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簡稱前郭縣),隸屬吉林省松原市,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地處東經123°35′-125°18′,北緯44°17′-45°28′之間,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南部,縣城與松原市共處一城,是松原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國土面積7000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人(2013年)。前郭縣境內有各類古跡遺址100多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00項,其中國家級9項,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命名為“中國馬頭琴之鄉” ,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郭爾羅斯”源于蒙古古部落名“豁羅剌斯”的譯音,意為“江河”。前郭爾羅斯位于松花江南岸,故前郭爾羅斯蒙語意為“江南”。前郭縣孤店鄉腰浩特芒哈南沙坨子發現的新石器遺址遺物證明5000年前本地就有人類活動。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為穢貊地。漢、魏、晉、南北朝中期屬夫余國。唐初為高句麗所據。唐代的渤海時期屬渤海夫余府。遼代,本地為契丹二十部游牧地,屬上京道臨潢府長春州轄。長春州址即前郭縣八郎鄉北上臺子村北塔虎城遺址。金初,仍屬長春州轄。天德二年(1150年)長春州降為縣。承安三年(1198年),于長春縣置泰州后,隸屬泰州昌德軍。元代屬開元路。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后,歸遼陽行省、中書省管轄。明初,為元初功臣木華黎的后代納哈出所控。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納哈出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明置泰寧、朵顏、福余三衛指揮使司,此時本地屬三衛轄。明洪熙元年(1425年),東部“韃靼”內亂,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被逼游于福余衛,后為福余衛長。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春,泰寧、朵顏、福余三衛進攻明朗,被明軍打敗。這時蒙古瓦剌、也先來犯,三衛不支,泰寧、朵顏降也先,獨福余衛長奎蒙克塔斯哈喇避走腦溫江(嫩江),據其地,號嫩科爾沁。明嘉靖年間,嫩科爾沁分四部,即科爾沁部及其右翼扎賚特部、杜爾伯特部、左翼郭爾羅斯部。郭爾羅斯部分給奎蒙克塔斯哈剌之孫(哈布圖哈薩爾十六世孫)烏巴什,號二旗。清崇德元年(1636年),烏巴什之孫(奎蒙克塔斯哈喇五世孫)固穆,因征明有功,參加皇太極稱尊大典,敘功封為“扎薩克輔國公,詔世襲罔替”。從此郭爾羅斯部二旗為固穆所轄。順治五年(1648年(,固穆從兄布木巴被封為“扎薩克鎮國公,詔世襲罔替”。郭爾羅斯部二旗沿松花江明確疆界,分為前、后(南、北)旗,固穆系世掌前旗(俗稱南公),布木巴系世掌后旗。此為郭爾羅斯前旗旗制之始。清朝實行盟旗制,郭爾羅斯前旗與后旗同科爾沁六旗、杜爾伯特旗、扎賚特旗會盟于哲里木。郭爾羅斯前旗屬于哲里木盟十旗之一,統屬于清朝理藩院。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初期沿襲清朝建制,郭爾羅斯前旗仍屬哲里木盟。二十一年(1932年),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屬吉林省轄。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后,由于時局的變化,郭爾羅斯前旗曾幾易隸屬關系。三十五年(1946年)一月,隸屬吉江省行署;同年二月成立郭前旗政府,六月隸屬遼吉省三專署;九月隸屬遼吉省二專署。三十七年(1948年)七月,隸屬嫩江省。1949年5月,劃歸吉林省轄。1955年9月27日,國務院第19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撤銷郭爾羅斯前旗建制,成立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決定”。1956年1月1日,正式成立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4月,隸屬吉林省白城專區。1992年6月6日,地級松原市建立,劃為松原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