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屬陜西省咸陽市管轄縣,轄16個鎮,總面積1002.71平方公里。轄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副核心地帶,毗鄰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工業重鎮寶雞。東距省會西安60公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35公里,南距隴海線30公里,312國道、福銀高速和西平鐵路穿境而過。
乾縣在黃帝時稱好畤,為祭天之所.夏朝時為雍州之域,商時為岐周之地,春秋戰國時屬秦。唐昭宗乾寧二年(895)以奉天縣置乾州。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乾縣亦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唐王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合葬墓乾陵位于乾縣?!扒菟膶殹?鍋盔、掛面、豆腐腦、馇酥風味獨特,并有醬辣子、豆面糊等多種中華名小吃。
夏(約前21~前16世紀),按禹貢九州,為雍州之域。
乾縣 (4張)
商(約前16~前11世紀),仍屬雍州。殷末,為岐周之地。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王畿。西周亡,被犬戎占據。
東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戰國時,乾地屬秦。秦孝公十二年在國內設41縣,乾地初置好疇縣。以縣境內有祭天的好疇而得名,治城在今縣東好疇村。秦(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了天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設內史(內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為政區名),好疇縣屬內史管轄。秦末,項羽分內史地,章邯王咸陽以西,為雍國,好疇縣為其轄地。
西漢(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國。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罷郡復為內史,好疇縣屬之。漢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內史,治京西之地。后又分右內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為秦官名,漢用其號),好疇縣歸其所屬。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好疇縣自此屬右扶風。王莽新朝(9~23),好疇縣曾被更名為好邑。
東漢(25~220),建武初年,好邑復名好疇縣。建武六年,撤銷好疇縣,以其地并入池陽縣(池陽縣境包括今涇陽、禮泉、乾縣等地),屬司隸左馮翊領轄。
三國時(220~265),池陽歸魏,初屬司隸馮翊郡。中葉以后,改屬扶風郡。
西晉(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風郡為秦國,治所在池陽。晉惠帝元康中,分池陽西部之地,再置好疇縣,治城在秦漢時好疇故城南2里處,屬秦國改置之京兆郡管轄。東晉、十六國(317~420),呈割據局面。這一時期,行政制度無常,好疇縣曾一度撤銷。乾地先后歸前秦、后秦等國統轄。
南北朝(420~589),乾地屬北魏、西魏、北周轄區。北魏太武帝始光時(424年后),改池陽為寧夷縣(兼有今縣東境部分地方),屬雍州咸陽郡,而復設立好疇縣為扶風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縣西部置漠西縣,以縣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西魏時,分咸陽郡地置寧夷郡、寧夷縣屬之。好疇縣、漠西縣統屬武功郡(扶風郡廢)。此時乾境仍分屬三縣。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寧夷郡曾改置為秦郡,寧夷縣仍歸其所轄,好疇、漠西縣屬武功郡未變。建德二年(573),撤銷秦郡,并入咸陽郡,寧夷縣即屬咸陽郡。建德三年(574),并好畤入漠西縣,漠西縣再屬扶風郡。
隋(581~618),文帝開皇十七年(597),改漠西為上宜縣(上宜兼有今永壽縣境地)。十八年(598),改寧夷為醴泉縣(仍兼有今縣東境之地),并分上宜置好疇縣。此時乾地仍分屬三縣,隸屬京畿之雍州(咸陽、扶風等郡廢后所置)。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復廢好疇,并入上宜縣。是時乾境東歸醴泉縣,西屬上宜縣,隸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疇縣,治城在今縣東北6里許隋太子莊陵城。宋《長安志》載,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無考。太宗貞觀元年(627),稷州廢,好疇又隸屬雍州。貞觀八年(634),廢上宜入岐州之岐陽縣。貞觀二十一年(647),撤銷好疇、岐陽,復置上宜縣。
五代(907~960),道一級廢。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又升乾州為威勝軍,領奉天、好疇等五縣,上屬京兆府改置之雍州。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裁威勝軍,復為乾州,領奉天一縣,隸復置之京兆府;好疇縣別屬鳳翔府。明宗長興元年(930),好疇亦歸屬京兆府。后晉、后漢、后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奉天縣仍隸屬乾州,好疇縣仍歸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陜西路統管。熙寧三年(1070)乾州廢,奉天、好疇均隸永興軍路。熙寧五年(1072),于奉天縣置醴州,領一縣,好疇縣改隸鳳翔府。神宗元豐元年(1078)醴州廢,奉天還隸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復置乾州,領奉天、好疇縣。隸屬鳳翔府未變。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隸環慶路,下轄奉天、好疇、永壽、武功、醴泉五縣。
金(1128~1227),太宗天會六年(1128),金奪取陜西諸州縣。天會八年(1130),金將婁室克邠州,醴州降,后與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屬之。金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復改醴州為乾州,領奉天、好疇、醴泉、武亭(武功)四縣(是時永壽屬邠州)。
元(1271~1368,1271年前稱蒙古),太祖鐵木真二十二年(1227),滅西夏,乾州歸蒙古。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先后撤銷奉天、好疇兩縣,其境域并入乾州,州牧親民自此始。是時,永壽復歸乾州,州亦領轄三縣:永壽、醴泉、武功。乾州在元仁宗(1312)前,上隸陜西行中書省安西路;仁宗后,歸屬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
明(1368~1644),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乾州屬之,州仍領三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醴泉縣直屬西安府。從此乾州只領永壽、武功二縣。
清(1644~1911),初沿明制。于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屬陜西布政使司,故稱“直隸州”,仍轄永壽、武功二縣。
中華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隸屬關中道,不再轄永壽、武功二縣。民國16年(1927)國民政府成立,廢道,乾縣直屬陜西省政府。民國26年(1937)設立行政督察區,乾縣隸屬陜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在彬縣)。民國30年(1941),乾縣由二等縣編為三等縣。
1949年5月,乾縣解放,歸屬陜甘寧邊區彬縣分區。1950年
乾縣夜景
5月,陜西省整編為九個專區,乾縣劃歸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撤銷寶雞專區,改由省直轄。1959年1月,乾縣、永壽、禮泉三縣合一,縣名乾縣,直屬省轄。1961年10月,恢復原三縣舊制,乾縣改屬咸陽專區。1968年9月改專區為地區,歸屬未變。1984年,實行市管縣,咸陽地區改置為咸陽市,乾縣為咸陽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
1949年6月,人民政權建立,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乾縣當時沿用民國區劃,改10鄉為10區,改74保為74鄉。新中國成立后,全縣正式組建為10區72鄉,后整編為10區69鄉,區鄉以序數命名。1956年3月,全縣撤區并鄉,10個區只保留臨平、陽峪2區。69個鄉合并為23個鄉,即城關、陽洪、靈源、大楊、薛錄、馬連、長留、楊漢、姜村、梁村、大王、漠西、新陽、周城、臨平、乾陵、梁山、吳店、鐵佛、陽峪、峰陽、注泔鄉。上述23鄉,其中梁山、吳店、鐵佛、峰陽、注泔、陽峪6個鄉歸陽峪區領導;新陽、臨平、周城3個鄉歸臨平區領導;其余14個鄉均由縣直接領導。1958年4月,由臨平、新陽兩鄉分出石牛鄉,由吳店鄉分出關頭鄉,全縣成為25鄉。
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縣在25個鄉、24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建立了10個大型人民公社。計有城關、長留、漠西、乾陵4個鄉建成的新華人民公社;陽洪、靈源、大楊3個鄉建成的東風人民公社;薛祿、大墻、馬連3個鄉建成的衛星人民公社;梁村、大王、姜村、楊漢4個鄉建成的紅旗人民公社;周城、新陽、臨平、石牛4個鄉建成的星火人民公社;梁山、吳店兩鄉建成的幸福人民公社;鐵佛、陽峪兩鄉建成的鋼鐵人民公社;關頭鄉建成的春風人民公社;注泔鄉建成的和平人民公社;峰陽鄉建成的峰鋼人民公社。
1958年底,縣區劃作了新的調整,禮泉、永壽兩縣撤銷,并人乾縣。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縣(大縣)正式成立,下轄23個大公社。原乾縣境內9個公社(此時吳店鄉劃歸永壽公社).其名稱是:城關、陽洪、薛祿、梁村、臨平、鐵佛、注泔(包括禮泉石潭、石泉兩鄉)、關頭(包括永壽甘井、儀井兩鄉)、峰陽。凡幾個鄉組成的公社,以原鄉為單位,設立管理區,以便領轄全社。
1961年,大縣撤銷。原禮泉、永壽兩縣自乾縣分出。乾縣境內的9個公社,調整為23個人民公社,下轄305個大隊、1928個生產隊。同年,還另設有城關管理區,專管城鎮居民。1963年3月,薛祿公社分為薛祿、大墻兩個公社;陽洪公社分為陽洪、大楊兩個公社。全縣計25個公社,1個城關管理區。1965年9月,東街3個生產隊劃歸城關管理區,管區遂改名為城關鎮,全縣計26個社鎮。
1971年5月,城關鎮與城區公社合并,稱城關公社。到1983年底,全縣共25個公社,下轄306個大隊、2059個生產隊。
2001年,全縣撤鄉并鎮,設立12鎮8鄉,12鎮包括:城關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姜村鎮。8個鄉包括:梁山鄉、大楊鄉、周城鄉、石牛鄉、新陽鄉、大墻鄉、漠西鄉、關頭鄉。
2010年,全縣撤鄉并鎮,設立16鎮4個社區,16鎮包括:城關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姜村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梁山鎮、大楊鎮、周城鎮、新陽鎮,4個社區包括:石牛社區、、大墻社區、漠西社區、關頭社區。
地理位置編輯
位置
乾縣位于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乾縣
南緣,省城西安之西北。地處北緯34°19′36″~34°45′05″,東經108°00′13″~108°24′18″之間。東接禮泉縣,南連興平、武功二縣,西鄰扶風縣,北靠永壽、麟游二縣。乾縣處于秦隴之要沖。九嵕山控其東,漆水環其西,北枕梁山,南接臺原,國道西蘭公路自東而北曲折穿境而過。
地貌
乾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梁山屏倚北部,三河(泔河、漠谷河、漆水)從縣境東、中、西三個部位由北向南流經北、中部地區。全境西北高而東南低,地貌形態有山地、丘陵、黃土高原和河谷階地。按地形可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淺山丘陵溝壑區,海拔650~1467米,約占乾縣總面積的49%;南部為黃土臺原區,地勢較平坦,稍有波皺起伏,并有較多的寬淺洼地,海拔520~650米,約占乾縣總面積的51%。
氣候
乾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1℃,無霜期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冬季干燥寒冷,常有冬旱。春季氣溫漸高,為冷暖交替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變化大,雨水不均。夏季炎熱,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但降水分布不均,亦常有夏旱伏旱。秋季溫和、濕潤,多連陰雨。由于境內地貌特點、氣候差異等原因,氣溫東南稍高,西北偏低。
交通概況編輯
公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107、108線共同構成了乾縣交通大骨架。
鐵路
建設中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乾縣站,將于2014年底正式開通客運服務。
航空
乾縣緊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通過高速公路前往僅46km的距離,航空優勢明顯。
資源編輯
乾縣耕地面積103萬畝,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有泔河、漠谷河、漆水河3條河流,大中小型水庫22座,水灌條件優越;石灰石儲量3億立方米,屬國家優質礦石,易于開采;礦泉水、地熱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人口編輯
民國17年(1928),乾縣有男92058人,女77442人,共計1695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死亡率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總量迅速增加。1949年乾縣人口有220739人,1984年為441627人,凈增了220888人。1990年7月1日,乾縣人口為491803人。80年代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01‰。
2010年乾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73073人,占51.63%;女性人口為254015人,占48.03%。同2000年的544846人相比,共減少17758人,下降了0.98%。
乾縣有漢、回、藏、滿、瑤五個民族。
經濟編輯
農業
1980年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經營和核算單位由生產隊變成家庭,家庭年經濟總收入除去國家、集體提留,生產隊費用外,全部由自己支配。1983年,乾縣農村出現收入較高的重點戶、專業戶共3873戶,其中戶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482戶,純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有47戶。
1984年,乾縣農業戶數89703戶,農業人口42.085萬人,勞動力15.9265萬個,全年農業總收入1.3876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07萬元。1990年乾縣農戶達到10.41萬戶,農業人口46.36萬人。農村經濟總收入4.2342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37億元。
2008年乾縣農業總產值12.4億元。乾縣土地總面積150萬畝,耕地面積75萬畝,糧食面積95萬畝。2008年,乾縣糧食總產29.2萬噸,其中夏糧總產17.46萬噸,秋糧11.75萬噸。油料5.51萬畝,2008年,油料總產7491噸。蔬菜面積2.88萬畝,蔬菜產量25082噸。乾縣果園面積43萬畝,其中蘋果34.27萬畝,梨2.3萬畝。水果產量43萬噸,其中蘋果35萬噸,梨3.22萬噸。2008年造林面積3.1萬畝,育苗面積0.15萬畝。
工業
乾縣主要工業門類有: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子
雙乳凌煙
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建材工業、紡織工業、服裝工業、皮革加工工業、橡膠制品工業及文教、藝術用品制造工業等。
1963年,乾縣工業生產穩步發展,自動化的大型設備引進使用,乾縣工業總產值由1963年的218萬元,增長為1977年的1735.75萬元。
1982年,乾縣共有全民所有制的27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有114家。另有個體工業企業共96家。按工業性質劃分,輕工業72家,重工業69家。工業總產值3831萬元,為1958年的2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2.4%,職工人數增加到7106人。
1990年,工業總產值達1564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1.31%。共有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96家,鄉辦工業企業89家,職工人數達23184人。
2008年,乾縣工業總產值20.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為2588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42033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
1958年由于“大躍進”浪潮,商業開展“大購大銷”大搞商辦工業,“放衛星”、“保外貿”,只算政治賬,年底供銷系統自有流動資金49萬元,銀行貸款267.4萬元,固定資金總值18萬元。1976~1985年因連年陰雨,庫房商品霉變,造成巨大損失。1978年虧損33.89萬元,1984年虧損39.1萬元,1985年虧損8.3萬元。
2006年,乾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95000萬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8897萬元。
2011年,乾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02億元,同比增長32.7%。38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6.8億元,列入市級的3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8億元。精密機械零部件加工等13個項目建成或投入使用;眾喜水泥生產線等項目進展順利。引進項目29個,總投資109.8億元,開工項目26個,完成投資56.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9.5億元。被省政府評為“全省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獲得“全市招商引資先進縣一等獎和大項目獎”。
社會編輯
科技
1978年,科委創辦《乾縣科技》期刊,1980年,
乾縣仿唐街
改作《乾縣科技》小報,以宣傳工農業生產,畜牧獸醫、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和乾縣的科技動態為主,每期4000份,發行到縣級單位和鄉村。1985年,科委根據縣經濟發展的需求,創辦《科技與信息》小報,出刊七期,印發28C00份。
1987年,為貫徹全國農村科技工仵會議精神,開展了科普宣傳月活動。乾縣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76期,培訓技術人員18000人次;印發工業、農業、衛生等28個方面的科普材料52期,共123000份;繪制科普圖冊6000多份;制作科普宣傳板面136面;放映科教影片200場次以上;召開各種技術現場會116次,與會人員193000多人次。
1988年,科委又編輯了《技術信息與咨詢》合頁期刊。1989年,共出刊八期,發行12000份,運用市場機制開拓技術市場,促進技術進步。
2009年,結合農時,合計培訓技術人員2800多人。深入臨平、周城、靈源等乾縣15個鄉鎮進行科技宣傳,發放星火農技“12396”、測土配方施肥、科學養殖、防震減災等科普資料2萬多份,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000多人,農民技術員1000人,青年科技致富帶頭人600人。
2010年,乾縣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58戶,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為48%,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工業區被命名為“陜西省星火技術密集區”。
衛生
民國時期,縣境內共有中、西醫醫院、診所24家,其中縣城19家,從業者大都和藥鋪結合,坐堂行醫或在家行醫,設備極其簡陋。 1949年6月,成立乾縣診療所。 1954年,縣境內個體診所64家,中西醫生266人,到1957年全境醫生聯辦診所22家(中醫11家,西醫11家),人員共133人,其中中醫111人,西醫12人,其他10人。
1983年,乾縣共有衛生醫護人員93人,其中中醫中藥人員66名,西醫人員15名。1990年,乾縣衛生醫護人員共157人,其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1人,醫師36人,初級衛技人員83人,病床100張。1997年,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12名,其中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10名,主治醫師53名,醫師121名。
2010年,乾縣共有縣級醫院3所,鄉鎮衛生院25所,擁有床位3400張,縣人民醫院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愛嬰醫院”,縣中醫醫院被確定為國家示范中醫醫院。
教育
民國12年(1923),借乾縣高等小學校(今乾師附小處)附設縣立初級中學班,招生兩個班,不足百人。民國28年(1939),招生四個班(內有女生一班),補習生一班,共300多名,教員17人。民國38年(1949),十年間乾縣中學初中畢業生共1210人,高中生538人。
1950年,陜西省立乾縣中學招收初中班六個,高中班三個。1956年,在楊安村創建乾縣初級中學,乾縣中學生總數達1895名。從建國到1965年,乾縣共培養初中畢業生4778名,高中畢業生1639名。
1969年以后,各地又相繼在小學附設初中班,出現53所七年制學校,368個初中班,18430名學生。1970年以前,僅城關一中、楊漢中學為完全中學,以后其他五所公辦初中一律升格為單設高中。1977年,七年制學校增加到83所,新設九年制學校11所。
1988年,乾縣共有縣轄中學七所,鄉轄初中27所。1978~1988年十年間,培養初中畢業生63700多名,高中畢業生36300名。
1998年,乾縣計有縣轄高中7所,鄉轄初中27所,小學416所。
2010年,乾縣中小學校340所,其中:省級標準化高中3所,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咸陽市13個縣、市(區)前列。
政治
姓名 職務
謝 軍
代縣長
李 函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魏志誠
縣委常委、副縣長
張振乾
副縣長
張繼榮
副縣長
師 虎
副縣長
張小寧
副縣長
郭宏偉
調研員
劉燦亮
縣長助理
旅游編輯
乾縣八景
唐陵戴帽
唐陵戴帽
此為“乾縣八景”之首,唐陵即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海拔1047米的梁山主鋒,鑿山為穴,以山為陵。天將雨時,云纏霧繞,遠遠望去,猶如給乾陵戴上了一頂綿軟的白帽。這一自然景觀很早就被當地人發現,有“乾陵戴帽,長工睡覺”之諺語,蘇東坡亦有“嶺上晴云披絮帽”之佳句。
漢宮流泉
漢宮即甘泉宮,位于縣境注泔鄉,距縣城17公里,相傳注泔西溝,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質純良,水量充沛。飲之,神清志旺;洗之,膚美目明。后秦始皇巡幸于此,建甘泉宮。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九年,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焙竺糠晔⑾?,又必來此避署,飲泉思政。秦朝以后,漢朝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游,或避暑,或狩獵,或沐浴,漢宮流泉,名盛一時。星移斗轉,歷史變遷,漢宮頹傾,甘泉涸竭,只剩瓦礫殘。
五峰疊翠
五峰疊翠
五峰,即五峰山,距縣城23公里,位于乾縣東北界,北扼永壽,東鄰禮泉,以五峰并峙而得名。古志曾云:上有靈湫,禱雨多應。今有寶泉寺、洋人房、石炕、鳳凰窩等十二處景觀,是旅游、觀光、登山、狩獵、休閑、避暑的佳境,據《民國·乾縣新志》記載“外國人伏天多避暑于此”。
雙乳凌煙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南二峰較低,稱東、西乳峰,為乾陵之天然門戶。整個山勢,遠遠望去宛若一位仰臥于天地之間,頭枕梁山,腳蹬渭河,雙乳豐隆,體態優美的睡美人。古之帝王陵前,均有乳臺,唯乾陵依托山勢,筑臺建梯,形如奶頭,逼真宛然,故當地又叫“奶頭山”。著名詩人郭沫若1960年來乾陵游覽時;曾留下了“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之佳句。
石馬開道
石馬開道
此景距縣城6公里,與乾陵渾然一體,乾陵朱雀門南面從兩乳峰之間通向獻殿的御道兩側,豎有華表,石馬(翼馬)、駝馬、翁仲、述圣紀碑、無字碑、石獅、六十一賓王等大型精細石雕,120多尊依次排列。石馬在前,雙翅高振,凌空欲飛,其他石雕左右配置,被史學界譽為“唐代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
金龍鎖關
位于縣城西北25公里龍塘溝。北關兩岸突攏,左右峭壁,據險夷之界限,扼山谷之咽喉。漆水河流至此關,如金龍拱掌,咆哮水濤,巨龍般從峪谷噴出,跳躍關外,而后平緩,一瀉千里,逶迤向南。關險水急,盤龍鎖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龍巖古寺
位于乾縣臨平鎮西北6.5公里處,座北向南,依山傍水。相傳該寺為唐德宗所建。寺西北和溝坡相連,東北有耬山環繞,東臨陡峭的龍塘口,南面橫跨漆水河的大渡槽。寺腳下漆水河細流之旁,明萬歷年間已涸的溫泉,今又復流。溫泉水質富有礦物質,水溫34度左右,可沐浴、可療疾病。后因人為污染,溫泉不再,但寺中香火甚旺。
響石名潭
潭有二,一在縣東注泔鄉東泔谷,人稱東潭,東潭主要有:龍潭、神潭、鬼潭、白馬分鬃、一線天等十多處;一在縣西漠谷,人稱西潭。二潭皆深不可測,其上于亂石罅中,高懸瀑布,沖激流響,訇然之聲,數里可聞,故名響石潭,西潭在修乾陵水庫時埋于壩下,故此景又稱“東響石潭”。亦是旅游佳境,休閑勝地。
永泰公主墓
永
永泰公主墓
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于武則天的侄孫附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陽,年僅17歲。 這是解放以來發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屬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磚砌的,由墓道、過洞、天井、雨道、墓室構成,全長87.5米。墓道是一條寬約2米的斜坡,進入過洞直至狹窄的雨道,兩旁洞墻內有6個小龕,里面放著彩繪陶俑、騎馬俑、三彩馬及陶瓷器皿等隨葬品,造型逼真、工藝精湛。
地方小吃編輯
酸湯掛面
乾縣掛面采用上乘精粉,加鹽水和成面團,人工反復揉搓成長蛇
酸湯掛面
狀的大條,壓在瓷缸內“回性”兩晌,再將大條分成小條,掛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絲。面條徐徐附落,漸漸由粗變綢,狀若發絲,晾曬風干,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長短,用馬蓮草扎成小把。食用酸湯掛面時,先將掛面在鍋中煮熟,用笊籬撈出后放入涼開水中冰過,再用筷子撈成小撮,在甑笆上濾凈水澆酸湯食用。調制酸湯:開水中兌上陳醋,加上骨頭湯或肉湯,再添上五香調料煎熬,湯沸后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雞蛋餅、蔥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將掛面挑入細花碗里,澆湯即可享用。乾州酸湯掛面講究汪(油要多)、煎(湯要熱)、稀(面要少),湯清亮溢香。
豆腐腦
基本制作工藝是,將黃豆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至發白時撈出, 倒入鋼磨,磨成細漿,用過漿布
豆腐腦
過濾,倒入大鍋中用旺火燒開,在燒煮過程中,用木勺把豆漿舀起,倒入,重復幾次,裝入桶內,倒入熟石膏水點制,停5分鐘后即成豆腐腦。鍋內加適量水燒開,倒入濕淀粉攪勻,下入胡羅卜絲、水發黃花、水粉絲等,煮開時即成鹵汁。 食用時按季節,春夏秋季在豆腐腦碗內調入蒜汁、精鹽、醬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腦碗里澆入占汁、再放人精鹽、醬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點是:色白軟滑,味美可口。含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胡羅卜素和鈣等營養素,并易于消化。
政治編輯
劉勇鋒
縣委書記
謝 軍
縣委副書記、代縣長
邢步宜
縣委副書記
焦志鵬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李 函
縣委常委、副縣長
靳建國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魏志誠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張社教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楊 虎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景雪峰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李 平
縣委常委、武裝部部長
民間藝術編輯
乾州剪紙
乾縣人過春節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貼窗花,布置房間,以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窗花按內容分為三類:一類是戲劇人物,如花亭相會、三娘教子、青白二蛇、孫悟空盜扇、劉海戲金蟾等;二類是花鳥蟲魚,如孔雀開屏、春燕剪柳、二龍戲珠、鴛鴦戲水、丹鳳朝陽、魚兒鉆蓮等;三類是藝術字和圖案花卉,如雙喜、彩云、佛壽、石榴、桃等。
乾州轉鼓
蛟龍轉鼓是流傳于陜西省西部的一種民間鼓舞,在乾縣尤為盛行。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鼓腔上繪有“蛟龍”,所以又稱蛟龍轉鼓。蛟龍轉鼓氣勢恢宏,一般在元宵節表演,屬集體樂舞藝術,由15人到50人組成,也有百人參加的壯闊場面。蛟龍轉鼓在表演形式上分“座鼓”和“轉鼓”。表演“座鼓”時,鼓行前排,鑼插其間,鐃鈸置后,號手兩邊,鼓只敲而不轉,“轉鼓”顧名思義就是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指揮居中,號手兩側,在鼓轉的過程中鼓槌高舉一擊,鐃鈸呈弧形圍于大圈之外。
蛟龍轉鼓沒有腳本樂譜,舞蹈、曲牌、鼓點僅靠藝人們的口述或記憶流傳至今,在流傳的過程中藝人們不斷加工、整理,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強大的藝術魅力。蛟龍轉鼓以其傳統性、民族性、藝術性,成為鼓樂和舞蹈藝術結合的一枝民間鼓舞奇葩。
乾州布藝
乾州布藝是流傳于陜西乾縣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品的代表作,集民間剪紙、刺繡、制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布藝,即布上的藝術,它是以布、綢、絹、緞等為主要原料,以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容為題材,用變形、夸張的手法,同時融合、吸收民間美術中多種品類的制作技藝,通過剪、縫、繡、貼、挑、拔(扎)、拼、纏、納、疊、鑲等技法來制作的一種布質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