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處武陵山區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稱,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于一體。 黔江區東臨湖北省咸豐縣,西接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省利川市。至2014年,黔江區幅員面積2402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12個鎮、12個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黔江區戶籍人口53.6萬人(常住人口44.5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3.3%。 黔江區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 ,獲得過“全市退耕還林工作先進區”、“最具風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示范縣”、“全國平安鐵路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黔江,《禹貢》為梁州之域。 商周為古濮國、巴國屬地。秦屬巴郡。漢初為涪陵縣地。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在梁州巴郡置涪陵縣。元封五年(前106年),改梁州為益州,屬益州刺史部。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析涪陵縣置涪陵、永寧、 丹興、漢葭四縣。丹興縣治設于今城東街道南海城居委(古稱楠木坪)。 三國沿用丹興縣名。蜀漢延熙十二年(249年),涪陵人徐巨殺都尉反,后主遣大將鄧芝征討,徐巨戰死。事后,徙徐、藺、謝、范等數千家于成都。西晉,武帝咸寧六年(公元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涪陵郡下設涪陵、漢葭、漢夏、漢平等四縣,丹興廢,其地入涪陵、漢夏二縣。西晉光熙元年(306年),今酉、秀、黔、彭等地"沒于蠻僚",歷宋、齊、梁、魏、周等250余年。 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涪陵少數民族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歸順中原王朝,在彭水置奉州。隋朝,文帝開皇五年(585年),置石城縣,兼置庸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石城縣改屬黔州,其縣治移無慈城。后改黔州為黔中郡,轄彭水、洪杜、洋水、永寧和石城5縣。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治所遷回楠木坪。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黔江,屬黔安郡(黔州)。
黔江區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五代十國時期,黔江屬黔州。后唐長興五年(935年),孟知祥據蜀,黔州地屬之。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黔州升為紹慶府,黔江縣隸屬于紹慶府。元代,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玉珍據川,稱帝10年,黔江縣為其屬地。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藍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縣。洪武十一年(1378年),藍玉再次征黔,駐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置黔江縣。黔江守御千戶所隸四川都司所屬的重慶衛,持續275年。清初,黔江縣屬重慶府??滴踉?1662年),改黔江守御千戶所為黔彭營,鎮守黔江、彭水等縣,兼轄酉陽、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年),改黔江縣為黔江廳。雍正十二年(1734年),含彭水縣升為黔彭直隸廳。雍正十三年(1735年),酉陽土司"改土歸流"后,置酉陽直隸州,廢黔彭直隸廳,復置黔江縣,屬酉陽直隸州。宣統三年(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軍政府。 民國成立后,廢府、州、廳,黔江直屬省。四川"防區制"時期,黔江屬劉湘防區。民國24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酉陽專署)。民國34年(1945年)10月,設立川黔湘鄂邊區綏靖公署,綏署駐黔江。
石鐘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49年11月25日成立黔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專區。1950年1月23日,置酉陽專區,領酉陽、秀山、黔江3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并入涪陵專區,黔江隨之屬涪陵專區。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黔江縣,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8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區,轄石柱縣、彭水縣、黔江縣、酉陽縣、秀山縣。1998年,改置重慶市黔江開發區。2000年6月,撤銷重慶市黔江開發區、黔江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行政正廳(局)級。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黔江區位于重慶市東南部,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地處東經108°28′-108°56′、北緯29°04′-29°52′之間。東臨湖北省的咸豐縣,西接彭水縣,南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東西寬45km,南北長90km,幅員面積為2402km2。黔江區西北距重慶主城250km,東至湖北恩施162km,南離湖南吉首367km。
地質地貌
地質黔江區屬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南西段鄂西渝東褶皺帶,底基構造為輕微變質的板溪群,有震旦紀至白堊紀的沉積,也有奧陶紀到第四紀的化石遺存。地處斷裂帶,北起中壩以西(小南海),向西南經城區西北大埡口、白家灣、青崗坪、筲箕灘至石家河,全長56公里,總體走向為北東30°~40°。 地貌
小南海黔江區地形地貌受地質拼迭控制,山脈河流走向近似平行,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呈“六嶺五槽”地貌,平壩星落其間。山地占幅員面積的90%,東南部山脈條狀明顯,切割深;西北部以低山和淺切割中山為主,無明顯條狀帶。山頂標高一般在700~1000米,切割深度一般在400~600米,屬淺、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海拔1400米以上的地區占幅員面積的4.04%,1001~1400米的地區占17.18%,700~1000米的地區占59.9%,700米以下的地區占19.49%?;仪Я鹤又鞣鍨榍瓍^最高點,海拔1938.5米,中井河與文江河交匯的馬斯口是黔江區最低的地方,海撥319米。山嶺多為北東—南西走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體有17條,是黔江森林的主要分布區。丘陵面積小,主要分布在阿蓬江兩岸以及國道319公路沿線,是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主產區,主要有正陽丘陵、石會丘陵等6處。平壩海拔低,農業發達,是水稻、小麥、油菜、柑桔等農作物的主要產區,主要有馬喇湖平壩、官莊壩等21處。
氣候特征
黔江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但輻射、光照不足,災害氣候頻繁。氣候具有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立體規律,是典型的山地氣候。 黔江區多年年均氣溫15.4℃,極端最高氣溫38.6℃,極端最低氣溫5.8℃。月平均氣溫7月最高,為25.9℃。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1—1389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66.6小時。干旱夏季突出。綿雨集中在5-6月(雙搶)和9-10月(三秋),綿雨對農作物影響較大。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黔江區城區黔江區土地資源受成土母質(巖性)和氣候的影響,包括沙、粘、瘦、薄等種類,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共分7個土類、12個亞類、23個土屬、52個土種。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占耕地總面積50%,礫石、沙土358329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8.9%,粘土面積148753畝,占20.3%,水土流失面積占幅員面積的63.27%。 2012年,黔江區土地總面積239185.1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9716.94公頃,園地面積2289.36公頃,林地面積138571.44公頃,草地面積6744.47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0616.6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464.9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3421.53公頃,其它土地面積15359.84公頃。
礦產資源
黔江區探明礦產主要有煤、鐵、硫、汞、鋁土礦、鉛鋅礦、地熱、螢石、重晶石、石英砂巖、白云巖、石灰巖、頁巖、粘土和頁巖氣等。資源量為:鋁土礦1600萬噸,煤1500萬噸,螢石、重晶石200萬噸,石英砂巖27600萬噸,白云巖49000萬噸,頁巖氣2.5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植物
黔江夜景 (3張)
黔江區屬渝東南濕潤森林植被區,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特點,植物種類多,垂直分布明顯。喬木主要有蘇鐵、銀杏、中華杜鵑、鄂西紅豆樹等42科、81屬、146種。草本植物有巴茅、野苕藤等200余種。其中,中華紋母、拱桐、巖柏、銀杏、紅豆杉、鐵堅杉、黃杉、三尖杉、水杉、柳杉、薄皮馬尾松、厚樸、白花泡桐等是國家珍稀植物。食用植物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其中糧食作物品種226個。經濟作物有煙葉、棉花、油菜、花生、蠶桑、麻等。水果品種共21屬、12科、89種。 藥用植物包括中草藥、獸醫藥、農用藥等,有野生、家種中藥材672個品種。 動物黔江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有4類、23目、69科、147種。哺乳類有刺猬、四川短尾鼯等100余種;鳥類有水葫蘆、小杜鵑等100余種;爬行類有烏龜、鱉、黑眉錦蛇等;兩棲類有大鯢、大蟾蜍、林蛙等。其中,黑金絲猴、毛冠鹿、紅腹角雉、鴛鴦、大鯢、獼猴、黔江灰金絲猴、穿山甲、大靈貓、林麝、云豹、紅腹錦雞等屬國家保護動物。
水能資源
黔江區河流流程419公里,水能理論蘊藏量16.6萬千瓦,可供開發量10萬千瓦。流域面積大于50 平方公里的有15條。以八面山為分水嶺,東南為阿蓬江、諸佛江支流,西北為郁江支流,均屬長江水系烏江支系。
行政區劃編輯1997年,黔江區轄聯合、馮家壩、濯水、馬喇、兩河5個鎮;九龍、白合、黑溪、西泡、沙壩、工農、石會、后壩、南海、中塘、柵山、青岡、舟白、縣壩、濯西、水市、犁彎、五里、小莊、鵝池、學堂、楊柳、新安、新華、石家河、蒲花、金溪、新花、黎水、杉嶺、新民、白石、黃溪、金洞、早化、平溪、石鐘、水田、白土、太極、鄰鄂、蓬東、寨子、正陽、滲壩45個鄉。
黔江區閘橋景色2001年11月,黔江區將鄉鎮調整為3個街道辦事處、15個鎮、12個鄉。保留7個鄉鎮不變:蓬東鄉等。原舟白、縣壩兩鄉合并設立舟白鎮;原濯水鎮、濯西鄉、蒲花鄉合并設立新的濯水鎮;原金溪鄉、平溪鄉合并設立金溪鎮;原黑溪鄉、白合鄉合并設立黑溪鎮;原鵝池鄉、學堂鄉合并設立鵝池鎮;原黃溪鄉、新民鄉合并設立黃溪鎮;原南海鄉、后壩鄉合并設立小南海鎮;原黎水、新花兩鄉合并設立黎水鎮;鄰鄂鄉改為鄰鄂鎮;原西泡鄉并入沙壩鄉;原早化鄉并入金洞鄉;原楊柳鄉、新安鄉并入水市鄉;原寨子鄉并入馮家鎮;原官莊鄉并入馬喇鎮;原梨彎鄉并入兩河鎮。2005年,黔江區轄3個街道、15個鎮、12個鄉: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兩河鎮、石會鎮、黑溪鎮、黃溪鎮、黎水鎮、金溪鎮、馬喇鎮、濯水鎮、石家鎮、鵝池鎮、正陽鎮、舟白鎮、小南海鎮、馮家鎮、鄰鄂鎮、中塘鄉、蓬東鄉、沙壩鄉、白石鄉、杉嶺鄉、太極鄉、水田鄉、白土鄉、金洞鄉、五里鄉、水市鄉、新華鄉。2007年6月11日,黔江區將兩河鎮更名為阿蓬江鎮,其管轄區域和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后,黔江區轄3個街道、15個鎮、12個鄉: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正陽鎮、舟白鎮、小南海鎮、馮家鎮、鄰鄂鎮、阿蓬江鎮、石會鎮、黑溪鎮、黃溪鎮、黎水鎮、金溪鎮、馬喇鎮、濯水鎮、石家鎮、鵝池鎮、中塘鄉、蓬東鄉、沙壩鄉、白石鄉、杉嶺鄉、太極鄉、水田鄉、白土鄉、金洞鄉、五里鄉、水市鄉、新華鄉。2009年,黔江區撤銷舟白鎮、正陽鎮、馮家鎮,設立舟白街道、正陽街道、馮家街道。調整后,黔江區轄6個街道、12個鎮、12個鄉: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舟白街道、正陽街道、馮家街道、小南海鎮、鄰鄂鎮、阿蓬江鎮、石會鎮、黑溪鎮、黃溪鎮、黎水鎮、金溪鎮、馬喇鎮、濯水鎮、石家鎮、鵝池鎮、中塘鄉、蓬東鄉、沙壩鄉、白石鄉、杉嶺鄉、太極鄉、水田鄉、白土鄉、金洞鄉、五里鄉、水市鄉、新華鄉。
黔江區地圖城東街道城東街道位于黔江區中部,面積50平方千米。轄文匯、南海城、官壩、石城、下壩、杉木、金橋、高澗8個社區。辦事處駐石城社區育才路。城南街道城南街道位于黔江區中部,面積70平方千米。轄沙壩、南溝、黑山、南家、一心、青坪、菱角、香水、牛郎9個社區。辦事處駐南溝路。城西街道城西街道位于黔江區中部,縣政府所在地。面積89.734平方千米。轄西山、水井灣、迎賓、洞塘、塘坊、大莊、冊山7個社區,關云1個行政村。 辦事處駐新華大道西段路。正陽街道正陽街道位于黔江區東南部,面積43.39平方公里。轄積富、團結、朝陽、群力、桐坪5個社區。辦事處駐涼水井。舟白街道舟白街道位于黔江城區東北部,面積85.187平方千米。轄路東、平壩、舟白、五臺、縣壩、箭壩、石門7個社區,叢山1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張家壩。川鄂公路過境。 馮家街道馮家街道位于黔江區中部,面積51平方千米。轄桂花、中壩、橋南、照耀、漁灘、寨子6個社區,柏臘、馬林2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馮家壩。國道319線過境。小南海鎮小南海鎮位于黔江區北部,面積111.43平方千米。轄大路1個社區,橋梁、雙巖、塘蓮洞、荊竹、雙堡、新建、小南海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新場。黔(江)黃(溪)公路過境。 鄰鄂鎮鄰鄂鎮位于黔江區東部,面積50平方千米。轄沙子場、五馬頂2個社區,艾坪、高坪、松林、鄰鄂4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沙子場。阿蓬江鎮阿蓬江鎮位于黔江區南部,面積174平方千米。轄兩河、龍田、高磧3個社區,大坪、漠河、分水、麒麟、細水、青杠、黃蓮、石合、彭家、柒坨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兩河口。國道319線過境。 石會鎮石會鎮位于黔江區西部,面積128平方千米。轄關后、黎明、武陵3個社區,中元、工農、會西、青山、高峰、梅子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兩會壩。國道319線過境。黑溪鎮黑溪鎮位于黔江區西北部,面積94平方千米。轄勝地、白合2個社區,改革、蘇維、光明、互助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勝地壩。黔(江)石(柱)公路過境。黃溪鎮黃溪鎮位于黔江區西北部,面積70平方千米。轄黃橋1個社區,塘河、三羊、茶山、新民、興陽、共林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魚泉口。黃(溪)黎(水)、兩(會壩)黃(溪)公路貫穿境內。黎水鎮黎水鎮位于黔江區西北端,面積76平方千米。轄華陽1個社區,黃泥、黎水、竹園、新花、長坪村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黎水壩。黃(溪)黎(水)公路過境。 金溪鎮金溪鎮位于黔江區西南部,面積84平方千米。轄金溪1個社區,長春、望嶺、清水、岔河、山坳、桃坪、平溪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筲箕灘。黔(江)彭(水)公路過境。 馬喇鎮馬喇鎮位于黔江區東南部,面積92平方千米。轄蓮花1個社區,杉樹、龍溪、高爐、小萬、官莊、香樹、印合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馬喇湖。黔(江)早(化)公路過境。濯水鎮濯水鎮位于黔江區南部,面積105平方千米。轄濯水、三門、蒲花、白楊、烏楊5個社區,桐木、五福、堰塘、雙龍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濯河壩。鐵路、國道319線過境。 石家鎮石家鎮位于黔江區西南部,面積104平方千米。轄石家1個社區,關口、茶溪、交溪、馬腦頂、滲壩、魚田、清塘、長山、火石埡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石家河。黔(江)彭(水)公路過境。鵝池鎮鵝池鎮位于黔江區西南,面積73.2平方千米。轄鵝池、學堂2個社區,治安、方家、社溪、石柱、南溪、杜家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鵝池。黔(江)彭(水)公路過境。 中塘鄉中塘鄉位于黔江區東北部,面積80.47平方千米。轄中塘1個社區,興泉、勝利、迎新、雙石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中壩。黔(江)南(海)公路過境。 蓬東鄉蓬東鄉位于黔江區境東部,面積34.933平方千米。轄蓬勃1個社區,麻田、勃興、尖山、蓬東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火草壩。黔(江)早(化)公路過境。有官渡峽棺葬(岸墓葬)、苗家水葬等奇觀。 沙壩鄉沙壩鄉位于黔江區西部,面積80平方千米。轄十字1個社區,脈東、木良、石橋、西泡、萬慶、三臺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客喜堡。鄉道與國道319線交會。 白石鄉白石鄉位于黔江區西北部,面積95平方千米。轄中河1個社區,鳳山、龍池、玉巖、天河、鞍山、九龍、復興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白石關。兩(會壩)黃(溪)公路、黔(江)黃(溪)公路過境。
武陵山杉嶺鄉杉嶺鄉位于黔江西北部,面積53.621平方千米。轄杉嶺1個社區,林峰、楓香、興隆、尖山子、苦竹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烏龜堡。黔(江)黃(溪)公路過境。 太極鄉太極鄉位于黔江區中部偏西南,面積60平方千米。轄太極1個社區,李子、石槽、金團、新陸、鹿子、太河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太極場。黔(江)石(家)公路過境。 水田鄉水田鄉位于黔江區中部,面積40平方千米。轄水田1個社區,龍橋、石郎、大塘3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水田壩。鄉道接黔(江)彭(水)公路。 白土鄉白土鄉位于黔江區中西部,面積66平方千米。轄白土1個社區,涼洞、安堡、三塘、金塘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白土壩。鄉道與黔(江)彭(水)公路交會。 金洞鄉金洞鄉位于黔江區東南部,面積92平方千米。轄楊家1個社區,魚泉、金洞、大埡、早化、鳳臺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楊家坳。黔(江)早(化)公路過境。 五里鄉五里鄉位于黔江區東南邊陲,面積48平方千米。轄五里1個社區,干溪、胡家壩、西洋、河南、海洋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干溪。鄉道接黔(江)早(化)公路。 水市鄉水市鄉位于黔江區西南部,面積103平方千米。轄水市1個社區,大山、青龍、新安、茶園、關里、楊柳、茂溪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老場壩。濯(水)石(家)公路過境。 新華鄉新華鄉位于黔江區西南部,面積52平方千米。轄大田1個社區,艾子、梨子、中安、新華、鐘溪、石鐘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大田。鄉道與黔(江)彭(水)公路交會。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2年,黔江區共有203695戶、545089人,比2011年增加2538戶、3768人。全年出生7455人、死亡3306人,遷入4612人(市內遷入3358人、市外遷入1254人)、遷出4427人(遷往市(內3299人、市外1128人),戶籍總人口比2011年增加3768人,常住人口545089萬,人口自然增長率8‰,同比下降0.1‰。全區非農業人口236168萬、農業人口308912萬,城鎮人口1191170萬、農村人口353919萬,城鎮化率42.53%。2012年,黔江區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87616人,占總人口的51.6%; 女性為257473人。2010年,黔江區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0.34萬人,占總人口的23.3%;15-64歲的人口為29.89萬人,占總人口的67.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27萬人,占總人口的9.6%。
民族
黔江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土家族、苗族是兩大主體少數民族此外,還居散著回族、蒙古族、藏族、滿族、維吾爾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東鄉族、黎族、佤族、撒拉族、高山族、塔吉克族、鄂溫克族、普米族、水族、畬族等24個少數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黔江區常住人口445000,其中,漢族118840人、土家族256246人、苗族69553人、其他少數民族373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3.3%。2012年,變更少數民族成份22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