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西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長城腳下,西距北京150公里,東距秦皇島130公里,北距承德130公里,南距天津140公里、唐山75公里,屬環渤海經濟圈。遷西縣1947年4月從遷安縣析出,因地處遷安西部故名遷西縣,縣政府駐地興城鎮。1958年,遷西縣撤銷,灤河以東并入遷安縣,灤河以西并入遵化縣。1961年恢復設立遷西縣直到現在。 截至2014年,遷西縣總面積1439平方公里,人口39萬,轄17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417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側丝?9萬,是一個“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純山區縣。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遷西縣共轄17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417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39萬人口。
遷西縣各鄉鎮名稱分別是:興城鎮、三屯營鎮、金廠峪鎮、灑河橋鎮、東荒峪鎮、太平寨鎮、羅家屯鎮、新集鎮、灤陽鎮、白廟子鄉、上營鄉、漢兒莊鄉、舊城鄉、漁戶寨鄉、尹莊鄉、東蓮花院鄉、新莊子鄉。辦事處名稱:栗鄉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遷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長城腳下,西距北京150公里,東距秦皇島130公里,北距承德130公里,南距天津140公里、唐山75公里,屬環渤海經濟圈。地處東經118°6′-118°37′,北緯39°57′-40°27′。東西橫距39千米,南北縱距51千米。
地形地貌
遷西縣位于燕山沉降帶東段南緣,境內層巒拔地,河川縱橫,其地貌特征呈典型的低山丘陵景觀。海拔大于500米的中低山31.91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海拔300─500米的低山322.532平方公里,占22.4%;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701.191平方公里,占11.5%;河漫灘等堆積河谷及平原219.485平方公里,占15.2%。遷西縣地勢為四周高、中間低、向中間傾斜??h內地勢最高為海拔831.3米,最低為海拔70米,相對高度差761.3米。按坡度分類,25度以上的面積418.9平方公里,占遷西縣總面積的29%;15─25度的面積289.5平方公里,占遷西縣總面積的20%;5─15度的面積40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8%;5度以下的面積327.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3%。
水文
遷西縣境內河流主要有灤河及其支流灑河、清河、長河和薊運河水系的還鄉河。灤河是遷西縣最大的過境河流。境內長67.5公里,流域面積為12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8億立方米。境內建有潘家口和大黑汀兩座大型水庫,并修建有引灤入唐、引灤入津輸水工程。 灑河:是灤河主要支流之一,境內長16.8公里,流域面積13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8億立方米。長河:位于遷西縣東北部,境內長50.5公里,流域面積28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億立方米。清河:位于境內東部,長18公里,流域面積13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1億立方米。還鄉河:發源于遷西縣南部的泉莊村,境內長27.5公里,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56億立方米。
氣候
遷西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干濕季節明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0.1℃,七月份平均氣溫25℃,1月份平均氣溫-7.8℃,氣溫年較差為32.8℃。初霜期10月初——11月初,終霜期4月初——4月底,無霜期一般為183天,最長可達209天,最短只有161天。年太陽輻射總能量為127.036千卡/厘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05.9小時,年有效積溫4285.9℃。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4.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66.4毫米,年最小降水量428.4毫米。本縣的降水量在一年之中分配的不均勻,夏季最多,達604.6毫米,占全年的75.2%,春、秋、冬季的降雨量分別占全年的9.3%、13.8%、1.7%,這種不均勻的降水分配極易形成旱澇災害。遷西一年四季都有大風,以春、夏兩季出現頻率最高。遷西縣多年常見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旱、澇、風、雹等。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遷西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鐵、錳、銅、紫頁巖、石英等37個品種,其中黃金儲量30多萬兩,為全國黃金“萬兩縣”之一;錳礦遠景儲量近2億噸;鐵礦儲量4.7億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采選、燒結、冶煉、軋材一條龍生產格局。近幾年,全力整合資源,推進規模辦礦,延伸產品鏈條,鋼鐵業跳出了資源初級開發的路子,實現了從生產鐵精粉、燒結球、面包鐵等初級產品到鋼坯、板材等深加工產品的跨躍。
植物資源
截至2014年,遷西縣有林地面積143萬畝,森林覆蓋率62%,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遷西是著名的“中國板栗之鄉”,板栗栽植面積達70萬畝,4000萬株,常年產量4.5萬噸,“遷西板栗”、“紫玉”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被稱為“東方珍珠”的遷西板栗,常年產量、出口量均居全國縣級首位;栗蘑仿野生人工栽培技術于1993年在遷西首次取得成功并開始推廣,“遷西栗蘑”已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中國栗蘑之鄉”??h內開發出鮮品栗蘑、干品栗蘑、栗蘑醬、栗蘑湯、栗蘑茶等多種產品,此外還有安梨、核桃、榛子、蕨菜、黃芹、桔梗、丹參等340多種有利用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4年,遷西縣境內河流總流長877公里,有灤河、長河、還鄉河等6條主要河流,擁有潘家口、大黑汀等86座水庫,年均可利用量達1.1億立方米,可利用養殖水面6萬畝,淡水魚養殖產量達3.8萬噸,是河北省淡水養殖第一大縣。
人口編輯2009年年末,遷西縣總人口380169人,比上年增加4608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326161人,比上年增加4325人;非農業人口54008人,比上年增加183人。全年出生人口5930人,人口出生率為15.7‰,比上年增長1.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1900人,人口死亡率為5.0‰,比上年下降1.8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7‰,比上年增長3個千分點。
交通編輯遷西縣內京秦高速遷西支線直通縣城,并與京哈、唐津、唐承、唐曹、唐港、沿海6條高速公路連接成網,1-2小時可直達北京首都國際、天津濱海、唐山三女河3座機場和天津、秦皇島、曹妃甸、京唐港4大港口;境內大秦鐵路橫貫東西,唐承鐵路縱穿南北,5條省級公路和33條縣鄉公路縱橫交錯,構建了“東西南北通達,公路鐵路互補”的大交通格局。
經濟編輯綜述
2009年,遷西縣完成生產總值2815519萬元,比上年增長16.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50111萬元,增長7.5%;第二產業增加值1843864萬元,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821544萬元,增長23.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4485元,比上年增長12.0%。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為5.3∶65.5∶29.2?!?/p>
第一產業
2009年,遷西縣完成農業總產值220781萬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55826萬元,比上年增長5.0%;林業產值71505萬元,比上年增長20.2%;牧業產值49548萬元,比上年下降7.4%;漁業產值28102萬元,比上年增長5.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800萬元,比上年增長4.9%。2009年,遷西縣全年糧食總產量79976噸,比上年增長5.1%;棉花總產量238噸,與上年持平;油料總產量5456噸,比上年增長6.0%;蔬菜總產量達60941噸,比上年增長9.5青山關旅游區%;干鮮果總產量達63700噸,比上年增長46.8%。2009年,遷西縣城市生態園林綠化、荒山綠化等六大工程順利實施,綠化攻堅行動成果顯著,完成造林面積 3333公頃,比上年增長25.0%,年末實有林地面積95642公頃,森林覆蓋率60.5%。2009年,遷西縣年末生豬出欄14.95萬頭,比上年增長2.7%;牛出欄1.16萬頭,比上年增長7.4%;羊出欄22.78萬只,比上年增長4.7%。全年肉類總產量20050噸,比上年增長4.5%;禽蛋產量7580噸,比上年增長13.3%;奶產量21165噸,與上年持平。全年水產品產量31000噸,比上年增長23.3%。2009年,遷西縣財政直接用于支援農村生產支出20436萬元,比上年增長32.3%;年末農機總動力達到35.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0.1%;農村用電量2107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1%。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年末機井達到2861眼,比上年增加38眼。
第二產業
2009年,遷西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466813萬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017851萬元,比上年增長20.5%。遷西縣生鐵、粗鋼、H型鋼、鋼帶產量分別達到490.8萬噸、477萬噸、244.3萬噸、26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7.5%、9.9%、92.1%、25.9%。企業產銷銜接狀況良好,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6.0%。2009年,遷西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05399萬元,比上年下降2.0%;實現利稅381788萬元,比上年下降27.9%;實現利潤192427萬元,比上年下降35.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75.9%,總資產貢獻率18.6%,流動資產周轉率3.37 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7.6%,全員勞動生產率394256元/人。
第三產業
2009年,遷西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3205萬元,比上年增長16.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縣的188528萬元,比上年增長17.5%,縣以下的254677萬元,比上年增長16.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270103萬元,比上年增長15.1%,住宿和餐飲業153971萬元,比上年增長20.9%,其它行業1913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遷西縣集貿市場21個,實現成交額258783萬元,比上年增長18.2%。
社會編輯教育事業
2009年,遷西縣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63所,在校生48312人,各類學校專職教師4180人。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發展,初中畢業升學率達到100%,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文化事業
2009年,遷西縣擁有影劇院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總藏書5.2萬冊。遷西縣擁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
醫療衛生
2009年,遷西縣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100%。遷西縣共有各類醫院、衛生院441所,醫院床位1918張,衛生技術人員2140人?!?/p>
社會保障
2009年,遷西縣擁有各類社會福利院7所,床位1060張,入敬老院人數達753人。救災救濟工作力度加大,有2782人次得到及時救助。
旅游編輯截至2014年,遷西縣有景忠山、青山關2家國家4A級景區,五虎山、喜峰雄關大刀園2家國家3A級景區,喜峰口長城抗戰遺址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遷西縣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漁夫水寨被評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喜峰口板栗大觀園等4個景點被評為省農業旅游示范點。 景忠山景忠山,位于遷西縣城西北15公里處,三屯營城南,海拔610米,素有“京東名岫”之美稱。潘家口潘家口古稱盧龍塞,是一個著名的長城關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李廣北擊匈奴,曹操東征烏桓,均曾由此出塞。唐代詩人戎昱曾在《塞下曲》中寫道:“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 喜峰口喜峰口位于遷西縣城北40公里處,古稱蘭陘,元代曾名喜逢口,明永樂年間改為喜峰口。其關隘主要由營城、荒城、和關城三部分組成。營城坐落于群峰環抱的一片開闊的盆地間,辟南北東西四門;南門之上,曾懸“喜峰營”石刻匾額?;某俏挥跔I城東北懸崖之上,與營城呈犄角之勢。關城建于營城北約2華里處,出入關須經三道門,故號稱“三關口”。關城正面,曾建有一座高達四丈的敵樓,名曰青山關旅游區“鎮遠樓”;后重修,改稱“來遠樓”。青山關青山關,又名青山口,位于遷西縣東北角八面峰下。這一帶,地勢險要,長城逶迤,青山疊翠。大黑汀庫區大黑汀位于三撫線白堡店段北3公里處的灤河岸邊,1983年因引灤入津工程攔河蓄水,形成了水面面積30平方公里,總庫容達3.3億立方米的燕山平湖——大黑汀水庫。五虎山山地休閑度假旅游區五虎山景區位于板栗之鄉——遷西縣境內。東部毗鄰遷安市,西距縣城30公里。景區包括五部分:夢境莊園、灤河漂流、五虎山康熙獵場、奇石谷生態園、古人類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