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東區隸屬于河北省張家口市,位于張家口市東半部,東至宣化縣,南至高新科技開發區,西隔清水河與橋西區相鄰,北至崇禮縣。橋東區人民政府駐橋東區勝利中路31號。2010年橋東區有總人口202755人,橋東區總面積47.667平方公里。橋東區轄五一路、勝利北路、工業路、花園街、紅旗樓5個街道辦事處和口里東窯子村、人頭山村。橋東區地勢南北長、東西窄,呈魚形不規則長條形狀,由東北向西南傾斜。
氣候特征
1、氣候特征橋東區氣候特征是屬寒濕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少雨,春季多風沙,秋季秋高氣爽。由于該區境內北部、西部為淺山區,西部為市區腹地,形成東高西低地形落差,加上地面性質差異大,以城市效應為主的小氣候特征也很顯著。2、溫度橋東區年平均氣溫在攝氏7℃~8℃之間,秋季平均氣溫攝氏8.9℃,冬季平均氣溫攝氏–6.5℃,1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8.3℃,7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23.7℃極端最高溫度為攝氏40.9°(1955年7月24日),極端最低溫度為攝氏–26.2°(1954年12月29日)。3、日照年日照小時為2821.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4%。太陽高度角:夏至為72°39′,冬至為25°47′,受太陽照射時間冬至為9小時零6分鐘,夏至為15小時零8分鐘。年總輻射量在140千卡/平方厘米·年左右。4、積溫橋東區積溫,0℃以上積溫3600℃左右,5℃以上積溫3450℃左右,10℃以上積溫3200℃左右,15℃以上積溫2600℃左右。5、霜期全年無霜期144天,輕霜凍初日9月25日,終日5月15日;重霜凍初日10月10日,終日4月24日。6、降水年平均降水量為403.6毫米,最大值為648毫米(1955年),最小值228.1毫米(1984年)。其中70%的降雨量集中在6、7、8月份,而7、8月份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總降雨量的50%。春季降水量為50~60毫米,夏季降水量280毫米左右,秋季降水量60~70毫米,冬季降水量5~10毫米。7、風力受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邊緣地理位置影響,橋東區處在多風地帶,年平均大風日可達22.7天以上,風向以西北風和東南風為主,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平均風速每秒2.5米左右。由于氣候干燥,地表土壤含水少,刮風時常伴有揚塵、沙塵天氣現象。
地形地貌
橋東區位于張家口市東半部,全區地勢南北長、東西窄,呈魚形不規則長條形狀,由東北向西南傾斜。西半部屬大清河沖擊型一、二級階地,東半部屬燕山余脈漸緩堆積地形,呈緩坦漸降,地表坡度較大,百分之三到四。地面距海拔560米~800米。 橋東區處于中朝準地臺上的活動地帶,震旦亞界的局部地槽,燕山沉陷帶亞段。主要屬中生代侏羅白堊系。地層巖性為出露棕褐色粘土、亞粘土與黃褐色沙土河流沖擊區間或雜有礫石,土層較厚,含有較豐水肥,造成適于各種植物和農作物生長的土壤基礎。
水文
一、地表水橋東區境內有清水河、東沙河、七里山渠三條河流。1、清水河(據萬全縣志記載亦稱通橋河),俗稱大清河。該河屬永定河水系,發源于崇禮縣。據水經注記載:“寧川水源出獨石口西馬尼圖嶺西南太平莊之東北”,向西南流至張家口北約70公里,有西溝、東溝二水自西北、東北兩向來會正溝之水于大境門北匯合,再向南流經漢卿橋(現稱解放橋)、通橋(現稱清河橋)、京綏鐵路橋(現稱東方紅橋),經高廟、老鴉莊及宣化所屬村等注入洋河。晴天流水潺孱,雨天洪峰狂瀉,洪水時水質渾濁富含有機質,灌溉尤佳,故河水流經村莊多開渠引水,使受澆灌的田園肥沃。市區境內全長19公里,是劃分橋東、橋西兩區的界河,年平均流量3.8立方米/秒。在沙嶺子鎮西南,入永定河水系的洋河。因天氣干旱降水偏少,另外相應增加農田灌溉和企業用水的加大,徑流量呈現日漸縮小態勢,又由于沿岸企業、居民未經處理將廢水排入河道,使得水質污染嚴重。2、東沙河,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4.25公里處。發源于東山(人頭山)流經市區至寧遠堡與洋河匯合。該河屬季節性雨洪河,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正常年雨洪的最大流量65立方米/秒左右。相傳因該河清代在張家口堡的東面沙石河,故得名東沙河。3、七里山渠,位于區政府駐地6.3公里處,該渠北起清水河,南至宣化縣梅家營,北段流經市區,全長23公里。二、地下水因高原山地和山間盆地的特點,地下含水層分布不均勻,難有大面積含水層形成,原有地下水存量不多,加上企業開采使用自備水取用地下水過量,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自然涌出的泉眼全部干涸。年動態降水補給,因干旱年份偏多,無法得到相應的補充,開采量逐年下降。而且市區企業、居民所排污水、垃圾直接、間接加重了地下水資源的污染程度。
山脈
1、魚兒山魚兒山,又稱東高山。頂峰高度1243.5米,低谷807米,位于城區東北部距橋東區政府所在地7公里處。地處北緯40°49′~40°50′東經114°52′~114°53′。海拔861.9米,面積4000平方米,狀似菱形,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因山腰有沙石一條,雨后狀若游魚,故名魚兒山,又取天下太平之意稱太平山。2、東太平山東太平山,位于城區東部距橋東區政府7.75公里處,地處北緯40°49′~40°50′,東經114°52′~114°53′。海拔896米。面積5000平方米。系陰山熱察支脈的分支,由西北向東南走向。因在市區東面,故名東山。據《察哈爾省通》記載:東太平山亦稱東高山。3、東山東山,位于城區距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南4.15公里處,地處北緯40°47′~40°48′,東經114°53′~114°54′。該山最高為海拔896米。因座落于張家口市區以東而得名。4、駱駝山駱駝山,位于紅旗樓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0.6公里處,地處北緯40°47′~40°48′,東經114°53′~114°55′,海拔885.6米,面積2800平方米,因山形狀似駱駝,故而得名。5、東沙河東沙河(亦稱長甸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南4.25公里處,首端地處北緯40°48′東經114°53′,末端地處北緯40°46′東經114°53′,呈東北至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5米,深3米,沙石基底,季節性泥沙水質河流。6、大虎林溝大虎林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北偏東5.8公里處,首端處北緯40°50′東經114°53′,末端處北緯40°50′東經114°53′,東西走向。長0.25公里,寬20米,深5.6米。沙石基底,東起該溝頂端,西止七里山渠。相傳溝內樹木較多,林中有虎,故得名虎林溝,又因溝較大,俗稱“大虎林溝”。7、一虎林溝一虎林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北偏東6.25公里處,首端處北緯40°53′東經114°53′,末端處北緯40°50′東經114°53′東西走向,長0.28公里,寬13米,深5.6米,屬沙石基底。東起該溝頂端,西止七里山渠。為虎林溝派生名稱,從北向南排列一虎林溝。8、二虎林溝二虎林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西北偏東6.25公里處,首端處北緯40°50′東經114°53′,末端處于北緯40°50′東經114°53′東西走向,長0.25公里,寬20米,深4.7米。沙石基底,東起該溝頂端,西止七里山渠,為虎林溝派生名稱,從北向南排列稱二虎林溝。9、五郎廟溝五郎廟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偏北4.78公里處,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3′,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3′。東北至西南走向。長365米,寬20米,深3.9米。沙石基底,東北起該溝頂端,西南止魚兒山路后街。相傳在宋代時,魚兒山、水泉溝、東窯子三處各建有一座五郞廟,此溝因流經魚兒山五郞廟旁,故而得名。10、車道溝車道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5.01公里處,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2′,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3′。東北至西南走向,長0.7公里,寬20米,深8.7米。沙石基底,東北起自溝的頂端,西南止于魚兒山后街。因此溝有蛇出沒,得名蛇道溝,又因當地方言將蛇音讀為“車”音,俗稱“車道溝”。11、磨石溝磨石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偏南5.32公里處,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4′,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4′。東北至西南走向,長0.7公里,寬40米,深6.8米。沙石基底,東北起溝的頂端,西南止陵園路(現林園路)。該溝的石頭可制作磨石,得名磨石溝。12、峰天溝峰天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北偏東5.25公里,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4′,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4′南北走向,長0.5公里,寬30米,深6米。沙石基底,北起溝頂端南止口里東窯子村。13、水泉溝水泉溝,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東北方向4.3公里,首端北緯40°49′東經114°54′,末端北緯40°49′東經114°53′。東西走向,長1.3公里,寬15米,深1米。沙石基底,原有一泉眼常年流水,近幾年因開采地下水原因,泉眼干涸?,F為季節性河流,東起東山,西止東沙河。相傳早年間溝內泉水孱孱流出而得名。14、七里山渠,位于橋東區政府駐地6.3公里處,首端北緯40°48′東經114°54′,末端北緯40°46′東經114°53′。南北走向,在市區內長8.78公里,寬4米,深3米。沙石基底,1958年由人工開鑿而成。該渠北起東太平山腳下的清水河,南至宣化縣梅家營,北段流經市區,全長23公里,因該渠沿七里山開鑿故此得名。1958年郭沫若同志來張參觀時,為之題詞:“七里山渠”,至今題字碑立于大渠中段遺址旁(2008年該渠廢棄)。
人口
2010年橋東區有總人口202755人。 橋東區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0064人,占全總人口的4.4%,其中回族8141人、滿族1183人、蒙古族110人,其它少數民族131人。橋東區共有18個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蒙古族。 橋東區信教群眾1100多人,其中信仰天主教有400多人,信仰基督教的有200多人,信仰伊斯蘭教400多人,信仰佛教有100多人。橋東區有清真寺一所,駐寺阿訇1人,海里凡4人,神甫1人。有回民小學和回民幼兒園各一所。
交通
橋東區東南距首都北京180公里,西距煤都大同150公里,距呼和浩特380公里。京張鐵路和京包鐵路縱貫全區,是京西北的交通樞紐。城區南接京張、丹拉高速公路,西鄰張石高速公路,是名符其實的"三省通衢"。 2010年,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線。
自然資源
土壤植被
土壤境內土壤分區,因處于褐土與栗鈣土兩個地帶土壤類型過渡地段,土類剖面不具典型性,大致可分為東部山坡地以栗鈣土居多,西南部以淡栗鈣土土性土較多,西部河漫灘、洪積扇洼地為草甸土。自然植被自然植被有葦、拉草、荊棘、沙棘、莠草、沙蓮等,粹。林木有松、柏、楊、柳、榆、槐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黍子及豆類等。
野生動物
橋東區的動物主要分布于東部山地丘陵灌木草叢地區,多為小型獸類和鳥類,傷人猛獸類早已經絕跡。而與人伴生類小型動物日漸增多。主要有獾、狍、刺猬、嚙齒動物有野兔、蝙蝠、黃鼠、褐家鼠等。鳥類有鷹、鷂、啄木鳥、野鴿、喜鵲、烏鴉、燕子、麻雀、石雞等。爬蟲有壁虎、晰蜴等。水生及兩棲類有鯽魚、泥鰍、青蛙、蟾蜍等。蟲類有蜴、蛇、蝎、蟻、蜻蜓、天牛、蝗、螻蛄、蟈蟈、蜘蛛、蚊、蠅、跳蚤、蚯蚓等。另外,家養寵物如:狗、貓等小動物日漸興起。
經濟
綜述
截至2010年橋東區生產總值完成1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農業生產增加值為0.05億元,第二產業工業生產增加值為63.5億元,第三產業旅游生產增加值為42.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8億元,全部財政支出5億元。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2億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36.4億元,平均年遞增16.3%。,實際利用外資280萬美元,出口創匯0.3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206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069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870元。
第一產業
截至2010年橋東區農業經濟在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生產上,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截至2010年,全區農業生產增加值為0.05億元。
第二產業
截至2010年橋東區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394895萬元,同比增長1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91734萬元,增長18.4%。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116641萬元,同比增長23.1%。全年共有8家企業工業產值超過億元,11家大中型企業共完成產值1060898萬元,占全部產值的95%,同比增長23.9%。從輕重工業發展情況看:輕工業完成產值452161萬元,同比增長26.6%;重工業完成產值664480萬元,同比增長20.8%。工業產品產銷銜接良好,產銷率為98.45%。
第三產業
截至2010年橋東區旅游業生產增加值為42.3億元。2014年一季度橋東區實現住宿業實現營業額3187.7萬元,同比降低7.6%;餐飲業實現營業額51989萬元,同比增長17.5%。 全年建筑業完成增加值26000萬元,比上年增長8.9%。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企業累計完成產值111637萬元,同比增長1.7%。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當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49431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321358平方米。坐落在橋東的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商業銀行。中保、平安、太平洋等保險公司開展的人壽保、財產保等險種的發展,使得保險意識在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占據一定地位,也促進機關、企事業及個人人壽、財產安全重視起來。證券營業部的設立,豐富了居民理財和投資愿望的實現。
社會事業
教育
到2010年底,橋東區轄區內有大專院校2座,高中學校2座,中等??茖W校3座,普通中學3座,小學17座,幼兒園3座。
文化
到2010年底,在文化方面,轄區內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及現代傳媒機構,多種媒介多種方式向社會傳達新聞報道、政策方針、時事等信息。圖書大廈及大型商業超市都設有圖書專柜,提供從專業到兒童讀物的各種書籍。在工作之余,中、老年居民自愿聚焦在花園、路口綠地旁,參加歌詠、秧歌、跳舞、體育煅練等活動。
衛生
到2010年底,轄區內共有衛生機構13所(不含個體診所),其中醫院8所;衛生技術人員1322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493人,注冊護士555人;實有床位1458張,其中醫院實有床位985張。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技術人員264人,實有床位188張。全年診療人次753.8萬人次。
人民生活
到2010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16元,同比增長10.6%,工薪收入仍然是城鎮居民收入的主體,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4%,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8.6個百分點。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8102元,同比增長6%,居民用于食品和衣著的支出為4295元,占全部支出的53%,受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同比增長1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69元,比上年增長12.4%。
美食特產
美食
古老而隆重的烤全羊在壩上草原喝著馬奶酒、吃著烤全羊,會讓你誤以為已置身遼闊的蒙古草原??救蛴纸腥蜓缢敲晒抛遄罟爬隙≈氐囊环N宴席,一般只在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蒙古人吃整的傳統主要是取其完整、齊全之意,表示為對客人全心全意。柴溝堡熏肉剛出鍋的熏肉紅紫紫、顫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著晶瑩的小油泡,皮爛肉嫩,噴香可口,用之做盤涼菜,上面撒些綠油油的韭菜,看上去就象一件巧奪天工的精美工藝品。
塞外珍珠--莜麥莜面吃法頗多,風味各有千秋??梢约庸こ筛C窩、魚魚、儲格、拿糕、餃餃、塊壘、丸丸、餛飩、撥面、山藥扁魚子等,也可以加工成烙餅、煮魚、炒面、糊糊、燕麥片、方便面等,不僅成為當地人的一種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銷的名牌產品。薄如紙張的懷安
豆腐皮
懷安城的豆腐皮,薄如紙張,筋似皮條,色美味香,價廉物美。用豆腐皮做的各種冷、熱、葷、素菜,其味道之香,真是名不虛傳。
特產
張家口的“山藥(土豆)、莜面、大皮襖”作為當地有名的土特產,被當地人稱為“三件寶”,居家過日子誰也離不開它們。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它們的美麗傳說。莜面傳說很早以前,地初分南北,天剛分涼熱。百獸之王猛虎神就沖上天宮凌霄寶殿,向玉皇大帝哭訴:“北國不種糧菜,靠獵取百獸為食,再這樣下去,我的部下就會被殺光,我這獸中之王也當不成了。請玉帝大發慈悲,救救我們獸類吧!”這時百鳥之王—鳳凰神也來找玉帝告狀:“北方百姓無糧食充饑,成天捕殺我們禽類,請玉帝速想良策,拯救我等?!庇窕蚀蟮酆吞捉鹦且簧塘?,傳出法旨:召百糧之王—谷神上天。谷神來到靈霄殿見過玉帝。玉帝說:“百糧王,為什么你們不到北方生長?”谷神答道:“稟告玉帝,北方天寒地冷,我們去過幾次,沒等成熟結籽,就被秋霜打死了?!庇竦壅f:“傳我的旨意,如有愿去北方生長的作物,我賜他晚種早熟,還可喝酒長毛抵擋風寒?!惫壬窕氐桨偌Z府,召集本族聚會,傳了玉帝的法旨。問:“眾位兄弟,哪位愿意領旨前去北方安家落戶,幫北方百姓戰勝饑餓,避免讓大部分禽獸慘遭屠殺?!惫壬襁B問幾遍,就見身著綠灰色衣裝的莜麥挺身而出,說:“我愿意前往!”就這樣,莜麥成了張家口以北地區的特產,這里的人們也就吃上了香味可口的莜面食品。據說,農民播種莜麥時,要用燒酒浸拌籽種,莜麥粒上長有很多絨毛,就是當年玉皇大帝下旨封給它抵擋風寒的辦法。山藥(土豆)早年間,四海統一,天下太平,鄰國都向我國進貢獻寶。有一個北方國家不服氣,想捉弄中國人,就獻來五車山藥蛋。當時宮廷中煮熟一嘗,味道不錯,只是吃了肚子不舒服;國王就降旨,把這些山藥發放到塞外,救濟黎民百姓。百姓們吃了后,肚里難受,就用山藥蛋打發乞丐;乞丐們也不愿吃,可不吃又受餓,吃上受不了。張家口的乞丐頭目就編了段順口溜,讓弟兄們要飯時吟唱:“大娘大娘給點飯,千萬別給山藥蛋,蒸不熟煮不爛,吃到肚里鬧麻煩?!彪m然乞丐們不想吃山藥蛋,可是餓極了,還得吃。輕的肚里不好受,重的還喪了命。一天,乞丐頭中毒后,被折磨得死去活來。他手下的兄弟四處尋醫問藥,也無濟于事。這時,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婆婆給送來一袋青白色藥物。乞丐頭喝了些藥水后,病就好多了。那老婆婆還告訴乞丐們:“這藥是青湖產的大青鹽,在煮山藥時,放些鹽塊,味道又香,又不會肚子不舒服?!闭f罷,老婆婆一跺腳,乘風升到半空中,變成了觀音菩薩的模樣。乞丐頭目忙帶乞丐們向空中磕頭,叩謝觀音菩薩的救命之恩。打那以后,張家口一帶的人們就敢吃山藥蛋了。因為山藥適應北方生長,成熟期短,耐旱,產量又高,從此,這一帶就大面積種起了山藥。大皮襖很早以前,人們不會泡制羊皮,更不會縫制皮襖,只是用整塊獸皮圍在腰間,來擋風遮羞。因獸皮板結僵硬,不能裁縫。圍上既不好看,又不舒服。張家口西北水母宮的娘娘廟里,住著一對靠討飯為生的弟兄。一天哥兒倆討回一罐小米稀粥,放在火上加熱。那討飯罐一挨明火,底子裂縫掉了下來。哥倆肚子里還空著,就解下老大腰間圍著的羊皮,把稀粥包了起來。兩人晚上沒吃完,就包好,準備明天再吃。等第二天打開羊皮一看,里面的稀粥發霉變酸了。哥倆怕吃了得病,就把酸稀粥倒了??赡茄蚱げ荒茉儆脕韲?,就扔在一邊。老二見哥哥沒的穿,心里很過意不去,就用小刀把羊皮粘的稀粥和粘東西一點一點的刮了個干凈。然后用水母宮的清泉水漂洗過后曬在了太陽底下。誰知曬干后,那塊羊皮變得柔軟、潔白。弟兄倆喜出望外,用這塊皮子縫了件短襖,老大穿了出去,美觀大方,緊身合體。誰見了都喜歡求他弟兄二人幫助人拾掇羊皮。那對兒討飯吃的弟兄,也不用再沿街串巷討飯了。借了幾個錢,買了兩口大缸,用小米湯在缸里發酵,做起了專門泡制羊皮的行當。從此,弟兄倆就成了塞上第一代制革藝匠。裁縫們用泡制過的獸皮,縫制成各式漂亮實用的皮襖,這就使張家口又有了一寶—大皮襖。
旅游景點
愛吾廬
位于橋東區德勝街45號,是馮玉祥在張家口的故居。1924年北京政變后,馮玉祥攜夫人李德全曾住在這里,期間,0曾多次派人來這里活動,李大釗、-、宣俠父等都來這里工作過。1932年馮玉祥再次來到這里居住,并發起和組織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察哈爾烈士陵園
察哈爾烈士陵園陵園占地約15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紀念塔、骨灰堂、牌坊等。紀念塔高31米,塔身正面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紀念塔正廳內安放著一尊一米多高的銀質革命烈士紀念鼎。在墻壁上記錄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6703名烈士的英名。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陵園路,1951年落成,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烈士而建。