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隸屬于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土地面積13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6萬畝。濮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晉“城濮之戰”,秦末的“項羽章邯之地”,宋遼的“澶淵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歷史典故“桑間濮上、退避三舍、澶淵之盟”等也都發生在濮陽。2012年,濮陽縣生產總值完成4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98.1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39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045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805元。五帝時期,顓頊部落興盛于此地,都于帝丘,始稱高陽。[2] 夏朝,封昆吾氏為夏伯,都帝丘,稱昆吾國。春
秋時稱帝丘,屬衛。[2] 公元前629年,衛成公自楚丘遷都帝丘。公元前241年,秦滅衛,屬東郡,為濮陽縣。新莽時一度改東郡為治亭,屬袞州,東漢時恢復舊稱。[2] 隋王朝濮陽縣析出昆吾縣,屬東郡。唐屬濮州。五代及宋朝時期,改成防御 州、鎮寧節度、北輔、開德府等。金改澶州為開州,延至清末。明弘治(1491年)開州設孝義、晉陽、進思、鄄城鄉,轄347個鄉。民國二年(1913年)改城開縣,民國三年(1914年)夏稱濮陽縣。1952年12月,濮陽縣屬河南省濮陽專屬,1954年9月,濮陽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49年8月,平原省濮陽專員公署成立,濮陽、尚和、昆吾為屬縣,專屬設在濮陽。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后,濮陽、尚和、昆吾三縣合并,仍稱濮陽縣。[2] 1958年,安陽、新鄉兩專屬合并,濮陽縣屬新鄉專署。1962年,新鄉、安陽兩專屬分設,濮陽縣回歸安陽專署。1983年9月,濮陽縣撤銷,濮陽市成 立。1984年2月,在原濮陽縣基礎上,成立濮陽市郊區。1987年6月,撤銷濮陽市郊區,恢復濮陽縣。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濮陽縣轄10個鎮、10個鄉。10個鎮是:城關鎮、徐鎮鎮、文留鎮、慶祖鎮、柳屯鎮、八公橋鎮、戶部寨鎮、魯河鎮、子岸鎮、胡狀鎮。10個鄉是:海通鄉、習城鄉、王稱堌鄉、梁莊鄉、梨園鄉、五星鄉、白堽鄉、清河頭鄉、渠村鄉、郎中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