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西南側,東與洪洞接壤,西與大寧毗鄰,南與吉縣、臨汾相連,北與隰縣、汾西交界。轄4鎮5鄉。面積1510平方公里,人口10.8萬(2011年)??h府駐蒲城鎮。2013年蒲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1.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6%。蒲縣境內有蒲子山,“相傳堯師伊蒲子隱處,漢以此山名縣”。臨(汾)大(寧)干線公路過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岳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關舊石器文化遺址。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蒲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縣境似海棠葉狀。位于北緯36.38°~36.62°,東經110.92°~111.38°之間。東與洪洞接壤,西與大寧毗鄰,南與吉縣、臨汾相連,北與隰縣、汾西交界??h境東起太林鄉孔家坡,西至山中鄉豐臺村,東西48.5公里;南起黑龍關鎮屯里南山懷,北至克城鎮泰山梁,南北49.4公里。
氣候
蒲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春季3月28日到5月29日,多風少雨;夏季5月30日到8月21日,雨量集中;秋季8月22日到10月31日,云高氣爽;冬季11月1日到次年3月27日,寒冷少雪。年均氣溫 8.7℃ ,一月零下6.8℃,七月25℃左右。年降雨量586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71天,最長無霜期190天,最短無霜期153天。
地形地貌
蒲縣地形大體分為土石山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環山。主要山峰:東北部有泰山梁、牛槽山、菊花山、木嶺山;東部有桃卜山、石門山、太山、白頭山;北部有五鹿山、五龍洞;南部有石頭山、豹子梁、五股山。諸山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五鹿山為最高,海拔1946米;其次是桃卜山1780米。西、中部是黃土梁峁地形,海拔在1000米至1400米之間。境內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與洪洞、臨汾平原地區相差600米左右;最低為薛關鎮皮條溝以西1公里昕水河出境處,海拔790米,相對高差1156.3米。
行政區劃編輯蒲縣轄4個鎮、5個鄉:蒲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克城鎮、山中鄉、古縣鄉、紅道鄉、喬家灣鄉、太林鄉。
自然資源編輯礦藏資源
蒲縣境內現已探明的有原煤、鐵礦石、鋁礬土、油母頁巖、石膏、耐火粘土、白云巖、石英、天然氣、礦泉水等二十余種,其中以煤為最,含煤面積136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81.7億噸。其中霍西煤田含煤面積49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3.5億噸,現主采肥氣煤,屬低灰、低硫、高熱值的世界稀有煤種。河東煤田含煤面積87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148.2億噸,因儲藏較深,以焦煤為主,面積11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0到500米,煤層厚度在0.8到3.5米間,儲量約5.82億噸。
鐵礦儲量為1.2億噸,其中褐鐵礦分布在克城鎮及太林鄉石灰峪等地,儲量4000至5000萬噸;赤鐵礦分布在蒲城鎮刁口等地,儲量750萬噸,赤褐鐵礦分布在太林鄉官莊村一帶,儲量780噸。鋁礦礦層在山西式鐵礦上部,礦層厚度2--4米,儲量600至1000萬噸。方鋁礦分布在化樂峽村等地。鋁礬土分布在克城鎮西部和西北部。
生物資源
蒲縣樹木以遼東櫟、油松、白皮松、白樺、側柏為主。境內野生植物有山丁子、山楂、沙棘、山桃、山杏、酸棗、黑木耳、蘑菇等;藥用植物有枸杞、地黃、沙參、甘草、白赤芍、豬芩、連翹、荊芥、麻黃、柴胡、大黃、知母、五味子、地皮、薄荷等270余種,年收購量5.2萬公斤。農作物以玉米、小麥、雜糧、蕎麥、土豆、煙葉、豆類等為主。蒲縣陸棲脊椎動物有70余種,主要是金錢豹、花面貍、貓貍、青羊、野豬、原麝、野兔、喜鵲、百靈、烏鴉、鵪鶉、錦雞、褐馬雞、金雕等。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山西省省鳥褐馬雞,分布在五鹿山的針闊混交林中;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金錢豹主要分布于豹子梁、太山一帶。原麝主要活動于太山、明山、石頭山等地;國家三類保護動物青羊主要分布于南、北兩山的針闊混交林內;金雕主要活動于人跡罕至的荒山河旁。
水資源
蒲縣境內有河流澗溪35條,均系黃河水系支流。主要河流有昕水河、南川河、北川河、黑龍關河、中垛河、喬家灣河、克城河、西后河、堡子河、有棗河等,年來水量9085萬立方米。有泉水800余處,總流量500立方分米/秒。地下水總貯量1.4億立方米,可開采量430萬立方米/年?!,F已初步勘察評價過的有解家河礦泉水、太林鄉東河礦泉水等,其中解家河天然礦泉水水源曾由權威水分檢測單位北京地下水資源管理中心進行了包括水期、枯水期在內的全面分析及光譜分析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了GB8537--87飲用天然礦泉水要求。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1年,蒲縣總人口為10.8萬人。
民族
蒲縣以漢族為主,少數名族有回族、滿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以散居為主。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蒲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1.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9億元,比2012年增長18.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76億元,比2012年增長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89億元,比2012年增長13.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01億元,比2012年增長18.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77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0.4%和12.6%。
第一產業
2012年蒲縣新栽補栽核桃2萬畝、63萬株,建成山中垣萬畝核桃示范基地,山中鄉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被確定為“國家級馬鈴薯栽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第二產業
2012年蒲縣大唐100MW風電和山煤國際煤炭集運站兩大招商項目落地實施;太原煤氣化煤機維修制造、山煤國際300萬噸重介選煤項目竣工,龍祥干法水泥二期完成土建工程和部分設備安裝;16座礦井竣工投產或進入聯合試運轉,形成1245萬噸生產能力,年產原煤894萬噸。
第三產業
2012年蒲縣翠屏山森林公園、迎賓公園竣工開放,蒲紅路路基形成,保障性住房二期、西關市場主體完工,濱河大道二期、保障性住房三期、錦繡公園、平安公園改造完成年度任務,喬家灣“百鎮建設”完成投資7855萬元。蒲縣第一屆運動會在新落成的奧體中心圓滿舉辦。東岳廟國家“4A”級景區創建通過省級驗收,井溝戰役紅色旅游景區完成規劃。
社會編輯教育事業
2013年蒲縣累計投資1.4億元,新改擴建中小學55所,撤并學校53所,黑龍關、喬家灣中學和后堡、古縣、薛關小學完成改擴建任務;鹿城小學、克城中學完工,新建一中、縣直幼兒園竣工投用,高薪聘用高中名師14名,拿出150萬元重獎教師,高考二本達線82人。
醫療衛生
2010年蒲縣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滾存3.04億元,發放4931萬元;全年為10281名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1918萬元,發放農村五保供養、醫療救助、優撫資金338萬元;;為農村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放養老金65元;80歲以上老人全部領上了敬老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受益面達到92%。
基礎設施
蒲縣公路總里程520千米,主要公路干線有臨大公路連接東西,從蒲縣腹地穿過,羅南、趙克公里縱貫南北,喬三路直達洪洞。境內縣鄉公路、鄉村公路、礦區公路縱橫交錯,形成網絡,全縣9個鄉鎮全部開通油路。從縣城出發,當日即可到達北京、太原、石家莊、西安等大中城市。
歷史文化編輯民俗文化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即東岳大帝的誕辰之日,蒲縣東岳廟舉行祭祀活動。每年在三月二十五日,東岳廟所轄醮社參加朝山的醮民都在當年主持朝醮的社村集中訓練,排演朝山儀仗隊形,及準備安排醮民所需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動、生活、祭祀用品。
名優特產
蒲縣特產黑木耳,生長在朽木上,形似人的耳朵,色黑或褐黑,故名黑木耳,又名木菌、樹雞。
景點旅游編輯柏山東岳廟蒲縣古跡柏山東岳廟,位于縣城東柏山上,是以東岳行宮大殿為中心的一級大型建筑群,相傳始建于唐,元、明、清均復修重建。建筑面積七千多平方米,建筑物二百八十余座,廟宇中間主殿雄居,四周是古樸的圍廊和逼真的塑像。主殿前聳立有富麗的“天堂樓”,后排列有上下兩院的“地獄府”,周圍松柏千余畝。
峽村峽谷自然風景區峽村峽谷自然風景區北為太山,海拔1732米;南為明山,海拔1615米。峽谷相對高差約300余米,長約3500米,寬約200米。真武祠位于蒲縣城內昕水河南巖翠屏山山腰,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該祠堂建筑工地為磚雕仿林結構,座南向北,依山勢而建。正殿面闊一間,進深9.45米,單檐歇山頂,檐下施磚雕斗拱,五鋪作,轉角斗拱一攢,后部緊靠黃土山。
著名人物編輯西戎(1922—2001),原名席誠正,黑龍關鎮西坡村人,中國重要文學流派“山藥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段云(1912—1997),原名段連榮,縣城北關人,主要著作和作品有《段云書法作品選》、《旅蹤詠拾》、《段云選集》等。曾任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在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王居正(1715—1773),字季方,號貞齋,別號鹿樵山人,城關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廿五日,保和殿廷試御史,乾隆親點,拔軒置第一名記名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