛生院11個;有病床974張,從業人員103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90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63733人,參合率99.0,參合率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郵電通信
2013年,普定縣實現郵電業務總收入達14595.9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37.5%。其中郵政業務收入895.2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25.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6111戶,移動電話用戶250731戶,互聯網用戶12459戶。年末電話普及率達到70.7部/百人。
勞動就業
按勞動統計口徑計算,2013年,普定縣有從業人員14784人,比上年增加1510人,其中:在崗職工14183人,比2012年減少1270人,年末從業人員勞動報酬58109萬元,比2012年增長17.3%。
社會保障
2013年,普定縣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范圍不斷擴大,“五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3837人、32630人、18551人、16994人、10650人。全年廉租住房補貼發放2172戶,3642人,共計39萬元。第六期廉租住房共160套,建筑面積7350平方米,總投資882萬元。年末全縣有敬老院10個,床位260張,入住人數108人。城鎮低保對象1242戶、2000人,共發放城鎮低保金631.1萬元;農村低保對象39434戶、69406人,共發放農村低保金9318萬元;五保戶數1415戶、1656人,發放五保供養金174.1萬元;撫養孤兒112戶、140人,發放生活費137.9萬元;城鄉醫療救助4920人,發放救助金1042.1萬元,資助城鄉低保、五保、孤兒參加城鄉醫療保險70186人,資助金額213.8萬元。
固定資產
2013年,普定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48228萬元,比2012年增長68.8%。其中城鎮投資316975萬元,增長29.6%;農村非農投資256253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68.0%;農村私人投資175000萬元。其中工業投資210425萬元。
交通
普定交通便捷,境內公路東西縱橫,南北延伸,距黃果樹機場20公里、貴陽龍洞堡機場110公里,貴昆鐵路、珠六復線、黃織鐵路和省道安(順)織(金)公路穿境而過,全縣公路總里程1800公里,公路密度為165km/100平方公里。普(定)安(順)高速公路已于2011年底建成通車。
2013年,普定縣全年公路、水運完成貨物周轉量79181.1萬噸/公里;完成旅客周轉量34073.9萬人公里。
民族文化
布依族織錦
布依族織錦,是布依族的一種傳統工藝,錦面類似絲繡,但卻是在古老的織機上,用染好的青色或藍色絲線作經,以五顏六色的絲線為緯,經過精挑細插,數絲穿梭紡織而成。布依織錦圖案精細協調,美觀大方,創作新穎,立體感強。原用于服裝裝飾,現已開發用作壁掛、沙發巾、旅游包等,成為了布依族名貴的美術工藝品
苗族跳花布依織錦主要分布在普定縣境內的布依族村寨,尤以城關鎮隴戛村最有特色。
苗族跳花
苗族跳花又叫跳花場,我縣的苗族跳花日期大多在正月至二月菜花初綻,春播即將來時或者古歷七月中旬舉行,一年兩次苗族跳花,形成了普定獨特的苗族文化。苗族人的跳花,最初是祈求風調雨順,莊家豐收,演變到了后來,也就成了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
普定境內的花坡,花場主要有猴場鄉的仙馬、下老鼠、猛正、猛舟村、坪上鄉的沙戈村、和平村,補郎鄉的等堆村貓洞鄉的月亮村、又奮村萊格都村等,跳花不分流派,是所有苗族同胞的盛大節日。
苗族蘆笙舞蘆笙是苗族一種古老的竹制笙管樂器,其舞曲節奏感很強,富有感染力。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四部分組成。笙斗用松木或杉木制作,規格不同,短的20厘米,長的可達2至3米。蘆笙管一般用細而長的竹子制作,通常為六管,音調為羽、宮、商、角、徵、羽六個音,屬于五聲音階,后來也發展到六聲、七聲音階。
蘆笙音色圓潤,曲調歡快活潑;苗族蘆笙舞技藝高超,風格多樣。蘆笙舞和蘆笙伴隨著苗族人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苗族人制作的蘆笙,手藝精湛,堪稱一絕,六個音調,樂聲千變萬化。身著麻布衣服,生性粗曠質樸的苗家漢子,跳起蘆笙舞來,邊跳邊吹,走、移、跨、轉、立、踢、勾、翻的表演絕技。
普定的苗族蘆笙舞,主要分布于普定縣坪上鄉的革渣村、硝硐村、豐林村、貓洞鄉的又奮、來格都等苗族村寨。
旅游
普定文昌閣處于貴州西線旅游重要風景區交匯點的普定縣,境內山川秀美,旅游資源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講義民俗風情村、號營山莊;省級風景名勝區、貴州第二大人工湖夜郎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猴場平訟摩崖石刻、白巖腳洞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玉真山寺、文昌閣;另有普屯壩云中草原、重蔭山杜鵑湖、蓮花古洞、化處空山、西堡古屯、“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點。
蓮花古洞
位于縣城東北約8公里的馬嶺半坡,距公路1公里左右,民國時期即成為名勝。洞口雕刻有國民黨貴州省主席楊森題字的“蓮花名洞”四個大字,洞中有天窗三個,一窗一洞,風景各自不同,千奇百怪,引人入勝;洞內還有眾多名人手跡石刻,著名書法家任可澄先生就曾題字“水流花放,岳聳蓮披”。主要以游覽洞穴奇觀為主。
普屯壩
蓮花古洞普屯壩高山草原風情旅游區,位于普定縣城東北部猴場鄉,距城區42km為貴州山區地形中罕見的高山草原,普定海撥最高點(1850米),方圓6.8km2,頗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之勢,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主要游覽項目有:徒步攀登,野外露營,戶外游覽,觀賞。
仙馬苗族風情
主要游覽景觀有:明代“撫按明文”摩崖石刻,后沖小石林,高原特色民居,楊家寨河谷風光、仙馬苗族村寨等。
天然植物公園
為安順地區僅存的原始森林,方圓5公里。因深秋時節遍山紅葉,遠觀似火,頗為壯觀,故而得名,區內有冰前期活化石銀杏,大量國家級保護樹種及貴州罕有的多種樹種等,其主要游覽景點有:豐林村、龜山、火焰山、楓溪、云山等處;主要觀賞其自然山林景觀、幽靜澗谷景觀、苗族風情展示,植物科普考察等。
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
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定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有文物陳設室、管理辦公室、停車場等。展示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跡。出土大量骨器、石器及兩個完整古人類頭骨化石,與北京“山頂洞人”、云南“元謀人”齊名,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
著名人物
任可澄(1878-1946),原名文爃,字志清,號匏齏,漢族,貴州普定人。1917年7月護法之役,任廣州軍政府內政部長。1919年回黔主持續修《貴州通志》。1920年11月至1921年3月任貴州省長,1922年袁祖銘定黔前離任。1925年至1926年兩度出任北京政府教育總長。1934年,應王家烈之邀回黔主持續修《貴州通志》。1936年任云貴監察區監察使。1942年再度返回貴州續修通志。
袁曉岑,(1915-2008)男,雕塑家,中國畫畫家,貴州普定人。1938年入云南大學學習。曾參與組織谷風畫社。1941年后以賣畫、教書為生。1949年后,歷會云南文聯創作研究部副主會,云南藝術學院系主任、副院長,云南省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協第二、三屆理事和云南分會主席。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有《袁曉岑畫輯》、《袁曉岑雕塑選集》。
劉綱紀,1933年1月生,貴州普定人,武漢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家、美學家、美術史論家,亦工書畫。195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后到武漢大學工作至今。主要成就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原武漢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原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原湖北省美學學會會長,現中華美學學會,湖北省美學學會名譽會長,代表作品《藝術哲學》《美學與哲學》《周易美學》等。
袁愈荌,女,漢族,1908年生于貴州普定縣。1930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國學系,后因日寇侵滬,轉入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就讀,拜中大教授王瀣(字伯沆)為入門弟子。1935年畢業后,先后任貴州大學講師、花溪清華中學及貴陽六中語文教師,歷時38年。1972年退休后,專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寫有《毛詩文例》、《詩經全譯》、《詩經藝探》及《半畝園詩集》等著作。
袁熙坤,男,貴州安順人,祖籍普定,1944年6月出生于云南昆明,北京金臺藝術館館長,著名畫家、雕塑家,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兼鑒定中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顧問、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總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05年當選2008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征集大賽組委會主任。2010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保藝術大師稱號。創作的雕塑作品《北極熊的眼淚》被放置在聯合國環境署內羅畢總部。2012年,創作的雕塑《女媧補天》放置在維也納聯合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